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本文试图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特征,分析我国房屋建筑未来发展的趋势,希望能帮助中国房屋建筑走出一条既传承中国文化,又适应现代文明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建筑发展趋势机遇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房屋建筑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多年,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经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快车道,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房屋建筑仍然是一个“混沌”交集的时空,是一个原生态与现代化不斷交替提升的过程。
一是我国建筑发展处在数量经济阶段
城市化率要稳步提升,就需要有更多的农民到城市居住,同样,也需要建设更多的、与之相适应的房屋与配套设施。放眼现在的大都市,高楼林立,人多吵杂,住房被比喻成“火柴盒”、“鸽子笼”, 目前的住房状况只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居住要求,谈不上居住的享受,也没有多样化的功能与服务,一方面房价猛涨、另一方面许多国民无钱买房,这就是房屋处于数量经济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
城市化进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数量经济也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最终达到杜甫说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目的,当然,杜甫的理想还是偏高了一些,这与他所处的农业社会有关。农村的人均住房面积普遍很大,原因是土地性质属于集体土地,资源多且成本低,建大房子成为可能。而如今在寸土寸金的城市追求“广厦”(宽敞的屋子)很不现实,还是应先保障有小房住(首次购房的刚需),再通过家庭财富积累去追求较大的房屋和更高品质(改善型需求)的住房,当大多数城市居民住房需求向这个层次迈进时,可以说我国建筑迈入了质量经济发展阶段。
二是我国建筑发展即将转入质量经济阶段
房屋建筑进入质量经济发展阶段要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房价收入比要达到合理的水平,假如房价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或降低,我国房屋建筑可能提前在“十三五”期间由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初步转变。
在这个阶段,精装修交付的房屋变得更多,装修工艺与材料实现标准化,家具逐步标准化且不失品位,标准化的推行有利于工厂化加工的实现,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品质。另外,土建任务将由现场向车间转移,先在工厂车间预制形成标准化的建筑模块,然后在现场进行拼装,这是所谓的“建筑产业化”概念的主要思想,也是我国在部分地区由数量经济阶段向质量经济阶段转变的重要体现之一。质量经济发展阶段还是处于房屋建筑发展的低级阶段。房屋外形与周边建筑不协调;房屋内部装修装饰注重实用忽视细节;房屋建筑缺乏地域特征,千城一面。如此看来,房屋建筑仍然需要向更高阶段升华。
我国房屋建筑未来发展趋势探索
我们暂且把数量经济阶段和质量经济阶段作为房屋建筑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那么,未来的房屋建筑发展或许应该经历第三、第四、第五阶段。
世界顶级设计师普遍比较关注城市整体功能,而不是单一建筑,如新加坡,这些城市的房屋建筑不仅外观漂亮,建筑与周边建筑也很协调,且功能齐全,工作、生活、休闲、娱乐完善便捷,我国目前的大多数城市建筑都是各自为政,五花八门。而那些具备古代建筑风格留下来的小城市反倒显得非常之协调,如乌镇、嘉兴。还有一些古代建筑群,如故宫、南京明城墙等,也非常协调,观感丰富。中国建筑设计师似乎看到了这一点,也不适时宜的从古代建筑中吸收一些协调之美,如北京雍和宫附近的建筑,以及各地新建的仿古街区,都是吸收了中式建筑的协调之美,但这些建筑群仍存有一些不足,这些仿古建筑只是在外观上初步达到了相互协调的标准,内部装修装饰风格还远远未能达到,所以未来仍要在装修装饰的细节上下一番功夫。
一是建筑房屋趋向中式建筑艺术复兴发展阶段
