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贵池傩面具的独特魅力体现在艺术造型独到的艺术处理上,随着傩戏的发展而逐渐发生变化,其造型日趋精细,丰富多彩,具有中国民间美术所共有的艺术特色。它塑造的不是现实物象,而是作为神的载体,来表达一种请神祭祖、驱逐鬼疫、祈求吉祥的丰富艺术审美内涵。
关键词:贵池傩面具 造型特征 审美意蕴 象征
中图分类号:J528.3 文献标识码:A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傩戏,是我国现存傩戏家族中保存完好、最富有个性的一个品种。它曾经分布很广,主要流行在佛教胜地九华山下的池州市贵池区刘街、姚街、梅街、棠溪、桃坡、里山等乡镇一带。是一种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祭祖、驱疫纳吉和娱神娱人为目的的,以佩带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戏曲艺术形式。它起源于明末清初,是由传统的民间祭祀活动逐步演化发展而来的,且代代沿袭互不交流,很少受外来艺术影响,故仍保持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其傩事活动时间,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初七至正月十五,演出时参演傩戏的人都要配戴面具。面具的雕刻非常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刀法流畅,显示出很强的古朴粗犷之美,继承了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的精髓。但随着物质文明社会的到来,古老的贵池傩文化已被历史所深深隐埋,特别是傩面具,它吸收、融汇了佛、儒、道、巫的宗教意识和民俗、民间雕塑、绘画等多方面的内容,是民间艺术的精华,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值得我们在原生状态下对其进行保留和传承。
傩面具是一种宗教意识化的凝聚物,是古代巫文化傩祭的表现特征,也是傩事活动的核心。贵池傩戏带给我们的冲击,最直观最形象的便是傩面具。在表演中,面具就成了贵池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在傩事活动中,面具被视作神的载体,无论傩仪、傩舞还是傩戏活动的全过程,都围绕着面具而进行。历史证明,一个家族如果失掉了面具,便意味着其傩事活动的消亡。
一 贵池傩面具的造型特征
面具是人类历史上绚丽多彩的文化现象之一,起源于远古时期的乐舞、原始巫术、丧葬和灵魂崇拜,体现出上古初民天人合一的原始生命观和浪漫想象力,成为一座沟通蛮荒时代与现代文明的桥梁。面具也叫假面,清人李调元《弄谱》“鬼面”条云:“世俗以刻画一面,系著于口耳者,曰:‘鬼面’《兰陵王》所用之‘假面’也。”假面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面具,它是图案艺术中的一种。它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发展初期就开始形成的一个特殊领域。同时,面具还是图形艺术中的一种,是人类文明发展初期就开始形成的一个特殊领域,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造型特征。由于傩面具语言传达的视觉信息比较集中和单纯,能够在较短时间引起观者的视觉注意和心理反应,因此从远古至今仍在不断发展演变,在众多的艺术媒体上被广泛应用,正呈现多元化趋势。
从整体上看,贵池傩面具的造型生动有趣、结构严谨、刀法娴熟,形象夸张有度,体现着人物的神韵,显示出粗犷拙朴之美,其造型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雕刻工艺独特
贵池傩面具的雕刻继承了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优良传统,同时吸收了明清时期娴熟的雕刻技法,追求精工细致,远观近看皆为相宜,把雕刻技艺与艺术规律融汇得珠联璧合。雕刻在浮雕、浅雕为主的基础上,采用了镂空手法,相叠有序,并注重对人物形象气质的刻画。按面具外凸内凹的形状来雕刻人物五官,其中眼睛(保留眼珠)、嘴巴和鼻子等部位镂空,刀法简洁、娴熟而流畅、细腻,透出很强的粗犷之美,体现着人物的神韵,显示出明清时期面具雕刻艺人高超的技艺和简洁、庄重、繁缛、堂皇的艺术风格,是雕刻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2 艺术造型夸张
