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作为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从提出到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的重视与关注。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大家的孔子,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在这方面是值得借鉴和认真思考的。本文通过对《论语》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及其理念的分析,试图从德育教育、个性发展以及能力培养三个方面找寻到以《论语》为代表的孔子思想与素质教育思想的有效契合点。
关键词:《论语》 素质教育 孔子
引言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对教育的重要贡献不言而喻,直至今日他的教育思想仍然对我们的教育产生着重要影响。孔子的教育理念主要集中于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而成的《论语》一书之中,通过对《论语》的品读,可以感悟孔子教育思想的深刻及高明,更能够发现其中所体现的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思想,这种跨越千年的“合”“同”对我们更好理解素质教育思想并有效践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品德教育思想在《论语》中的体现
品德教育一直都是我国素质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理论中“仁”便可以被看作是对人品德教育的目的的高度概括。孔子在他日常对弟子的教学中就会讲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在当下素质教育方面关于品德的要求。孔子告诉学生,你们见到了品德高尚的贤人,要努力地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争取到达一样的境界;当你们看到道德低下的人,就要去反省自己,检验一下自己是否有和这类人一样的过错。儒家对人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孔子对弟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就是说,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不会背地里做什么违反道德的事情,而小人的做法却是令人厌恶的。他告诉自己的学生要做君子一样的人,可以说,孔子对人才的培养中,也最重视道德修养。具有完善的道德,是孔子认为成为“人才”的先决条件。孔子也对于“知”与“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见解:“未知,焉得仁?”这就解释了“知”是实现“仁”的首决条件,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道德,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道德,只有做到“知者不惑”,才能真正使“仁者不忧”。
孔子还从“学”与“思”的角度阐释了品德教育的理念。“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这里的学,所指便是对品德的学习,学习的目的也是“守死善道”。这里的道,所指便是品德。然而不单要好“学”,孔子还倡导人须善“思”,也就是说在语言和行动中都要时刻考虑到品德,考虑到德行的重要,这些无不体现着素质教育思想中对于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守信方面,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他教导学生要具有诚信的品格,如若不然,就什么事情也不会做成功的。
《论语》中不但从“知、学、思”的关系上强调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与意义,还从人们对于仁德的好恶方面阐释并强调了仁德本身的重要。儒家之“仁学”的内涵主要包括“爱人”和“克己”。在《论语》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的思想正是现代素质教育思想的最早体现。孔子说,“爱人”需要人具有极强的同情心,而同情心本身便是一种“仁”,所以,爱人者必能好仁。另一方面,“克己”,需要人去克服自己身上不良的情感,而这不良情感本身就是“不仁”,于是克己者必得恶不仁。这样一来,便能做到“仁者不忧”;“不忧”之人便能在心理上克服私心欲望,从情感上爱好仁德而成为“志士仁人”。故此,《论语》中特别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除此以外,孔子还从意志与道德的关系角度,提倡培养坚定的意志,用来使道德能够持之以恒,长久地存在下去。如前文所述,正当的情感欲望想要得到确立,同时,不正当的情感欲望也必须得到克服,能够使这两者有机统一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坚强的意志。因此,孔子也着重将意志的锻炼提升为理想人格形成的必要因素和环节,正如孔子把“志于道”放在了“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之前,这样的句子都证明《论语》中对于人的品德及志向的认可,是非常高的。
二、能力培养思想在《论语》中的体现
孔子的教育因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体现出素质教育特性。“培养德才兼备、表里如一的君子”是孔子明确的教育目标,因此孔子的教育中以德为先,辅以智体美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君子怀德”而又知“里仁为美”,还要在与人交往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在智育方面,他也不仅注意知识的传授,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孔子对于知识的渴求是多么重视,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这样的。如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学生要多思考,如果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有很多迷惑和困扰,而只是空想,不把学习落到实处的话,那么就获得不到真正的知识,他还告诫学生要做到“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甚至闻一知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方面,孔子这样说道:“不学诗,无以言。”他还注重学生联想能力的养成:“诗可以兴”,还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观”,与人相处的能力“可以群”等。孔子还强调审美能力的培养,他要求学生要做到“文质彬彬”,成为内外兼修的君子。在《论语》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实就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只有做到拥有知识和具有高贵的品格才能称为是君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不但创造了他的素质教育思想体系,更培养出了高素质有综合能力的人才,从理论到实践都给后人留下了最辉煌的成果。