我们在芜湖徽商博物馆发现,中国古代建筑精华,比如“雕梁画栋”,梁本来是承重的,但还要在梁上雕刻很多图案,砖本身是砌墙的,也要在上面进行精心雕刻,瓦上也有很多神兽搭配摆放,这就是注重细节与品位的体现。
原因分析:中国元素、中国(古)风在公共环境,家居环境的设计运用,这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继承的需要,也是满足中国人审美观以及日益品位提升的必然趋势。在西方设计界流传着一种观点:“没有中国元素,就没有贵气。” 中国元素、中国风在装修装饰上的运用将成为未来一大趋势,现在遗留下来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群,不是穷苦百姓(低产阶级)能建起来的,也不是达官贵人(高产阶级)才可以拥有的,只要有几代人的积累、有余钱(中产阶级)就会讲究这些,也就是说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有足够闲钱才会去做的。现在保留下来的一些有浓厚艺术感的古建筑一部分是古代那些为官人的宅院,如苏州园林、故宫、颐和园。而另外一部分则是商人的宅子,如乔家大院、胡庆余堂,也有一些属于商人资助乡民建的宅子。
除了单一建筑要和周边建筑相协调,内部装修装饰要更加讲究之外,建筑的外观和用材也要体现一定的地域特征。在外观上,中国不能盲目照抄国外的建筑设计,中国人的审美与外国人不同,如改造后的汉口火车站外形采用欧式风格,中国人怎么看都觉得是败笔,汉口火车站地处荆楚大地,古时楚国建筑风格讲究楼阁开敞,屋檐层层、雕栏环绕等,被誉为有“天人合一”的特点,笔者认为若能结合这种地域文化去改造汉口火车站,可能会收到更好的画龙点睛的效果。在用材上,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经久耐用,二是便于拆卸处理。现在上海外滩上的建筑,原来是十里洋场,是一个世界窗口,多以大理石、石头为主材料,注重实用,便于保存,能够给后人留下很多历史遗迹,欧洲的建筑用材基本上也是这样的,但是这种建筑用材使建筑丧失了与时俱进的功能。而在我国古代建筑强调用木头、土砖,因为中国人比较注重“寓意”,树木有着“欣欣向荣”、“繁荣昌盛”之意,而土则寓意着“回归”、“天理循环之意”,中国人常常讲“入土为安”、“化作春泥更护花”就是这个意思。用土木作为建筑材料有一个好处,就是容易拆卸,便于重建。
二是建筑发展趋向传统文化与建筑全面结合发展阶段
我们分析第三阶段的房屋建筑,不难看出他的致命弱点,即建筑与生活是区分开的,建筑也很少蕴含文化内涵。我们设想,如果以建筑为主,衣食住行为搭配,能够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就进入了建筑第四个发展阶段:传统文化与建筑全面结合发展阶段。
原因分析:钱学森老前辈在《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山水城市》里写道:“我想既然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城市,就应该:第一,有中国的文化风格;第二,美;第三,科学地组织市民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所谓中国的文化风格就是吸取传统中的优秀建筑经验。”他提出的第一条和第三条和我们提出的第四阶段特征是不谋而合的。我们反观一下中国古代那些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相结合的例子,如故宫、乔家大院、陶家大院、苏州园林、扬州何园等,这些建筑与山水结合,与亭台楼榭相结合,与戏台(表演艺术)相结合,内设琴棋书画,花鸟虫鱼。这种艺术形式、日常生活与建筑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在古代建筑群体现非常广泛,是一种集大成之美。我们设想一下处于第四阶段的样子:不管在高楼还是低楼,开窗望去,眼前不再是灰蒙蒙一片,而是绿树红花、假山流水(即使是高层,中间也有台阶布置景观);楼群之间错落有致,相互掩映;楼下有复古园林,怡情养性,让普通百姓也能够享受到古代帝王所享受的建筑与园林;小区内有学习、商店、娱乐场所和配套设施,甚至有办公区,因为信息通道已非常便捷,企业不需要大量聚集在一起办公,而是分散在居住小区里,这不仅实现工作和生活的融合,也使得拥堵的交通得到缓解。
三是建筑发展趋向人文价值与建筑艺术集成阶段
第四个阶段可以说是一个很高的阶段了,但还不是最理性的阶段,最高阶段将传统艺术形式与建筑相融合,即房屋建筑发展的第五阶段:人文价值与建筑艺术集成阶段。
原因分析:第四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房屋建筑全面结合发展阶段,我们回看平遥古城、乔家大院、苏州园林等,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些建筑上的体现更多的只是人对“福禄寿喜”的祈求。
中国讲的“福”有很广泛的含义,包含了世俗生活中一切美好的愿望与目标,我们在古代建筑中经常可以看到门上雕刻“蝙蝠”的图案,寓意“福”,这种自求多福是世俗心态的表现。