贵池傩面具造型追求夸张、威猛,突出避邪纳吉的寓意,并注重写实,根据不同的人物塑造不同的形象,夸张有度,变形有法。面具的眼睛是最突出的,也是最吸引人的。突出的眼球大而圆,显得炯炯有神,有的眼睛用很多锯齿线和花纹来装饰,看上去很引人瞩目。还有眉毛又粗又长,鼻子也很大,两个鼻孔又大有圆,鼻子下面装有大胡子。面具的嘴巴通常是张开的,有一排白白的牙齿,有的面具在牙齿的两边还有尖利的獠牙。面具的头饰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的是有漂亮图案的帽子,还有一些用龙或动物的图案来装饰。整个面具造型的表现手法,主要是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对人物的凶猛、威武、冷静、忠诚、奸诈、滑稽、和蔼等性格的形象塑造。各种千姿百态的面具造型一经展示,便让人获得无穷的艺术美感。如文革期间遗留下来的清代面具中的关公和招魂使者等面具,就是对此作了一个很好的诠释。而现代傩面具则更多的是迎合人们避邪驱鬼的寓意,造型多选“凶神”,如钟馗等,大多采用头上长角、嘴吐獠牙、眉毛倒竖、眼珠暴突等夸张手法,突出这些神祗勇武、剽悍、威严的精神气质。
3 布局均衡、色彩和谐
贵池傩面具追求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相对均衡,讲求雕刻力度与轻重的相对均等,刀法匀称妥帖,转折自然。色彩上大胆、强烈,主与次、粗与细的和谐统一,讲究理性化,形成了一定的艺术程式。面具色彩单一凝重,一般多以墨黑为底色,先定下傩面具古朴厚重的基调,然后运用黑、白、红色加以装饰。少数面具色彩浓烈绚丽,但都注意色彩的对比和谐,通过色彩来渲染和刻画人物形象,如红色象征权力,代表血气方刚的颜色,表示一个人的智勇双全、文韬武略,代表人物如关公;黄(金)色富贵堂皇,象征忠实,表示功德广大、知识渊博和人物老练的性格,多适用于表现主神与忠臣,如皇帝、左丞相等;蓝(青)色是庙堂中的“阴色”,表现人物阴险可怖、桀骜不驯的性格,如钟馗;白色是善良的同义词,表现纯洁、温和、善良与慈悲,适合表现仙人,如土地;黑色是风吹日晒者的肤色或神秘的夜色,表现人物朴直、率真、刚正的性格,如包文正。
4 注重传统宗教观念,释、道、儒、佛文化思想深刻
贵池傩面具非常注重传统宗教观念,雕刻手法上,讲究饱满圆润,以求达到“天庭饱满、地阔方圆”的正统观;摆位上,各个家族的面具按傩神的地位高低来排列,显示出封建宗法观;数量上,各家族面具按十三太保、十八学士、二十四诸天、三十六天罡等数目来成套雕刻;地域上,因毗邻九华山,受佛教和佛像雕塑艺术的影响,大都慈眉善眼、方面大耳、雍容福态、双耳垂肩、圆融天成,具有强烈的符号性特征。如姚村的皇帝,该形象温文典雅,还有一对大耳朵,使人感到十分亲切。
欣赏这类面具,不禁为工匠们用对比、反衬来突出主体形象的艺术手法而叫绝。现代傩面具基本上继承了这些特点,但与明清时期的面具相比,现代面具造型稍显呆板,制作工艺粗糙,色彩艳俗,形象雷同,缺乏神韵。
二 贵池傩面具的象征涵义
近些年,人们的文化认知趋于回归,以厚重古朴为美。贵池傩面具保留有古代图腾和巫术神灵的痕迹,承载着先民的审美情趣,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民间工艺美术品。但是,对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祭祀时演出傩戏的各宗族来说,此时的傩面具就不再是民间工艺品了,而是人们特别崇敬的神和傩戏里的角色。
1 傩面具属于造型艺术的一种
对于参祭者来说,戴上面具看到的就不再是人的面目,而是具有特定神格的神面,从而确信戴面具的人已进入神的世界。造型艺术可分为形象艺术、空间艺术。形象艺术指再现自然或社会的具体形象和观念形象化的绘画、雕塑,都属于所谓再现艺术;而抽象的空间艺术指以抽象的空间和体积构成的建筑、工艺美术、设计等。这两种类型在造型艺术发展史中并存。贵池傩面具是被赋予了复杂而神秘的种种宗教和民俗的含义,它本身就是一种形象艺术,它属于造型艺术的一种,遵循着造型艺术的规律与原则,是作为审美感觉产生之前的原始造型最重要的形式,其造型稚拙简约,风格率真质朴,经历了从兽形到人神同形的造型演变。
2 傩面具是沟通人神世界的工具