三、个性发展思想在《论语》中的体现
发展学生良好的先天禀赋,使之成为学生固有的品质,一直是孔子教育理念中的重要部分,孔子认为人有“生而知之者”。从这点来说,孔子确实看到并且注意了学生的先天个性。对学生天赋与个性的了解和开发,无疑是孔子能够成为世界瞩目的大教育家的重要原因。
首先,孔子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和特长。他非常了解自己学生的秉性:“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他了解颜渊谦恭好学,知道司马牛多言而躁。不单是性格,连学生的特长,孔子也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人或问孔子曰:“颜回何如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也。”“子贡何如人也?”曰:“辩人也,丘弗如也。”“子路何如人也?”曰:“勇人也,丘弗如也。”这些透彻的了解为孔子能够按照学生不同的个性来对他们进行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反映出《论语》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视。
其次,孔子善于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们的不同天赋秉性,进行合理地规划和引导,使那些天赋逐渐演化为学生身体中的美好品行。孔子对能言善辩子贡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这使子贡更加加强自己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最终能够“使令于君前”,在外交方面显示了他的卓越才能。而对于有“勇”之天赋的子路,孔子在赞美的同时不免有所担忧,而他也没有采取师生之间命令的形式,而是用疏导的方法告诫子路:“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使子路既保持了勇武的天赋,又能够合理的控制,不至于作出小人之行,最终成为了拥有美好品行的人。
结语
综上所述,《论语》中所表现出的传统儒家的教学理念,体现着素质教育的思想,或者也能说成《论语》的思想为当前我国所实施的素质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诚然,本文所述只是《论语》中诸多思想精粹之一二,还有很多语句与内容也都体现着素质教育思想,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去不断研究与发现,使传统的经典能够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发挥出它应有的效用,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推波助澜。 语
参考文献
[1]张建康.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和实践[J].重庆广播大学学报,2003(02).
[2]詹瑜.孔子素质教育思想管窥[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07).
[3]杨伟蓉.论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本文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教学方法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705245)】
关键词:《论语》 素质教育 孔子
引言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对教育的重要贡献不言而喻,直至今日他的教育思想仍然对我们的教育产生着重要影响。孔子的教育理念主要集中于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而成的《论语》一书之中,通过对《论语》的品读,可以感悟孔子教育思想的深刻及高明,更能够发现其中所体现的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思想,这种跨越千年的“合”“同”对我们更好理解素质教育思想并有效践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品德教育思想在《论语》中的体现
品德教育一直都是我国素质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理论中“仁”便可以被看作是对人品德教育的目的的高度概括。孔子在他日常对弟子的教学中就会讲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在当下素质教育方面关于品德的要求。孔子告诉学生,你们见到了品德高尚的贤人,要努力地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争取到达一样的境界;当你们看到道德低下的人,就要去反省自己,检验一下自己是否有和这类人一样的过错。儒家对人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孔子对弟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就是说,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不会背地里做什么违反道德的事情,而小人的做法却是令人厌恶的。他告诉自己的学生要做君子一样的人,可以说,孔子对人才的培养中,也最重视道德修养。具有完善的道德,是孔子认为成为“人才”的先决条件。孔子也对于“知”与“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见解:“未知,焉得仁?”这就解释了“知”是实现“仁”的首决条件,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道德,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道德,只有做到“知者不惑”,才能真正使“仁者不忧”。
孔子还从“学”与“思”的角度阐释了品德教育的理念。“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这里的学,所指便是对品德的学习,学习的目的也是“守死善道”。这里的道,所指便是品德。然而不单要好“学”,孔子还倡导人须善“思”,也就是说在语言和行动中都要时刻考虑到品德,考虑到德行的重要,这些无不体现着素质教育思想中对于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守信方面,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他教导学生要具有诚信的品格,如若不然,就什么事情也不会做成功的。
