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循环经济的基础

来源 :新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in90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权威解读循环经济的方向与道路
  
  作为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中国目前难以完全摆脱西方发达国家前期的发展老路,高物耗、高能耗、高产出、高排放、高污染。
  由于优质生态的保有量在急剧下降,人口、资源、环境面临支撑的极限,已失去了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廉价资源条件和充裕的环境容量。
  循环经济,恰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抓住了当前中国资源相对短缺而又大量消耗的症结,解决中国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刊记者独家拜访了德高望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听他权威解读循环经济的方向与道路。
  
  如何“既循环又经济”
  
  《新经济导刊》:循环经济的主要理念是如何形成的?
  金涌: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早在20世纪初,国际上开始探讨经济不断扩张模式的可持续问题,而一直存在两种观点:一者悲观,提出人类必须回到农业社会,认为地球在茫茫宇宙中是惟一的蓝色星球,生态系统存在的价值远远比人类物质无限制的膨胀重要,人类必须不断地抑制自己,不要变成地球的肿瘤。
  二是乐观派,认为发展是可以持续的。认为人们对于地球资源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因为资源和技术是关联在起的,技术发展之后,可利用资源就会增加。比如现在的铁矿石,铁含量在40%以上的才选择开采,20%的就是石头:技术发达之后,20%以内含量的也可以利用。而且人口也不是问题,认为人口越多消费需求越大,经济发展越快。
  两种派别争论了半个世纪。直到上世纪末,生态学者提出新的观点。回顾历史,可以总结出地球发展的规律最近3亿年地球出现了和谐的演化过程,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资源利用互相支撑补充。植物给动物提供食品,排泄物又给微生物提供食品,微生物通过分解动物排泄物又给植物提供营养成分。所以,资源被动物、植物、微生物循环利用,而且非常完美,没有资源的匮乏,也没有环境污染的问题,在过往的3亿年中,这个循环只需要太阳光照就可以驱动。那么,这种自然生态的和谐关系,能不能嫁接到社会生态建设当中呢?社会生态能不能遵循这个原理来改善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而就提出了“生态经济”的概念。
  《新经济导刊》:所谓的生态经济,其主要特征是什么?又该如何理解循环经济?
  金涌生态经济是以自然生态的运行规律为榜样,构造社会生态,来改善人类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说,这是一个高屋建瓴的指导思想,但是具体实施就要面临量大难题。是要解决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利用的问题:二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问题,即假使太阳能是永恒的,可以开发太阳衍生能源的再利用,然而宇宙的耗散结构实际上不支持循环,因而说,能源本身不可再生。
  因此,能源不能直接地循环,只能充分利用、合理利用、高附加值地利用。所以,能源属于低碳经济,资源属于循环经济。此外,还有污染问题,有人就提出绿色经济。
  实际上,循环经济是工程师的事情,工程师在特定范围空间造成物质循环。热力学第一、二定律就是通过能量代价,用能量支撑的一个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第一定律是物质不灭,这是根本;第二定律是物质使用以后品位下降,再还原成原来的物质就需要能量注入,再通过信息技术优化,使得能量利用率达到最高,构成工程师的个循环经济系统。
  所以,循环不是目的,循环必然付出能量代价,不经济的循环根本没有必要,循环经济必须是又循环又经济。
  《新经济导刊》:近些年来逐步提出的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环保经济以及节约型社会,其目的都是一个: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为什么出现这么多的概念?循环经济与其他概念有什么区别?
  金涌:上述说法可能造成概念混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生态经济,就是社会生态建设要向自然生态学习。学习的实施方法要解决三个问题,资源问题就是循环经济,能源问题就是低碳经济,环境问题就是绿色经济。
  实际上,资源、能源、环境,是社会发展的三个要素。它们侧重在不同面,是生态经济不同侧重面的提法。看似诸多的提法眼花缭乱,但是也有各自的界定范围。比如座大厦,高层建筑理念是生态经济,底下的支柱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但是目前的技术尚解决不了目前的高标准要求,那么就需要创新。实际上要达到生态经济必须有一个创新做基础,所以创新经济或者创意经济是整座大厦的基础。没有创新,所有这些东西都做不到,必须推动技术进步。别人的道路,中国的选择
  《新经济导刊》:循环经济在国外的实践如何?在发达国家的实践中,有无适合中国借鉴的成功案例?
  金涌:目前,在日本、德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正在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不妨“师夷长技以利己”。
  德国实行的是:社会层面德国双轨系统模式——针对消费后排放的循环经济,德国的双轨制回收系统(DS叫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DSD是一个专门组织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的非政府组织。它接受企业的委托,组织收运者对它们的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分类,然后送至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能直接回用的包装废弃物则送返制造商。
  再看日本,因为国土狭小,加之火山岛地理特征,自然资源匾乏,除了海水没有任何石油和矿藏,绝大部分资源和许多工业原料依靠进口。为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保持可持续的发展,建设资源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社会已成为日本的国策。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多层次、多方面的法律体系,对不同行业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再利用等作了具体规定,并大力加以推行。
  目前,日本提出惟一可以增加的资源是垃圾,城市废弃物。它们把城市看做矿山,提出“城市矿山”的概念。垃圾分类,公民已经相当自觉。比如,日本所有的铝不是从矿石来,而是从废品中提炼,99%都是废铝循环。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法规集中体现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废物减量化原则(Red uce)、再利用原则(Reuse)和资源化原则(Recycle)。运用这些法律可以规范政府、企业和国民的“3R行动”标准,在整个社会建起遏止废弃物的大量产生,推动资源的再利用和防止随意投弃废弃物的管理和约束机制。通过实施这几部法律,日本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回观处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多种原因,使资源利用尚难进入循环轨道。例如每年大概要花费5%能源,生产全世界30%的铝,在构造循环经济型社会,相比较发达国家而言,任重而道远。