贵池傩面具不仅仅是一件工艺品,还是神的象征和载体,是沟通人与鬼神世界的工具。戴上面具既提醒演员,也提醒观众,他们现在已经进入了另一个神灵世界,隔绝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与交流,精神和意识被面具拥有的强大魔力所威慑,从而进入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据载,池州在晚唐时,每年的八月十五都要举行对梁昭明太子的祭祀活动,搬演傩戏时佩戴面具,装扮傩神,这可能就是贵池傩戏的萌芽,以后逐渐形成有戏剧情节的贵池傩戏。这说明,傩面具在其中始终扮演神角色的作用。各家族对面具都敬称为“龙神”、“傩神”、“戏神”、“嚎啕神圣”等等,池州地方志上则写为“社神”。并且无论专用面具还是通用面具,正面角色或反面角色,在傩戏中一律被奉为神灵。贵池傩戏的演出仪式上,每年正月都要启用面具,举行隆重的迎神下架、请阳神、起圣、送神和送神上架活动。傩民们视面具为傩神,视傩戏演出为降神,表现了古代群众祈求众神保佑、驱鬼逐疫、禳灾求福、舞蹈娱人的愿望。
3 傩面具代表着傩戏里的角色
从总体上看,傩事活动的表演也属于仪式的一部分。表演者们深信,经过降神仪式后,面具也有神灵附体,已具有戏剧行当的功能。部分面具是根据戏剧中人物来刻制的,什么角色戴什么面具,只要人物一出场,观众就能辨认出这是戏文中的哪个人物,知道那个人物是什么性格。面具虽被认为是神的象征,但它却是静态的,必须通过人体才能表现神的品格与行为。神灵借助于人体为其依附,借助于面具为其表象,以改变人的本来面目。而对于各宗族来说,即使在表演傩戏时,也仍然把面具视为神,因此在戏剧进行中,可以任意燃放鞭炮,焚烧纸钱,表示对不同面具所代表的傩戏里的角色的崇敬。傩戏演出或傩事活动中,演员都要戴上面具,每个面具都有自己的神名,并有传说故事以说明其来龙去脉。
4 傩面具是一种图腾符号
面具开关以后就被赋予了不可亵渎的灵性,与神灵有等同的作用。它被赋予了神奇的超自然力,是沟通人与神这两个世界之间的桥梁,是社会早期人类借助神灵战胜自然的中介物,是神灵的载体之一,也是一种图腾符号。例如,在贵池刘街乡姚村共有面具32枚,包拯、小包、张龙、赵虎、县官等等,皆为傩戏《章文选》的角色。这些面具都是从事神事活动的法器,被赋予神奇的力量。同时,面具戴在人的面部,是傩事活动的核心物件,借助人的语言、动作、表演,来达到降神禳灾求福的目的,兼有教化功能、娱人功能,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人的,寻找到心理的平衡和精神寄托。这样,面具成了人神交接的实物符号,是一种通灵媒介,兼具遮蔽功能,具有双重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面具为表演者和观看者双方,营造了共同的精神心理意境。
总之,贵池傩面具中蕴含许多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从中可窥视到贵池先民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村落、不同宗族、不同自然人的文化形态与精神风貌,是人与神、人与鬼、灵与肉、宗教与艺术、文化与审美的契合。每个面具艺人创作的面具,虽然造型各异,但不管是人还是鬼或神仙,都力求变形和夸张,其目的就是要让信仰者在视觉上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击,以保持他们与面具所代表的鬼神的心理差距。因此,当傩面具以一种全新的造型出现在现代都市中时,人们极有可能被其狰狞、恐怖、凶猛的气势所震慑,但当你了解了贵池傩面具艺术审美意蕴时,就会对可怖的面具产生一些崇敬与敬意。
贵池傩面具是中国傩面具艺术的瑰宝,研究贵池傩面具艺术,挖掘傩面具内涵,必将进一步丰富池州的旅游资源,促进池州旅游发展。对弘扬池州民族优秀文化,繁荣民间文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08sk
365)。
参考文献:
[1] 潘小平:《贵池傩戏彩绘面具艺术的审美特征及象征意义》,《黄梅戏艺术》,2003年第2期。
[2] 顾朴光:《中国面具史》,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3] 何根海、王兆乾:《在假面的背后——安徽贵池傩文化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 陈莺、陈逸民:《神秘的面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金龙,男,1979—,安徽池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傩戏面具图形研究、平面设计教学与研究,工作单位:安徽省池州学院。
