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迄今,凡名师名士,在修德敬业上无不重视“问”,因为“学以聚之”,还必须“问以辩之”(《易·乾》),“不問不知”“不问不识”(汉·王充《论衡·实知篇》)。不但如此,而且问要详细,问了如果还没有得到要领就不能停下来,还得继续问。
因此,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清人顾炎武强调要“执疑问难”(《与友人辞往教书》)。至于语文教学上的问,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于一九六二年写了一篇题作《说“问”》的文章(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语文教学论集》第166—170页),指出:“问,很有用处,很有意义。‘学而不思则罔’,问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但必须“善于问”,“作学生要会问,教学生也要会问”。
那么,怎样才算是“会问”?笔者以为,凡旨在激学生发问的提问,都算得上“会问”。
以下是笔者在初三文言文教学中为激发学生问而提问,以之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之事例以及笔者的体会。
一、诙谐发问,使学生敢问
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文言文毕竟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体,如今的初中学生想要阅读还真不那么容易。这就需要担负本阶段语文教学的教师能在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作比较,不断克服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上所遇到的困难,尤其是要“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要求)。要想学生能主动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就必须花大气力引导学生敢问。
在讲解《唐雎不辱使命》前两个自然段时,笔者曾插入這么一个笑话:妻子对丈夫讲:“家里没柴烧了,你带两升米去市上换担柴回来。”这位饱读诗书的秀才丈夫来到柴市后,大声喊道:“负薪者,以米易之,否乎?可乎?”可是他喊了好久也没人搭理他,最后书生只得空手而回。讲到这里,笔者见大家都兴奋起来,便提问:“这位秀才空手而回的缘由何在?”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卖柴的人根本没听懂秀才的话。”“为什么?请举手回答。”
李强同学站起来说:“秀才之乎者也的,卖柴人怎能听懂?”张雄同学举手补充说:“砍柴为生的樵夫以口语交流,哪里知道这‘负薪者’是在称呼自己?又怎么会知道‘易之’是‘换柴’?我若不是读了‘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也听不懂秀才在说什么!”
至此,课堂活跃起来。于是有同学总结了文言体的优点:“文言语体和白话语体比,文言文简短得多,比如这秀才那话四句才十一个字,若用口语表示:‘那位担柴的老哥,我拿两升大米换你那担柴,行不行?’就得二十一个字,多了一半。”
当笔者提出读懂浅易文言文的关键是什么问题时,有同学说这关键还是语法,有人说是词汇,也有人说是文字和语音。为此,笔者又把大家带回课文中,让大家再读一遍课文的前两段后“默译”一遍,而后再阅读有关这两段文字的十二条注释,看能否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最后大家争相说出所得启示:关键是词汇。这十二条注释中只有一条半是有关语音、文字(通假字)的,其余十条半都是有关词汇的,而其中又只有三条是有关虚词的,实词则占了七条半。
最后笔者提醒大家:学习、阅读浅易文言文的难点是词汇,因为它的数量大且变化快,所以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我们能不断坚持积累词汇。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县第八中学】
因此,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清人顾炎武强调要“执疑问难”(《与友人辞往教书》)。至于语文教学上的问,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于一九六二年写了一篇题作《说“问”》的文章(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语文教学论集》第166—170页),指出:“问,很有用处,很有意义。‘学而不思则罔’,问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但必须“善于问”,“作学生要会问,教学生也要会问”。
那么,怎样才算是“会问”?笔者以为,凡旨在激学生发问的提问,都算得上“会问”。
以下是笔者在初三文言文教学中为激发学生问而提问,以之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之事例以及笔者的体会。
一、诙谐发问,使学生敢问
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文言文毕竟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体,如今的初中学生想要阅读还真不那么容易。这就需要担负本阶段语文教学的教师能在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作比较,不断克服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上所遇到的困难,尤其是要“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要求)。要想学生能主动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就必须花大气力引导学生敢问。
在讲解《唐雎不辱使命》前两个自然段时,笔者曾插入這么一个笑话:妻子对丈夫讲:“家里没柴烧了,你带两升米去市上换担柴回来。”这位饱读诗书的秀才丈夫来到柴市后,大声喊道:“负薪者,以米易之,否乎?可乎?”可是他喊了好久也没人搭理他,最后书生只得空手而回。讲到这里,笔者见大家都兴奋起来,便提问:“这位秀才空手而回的缘由何在?”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卖柴的人根本没听懂秀才的话。”“为什么?请举手回答。”
李强同学站起来说:“秀才之乎者也的,卖柴人怎能听懂?”张雄同学举手补充说:“砍柴为生的樵夫以口语交流,哪里知道这‘负薪者’是在称呼自己?又怎么会知道‘易之’是‘换柴’?我若不是读了‘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也听不懂秀才在说什么!”
至此,课堂活跃起来。于是有同学总结了文言体的优点:“文言语体和白话语体比,文言文简短得多,比如这秀才那话四句才十一个字,若用口语表示:‘那位担柴的老哥,我拿两升大米换你那担柴,行不行?’就得二十一个字,多了一半。”
当笔者提出读懂浅易文言文的关键是什么问题时,有同学说这关键还是语法,有人说是词汇,也有人说是文字和语音。为此,笔者又把大家带回课文中,让大家再读一遍课文的前两段后“默译”一遍,而后再阅读有关这两段文字的十二条注释,看能否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最后大家争相说出所得启示:关键是词汇。这十二条注释中只有一条半是有关语音、文字(通假字)的,其余十条半都是有关词汇的,而其中又只有三条是有关虚词的,实词则占了七条半。
最后笔者提醒大家:学习、阅读浅易文言文的难点是词汇,因为它的数量大且变化快,所以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我们能不断坚持积累词汇。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县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