“禄”指的是一种来源的钱财,是钱道与官道的结合。一般商人赚的钱叫财,为官的人赚的钱才叫禄,商人赚钱往往被称之为不义之财,因此商人在中国古代社会地位很低,人们认为最理想的方式是先当了官再赚到钱,有了这种观念中国人就渴望做官。古代建筑上常会挂一些梅花鹿(通“禄”)匾画或摆件,很多吉祥物也是“马的上面放着一只猴”(寓意“马上封侯”),普遍反应了大众想做官的心态。
“寿”是古往今来人们最大的心愿,被中国人称为五福之首,中国人认为长寿是一切“福禄喜”的基础,建筑上多会雕刻、摆放乌龟、石象或是蟠桃,祈求延年益寿。
“喜”也反映的是中國古人趋吉纳福的世俗心理,凡是男婚女嫁、弄璋弄瓦,都要敬祀喜神,在建筑中多会雕刻喜鹊、蜘蛛等图案,作为喜事的征兆。
这些文化多讲究外在而缺乏内在,未来人们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如被尊重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以及还会产生对地域风俗、返璞归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踪。如建筑上的布局、装饰设计讲究等要充分体现业主的远大理想与价值理念,以及如何实现布局的协调让居住者心情舒畅、事业兴旺。由于借鉴中国人喜好木材在建筑中的运用,而大量砍伐木材会导致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为了既满足人们返璞归真的喜好,又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可以用钢筋、水泥模拟成木材,现在有些景区的建筑就有这方面的运用,“木栏杆”实际是混泥土材料,亭台楼阁的“木梁”实际上是在钢材表面刷了一层仿木油漆。这些都是人文价值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的体现。
房屋建筑在阶段论中的启示和相关行业蕴含的机遇
房屋建筑沿着五个阶段不断升华不仅仅是单一设计理念变化的结果,而是一个包含了经济、社会、人文系统发展的结果,如由第二阶段上升到第三阶段,社会分配机制产生巨大变化,收入差距缩小,中产阶级群体开始壮大,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可靠,人们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愿意减少储蓄增加支出去享受生活,另外,城市规划的主导者开始关注一定区域内的建筑协调性,而并非一个小区、一条街道,同时结合地域文化对一定区域的建筑主色调或是建筑风格加以规范,如今天的古徽州地区,可以规定建筑以黑、白、灰为主色调,辅以马头墙、小青瓦,再如西藏地区可以规定建筑以红、白、黄为建筑主色调,这样一来,我们国家大多数城市都能形成自己特有的城市名片。不同地域文化催生地域建筑的差异性,不仅能够传承中国文化,对当地旅游业、服务业也会产生较大的正面效益。总之,经济、社会、人文的和谐发展会促进建筑的升华,建筑的升华也会对经济、社会、人文的良性发展提供更大的推动力。
房屋建筑发展的阶段论是针对总体而言,并非中国房屋建筑都要循序渐进的发展,个别条件具备的可以跨越式发展。如设计总部办公区,按照房屋建筑发展的第三阶段理念设计成古典园林总部办公区;别墅、养老度假等房屋建筑可以提前进入第五阶段,以满足高品位客户群体的需要。
从本文论述的建筑发展五个阶段来看,短期内将对建筑产业链相关企业产生积极影响并带来如下机会:
第一,节能环保材料的应用需求将加大,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概念将广泛受到关注;
第二,集中交付的保障房以及商品房多以毛坯为主,家装公司将面临广阔的市场前景;
第三,卓越的物业管理服务将是购房者看重的因素。除此之外,个性化家政公司、高标准净化水供应公司都将在短期内获得一定的成长机会。
从中期来看,将会给建筑业相关企业带来如下机会:
第一,住宅产业化时代将来临,建筑模块化生产(工厂化)就逐渐被推广,其它家装物品也将进入标准化生产时代;
第二,受古典建筑复兴的影响,园林建筑设计公司、中式家装(含家具、装饰品)公司都将获得市场的青睐,那些掌握雕刻技术的工人将成为稀缺劳动力;
第三,由于古典建筑对木材及园艺的大量需求,森林产业、花卉种植产业将迎来快速成长期。
从长期来看,机会最大的将是服务产业与文化产业,如含有民俗与地方艺术特色的茶馆,琴棋书画产业等等。
以上房屋建筑发展的阶段论点是笔者通过研究和摸索对未来我国房屋建筑发展趋势的一个预测与引导,希望我国建筑能够沿着上述发展阶段走出一条传承中国文化的发展之路,也期望建筑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企业能够准确抓住未来的市场机会,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对建设我国美丽家园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宇江.“山水城市”概念探析