《论语》中不但从“知、学、思”的关系上强调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与意义,还从人们对于仁德的好恶方面阐释并强调了仁德本身的重要。儒家之“仁学”的内涵主要包括“爱人”和“克己”。在《论语》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的思想正是现代素质教育思想的最早体现。孔子说,“爱人”需要人具有极强的同情心,而同情心本身便是一种“仁”,所以,爱人者必能好仁。另一方面,“克己”,需要人去克服自己身上不良的情感,而这不良情感本身就是“不仁”,于是克己者必得恶不仁。这样一来,便能做到“仁者不忧”;“不忧”之人便能在心理上克服私心欲望,从情感上爱好仁德而成为“志士仁人”。故此,《论语》中特别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除此以外,孔子还从意志与道德的关系角度,提倡培养坚定的意志,用来使道德能够持之以恒,长久地存在下去。如前文所述,正当的情感欲望想要得到确立,同时,不正当的情感欲望也必须得到克服,能够使这两者有机统一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坚强的意志。因此,孔子也着重将意志的锻炼提升为理想人格形成的必要因素和环节,正如孔子把“志于道”放在了“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之前,这样的句子都证明《论语》中对于人的品德及志向的认可,是非常高的。
二、能力培养思想在《论语》中的体现
孔子的教育因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体现出素质教育特性。“培养德才兼备、表里如一的君子”是孔子明确的教育目标,因此孔子的教育中以德为先,辅以智体美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君子怀德”而又知“里仁为美”,还要在与人交往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在智育方面,他也不仅注意知识的传授,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孔子对于知识的渴求是多么重视,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这样的。如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学生要多思考,如果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有很多迷惑和困扰,而只是空想,不把学习落到实处的话,那么就获得不到真正的知识,他还告诫学生要做到“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甚至闻一知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方面,孔子这样说道:“不学诗,无以言。”他还注重学生联想能力的养成:“诗可以兴”,还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观”,与人相处的能力“可以群”等。孔子还强调审美能力的培养,他要求学生要做到“文质彬彬”,成为内外兼修的君子。在《论语》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实就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只有做到拥有知识和具有高贵的品格才能称为是君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不但创造了他的素质教育思想体系,更培养出了高素质有综合能力的人才,从理论到实践都给后人留下了最辉煌的成果。
三、个性发展思想在《论语》中的体现
发展学生良好的先天禀赋,使之成为学生固有的品质,一直是孔子教育理念中的重要部分,孔子认为人有“生而知之者”。从这点来说,孔子确实看到并且注意了学生的先天个性。对学生天赋与个性的了解和开发,无疑是孔子能够成为世界瞩目的大教育家的重要原因。
首先,孔子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和特长。他非常了解自己学生的秉性:“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他了解颜渊谦恭好学,知道司马牛多言而躁。不单是性格,连学生的特长,孔子也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人或问孔子曰:“颜回何如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也。”“子贡何如人也?”曰:“辩人也,丘弗如也。”“子路何如人也?”曰:“勇人也,丘弗如也。”这些透彻的了解为孔子能够按照学生不同的个性来对他们进行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反映出《论语》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视。
其次,孔子善于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们的不同天赋秉性,进行合理地规划和引导,使那些天赋逐渐演化为学生身体中的美好品行。孔子对能言善辩子贡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这使子贡更加加强自己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最终能够“使令于君前”,在外交方面显示了他的卓越才能。而对于有“勇”之天赋的子路,孔子在赞美的同时不免有所担忧,而他也没有采取师生之间命令的形式,而是用疏导的方法告诫子路:“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使子路既保持了勇武的天赋,又能够合理的控制,不至于作出小人之行,最终成为了拥有美好品行的人。
结语
综上所述,《论语》中所表现出的传统儒家的教学理念,体现着素质教育的思想,或者也能说成《论语》的思想为当前我国所实施的素质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诚然,本文所述只是《论语》中诸多思想精粹之一二,还有很多语句与内容也都体现着素质教育思想,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去不断研究与发现,使传统的经典能够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发挥出它应有的效用,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推波助澜。 语
参考文献
[1]张建康.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和实践[J].重庆广播大学学报,2003(02).
[2]詹瑜.孔子素质教育思想管窥[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07).
[3]杨伟蓉.论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本文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教学方法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705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