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总有一道目光一直追随着那个小女孩,当小女孩牙牙学语时,当小女孩蹒跚着学走路时,当小女孩背着书包走进校门时,那道目光总是饱含着关心、温柔与深情。①
那个时候,小女孩也因被那道目光注视着而开心,快乐,幸福。
渐渐地,小女孩在那道目光的注视下长大了。
长大的女孩,不再喜欢被那道目光注视着,她总是希望脱离,希望一个人在广阔的天地飞翔。②
上学时,她不再在走到校门口的时候,回头望一眼,对上那道目光,报以微笑,而是快步走进校门。放学后,她也不再与目光的主人同行,叙述着一天的趣事,而是快步追上伙伴,挤入人群,摆脱目光的追逐。③
大人们都说,女孩是真的长大了。女孩笑了,她是多么渴望长大。然而,她瞥见了那道目光,目光中,似乎隐隐有些忧伤与失落。女孩的心中,有些不是滋味。
后来的一天,女孩看到了难忘的一幕。一个男孩子在马路上走着,一位妇人跟在其后,男孩子越走越快,妇人有些跟不上了,便喊了一句,男孩子大声回了一句,声音很大,钻进了女孩的耳朵里——“我都说了!你不要跟着我!我自己能走到!”男孩子的话中夹杂着不耐烦,他转身,继续向前走。④
妇人愣住了,呆呆地站在那里,目光追随着男孩,眼中有些难过,又有些希冀,似乎在渴望着男孩子能回头看她一眼,然而,男孩子并没有如她想的那般回头。他快步走着,很快消失在了转角处。
女孩也有些愣住了,她觉得,这一幕似曾相识。她第一次觉得有些后悔。心中,有些酸楚。⑤
后来,许多人都察觉到她变了,包括那道目光的主人,那道目光中,失落与忧伤被一扫而空,有些惊喜,也有那从未改变过的关心与深情。
是的,那个女孩就是我,而那道目光的主人,正是我的母亲。⑥
我们在渴望长大的过程中,不经意间伤害过许多人,包括那最深爱我们的人。
然而,我们长大的过程,始终离不开那道一直追寻着我们的目光。
请珍惜那道目光,珍惜那些爱我们、关心我们的人。
(上海张江集团学校)
①开篇点题,明确写作对象,即小女孩和用目光追随小女孩的人。同时,又设置悬念,“小女孩”是指谁?是小作者本人,还是其他人?目光的主人又是谁?他和“小女孩”是父女,母女,还是祖孙?选取“牙牙学语”“蹒跚走路”“背着书包走进校门”三个生活的场景,有代表性,与“目光”相对应,情感充沛,有较强的画面感。
②“不再喜欢”与“总是希望”在逻辑搭配上不是很恰当。建议将“她总是希望脱离”改为“她开始希望脱离注视”。
③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由“小女孩”到“女孩”,变化的不仅是称呼,还有心理。女孩由原先的依赖那道目光,变为排斥那道目光。那道目光还是一如既往的温柔、深情,而女孩却刻意躲避那道目光,讓人不由得生发出感动与同情的思绪。
依旧是选取“校门口”“放学路上”两个最普通的场景,紧扣“目光”来描写,熟悉的画面更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展过程,这些要素都交代得很清楚,母亲小心追随孩子走在路上的画面如在面前。
⑤小作者运用关联性思维,由 想到 ,以“比”的形式,不仅充实了作文的内容,还拓展了作文的主题。
⑥交代作文的写作对象。虽然没有让读者感到惊喜,但也算是将普通常见的素材运用得“别有新意”,可见小作者在构思上是花了心思的。
总评
这是一篇赞美母爱的作文。作文选材不独特不新颖,描写也不细腻,却表达出了真情实感,感动了读者,原因有二。
1.作文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叙写自己成长的故事,既呈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又顾及到目光主人的情感,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自己情感上的成熟,这才是真正的成长,真正的理解了母爱;虽然叙写的是小作者自己的成长故事,但是这些故事时时处处都在发生,很容易使读者“入戏”。读者将自己代入其中,情感上自然会产生共鸣。
2.写作过程中,以画面来作为写作的内容,而不是以简单的故事去叙事,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步步为营,能够激发出读者更丰富的情感。
