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日本,“澡文化”和洁净意识不只是作为一种单纯的生活习惯起作用,而是已经渗透到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深刻地影响着日本民族的审美、道德意识乃至文化心理,成为日本民族精神的一种品牌。因此进一步探究日本人的“澡文化”及洁净意识对了解日本民族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日本人的“澡文化”为切入点,分析日本人的洁净意识,阐明隐藏在洁净意识下的日本人的心理特征。
【关键词】日本人 澡文化 洁净意识 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G1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044-02
一、引 言
周作人曾用“清疏有致”四个字来概括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在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洁净”占据着重要的、前提性的位置。在老外的印象中,少不了一个镜头:日本人嗜好洗澡。看一看东瀛列岛上成千上万的温泉浴场,城市街头星罗棋布的“钱汤(公共澡堂)”,还有随处可见的投币式淋浴箱,都可以印证这一点。由此可见,“澡文化”和洁净意识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生活习惯,而是已经渗透到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成为日本民族精神的一种品牌,深刻地影响着日本民族的审美感觉乃至文化心理。而这种洁净意识上升到道德理论的范畴时,则表现为日本民族对荣誉的捍卫及极端的排他主义。本文以日本人的“澡文化”为切入点,分析日本人的洁净意识,阐明隐藏在洁净意识下日本人的心理特征,这对进一步了解日本民族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作用。
二、日本人的“澡文化”
美国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里有生动的描写:“日本人最喜欢的一种细致的肉体享受是洗热水澡。从最贫困的农民、最卑贱的仆人,到富人贵族,每天晚上都要泡在滚烫的热水中。这已成为生活的常规之一。最常见的浴槽是木桶,下面烧炭火,水温可达华氏110度或更高。人们在入浴之前要先洗净身体,然后全身浸入热水中,尽情享受温暖和舒适。他们在桶中抱膝而坐,状如胎儿,水浸至下颚。他们每天洗澡,其重视程度与美国无异,但此中另有一番艺术情趣则是世界其他各国洗澡习惯难以媲美的。”由此可见,日本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嗜澡如命”的民族。对于今天的日本人来说,一天洗两遍澡是正常的生活需求,就像一日三餐一样必不可少。然而,日本人“嗜澡如命”的说法绝不是空穴来风,有许多事实为证。
1995年1月,日本阪神地区发生大地震,导致五千余人丧生,数十万人无家可归。在抗震救灾的民意调查中,有一项询问灾民最感不便的是什么,许多人的回答是“不能洗澡”。为解决燃眉之急,政府会同企业,齐心协力,以最快速度推出了“移动风吕”——淋浴汽车。因为车少人多,不得不规定:每人淋浴不得超过五分钟。为了这几分钟的淋浴,不少人冒着余震的危险,步行几十里,来到设有这种“移动风吕”的地方,加入长长的洗澡队伍。
再者,一位中国留学生在一本名叫《留日一千天》的书里,写到她在日本人家里寄宿时,面对一天必须洗两次澡的为难情形:每天清早,不管天气有多寒冷,她必须光着脚,跳进阴森森的浴室;夜里回来,再困再累,也得硬着头皮再去一次浴室,哪怕身上没有一点汗垢。否则,就会引起主人的不安和不悦。
这一切当然必须需要充足的水源作为后盾。所幸的是,日本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雨水资源和温泉资源。丰沛的水资源不仅洗涤了日本人的身体,也宠坏了他们的感觉,培养了他们无以伦比的“澡文化”。
三、日本人的洁净意识
在日语里,“美丽”这个词兼有“洁净”的意思,同样,“洁净”这个词也兼有“美丽”的意思。由此可见,日本人是把洁净与美丽互为条件地看待的。换句话说,只有洁净的东西才可能是美丽的,而美丽的东西一定是洁净的。