  《新经济导刊》: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从而严重影响了人与自然的有效和 谐。目前与日本等国家的差距还很大,其技术原因何在?金涌:中国和日本的情况不太一样,因为中国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处在一个初期和中期的位置。中国的技术是先进、落后并存,产业是大、中、小并存,在整个生产过程就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包括技术更新,淘汰落后产能。
  因此,要解决中国整个生产的结构不合理,能源结构不合理,只能通过政策手段来调控。其次,生产过程许多落后技术需要更新提升,例如,我国近年来淘汰了大量小火电厂,而建立了许多超超临界电厂,使我们的火电厂煤耗从349克/度(2008)有望下降到282克/度(2010)。因为情况远比日本复杂,日本的“动脉产业”先进性已经基本解决,只是发展“静脉产业”,而中国“动脉产业”本身就有问题,所以要技术革新、更新换代、改变结构,要选择合理的符合循环经济思想的技术。咱们在生产环节还存在许多问题,人家是从消费环节做工作。
  然而,中国尚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期,立足于实际情况,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不仅要面向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更要注重生产源头减量化和产业技术升级,探索生产、流通与消费关键环节的生态转型,以真正实现低消耗、低污染和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惠及民生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此,需要系列包括决策支持技术、产业升级技术、系统链接技术、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等作为支撑,并逐步形成体系。同时,要研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在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实现途径、基本方法等方面应有别于其他国家。
  《新经济导刊》: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状况如何?
  金诵:当前,我国正处在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特殊时期,随着《循环经济促进法》生效实施,循环经济建设将迎来一个新局面。
  中国的循环经济应通过建设三个平台来推动。首先,要建设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平台,充分运用好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其次,要建设制度、法律、教育及道德的平台,以政府为主导,运用好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第三,要建设既节约资源、能源,又从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同时还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科学技术平台,运用好科技这只“点石成金之手”。三个平台缺一不可。
  在这三个平台中,科学技术平台非常重要,非常关键。当我们按照资中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一味地否定自己。我们不但要借鉴他国的经验,更要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源、能源、环境和经济效益“四赢”的标准去审视当前产业界正在使用的技术,会发现很多还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因此,要加强生态工业、系统工程等相关科技的深入研究,设计创新的产业发展和组织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指导科技研发。多管齐下促循环经济
  《新经济导刊》:看来,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总体上尚处于初始阶段,实践经验还很不足。
  金涌:的确,中国循环经济建设很大程度上尚不是系统的、完整的,而是单项的、分散的。有的还只停留在理念上,没有落实到实践中。当然,中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一味地否定自己。我们不但要借鉴他国的经验,更要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
  《新经济导刊》:对中国来说,有没有切实路径解决这一问题?具体要做到哪些方面?
  金涌首先是要大力促进再生资源重复利用。目前我国可以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达30万亿元左右,然而,废塑料的回收率为25%,废橡胶的回收率为32%,废纸的回收率为35%,废玻璃的回收率只有13%,可以说发展空间巨大。因此,建设现代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高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以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大力发展再生资源的再制造产业。再生资源还有一个再制造的问题,比如:不一定利用炉化成铁水,做成最低端的产品再重复利用,中间环节通过修复之后也可再重复利用,属于再制造。
  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把汽车零件拆下来之后,有的零件通过修复就重新利用。比如气缸的缸体、曲轴经过修复之后重新利用,已形成较大的规模。再比如曲轴,磨损一般在轴颈的地方,把轴拆下来之后用高温等离子喷头,喷一层硬质合金,补上之后再去磨,和原来一样尺寸精度,轴的寿命比原来的还长。只有修复的零件比原来的零件质量更好,这才叫再制造。
  通俗地说,再制造(remake)就是让旧的机器设备重新焕发生命活力的过程。它以目的机器设备为毛坯,采用专门的工艺和技术,在原有制造的基础上进行一次新的制造,而且重新制造出来的产品无论是性能还是质量都不亚于原先的新品。科学地说,再制造是一种对废旧产品实施高技术修复和改造的产业,它针对的是损坏或行将报废的零部件,在性能失效分析、寿命评估等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再制造工程,采用系列相关的先进制造技术,使再制造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新品。
  《新经济导刊》:在资源和能源相对紧缺的今天,“再制造”显然优势凸显,是个大有可为的产业。
  金涌:虽然目前我国再制造更多地局限在发动机领域,仍有人乐观地估计,我国再制造的产业空间高达1000亿元。且不论这种推算科学与否,但这样的乐观结论毋庸置疑。
  《新经济导刊》:还有没有其他措施,能够有效改善中国循环
  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经济的发展现状?
  