总的来说,这篇作文写作很成功,构思有新意,写出了一个中学生对亲情的思考。
(夏智)
那个时候,小女孩也因被那道目光注视着而开心,快乐,幸福。
渐渐地,小女孩在那道目光的注视下长大了。
长大的女孩,不再喜欢被那道目光注视着,她总是希望脱离,希望一个人在广阔的天地飞翔。②
上学时,她不再在走到校门口的时候,回头望一眼,对上那道目光,报以微笑,而是快步走进校门。放学后,她也不再与目光的主人同行,叙述着一天的趣事,而是快步追上伙伴,挤入人群,摆脱目光的追逐。③
大人们都说,女孩是真的长大了。女孩笑了,她是多么渴望长大。然而,她瞥见了那道目光,目光中,似乎隐隐有些忧伤与失落。女孩的心中,有些不是滋味。
后来的一天,女孩看到了难忘的一幕。一个男孩子在马路上走着,一位妇人跟在其后,男孩子越走越快,妇人有些跟不上了,便喊了一句,男孩子大声回了一句,声音很大,钻进了女孩的耳朵里——“我都说了!你不要跟着我!我自己能走到!”男孩子的话中夹杂着不耐烦,他转身,继续向前走。④
妇人愣住了,呆呆地站在那里,目光追随着男孩,眼中有些难过,又有些希冀,似乎在渴望着男孩子能回头看她一眼,然而,男孩子并没有如她想的那般回头。他快步走着,很快消失在了转角处。
女孩也有些愣住了,她觉得,这一幕似曾相识。她第一次觉得有些后悔。心中,有些酸楚。⑤
后来,许多人都察觉到她变了,包括那道目光的主人,那道目光中,失落与忧伤被一扫而空,有些惊喜,也有那从未改变过的关心与深情。
是的,那个女孩就是我,而那道目光的主人,正是我的母亲。⑥
我们在渴望长大的过程中,不经意间伤害过许多人,包括那最深爱我们的人。
然而,我们长大的过程,始终离不开那道一直追寻着我们的目光。
请珍惜那道目光,珍惜那些爱我们、关心我们的人。
(上海张江集团学校)
①开篇点题,明确写作对象,即小女孩和用目光追随小女孩的人。同时,又设置悬念,“小女孩”是指谁?是小作者本人,还是其他人?目光的主人又是谁?他和“小女孩”是父女,母女,还是祖孙?选取“牙牙学语”“蹒跚走路”“背着书包走进校门”三个生活的场景,有代表性,与“目光”相对应,情感充沛,有较强的画面感。
②“不再喜欢”与“总是希望”在逻辑搭配上不是很恰当。建议将“她总是希望脱离”改为“她开始希望脱离注视”。
③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由“小女孩”到“女孩”,变化的不仅是称呼,还有心理。女孩由原先的依赖那道目光,变为排斥那道目光。那道目光还是一如既往的温柔、深情,而女孩却刻意躲避那道目光,讓人不由得生发出感动与同情的思绪。
依旧是选取“校门口”“放学路上”两个最普通的场景,紧扣“目光”来描写,熟悉的画面更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展过程,这些要素都交代得很清楚,母亲小心追随孩子走在路上的画面如在面前。
⑤小作者运用关联性思维,由 想到 ,以“比”的形式,不仅充实了作文的内容,还拓展了作文的主题。
⑥交代作文的写作对象。虽然没有让读者感到惊喜,但也算是将普通常见的素材运用得“别有新意”,可见小作者在构思上是花了心思的。
总评
这是一篇赞美母爱的作文。作文选材不独特不新颖,描写也不细腻,却表达出了真情实感,感动了读者,原因有二。
1.作文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叙写自己成长的故事,既呈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又顾及到目光主人的情感,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自己情感上的成熟,这才是真正的成长,真正的理解了母爱;虽然叙写的是小作者自己的成长故事,但是这些故事时时处处都在发生,很容易使读者“入戏”。读者将自己代入其中,情感上自然会产生共鸣。
2.写作过程中,以画面来作为写作的内容,而不是以简单的故事去叙事,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步步为营,能够激发出读者更丰富的情感。
总的来说,这篇作文写作很成功,构思有新意,写出了一个中学生对亲情的思考。
(夏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