在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洁净”占据头等的、前提性的位置,这与推崇“浑厚”的中国人的审美理想形成鲜明的对比。日本的美术在这方面有突出的表现,打开日本美术史即可发现,不管哪个时代,不管何种绘画样式,不管人物、花鸟,还是山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画面绝对的干净。这说明,“洁净”已成为超时代的、绝对的美学原则。千百年来,统治着日本主流画坛,最能拨动日本人心弦的,始终是那种清爽、明净,或略带朦胧的风格,不论是现代的东山魁夷、横山大观,还是古代的俵屋宗达、尾形光琳,都是如此。当然,日本的美术并非只有清丽淡雅一种风格。例如,日本人对层层厚涂、色彩混合的油画也颇为着迷,像油画师佐伯佑三,他以描绘巴黎街头肮脏破旧的墙壁出名,在日本就十分受欢迎。
再看,日本著名作家谷崎润一郎写过一篇很有名的——《阴翳礼赞》,将日本文化的微妙特点,定义为“阴翳”,认为日本人所喜爱的“雅致”当中,包含了一些不洁的、非卫生的成分。文章历数日本房屋的昏暗、光和影,那种“人的污垢、油烟和风雨留下的污痕”的色调和光泽,微明中的漆器,还有衣服裹着柔弱身躯的“幽鬼般”的女子的美,不遗余力地证明日本人“喜爱深沉暗淡的东西,而不是浅薄鲜明的东西”。然而,谷崎润一郎所描述的“阴翳”这种事实本身,都与“洁净”紧密相连,谷崎润一郎对“阴翳”的挖掘和阐述,实际反映了洁净意识的倾向。这种“阴翳”归根到底还是洁净意识的产物。
四、日本人洁净意识的心理特征
1.洁净意识下对荣誉的捍卫
起源于肉体世界的洁净意识,在上升到道德理论的范畴时,则表现为对荣誉的捍卫。日本近代学者冈仓由三在《日本的生活与理想》一书中说到:“所谓日本人的心理特异性,很多来自喜爱洁净及与之相联系的厌恶污秽。否则无法解释这些现象:我们被训练成遇到侮蔑国家名誉或国家荣誉,就视若污秽,必须通过申辩洗刷干净,否则就犹如不能恢复清洁或健康。对日本公私生活中常见的报仇事例,不妨看作是一个喜爱洁净成癖的民族所进行的晨浴。”这段话展示了一个非常奇特的日本式逻辑:侮蔑国家或家庭的名誉与荣誉,等于污秽,必须通过“晨浴”——报仇来洗刷干净,否则就不能恢复健康。
以洁净隐喻品格的高尚,本来很平常,中文也有“洁身自好”的成语,但是像日本人那样极端,以至于可以和“名誉”直接对应的实属罕见。在日本,你骂人家是“马鹿(傻瓜)”,人家不一定会生气,若骂人家“污(肮脏)”,人家一定和你拼命。
名誉对日本人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古代,武士为一点小小的冒犯拔刀决斗,送掉性命是家常便饭的事。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里记有这样的故事:一个商人出于好意提醒武士背上有只跳蚤在跳,竟被劈成两半,理由很简单:“因为跳蚤是寄身于畜牲身上的虫子,把高贵的武士与畜牲等同看待,是不能容忍的侮辱”。堪称日本民族叙事诗的《忠臣藏》,讲的就是四十七位忠义浪人抛弃自己的一切,为主君复仇后集体剖腹的故事,起因仅仅是一位地方大名自尊心受到伤害。这个故事在日本家喻户晓,魅力至今不衰。
同时,在《菊与刀》里也有类似的记述:一位名叫牧野芳雄的画家年轻时为了摆脱贫苦与无知,出人头地,决心去美国闯荡,为此他去请教一位美国传教士,却遭到了对方善意的嘲笑,他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侮辱。直到中年,这位已在美国功名成就的画家一想起这件事,仍然耿耿于怀,在自传里这样写道:“我总坚信,世界上最大的犯罪就是对人不诚恳,而嘲笑人则是不诚恳的。对人们发怒,我常常原谅,因为有时脾气不好是人的本性。人们向我说谎时,我一般也能原谅,因为人性很脆弱,在面对困难时不够坚强,不敢讲真话。对没有根据的流言蜚语、背后议论,我也能原谅,因为遇到别人说闲话,难免不陷进去。甚至对杀人犯,我也可以酌情体谅。但对嘲笑,则无可原谅,因为只有内心不诚恳,才会嘲笑无辜者。请允许我对两个词讲一下我自己的定义。杀人犯:杀害某人肉体的人;嘲笑者:杀害他人心灵的人。心灵远比肉体宝贵,因此,嘲笑是最恶劣的罪行。”
2.洁净意识下产生的排他主义
洁净意识所产生的另一种表现是极端的排他主义。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忌讳使用他人的东西,哪怕是一家人也是如此。电视剧里就有这样的镜头:父亲不小心错用了女儿的饭碗,六岁的女儿便立刻尖叫起来:“脏,脏,父亲真讨厌。”可见,洁净意识在日本人心中从小就扎根。由于同样的原因,日本人很讨厌身体接触。因此,作为集体动物,日本人一方面喜欢群处,另一方面又尽量与他人保持距离,藉此,他们也养成了一种在拥挤空间里互相隔离的奇特能力。
洁癖作为一种日本人普遍存在的心理,在文化选择上,其表现如日本著名学者加藤周一在《杂种文化》中指出的那样:尽管日本自古以来处在一个杂种文化的背景中,日本文化是一种地道的杂种文化,然而在文化思想界却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倾向,就是试图将日本文化纯粹化,其表现方式是:要么主张全盘西化,将日本文化和枝叶剪除,要么主张保持国粹,将西方文化的枝叶剪除。
