朗诵与“文学的国语”的成长r——论朱自清的朗诵观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pe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对朗诵的认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国外读诗会、国内战前“读诗会”、战后“朗诵诗”.朗诵与朱自清的语言观有着紧密联系,其语言观主要经历了两个过程:从最初认为白话可适当欧化再到主张从大众语中提炼出文学语言.他认为最理想的语言应当具有节奏和音乐性,而这种节奏和音乐性可从朗诵、诵读中觉出.从统一国语的大背景出发,朱自清重视朗诵、诵读,是因为他认为朗诵及与之相关的文学语言是形成“文学的国语”的重要途径.不难发现,朱自清的朗诵观及文学语言观与胡适“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思想一脉相承,朗诵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文学的国语”形成.
其他文献
19世纪下半叶,德国古典社会学家滕尼斯基于“身前身后的欧洲市民社会”提出了一种“共同体”理论.20世纪30~40年代,以吴文藻、费孝通为代表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生在引入和消
活化传承是新时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提出的新要求.潞绸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面临着实现活态传承的现实问题.从潞绸的传承实践来看,呈现出以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