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分析了我国城市道路“白加黑”路面容易出现的问题,并针对此问题提出相关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白加黑”路面 ,病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TU997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
“白+黑”路面,即以经处理的现有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为路面基层,加铺一定厚度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路面结构形式,因其能有效的利用原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提高道路的平整度与行车舒适性、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目前已逐渐成为旧路改造的一种常见形式。
“白加黑”路面常见的病害形式分为非结构性车辙、水损害、疲劳开裂、反射裂缝。
1.1:车辙是车辆长时间在路面上行駛后留下的车轮永久压痕。非结构性车辙即车轮碾压的反复作用下,荷载应力超过沥青混合料的稳定度极限,使流动变形不断累积形成的车辙,主要分为因路面磨损,面层内集料颗粒逐渐脱落形成的磨耗性车辙与由于在交通荷载产生的剪切应力的作用下,路面层材料失稳,凹陷和横向位移形成的失稳性车辙以及由于施工期间碾压不足造成的压密性车辙。 非构造性车辙的防治,重点在于提高沥青混合料内部的粘聚力和内摩阻力。沥青混合料的内部的粘聚力产生于沥青油膜对于骨料、矿粉的包裹,内摩阻力依赖于骨料之间的挤压与嵌锁。因此,减少非构造性车辙,首先要合理的选用石油沥青、骨料,经试验确定适合的油石比,而后要严格控制混合料的拌和、运输、摊铺和碾压操作,确保沥青路面的工作性能。选用改性沥青、抗磨性能较强的骨料如玄武岩、掺加抗车辙剂都能在相当程度上减缓非构造性车辙的产生。
1.2:水损害即降水透入路面结构层后使路面产生早期破坏的现象,常表现为坑洞、网裂。水损害的成因在于降水进入沥青面层结构后对沥青油膜造成侵蚀、破坏甚至在沥青混合料中形成水膜,降低沥青路面结构的粘聚力与内摩阻力,从而使路面结构在和荷载作用下局部变形、破坏,并随着水的扩散形成网裂或坑洞。防治“白+黑”路面水损害的核心工作在于减少自由水在沥青路面中存在的数量和存在的时间,即减少沥青路面的渗水量和提高路面结构、道路系统的排水效能。在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选择连续级配的骨料组合、施工期间严格控制混合料的摊铺温度、碾压温度和碾压遍数,可以有效的提高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密实度,从而减少路面表层的渗水量。在道路线形设计与断面设计时充分考虑纵、横坡及相邻小区、道路的排水方案,合理选择雨水管径、纵坡、雨水收入井口的位置和数量,施工期间控制好路面的平整度、纵横坡都可以有效减少路面积水,提高道路系统的排水效果。
1.3:疲劳开裂即路面结构在荷载的反复作用下,局部应力集中与累积变形超出沥青混合料承受极限后出现的破坏。由于水泥混凝土基层的强度、刚度均远大于沥青面层,因此“白+黑”路面的疲劳开裂多为温度收缩导致,通常表现为由面层顶部开始发展至底面的裂缝。温度收缩裂缝的防治关键在于沥青品种的选择,使用低温抗裂性能好的沥青有助于减缓沥青混凝土路面温度裂缝的出现。此外,及时对沥青路面的细小收缩裂缝进行修补、灌缝处理也可以降低温度裂缝的发展速度。
1.4:反射裂缝是“白+黑”路面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种的病害。反射裂缝通常会伴随出现疲劳开裂,同时也容易引发水损害。由于水泥混凝土材料的温度变形明显,因此即便作为沥青面层的基层,也必须进行板块划分,于是相邻板块之间的接缝极易在沥青路面上形成反射裂缝。防治反射裂缝的核心在于降低水泥混凝土板块在接缝处产生的相对位移对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影响,即:防止水泥砼板块之间出现不均匀沉降,避免板缝因板块收缩而扩大、变宽。因此:1.对于新建“白+黑”路面施工,路基、底基层、沟槽回填都必须严格满足压实度要求,具备条件的应设置沉降观察期,待沉降稳定后再进行面层施工;对于旧路改造的“白+黑”路面施工,则必须先对原水泥砼路面各板块进行详细的弯沉检测,再依据弯沉检测结果及混凝土板开裂的情况确定该板块是否需要处理及相应的处理方法(弯沉合格且无裂缝的板块可无需处理,弯沉不合格但板块完整的需对基础进行压密注浆处理,弯沉合格且板块仅有1道贯穿性裂缝的需对裂缝进行切缝、清缝、灌缝处理,板块碎裂的将原板块清除后对基础进行补强后重新浇筑砼板块)。2.水泥砼基层必须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板块划分,纵缝、横缝均应按规范要求进行切缝、清缝和灌缝,灌缝的材料必须具备良好的低温粘性及抗裂性能和高温塑性及稳定性,灌缝完成后及时对板缝进行防水材料覆盖处理。3.水泥砼基层与沥青面层之间应设置应力吸收层(如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和高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等),吸收、分散应力,减少裂缝向面层反射。
结束语:
“白+黑”路面常见病害的防治,关键在于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对每种病害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是可以有效地减少以上病害的产生的。