关键词:贵池傩面具 造型特征 审美意蕴 象征
中图分类号:J528.3 文献标识码:A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傩戏,是我国现存傩戏家族中保存完好、最富有个性的一个品种。它曾经分布很广,主要流行在佛教胜地九华山下的池州市贵池区刘街、姚街、梅街、棠溪、桃坡、里山等乡镇一带。是一种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祭祖、驱疫纳吉和娱神娱人为目的的,以佩带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戏曲艺术形式。它起源于明末清初,是由传统的民间祭祀活动逐步演化发展而来的,且代代沿袭互不交流,很少受外来艺术影响,故仍保持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其傩事活动时间,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初七至正月十五,演出时参演傩戏的人都要配戴面具。面具的雕刻非常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刀法流畅,显示出很强的古朴粗犷之美,继承了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的精髓。但随着物质文明社会的到来,古老的贵池傩文化已被历史所深深隐埋,特别是傩面具,它吸收、融汇了佛、儒、道、巫的宗教意识和民俗、民间雕塑、绘画等多方面的内容,是民间艺术的精华,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值得我们在原生状态下对其进行保留和传承。
傩面具是一种宗教意识化的凝聚物,是古代巫文化傩祭的表现特征,也是傩事活动的核心。贵池傩戏带给我们的冲击,最直观最形象的便是傩面具。在表演中,面具就成了贵池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在傩事活动中,面具被视作神的载体,无论傩仪、傩舞还是傩戏活动的全过程,都围绕着面具而进行。历史证明,一个家族如果失掉了面具,便意味着其傩事活动的消亡。
一 贵池傩面具的造型特征
面具是人类历史上绚丽多彩的文化现象之一,起源于远古时期的乐舞、原始巫术、丧葬和灵魂崇拜,体现出上古初民天人合一的原始生命观和浪漫想象力,成为一座沟通蛮荒时代与现代文明的桥梁。面具也叫假面,清人李调元《弄谱》“鬼面”条云:“世俗以刻画一面,系著于口耳者,曰:‘鬼面’《兰陵王》所用之‘假面’也。”假面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面具,它是图案艺术中的一种。它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发展初期就开始形成的一个特殊领域。同时,面具还是图形艺术中的一种,是人类文明发展初期就开始形成的一个特殊领域,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造型特征。由于傩面具语言传达的视觉信息比较集中和单纯,能够在较短时间引起观者的视觉注意和心理反应,因此从远古至今仍在不断发展演变,在众多的艺术媒体上被广泛应用,正呈现多元化趋势。
从整体上看,贵池傩面具的造型生动有趣、结构严谨、刀法娴熟,形象夸张有度,体现着人物的神韵,显示出粗犷拙朴之美,其造型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雕刻工艺独特
贵池傩面具的雕刻继承了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优良传统,同时吸收了明清时期娴熟的雕刻技法,追求精工细致,远观近看皆为相宜,把雕刻技艺与艺术规律融汇得珠联璧合。雕刻在浮雕、浅雕为主的基础上,采用了镂空手法,相叠有序,并注重对人物形象气质的刻画。按面具外凸内凹的形状来雕刻人物五官,其中眼睛(保留眼珠)、嘴巴和鼻子等部位镂空,刀法简洁、娴熟而流畅、细腻,透出很强的粗犷之美,体现着人物的神韵,显示出明清时期面具雕刻艺人高超的技艺和简洁、庄重、繁缛、堂皇的艺术风格,是雕刻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2 艺术造型夸张
