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8-0046-01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十分重要的战略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如何加强和做好这项工作,是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必须要贯彻科学发展观,根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任务和未成年人的特点,更新思想道德教育观念,优化和创新思想道德建设的载体,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健康发展。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的主体,学校是培养和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学校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中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未成年人特别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事关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大事,是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性任务。
现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关问题探讨如下:
一、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提高认识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遵循正确的指导原则
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既要体现优良传统,又要反映时代特点,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疏导、参与和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规范他们的行动。
三、更新思想道德建设的观念和认识
未成年人是思想道德接受的客体又是建设的主体,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将单向灌输或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式道德实践和理解领悟;道德实践的环境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实行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参与,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形成合力,优化育人环境,促进道德养成。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把道德需要与道德认识结合起来。引导他们正确认识道德需要和道德规范,支持和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丰富和充分发展他们的健康需要,疏导和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并以此为基础启动他们的自我教育机制,为道德行为的发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要求,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为核心内容,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发展和创新。同时,要引导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要重视知、情、意、行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基础性,并把握和落实好道德信念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导性,把基础性与主导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教于做、寓教于学、寓教于玩、寓教于乐,达到做、学、玩、乐相结合,并在做、学、玩、乐中促进道德的养成。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建立和完善运行机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尊重道德选择,把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结合起来,使他们对社会道德规范认同,成为主动创新道德风尚和参与社会道德生活的主体。
四、明确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
对未成年人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他们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情感,确立远大志向,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
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未成年人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五、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点
未成年人身体的生长发育十分迅速,社会实践逐步丰富,认知水平逐步提高,心理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
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存在着小学、初中、高中等各个显著不同的阶段,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连续性要求保持教育的连续一贯,持之以恒,逐步发展;阶段性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考虑青少年发展的年龄特征以及心理特点,不能用同样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去对待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塑性,每一阶段变化的过程和速度,基本上是稳定的、共同的;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各个阶段的心理特点总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稳定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对立统一,构成了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推动了人的心理发展。基于心理发展的稳定性,教育工作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不要改变得过于突然,过于频繁;基于心理发展的可塑性,对于培养人的工作就应当充满信心,富有责任感,加以正确引导,选择不同的载体。
教育工作一方面要照顾儿童少年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点,采取相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集体的教育;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儿童少年心理的不同规律和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个别的教育,促进其个性充分发展。
既要注意儿童少年心理的量的发展,采取相应的措施;更要注意他们心理质的变化,采取特殊措施,积极地正确引导,从量的积累中实现质的飞跃。
六、加强教师队伍职业道德风尚的建设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古人又说:“教育不严,师之惰”。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低,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强化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结合学习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和职业道德建设的通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
制定各种教师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大力表彰师德高尚和教学成绩卓著的教师,严肃处理品德不良、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玩忽职守、影响恶劣,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教师。
树立典范,采取帮教等形式对教师进行教育,进一步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切实把教师道德风尚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方案,组织和领导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把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总之,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件艰巨而长期的工作,只有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才能端正学习态度,才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遵纪守法的创新人才。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十分重要的战略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如何加强和做好这项工作,是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必须要贯彻科学发展观,根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任务和未成年人的特点,更新思想道德教育观念,优化和创新思想道德建设的载体,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健康发展。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的主体,学校是培养和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学校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中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未成年人特别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事关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大事,是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性任务。
现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关问题探讨如下:
一、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提高认识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遵循正确的指导原则
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既要体现优良传统,又要反映时代特点,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疏导、参与和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规范他们的行动。
三、更新思想道德建设的观念和认识
未成年人是思想道德接受的客体又是建设的主体,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将单向灌输或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式道德实践和理解领悟;道德实践的环境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实行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参与,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形成合力,优化育人环境,促进道德养成。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把道德需要与道德认识结合起来。引导他们正确认识道德需要和道德规范,支持和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丰富和充分发展他们的健康需要,疏导和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并以此为基础启动他们的自我教育机制,为道德行为的发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要求,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为核心内容,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发展和创新。同时,要引导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要重视知、情、意、行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基础性,并把握和落实好道德信念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导性,把基础性与主导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教于做、寓教于学、寓教于玩、寓教于乐,达到做、学、玩、乐相结合,并在做、学、玩、乐中促进道德的养成。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建立和完善运行机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尊重道德选择,把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结合起来,使他们对社会道德规范认同,成为主动创新道德风尚和参与社会道德生活的主体。
四、明确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
对未成年人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他们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情感,确立远大志向,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
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未成年人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五、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点
未成年人身体的生长发育十分迅速,社会实践逐步丰富,认知水平逐步提高,心理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
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存在着小学、初中、高中等各个显著不同的阶段,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连续性要求保持教育的连续一贯,持之以恒,逐步发展;阶段性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考虑青少年发展的年龄特征以及心理特点,不能用同样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去对待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塑性,每一阶段变化的过程和速度,基本上是稳定的、共同的;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各个阶段的心理特点总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稳定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对立统一,构成了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推动了人的心理发展。基于心理发展的稳定性,教育工作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不要改变得过于突然,过于频繁;基于心理发展的可塑性,对于培养人的工作就应当充满信心,富有责任感,加以正确引导,选择不同的载体。
教育工作一方面要照顾儿童少年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点,采取相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集体的教育;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儿童少年心理的不同规律和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个别的教育,促进其个性充分发展。
既要注意儿童少年心理的量的发展,采取相应的措施;更要注意他们心理质的变化,采取特殊措施,积极地正确引导,从量的积累中实现质的飞跃。
六、加强教师队伍职业道德风尚的建设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古人又说:“教育不严,师之惰”。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低,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强化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结合学习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和职业道德建设的通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
制定各种教师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大力表彰师德高尚和教学成绩卓著的教师,严肃处理品德不良、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玩忽职守、影响恶劣,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教师。
树立典范,采取帮教等形式对教师进行教育,进一步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切实把教师道德风尚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方案,组织和领导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把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总之,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件艰巨而长期的工作,只有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才能端正学习态度,才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遵纪守法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