在现实生活中,日本人的排外主义已是众所周知的了。一位在日本生活了五十年的美籍建筑师安东尼·雷蒙德就曾深有感触地对人说:“我在日本已生活了五十年,但我现在依然是个‘外国人’”。外国人想融入日本人的社会,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在日本生活了许多代,并归化日本籍的中国人、韩国人,至今仍受到排斥。
更有甚者,许多日本人到国外旅游时,大包小包地带上本国的生活用品。只要经济允许,他们尽量利用本国的交通工具,飞机坐日航的,宾馆住日资的,餐馆挑日式的。由此可见,洁净意识早已渗透到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之中,深刻地影响着这个民族的审美感觉乃至于道德意识。
五、结束语
在日本,爱洗澡,爱洁净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生活现象,从东瀛列岛上成千上万的温泉浴场,城市街头星罗棋布的“钱汤(公共澡堂)”,还有随处可见的投币式淋浴箱都印证了这一事实。“澡文化”和洁净意识已经渗透到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深刻地影响着日本民族的审美感觉、道德意识乃至文化心理,成为日本民族精神的一种品牌。在日本人眼中,只有洁净的东西才可能是美丽的,而美丽的东西一定是洁净的。而这种洁净意识上升到道德理论的范畴时,则表现为日本民族对荣誉的捍卫及极端的排他主义。了解隐藏在洁净意识下日本人的心理特征,这对进一步了解日本民族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苑崇利.日本文化概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 范作申.日本传统文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3 李若柏、董将星.日本国情纵横[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北塔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5 李兆忠.暧昧的日本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6 金两基.面具下的日本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关键词】日本人 澡文化 洁净意识 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G1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044-02
一、引 言
周作人曾用“清疏有致”四个字来概括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在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洁净”占据着重要的、前提性的位置。在老外的印象中,少不了一个镜头:日本人嗜好洗澡。看一看东瀛列岛上成千上万的温泉浴场,城市街头星罗棋布的“钱汤(公共澡堂)”,还有随处可见的投币式淋浴箱,都可以印证这一点。由此可见,“澡文化”和洁净意识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生活习惯,而是已经渗透到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成为日本民族精神的一种品牌,深刻地影响着日本民族的审美感觉乃至文化心理。而这种洁净意识上升到道德理论的范畴时,则表现为日本民族对荣誉的捍卫及极端的排他主义。本文以日本人的“澡文化”为切入点,分析日本人的洁净意识,阐明隐藏在洁净意识下日本人的心理特征,这对进一步了解日本民族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作用。
二、日本人的“澡文化”