[2]黄柯.地域性与时代性的共生—从建筑设计的材料表现看中国当代地域性建筑
[3]张彤著.整体地区建筑
[4]王育林.地域性建筑
关键词:建筑发展趋势机遇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房屋建筑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多年,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经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快车道,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房屋建筑仍然是一个“混沌”交集的时空,是一个原生态与现代化不斷交替提升的过程。
一是我国建筑发展处在数量经济阶段
城市化率要稳步提升,就需要有更多的农民到城市居住,同样,也需要建设更多的、与之相适应的房屋与配套设施。放眼现在的大都市,高楼林立,人多吵杂,住房被比喻成“火柴盒”、“鸽子笼”, 目前的住房状况只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居住要求,谈不上居住的享受,也没有多样化的功能与服务,一方面房价猛涨、另一方面许多国民无钱买房,这就是房屋处于数量经济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
城市化进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数量经济也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最终达到杜甫说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目的,当然,杜甫的理想还是偏高了一些,这与他所处的农业社会有关。农村的人均住房面积普遍很大,原因是土地性质属于集体土地,资源多且成本低,建大房子成为可能。而如今在寸土寸金的城市追求“广厦”(宽敞的屋子)很不现实,还是应先保障有小房住(首次购房的刚需),再通过家庭财富积累去追求较大的房屋和更高品质(改善型需求)的住房,当大多数城市居民住房需求向这个层次迈进时,可以说我国建筑迈入了质量经济发展阶段。
二是我国建筑发展即将转入质量经济阶段
房屋建筑进入质量经济发展阶段要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房价收入比要达到合理的水平,假如房价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或降低,我国房屋建筑可能提前在“十三五”期间由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初步转变。
在这个阶段,精装修交付的房屋变得更多,装修工艺与材料实现标准化,家具逐步标准化且不失品位,标准化的推行有利于工厂化加工的实现,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品质。另外,土建任务将由现场向车间转移,先在工厂车间预制形成标准化的建筑模块,然后在现场进行拼装,这是所谓的“建筑产业化”概念的主要思想,也是我国在部分地区由数量经济阶段向质量经济阶段转变的重要体现之一。质量经济发展阶段还是处于房屋建筑发展的低级阶段。房屋外形与周边建筑不协调;房屋内部装修装饰注重实用忽视细节;房屋建筑缺乏地域特征,千城一面。如此看来,房屋建筑仍然需要向更高阶段升华。
我国房屋建筑未来发展趋势探索
我们暂且把数量经济阶段和质量经济阶段作为房屋建筑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那么,未来的房屋建筑发展或许应该经历第三、第四、第五阶段。
世界顶级设计师普遍比较关注城市整体功能,而不是单一建筑,如新加坡,这些城市的房屋建筑不仅外观漂亮,建筑与周边建筑也很协调,且功能齐全,工作、生活、休闲、娱乐完善便捷,我国目前的大多数城市建筑都是各自为政,五花八门。而那些具备古代建筑风格留下来的小城市反倒显得非常之协调,如乌镇、嘉兴。还有一些古代建筑群,如故宫、南京明城墙等,也非常协调,观感丰富。中国建筑设计师似乎看到了这一点,也不适时宜的从古代建筑中吸收一些协调之美,如北京雍和宫附近的建筑,以及各地新建的仿古街区,都是吸收了中式建筑的协调之美,但这些建筑群仍存有一些不足,这些仿古建筑只是在外观上初步达到了相互协调的标准,内部装修装饰风格还远远未能达到,所以未来仍要在装修装饰的细节上下一番功夫。
一是建筑房屋趋向中式建筑艺术复兴发展阶段
我们在芜湖徽商博物馆发现,中国古代建筑精华,比如“雕梁画栋”,梁本来是承重的,但还要在梁上雕刻很多图案,砖本身是砌墙的,也要在上面进行精心雕刻,瓦上也有很多神兽搭配摆放,这就是注重细节与品位的体现。
