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当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山区中学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大多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不能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实施探究式教学,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因此,只有首先了解并协调好师生课堂心理,才能很好地实施探究式教学。
一、山区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特点
1.教师课堂心理特点。山区教师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更新自己知识结构的紧迫感,没有探讨适合山区中学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设想,教参成为教学的主要工具,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心理的极化现象,表现为机械记忆的相对优势和能力上的绝对缺陷,以致学生学习心理的不平衡。
2.学生的心理特点。山区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它特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年龄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性。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其心理发展特点伴随着个性差异处于参差不齐的状态,思维定势,思辨能力差,保留着农村的幼稚习气,以及缺少独立思考的依赖心理,碰到困难容易产生畏惧心理。他们对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显得六神无主,一头雾水。
二、山区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调节
山区中学要实施探究式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山区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探讨和研究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心理。新课标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教与学的配合需要处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山区中学生的心理缺陷要得到正视。从而沟通师生的心理活动,达到教与学的协调,促进山区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因此山区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心理协调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在探究式教学中,如何协调好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呢?
(一)教师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的心理协调。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教师的心理观念,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
1.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教师要有更新自己知识结构的紧迫感,主动探讨适合山区中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设想,构建全新的教育理念。摒弃过去对学生的看法,针对山区中学生思辨能力差,缺少独立思考的依赖心理,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2.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讨论尤为重要。要克服山区中学生不敢发言、不敢讨论的畏惧心理弱点,如在教学中,可以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意见,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由此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引导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方法和成果,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二)学生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的心理调节。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肯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放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
1.抛弃依赖心理,养成独立意识。 这一点对于山区中学生来说,最难做到。有些学生由于授受式学习而长期养成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缺少独立思考,无法主动独立去探究知识,形成自己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前提必须是学生自主性,坚信能力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和探讨出来的,只有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高估自己可怕,但低估自己更可怕,克服“我不能、我无法、我办不到”畏难心理,相信自己能行。
2.改变学习方式,培养语文兴趣。新课程强调学生对课文进行自主探究,山区中学生还要改变学习方式,不再只是被动地倾听教师讲解,被动地回答教师的提问。当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改变之后,学生也应相应地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参与,这样才能适应探究式学习。
一、山区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特点
1.教师课堂心理特点。山区教师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更新自己知识结构的紧迫感,没有探讨适合山区中学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设想,教参成为教学的主要工具,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心理的极化现象,表现为机械记忆的相对优势和能力上的绝对缺陷,以致学生学习心理的不平衡。
2.学生的心理特点。山区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它特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年龄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性。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其心理发展特点伴随着个性差异处于参差不齐的状态,思维定势,思辨能力差,保留着农村的幼稚习气,以及缺少独立思考的依赖心理,碰到困难容易产生畏惧心理。他们对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显得六神无主,一头雾水。
二、山区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调节
山区中学要实施探究式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山区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探讨和研究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心理。新课标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教与学的配合需要处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山区中学生的心理缺陷要得到正视。从而沟通师生的心理活动,达到教与学的协调,促进山区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因此山区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心理协调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在探究式教学中,如何协调好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呢?
(一)教师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的心理协调。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教师的心理观念,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
1.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教师要有更新自己知识结构的紧迫感,主动探讨适合山区中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设想,构建全新的教育理念。摒弃过去对学生的看法,针对山区中学生思辨能力差,缺少独立思考的依赖心理,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2.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讨论尤为重要。要克服山区中学生不敢发言、不敢讨论的畏惧心理弱点,如在教学中,可以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意见,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由此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引导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方法和成果,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二)学生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的心理调节。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肯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放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
1.抛弃依赖心理,养成独立意识。 这一点对于山区中学生来说,最难做到。有些学生由于授受式学习而长期养成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缺少独立思考,无法主动独立去探究知识,形成自己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前提必须是学生自主性,坚信能力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和探讨出来的,只有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高估自己可怕,但低估自己更可怕,克服“我不能、我无法、我办不到”畏难心理,相信自己能行。
2.改变学习方式,培养语文兴趣。新课程强调学生对课文进行自主探究,山区中学生还要改变学习方式,不再只是被动地倾听教师讲解,被动地回答教师的提问。当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改变之后,学生也应相应地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参与,这样才能适应探究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