贵池傩面具造型追求夸张、威猛,突出避邪纳吉的寓意,并注重写实,根据不同的人物塑造不同的形象,夸张有度,变形有法。面具的眼睛是最突出的,也是最吸引人的。突出的眼球大而圆,显得炯炯有神,有的眼睛用很多锯齿线和花纹来装饰,看上去很引人瞩目。还有眉毛又粗又长,鼻子也很大,两个鼻孔又大有圆,鼻子下面装有大胡子。面具的嘴巴通常是张开的,有一排白白的牙齿,有的面具在牙齿的两边还有尖利的獠牙。面具的头饰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的是有漂亮图案的帽子,还有一些用龙或动物的图案来装饰。整个面具造型的表现手法,主要是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对人物的凶猛、威武、冷静、忠诚、奸诈、滑稽、和蔼等性格的形象塑造。各种千姿百态的面具造型一经展示,便让人获得无穷的艺术美感。如文革期间遗留下来的清代面具中的关公和招魂使者等面具,就是对此作了一个很好的诠释。而现代傩面具则更多的是迎合人们避邪驱鬼的寓意,造型多选“凶神”,如钟馗等,大多采用头上长角、嘴吐獠牙、眉毛倒竖、眼珠暴突等夸张手法,突出这些神祗勇武、剽悍、威严的精神气质。
3 布局均衡、色彩和谐
贵池傩面具追求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相对均衡,讲求雕刻力度与轻重的相对均等,刀法匀称妥帖,转折自然。色彩上大胆、强烈,主与次、粗与细的和谐统一,讲究理性化,形成了一定的艺术程式。面具色彩单一凝重,一般多以墨黑为底色,先定下傩面具古朴厚重的基调,然后运用黑、白、红色加以装饰。少数面具色彩浓烈绚丽,但都注意色彩的对比和谐,通过色彩来渲染和刻画人物形象,如红色象征权力,代表血气方刚的颜色,表示一个人的智勇双全、文韬武略,代表人物如关公;黄(金)色富贵堂皇,象征忠实,表示功德广大、知识渊博和人物老练的性格,多适用于表现主神与忠臣,如皇帝、左丞相等;蓝(青)色是庙堂中的“阴色”,表现人物阴险可怖、桀骜不驯的性格,如钟馗;白色是善良的同义词,表现纯洁、温和、善良与慈悲,适合表现仙人,如土地;黑色是风吹日晒者的肤色或神秘的夜色,表现人物朴直、率真、刚正的性格,如包文正。
4 注重传统宗教观念,释、道、儒、佛文化思想深刻
贵池傩面具非常注重传统宗教观念,雕刻手法上,讲究饱满圆润,以求达到“天庭饱满、地阔方圆”的正统观;摆位上,各个家族的面具按傩神的地位高低来排列,显示出封建宗法观;数量上,各家族面具按十三太保、十八学士、二十四诸天、三十六天罡等数目来成套雕刻;地域上,因毗邻九华山,受佛教和佛像雕塑艺术的影响,大都慈眉善眼、方面大耳、雍容福态、双耳垂肩、圆融天成,具有强烈的符号性特征。如姚村的皇帝,该形象温文典雅,还有一对大耳朵,使人感到十分亲切。
欣赏这类面具,不禁为工匠们用对比、反衬来突出主体形象的艺术手法而叫绝。现代傩面具基本上继承了这些特点,但与明清时期的面具相比,现代面具造型稍显呆板,制作工艺粗糙,色彩艳俗,形象雷同,缺乏神韵。
二 贵池傩面具的象征涵义
近些年,人们的文化认知趋于回归,以厚重古朴为美。贵池傩面具保留有古代图腾和巫术神灵的痕迹,承载着先民的审美情趣,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民间工艺美术品。但是,对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祭祀时演出傩戏的各宗族来说,此时的傩面具就不再是民间工艺品了,而是人们特别崇敬的神和傩戏里的角色。
1 傩面具属于造型艺术的一种
对于参祭者来说,戴上面具看到的就不再是人的面目,而是具有特定神格的神面,从而确信戴面具的人已进入神的世界。造型艺术可分为形象艺术、空间艺术。形象艺术指再现自然或社会的具体形象和观念形象化的绘画、雕塑,都属于所谓再现艺术;而抽象的空间艺术指以抽象的空间和体积构成的建筑、工艺美术、设计等。这两种类型在造型艺术发展史中并存。贵池傩面具是被赋予了复杂而神秘的种种宗教和民俗的含义,它本身就是一种形象艺术,它属于造型艺术的一种,遵循着造型艺术的规律与原则,是作为审美感觉产生之前的原始造型最重要的形式,其造型稚拙简约,风格率真质朴,经历了从兽形到人神同形的造型演变。
2 傩面具是沟通人神世界的工具