原因分析:中国元素、中国(古)风在公共环境,家居环境的设计运用,这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继承的需要,也是满足中国人审美观以及日益品位提升的必然趋势。在西方设计界流传着一种观点:“没有中国元素,就没有贵气。” 中国元素、中国风在装修装饰上的运用将成为未来一大趋势,现在遗留下来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群,不是穷苦百姓(低产阶级)能建起来的,也不是达官贵人(高产阶级)才可以拥有的,只要有几代人的积累、有余钱(中产阶级)就会讲究这些,也就是说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有足够闲钱才会去做的。现在保留下来的一些有浓厚艺术感的古建筑一部分是古代那些为官人的宅院,如苏州园林、故宫、颐和园。而另外一部分则是商人的宅子,如乔家大院、胡庆余堂,也有一些属于商人资助乡民建的宅子。
除了单一建筑要和周边建筑相协调,内部装修装饰要更加讲究之外,建筑的外观和用材也要体现一定的地域特征。在外观上,中国不能盲目照抄国外的建筑设计,中国人的审美与外国人不同,如改造后的汉口火车站外形采用欧式风格,中国人怎么看都觉得是败笔,汉口火车站地处荆楚大地,古时楚国建筑风格讲究楼阁开敞,屋檐层层、雕栏环绕等,被誉为有“天人合一”的特点,笔者认为若能结合这种地域文化去改造汉口火车站,可能会收到更好的画龙点睛的效果。在用材上,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经久耐用,二是便于拆卸处理。现在上海外滩上的建筑,原来是十里洋场,是一个世界窗口,多以大理石、石头为主材料,注重实用,便于保存,能够给后人留下很多历史遗迹,欧洲的建筑用材基本上也是这样的,但是这种建筑用材使建筑丧失了与时俱进的功能。而在我国古代建筑强调用木头、土砖,因为中国人比较注重“寓意”,树木有着“欣欣向荣”、“繁荣昌盛”之意,而土则寓意着“回归”、“天理循环之意”,中国人常常讲“入土为安”、“化作春泥更护花”就是这个意思。用土木作为建筑材料有一个好处,就是容易拆卸,便于重建。
二是建筑发展趋向传统文化与建筑全面结合发展阶段
我们分析第三阶段的房屋建筑,不难看出他的致命弱点,即建筑与生活是区分开的,建筑也很少蕴含文化内涵。我们设想,如果以建筑为主,衣食住行为搭配,能够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就进入了建筑第四个发展阶段:传统文化与建筑全面结合发展阶段。
原因分析:钱学森老前辈在《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山水城市》里写道:“我想既然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城市,就应该:第一,有中国的文化风格;第二,美;第三,科学地组织市民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所谓中国的文化风格就是吸取传统中的优秀建筑经验。”他提出的第一条和第三条和我们提出的第四阶段特征是不谋而合的。我们反观一下中国古代那些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相结合的例子,如故宫、乔家大院、陶家大院、苏州园林、扬州何园等,这些建筑与山水结合,与亭台楼榭相结合,与戏台(表演艺术)相结合,内设琴棋书画,花鸟虫鱼。这种艺术形式、日常生活与建筑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在古代建筑群体现非常广泛,是一种集大成之美。我们设想一下处于第四阶段的样子:不管在高楼还是低楼,开窗望去,眼前不再是灰蒙蒙一片,而是绿树红花、假山流水(即使是高层,中间也有台阶布置景观);楼群之间错落有致,相互掩映;楼下有复古园林,怡情养性,让普通百姓也能够享受到古代帝王所享受的建筑与园林;小区内有学习、商店、娱乐场所和配套设施,甚至有办公区,因为信息通道已非常便捷,企业不需要大量聚集在一起办公,而是分散在居住小区里,这不仅实现工作和生活的融合,也使得拥堵的交通得到缓解。
三是建筑发展趋向人文价值与建筑艺术集成阶段
第四个阶段可以说是一个很高的阶段了,但还不是最理性的阶段,最高阶段将传统艺术形式与建筑相融合,即房屋建筑发展的第五阶段:人文价值与建筑艺术集成阶段。
原因分析:第四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房屋建筑全面结合发展阶段,我们回看平遥古城、乔家大院、苏州园林等,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些建筑上的体现更多的只是人对“福禄寿喜”的祈求。
中国讲的“福”有很广泛的含义,包含了世俗生活中一切美好的愿望与目标,我们在古代建筑中经常可以看到门上雕刻“蝙蝠”的图案,寓意“福”,这种自求多福是世俗心态的表现。
“禄”指的是一种来源的钱财,是钱道与官道的结合。一般商人赚的钱叫财,为官的人赚的钱才叫禄,商人赚钱往往被称之为不义之财,因此商人在中国古代社会地位很低,人们认为最理想的方式是先当了官再赚到钱,有了这种观念中国人就渴望做官。古代建筑上常会挂一些梅花鹿(通“禄”)匾画或摆件,很多吉祥物也是“马的上面放着一只猴”(寓意“马上封侯”),普遍反应了大众想做官的心态。