关键词:“白加黑”路面 ,病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TU997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
“白+黑”路面,即以经处理的现有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为路面基层,加铺一定厚度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路面结构形式,因其能有效的利用原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提高道路的平整度与行车舒适性、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目前已逐渐成为旧路改造的一种常见形式。
“白加黑”路面常见的病害形式分为非结构性车辙、水损害、疲劳开裂、反射裂缝。
1.1:车辙是车辆长时间在路面上行駛后留下的车轮永久压痕。非结构性车辙即车轮碾压的反复作用下,荷载应力超过沥青混合料的稳定度极限,使流动变形不断累积形成的车辙,主要分为因路面磨损,面层内集料颗粒逐渐脱落形成的磨耗性车辙与由于在交通荷载产生的剪切应力的作用下,路面层材料失稳,凹陷和横向位移形成的失稳性车辙以及由于施工期间碾压不足造成的压密性车辙。 非构造性车辙的防治,重点在于提高沥青混合料内部的粘聚力和内摩阻力。沥青混合料的内部的粘聚力产生于沥青油膜对于骨料、矿粉的包裹,内摩阻力依赖于骨料之间的挤压与嵌锁。因此,减少非构造性车辙,首先要合理的选用石油沥青、骨料,经试验确定适合的油石比,而后要严格控制混合料的拌和、运输、摊铺和碾压操作,确保沥青路面的工作性能。选用改性沥青、抗磨性能较强的骨料如玄武岩、掺加抗车辙剂都能在相当程度上减缓非构造性车辙的产生。
1.2:水损害即降水透入路面结构层后使路面产生早期破坏的现象,常表现为坑洞、网裂。水损害的成因在于降水进入沥青面层结构后对沥青油膜造成侵蚀、破坏甚至在沥青混合料中形成水膜,降低沥青路面结构的粘聚力与内摩阻力,从而使路面结构在和荷载作用下局部变形、破坏,并随着水的扩散形成网裂或坑洞。防治“白+黑”路面水损害的核心工作在于减少自由水在沥青路面中存在的数量和存在的时间,即减少沥青路面的渗水量和提高路面结构、道路系统的排水效能。在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选择连续级配的骨料组合、施工期间严格控制混合料的摊铺温度、碾压温度和碾压遍数,可以有效的提高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密实度,从而减少路面表层的渗水量。在道路线形设计与断面设计时充分考虑纵、横坡及相邻小区、道路的排水方案,合理选择雨水管径、纵坡、雨水收入井口的位置和数量,施工期间控制好路面的平整度、纵横坡都可以有效减少路面积水,提高道路系统的排水效果。
1.3:疲劳开裂即路面结构在荷载的反复作用下,局部应力集中与累积变形超出沥青混合料承受极限后出现的破坏。由于水泥混凝土基层的强度、刚度均远大于沥青面层,因此“白+黑”路面的疲劳开裂多为温度收缩导致,通常表现为由面层顶部开始发展至底面的裂缝。温度收缩裂缝的防治关键在于沥青品种的选择,使用低温抗裂性能好的沥青有助于减缓沥青混凝土路面温度裂缝的出现。此外,及时对沥青路面的细小收缩裂缝进行修补、灌缝处理也可以降低温度裂缝的发展速度。
1.4:反射裂缝是“白+黑”路面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种的病害。反射裂缝通常会伴随出现疲劳开裂,同时也容易引发水损害。由于水泥混凝土材料的温度变形明显,因此即便作为沥青面层的基层,也必须进行板块划分,于是相邻板块之间的接缝极易在沥青路面上形成反射裂缝。防治反射裂缝的核心在于降低水泥混凝土板块在接缝处产生的相对位移对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影响,即:防止水泥砼板块之间出现不均匀沉降,避免板缝因板块收缩而扩大、变宽。因此:1.对于新建“白+黑”路面施工,路基、底基层、沟槽回填都必须严格满足压实度要求,具备条件的应设置沉降观察期,待沉降稳定后再进行面层施工;对于旧路改造的“白+黑”路面施工,则必须先对原水泥砼路面各板块进行详细的弯沉检测,再依据弯沉检测结果及混凝土板开裂的情况确定该板块是否需要处理及相应的处理方法(弯沉合格且无裂缝的板块可无需处理,弯沉不合格但板块完整的需对基础进行压密注浆处理,弯沉合格且板块仅有1道贯穿性裂缝的需对裂缝进行切缝、清缝、灌缝处理,板块碎裂的将原板块清除后对基础进行补强后重新浇筑砼板块)。2.水泥砼基层必须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板块划分,纵缝、横缝均应按规范要求进行切缝、清缝和灌缝,灌缝的材料必须具备良好的低温粘性及抗裂性能和高温塑性及稳定性,灌缝完成后及时对板缝进行防水材料覆盖处理。3.水泥砼基层与沥青面层之间应设置应力吸收层(如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和高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等),吸收、分散应力,减少裂缝向面层反射。
结束语:
“白+黑”路面常见病害的防治,关键在于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对每种病害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是可以有效地减少以上病害的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