贵池傩面具不仅仅是一件工艺品,还是神的象征和载体,是沟通人与鬼神世界的工具。戴上面具既提醒演员,也提醒观众,他们现在已经进入了另一个神灵世界,隔绝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与交流,精神和意识被面具拥有的强大魔力所威慑,从而进入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据载,池州在晚唐时,每年的八月十五都要举行对梁昭明太子的祭祀活动,搬演傩戏时佩戴面具,装扮傩神,这可能就是贵池傩戏的萌芽,以后逐渐形成有戏剧情节的贵池傩戏。这说明,傩面具在其中始终扮演神角色的作用。各家族对面具都敬称为“龙神”、“傩神”、“戏神”、“嚎啕神圣”等等,池州地方志上则写为“社神”。并且无论专用面具还是通用面具,正面角色或反面角色,在傩戏中一律被奉为神灵。贵池傩戏的演出仪式上,每年正月都要启用面具,举行隆重的迎神下架、请阳神、起圣、送神和送神上架活动。傩民们视面具为傩神,视傩戏演出为降神,表现了古代群众祈求众神保佑、驱鬼逐疫、禳灾求福、舞蹈娱人的愿望。
3 傩面具代表着傩戏里的角色
从总体上看,傩事活动的表演也属于仪式的一部分。表演者们深信,经过降神仪式后,面具也有神灵附体,已具有戏剧行当的功能。部分面具是根据戏剧中人物来刻制的,什么角色戴什么面具,只要人物一出场,观众就能辨认出这是戏文中的哪个人物,知道那个人物是什么性格。面具虽被认为是神的象征,但它却是静态的,必须通过人体才能表现神的品格与行为。神灵借助于人体为其依附,借助于面具为其表象,以改变人的本来面目。而对于各宗族来说,即使在表演傩戏时,也仍然把面具视为神,因此在戏剧进行中,可以任意燃放鞭炮,焚烧纸钱,表示对不同面具所代表的傩戏里的角色的崇敬。傩戏演出或傩事活动中,演员都要戴上面具,每个面具都有自己的神名,并有传说故事以说明其来龙去脉。
4 傩面具是一种图腾符号
面具开关以后就被赋予了不可亵渎的灵性,与神灵有等同的作用。它被赋予了神奇的超自然力,是沟通人与神这两个世界之间的桥梁,是社会早期人类借助神灵战胜自然的中介物,是神灵的载体之一,也是一种图腾符号。例如,在贵池刘街乡姚村共有面具32枚,包拯、小包、张龙、赵虎、县官等等,皆为傩戏《章文选》的角色。这些面具都是从事神事活动的法器,被赋予神奇的力量。同时,面具戴在人的面部,是傩事活动的核心物件,借助人的语言、动作、表演,来达到降神禳灾求福的目的,兼有教化功能、娱人功能,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人的,寻找到心理的平衡和精神寄托。这样,面具成了人神交接的实物符号,是一种通灵媒介,兼具遮蔽功能,具有双重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面具为表演者和观看者双方,营造了共同的精神心理意境。
总之,贵池傩面具中蕴含许多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从中可窥视到贵池先民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村落、不同宗族、不同自然人的文化形态与精神风貌,是人与神、人与鬼、灵与肉、宗教与艺术、文化与审美的契合。每个面具艺人创作的面具,虽然造型各异,但不管是人还是鬼或神仙,都力求变形和夸张,其目的就是要让信仰者在视觉上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击,以保持他们与面具所代表的鬼神的心理差距。因此,当傩面具以一种全新的造型出现在现代都市中时,人们极有可能被其狰狞、恐怖、凶猛的气势所震慑,但当你了解了贵池傩面具艺术审美意蕴时,就会对可怖的面具产生一些崇敬与敬意。
贵池傩面具是中国傩面具艺术的瑰宝,研究贵池傩面具艺术,挖掘傩面具内涵,必将进一步丰富池州的旅游资源,促进池州旅游发展。对弘扬池州民族优秀文化,繁荣民间文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08sk
365)。
参考文献:
[1] 潘小平:《贵池傩戏彩绘面具艺术的审美特征及象征意义》,《黄梅戏艺术》,2003年第2期。
[2] 顾朴光:《中国面具史》,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3] 何根海、王兆乾:《在假面的背后——安徽贵池傩文化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 陈莺、陈逸民:《神秘的面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金龙,男,1979—,安徽池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傩戏面具图形研究、平面设计教学与研究,工作单位:安徽省池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