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的思考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的公共空间是一种依附于农耕社会基础上的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乡村社会关系具有原生性特点,通常不以劳动分工为基础而强调宗族、血缘的纽带关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乡村公共空间是一种准公共空间,难以产生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也难以产生有效的公共性。尽管如此,乡村准公共空间大体分为“村口、街头、树下、河边、渡口、广场、桥边、院坝、晒场、池塘等;茶馆、酒馆、饭店、杂货店、理发店、磨坊、水井等,或者祠堂、会馆、书院、庙宇、教堂、合作社、村委会、村小学等;还有各种乡村民俗节庆、婚丧嫁娶等仪式场合”。这些公共空间既是村民交谈、玩耍、游览的地方,也是乡村信息交流、事务处理的地方。
  客观来说,公共艺术对农村的介入在改变农村环境、艺术教育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从根本上不能改变农民在教育水平、文化修养、公民意识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再加上乡村的公共空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空间,艺术难以指向群体性诉求,艺术在农村空间中充其量只能起到一定的宣传教育效果,难以像城市公共艺术一样与生活融合得如此紧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乡村的文化是松散的、天然的、自闭的、排他性的。以个体为单元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农村的文化个体性、私密性,即使在对待宗族、姓氏、血缘等传统问题时,它体现的也绝不是公共艺术应有的土壤。从另一方面来看,即使是乡村空间的艺术化改造也应该充分尊重乡村的文化、历史、风俗、信仰,而不是将城市的生活经验强加给乡村,否则,将难免会产生南橘北枳之感。通过艺术的方式介入到乡村空间,使乡村空间发生一种变化,似乎是正确的。但是,究竟乡村中究竟应该融入何种艺术?城市艺术是否可以融入?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首先,明确乡村发展定位,因地制宜、因村施艺制定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规划。乡村发展应结合自身的地理、人文等资源优势,紧紧围绕乡村发展的战略定位做文章。其次,加强对乡村公共空间规划、管理。对于绝大多数乡村来说,空间的发展具有散漫性特征。通过规划,改变乡村空间松散性、随意性,强化乡村公共空间的功能性布局,明确乡村空间生产、生活的特征、功能。最后,做好乡村公共艺术规划、实施,充分发挥艺术在改善乡村公共空间中的作用,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乡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的融合。
  如今,道路成为现代化城市空间延伸的另一种方式。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网络,让人口与物资不断得到流动。当道路通向那些处于原始状态的村落,在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道路景观的同时,也不断在心理上冲击着传统的空间观念。公路、铁路的两端连接的是两个城市,而中间却是数不尽的乡村。在此,道路已经成为人们转换生活方式的理想之路,借助它人们便可以获得一种无限的可能。事实上,这种虚幻既是现实的又是理想的。道路的延伸不只是一根根血管,更仿佛一枚枚触角,触动了村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沿途那一座座村庄,仿佛是通向城市的一组组驿站,让我们想到城市空间之外一个个真实的乡村空间的存在。
  如今,大数据、互联网成为城市空间延伸至乡村的虚拟公共空间。世界仿佛被拉平了,在这里没有乡村、城市的差别。空间的网络化,改善了服务质量,提供了就业机会,激活了农村活力,而且增加了社会资本的存量并促进再生产,加强和提升了凝聚力和自豪感,吸引其他地区农民加入,带来新的额外市场,也使乡村的经济、社会甚至环境等方面得到发展。
其他文献
2020年9月26日,“中华文脉写意之美——吴为山中华历史文化名人雕塑作品展”在国家大剧院北水下廊道正式开幕.国家大剧院党委书记、院长王宁与中国美术馆馆长、著名雕塑家吴
期刊
在人类艺术发展进程中,许多艺术家不甘于艺术各门类平行发展的现状,试图打破艺术门类之间的壁垒,进行一种新的对话与碰撞,从而激发创作灵感,拓展表达语言,取得突破式成就.比
期刊
陇南古民居雕饰图像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当下开展陇南古民居原址抢救性保护,深入挖掘研究其雕饰文化艺术,对地域性文化传承以及文旅产品研发具有不可替代的
海:赵老师您好!我经常看到您创作的军事题材雕塑和国画作品,印象很深刻,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我注意到您创作了雕塑作品《向我开炮》,能谈谈您创作这件作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