  金涌,还有就是推广普及生态工业园。中国比较适合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在一个园区里,资源、能源相互循环利用,要求第一个厂的废物是第二个厂的原料,第二个厂的废物又是第三个厂的原料。如果在一个厂,一个生产过程,没法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可是几个厂间的合作在个地区之内,可以做到物流、客流、信息流、污染流和价值流的共享,自由匹配。它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和废弃物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生态工业园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中国的第三代产业园区。它与前两代的最大区别是: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着力于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从工业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低,实现区域清洁生产。与传统的“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生产方式不同,生态工业园区遵循的是“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
  中国生态工业园起步较晚,但是生态工业园区的推广做得非常好,到2005年,已经有海南国家生态工业建设示范园区、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制糖)工业示范园区等,但都处于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的阶段。据了解,国务院要求发改委和环保总局总结出100个试点经验,每年都要审查,然后全国推广。
  最后还要重点推进科技进步。要大力发展新能源等产业,用高科技、用“四赢”(能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能源得到高效的利用,污染和生态能得到保护,最后能够盈利)的技术来改造提升。
其他文献
The existence of global BV solutions for the Aw-Rascle system with linear damping is considered.In order to get approximate solutions we consider the system in
11月15日,中国自行车协会理事长马中超会见了前来拜访的澳大利亚国际商会办公室主任、政府协调部部长张平生女士一行。双方就今后如何加强中澳双方的友好合作,交换了意见。澳
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稿指出我国要"坚定不移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近年来我国电信业基础业务增长乏力,企业效益长期走低,加上互联网企业的强势进场,产业面临极大压力
精准扶贫到了攻坚阶段,留下的难点往往需要聚力共克。中国电信充分发挥网络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聚合企业自身优势,构建集团、省、地市、县级公司和扶贫点
自行车发展到今天,传统的代步功能已经弱化,人们更多地赋予其休闲、时尚、运动、激情等新的元素。诸多自行车企业已转型生产中高档运动类自行车以满足市场需求,谋求企业更广阔的
2011年3月18日,国家公安部、工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四部委联合下发一道通知,要求各省市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限期淘汰在用“超标”电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行业又一
2011年9月25日,由美利达自行车(中国)有限公司牵头举办的2011中国(德州)“美利达杯”国际自行车赛在山东德州隆重开赛。这是美利达自行车(中国)有限公司连续第三届在德州举办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