“寿”是古往今来人们最大的心愿,被中国人称为五福之首,中国人认为长寿是一切“福禄喜”的基础,建筑上多会雕刻、摆放乌龟、石象或是蟠桃,祈求延年益寿。
“喜”也反映的是中國古人趋吉纳福的世俗心理,凡是男婚女嫁、弄璋弄瓦,都要敬祀喜神,在建筑中多会雕刻喜鹊、蜘蛛等图案,作为喜事的征兆。
这些文化多讲究外在而缺乏内在,未来人们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如被尊重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以及还会产生对地域风俗、返璞归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踪。如建筑上的布局、装饰设计讲究等要充分体现业主的远大理想与价值理念,以及如何实现布局的协调让居住者心情舒畅、事业兴旺。由于借鉴中国人喜好木材在建筑中的运用,而大量砍伐木材会导致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为了既满足人们返璞归真的喜好,又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可以用钢筋、水泥模拟成木材,现在有些景区的建筑就有这方面的运用,“木栏杆”实际是混泥土材料,亭台楼阁的“木梁”实际上是在钢材表面刷了一层仿木油漆。这些都是人文价值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的体现。
房屋建筑在阶段论中的启示和相关行业蕴含的机遇
房屋建筑沿着五个阶段不断升华不仅仅是单一设计理念变化的结果,而是一个包含了经济、社会、人文系统发展的结果,如由第二阶段上升到第三阶段,社会分配机制产生巨大变化,收入差距缩小,中产阶级群体开始壮大,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可靠,人们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愿意减少储蓄增加支出去享受生活,另外,城市规划的主导者开始关注一定区域内的建筑协调性,而并非一个小区、一条街道,同时结合地域文化对一定区域的建筑主色调或是建筑风格加以规范,如今天的古徽州地区,可以规定建筑以黑、白、灰为主色调,辅以马头墙、小青瓦,再如西藏地区可以规定建筑以红、白、黄为建筑主色调,这样一来,我们国家大多数城市都能形成自己特有的城市名片。不同地域文化催生地域建筑的差异性,不仅能够传承中国文化,对当地旅游业、服务业也会产生较大的正面效益。总之,经济、社会、人文的和谐发展会促进建筑的升华,建筑的升华也会对经济、社会、人文的良性发展提供更大的推动力。
房屋建筑发展的阶段论是针对总体而言,并非中国房屋建筑都要循序渐进的发展,个别条件具备的可以跨越式发展。如设计总部办公区,按照房屋建筑发展的第三阶段理念设计成古典园林总部办公区;别墅、养老度假等房屋建筑可以提前进入第五阶段,以满足高品位客户群体的需要。
从本文论述的建筑发展五个阶段来看,短期内将对建筑产业链相关企业产生积极影响并带来如下机会:
第一,节能环保材料的应用需求将加大,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概念将广泛受到关注;
第二,集中交付的保障房以及商品房多以毛坯为主,家装公司将面临广阔的市场前景;
第三,卓越的物业管理服务将是购房者看重的因素。除此之外,个性化家政公司、高标准净化水供应公司都将在短期内获得一定的成长机会。
从中期来看,将会给建筑业相关企业带来如下机会:
第一,住宅产业化时代将来临,建筑模块化生产(工厂化)就逐渐被推广,其它家装物品也将进入标准化生产时代;
第二,受古典建筑复兴的影响,园林建筑设计公司、中式家装(含家具、装饰品)公司都将获得市场的青睐,那些掌握雕刻技术的工人将成为稀缺劳动力;
第三,由于古典建筑对木材及园艺的大量需求,森林产业、花卉种植产业将迎来快速成长期。
从长期来看,机会最大的将是服务产业与文化产业,如含有民俗与地方艺术特色的茶馆,琴棋书画产业等等。
以上房屋建筑发展的阶段论点是笔者通过研究和摸索对未来我国房屋建筑发展趋势的一个预测与引导,希望我国建筑能够沿着上述发展阶段走出一条传承中国文化的发展之路,也期望建筑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企业能够准确抓住未来的市场机会,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对建设我国美丽家园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宇江.“山水城市”概念探析
[2]黄柯.地域性与时代性的共生—从建筑设计的材料表现看中国当代地域性建筑
[3]张彤著.整体地区建筑
[4]王育林.地域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