美国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里有生动的描写:“日本人最喜欢的一种细致的肉体享受是洗热水澡。从最贫困的农民、最卑贱的仆人,到富人贵族,每天晚上都要泡在滚烫的热水中。这已成为生活的常规之一。最常见的浴槽是木桶,下面烧炭火,水温可达华氏110度或更高。人们在入浴之前要先洗净身体,然后全身浸入热水中,尽情享受温暖和舒适。他们在桶中抱膝而坐,状如胎儿,水浸至下颚。他们每天洗澡,其重视程度与美国无异,但此中另有一番艺术情趣则是世界其他各国洗澡习惯难以媲美的。”由此可见,日本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嗜澡如命”的民族。对于今天的日本人来说,一天洗两遍澡是正常的生活需求,就像一日三餐一样必不可少。然而,日本人“嗜澡如命”的说法绝不是空穴来风,有许多事实为证。
1995年1月,日本阪神地区发生大地震,导致五千余人丧生,数十万人无家可归。在抗震救灾的民意调查中,有一项询问灾民最感不便的是什么,许多人的回答是“不能洗澡”。为解决燃眉之急,政府会同企业,齐心协力,以最快速度推出了“移动风吕”——淋浴汽车。因为车少人多,不得不规定:每人淋浴不得超过五分钟。为了这几分钟的淋浴,不少人冒着余震的危险,步行几十里,来到设有这种“移动风吕”的地方,加入长长的洗澡队伍。
再者,一位中国留学生在一本名叫《留日一千天》的书里,写到她在日本人家里寄宿时,面对一天必须洗两次澡的为难情形:每天清早,不管天气有多寒冷,她必须光着脚,跳进阴森森的浴室;夜里回来,再困再累,也得硬着头皮再去一次浴室,哪怕身上没有一点汗垢。否则,就会引起主人的不安和不悦。
这一切当然必须需要充足的水源作为后盾。所幸的是,日本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雨水资源和温泉资源。丰沛的水资源不仅洗涤了日本人的身体,也宠坏了他们的感觉,培养了他们无以伦比的“澡文化”。
三、日本人的洁净意识
在日语里,“美丽”这个词兼有“洁净”的意思,同样,“洁净”这个词也兼有“美丽”的意思。由此可见,日本人是把洁净与美丽互为条件地看待的。换句话说,只有洁净的东西才可能是美丽的,而美丽的东西一定是洁净的。
在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洁净”占据头等的、前提性的位置,这与推崇“浑厚”的中国人的审美理想形成鲜明的对比。日本的美术在这方面有突出的表现,打开日本美术史即可发现,不管哪个时代,不管何种绘画样式,不管人物、花鸟,还是山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画面绝对的干净。这说明,“洁净”已成为超时代的、绝对的美学原则。千百年来,统治着日本主流画坛,最能拨动日本人心弦的,始终是那种清爽、明净,或略带朦胧的风格,不论是现代的东山魁夷、横山大观,还是古代的俵屋宗达、尾形光琳,都是如此。当然,日本的美术并非只有清丽淡雅一种风格。例如,日本人对层层厚涂、色彩混合的油画也颇为着迷,像油画师佐伯佑三,他以描绘巴黎街头肮脏破旧的墙壁出名,在日本就十分受欢迎。
再看,日本著名作家谷崎润一郎写过一篇很有名的——《阴翳礼赞》,将日本文化的微妙特点,定义为“阴翳”,认为日本人所喜爱的“雅致”当中,包含了一些不洁的、非卫生的成分。文章历数日本房屋的昏暗、光和影,那种“人的污垢、油烟和风雨留下的污痕”的色调和光泽,微明中的漆器,还有衣服裹着柔弱身躯的“幽鬼般”的女子的美,不遗余力地证明日本人“喜爱深沉暗淡的东西,而不是浅薄鲜明的东西”。然而,谷崎润一郎所描述的“阴翳”这种事实本身,都与“洁净”紧密相连,谷崎润一郎对“阴翳”的挖掘和阐述,实际反映了洁净意识的倾向。这种“阴翳”归根到底还是洁净意识的产物。
四、日本人洁净意识的心理特征
1.洁净意识下对荣誉的捍卫
起源于肉体世界的洁净意识,在上升到道德理论的范畴时,则表现为对荣誉的捍卫。日本近代学者冈仓由三在《日本的生活与理想》一书中说到:“所谓日本人的心理特异性,很多来自喜爱洁净及与之相联系的厌恶污秽。否则无法解释这些现象:我们被训练成遇到侮蔑国家名誉或国家荣誉,就视若污秽,必须通过申辩洗刷干净,否则就犹如不能恢复清洁或健康。对日本公私生活中常见的报仇事例,不妨看作是一个喜爱洁净成癖的民族所进行的晨浴。”这段话展示了一个非常奇特的日本式逻辑:侮蔑国家或家庭的名誉与荣誉,等于污秽,必须通过“晨浴”——报仇来洗刷干净,否则就不能恢复健康。
以洁净隐喻品格的高尚,本来很平常,中文也有“洁身自好”的成语,但是像日本人那样极端,以至于可以和“名誉”直接对应的实属罕见。在日本,你骂人家是“马鹿(傻瓜)”,人家不一定会生气,若骂人家“污(肮脏)”,人家一定和你拼命。
名誉对日本人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古代,武士为一点小小的冒犯拔刀决斗,送掉性命是家常便饭的事。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里记有这样的故事:一个商人出于好意提醒武士背上有只跳蚤在跳,竟被劈成两半,理由很简单:“因为跳蚤是寄身于畜牲身上的虫子,把高贵的武士与畜牲等同看待,是不能容忍的侮辱”。堪称日本民族叙事诗的《忠臣藏》,讲的就是四十七位忠义浪人抛弃自己的一切,为主君复仇后集体剖腹的故事,起因仅仅是一位地方大名自尊心受到伤害。这个故事在日本家喻户晓,魅力至今不衰。
同时,在《菊与刀》里也有类似的记述:一位名叫牧野芳雄的画家年轻时为了摆脱贫苦与无知,出人头地,决心去美国闯荡,为此他去请教一位美国传教士,却遭到了对方善意的嘲笑,他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侮辱。直到中年,这位已在美国功名成就的画家一想起这件事,仍然耿耿于怀,在自传里这样写道:“我总坚信,世界上最大的犯罪就是对人不诚恳,而嘲笑人则是不诚恳的。对人们发怒,我常常原谅,因为有时脾气不好是人的本性。人们向我说谎时,我一般也能原谅,因为人性很脆弱,在面对困难时不够坚强,不敢讲真话。对没有根据的流言蜚语、背后议论,我也能原谅,因为遇到别人说闲话,难免不陷进去。甚至对杀人犯,我也可以酌情体谅。但对嘲笑,则无可原谅,因为只有内心不诚恳,才会嘲笑无辜者。请允许我对两个词讲一下我自己的定义。杀人犯:杀害某人肉体的人;嘲笑者:杀害他人心灵的人。心灵远比肉体宝贵,因此,嘲笑是最恶劣的罪行。”
2.洁净意识下产生的排他主义
洁净意识所产生的另一种表现是极端的排他主义。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忌讳使用他人的东西,哪怕是一家人也是如此。电视剧里就有这样的镜头:父亲不小心错用了女儿的饭碗,六岁的女儿便立刻尖叫起来:“脏,脏,父亲真讨厌。”可见,洁净意识在日本人心中从小就扎根。由于同样的原因,日本人很讨厌身体接触。因此,作为集体动物,日本人一方面喜欢群处,另一方面又尽量与他人保持距离,藉此,他们也养成了一种在拥挤空间里互相隔离的奇特能力。
洁癖作为一种日本人普遍存在的心理,在文化选择上,其表现如日本著名学者加藤周一在《杂种文化》中指出的那样:尽管日本自古以来处在一个杂种文化的背景中,日本文化是一种地道的杂种文化,然而在文化思想界却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倾向,就是试图将日本文化纯粹化,其表现方式是:要么主张全盘西化,将日本文化和枝叶剪除,要么主张保持国粹,将西方文化的枝叶剪除。
在现实生活中,日本人的排外主义已是众所周知的了。一位在日本生活了五十年的美籍建筑师安东尼·雷蒙德就曾深有感触地对人说:“我在日本已生活了五十年,但我现在依然是个‘外国人’”。外国人想融入日本人的社会,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在日本生活了许多代,并归化日本籍的中国人、韩国人,至今仍受到排斥。
更有甚者,许多日本人到国外旅游时,大包小包地带上本国的生活用品。只要经济允许,他们尽量利用本国的交通工具,飞机坐日航的,宾馆住日资的,餐馆挑日式的。由此可见,洁净意识早已渗透到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之中,深刻地影响着这个民族的审美感觉乃至于道德意识。
五、结束语
在日本,爱洗澡,爱洁净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生活现象,从东瀛列岛上成千上万的温泉浴场,城市街头星罗棋布的“钱汤(公共澡堂)”,还有随处可见的投币式淋浴箱都印证了这一事实。“澡文化”和洁净意识已经渗透到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深刻地影响着日本民族的审美感觉、道德意识乃至文化心理,成为日本民族精神的一种品牌。在日本人眼中,只有洁净的东西才可能是美丽的,而美丽的东西一定是洁净的。而这种洁净意识上升到道德理论的范畴时,则表现为日本民族对荣誉的捍卫及极端的排他主义。了解隐藏在洁净意识下日本人的心理特征,这对进一步了解日本民族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苑崇利.日本文化概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 范作申.日本传统文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3 李若柏、董将星.日本国情纵横[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北塔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5 李兆忠.暧昧的日本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6 金两基.面具下的日本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