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归因 体验 提升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gr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业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从作业中及时获得教学情况的信息,并及时进行反馈,从而体现作业反馈的诊断性和补救性。当前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作业的反馈功能,有的不讲评直接让学生自行订正,有的虽然讲评,但学生体验不深。那么,到底怎样才能进一步发挥作业的反馈功能,体现作业反馈的诊断性和补救性呢?下面我以《小数加减法》中的作业错误为例,谈一谈怎样凸显作业的反馈功能。
  一、搜集错例,合理分类
  搜集错例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错误情况,并根据错误情况进行分类。合理的分类,有助于学生对错例的分析和矫正,因此这一环节是作业反馈的基础。在一次《小数加减法》的练习后,我搜集了7个错例:4.83 0.8=4.91,3-1.42=2.42,8.24-3.56=5.68,7.43-5=7.38,64.7-63.9=8,5.37 4.73=10,7.65-1.32=8.97。然后对这些错例进行合理的分类,并统计了每一类问题的错误率。
  二、分析错例,寻找错因
  在分类的基础上,我们要仔细分析每类错误的原因,才能采取恰当的办法进行矫正。切不可简单地归结为“粗心”“态度不认真”,其实“粗心”大多是由学生感知、注意、思维、记忆、情感等诸多因素造成的。所以我认为以上11例的归因是:
  以上这些都是对学生层面的诊断,教师层面我认为有以下因素:(1)整数与小数加减法的沟通不到位(相同数位对齐);(2)技能训练不到位。
  三、合理反馈,体验明理
  1.共性问题,集体研讨
  第(1)题至第(4)题,错误率较高,宜采用改错的形式,在作业讲评课上进行集体研讨。让学生思考:这些题计算正确吗?如果错误,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应如何改正?以后在计算这样的习题时要注意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小数加减运算本质上与整数加减法是相同的,即要相同数位对齐;有困难的同学可借助退位点和进位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个性问题,个别辅导
  (5)(6)(7)三题,错误率较少,可以进行个别辅导解决,在个别辅导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从方法过程方面给予指导;(2)从思维品质上进一步打造;(3)从意志品质、责任意识方面进一步培养、关注。
  所以我让学生先自己找原因,再尝试,并提醒学生以后要防止出现类似错误出现。
  3.展示亮点,激励共享
  个别反馈时,既要反馈错误,也要展示亮点,协商评价就是很好的方法。例如,计算502-(10 9)×25时,有一位学生这样做:“502-(10 9)×25=25 2=27。”我先问其他同学懂不懂,再请该学生说他计算的依据:“减数(10 9)×25是19个25,被减数502是20个25加2,这样得数便是一个25加2,即25 2=27。”于是我对他这种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作业中应该把解题步骤写清楚。在个别反馈过程中达到了全体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既表扬了学生,又规范了作业行为。
  四、对症下药,强化提升
  很多作业反馈到第三步就基本结束了,其实我们依旧无法十分清楚地获知学生到底掌握了没有。所以这时候我们应趁热打铁,进行针对性练习。为此,我又出了一组题,如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错误率大幅降低,而且整数部分漏写和运算符号看错的问题杜绝。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关注错例,上好作业讲评课,引导学生归因、体验、提升,从而凸显作业的反馈功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责编 黄春香)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构建科学、正确的数学概念。  [关键词]角 大小 内涵 重点 难点 含义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23  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把手中的角的大小变化一下。  (1)体验把角变大:你是怎么变的?  生1:把角的两条边拉开,角就变大了。  师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激发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如对数学作业有了兴趣,就能全神贯注地投入,从而提升作业质量。数学作业趣味化,迎合了小学生只关注感兴趣的事情的心理,弥补了传统作业死板、机械、枯燥、乏味的缺陷,能充分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感到做作业是一种享受。  一、作业内容——突出“趣”  有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小学数学课堂逐渐摆脱过去以教材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材的教学。新的小学数学教材充分考虑到小学生活泼、好动、知识储备较少等特点,加入了很多吸引学生注意的主题图。主题图是指具有丰富内涵、思想、知识和情感的图画,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色彩鲜明,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然而,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发现理想和现实总是有一段距离的。  一、现状扫描  问题1:可有可无——淡化了主
[摘 要]只有思想的改变才能带来行为的改变,再通过行为的改变带来效果的改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教师应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树立起“减负提质”的新理念。教材顾名思义就是教学材料,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才能更好地利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教材进行重组,帮助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建立知识结构网络,引导他们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促进有效复习,使“减负提质”落到实处。  [关键
案例:  数学课堂上,教师在巩固练习环节出示“132-98”和“376-199”两道题,要求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并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板演。如下:  生A:132-98  生B:376-199=177  =132 100 2  =34  教师评价时,对生A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其板书旁画了一个大红“√”,而在生B的板书旁却打上一个大大的黄色“?”。教师面向全班学生问:“你们知道为什么打问号吗?”全班大多
问题是引领学生思维航向的灯塔。善教者,必善问,小学数学课堂上有效的提问对于促进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适时适当的追问,能够点拨学生的思维方向,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是数学课堂上的“点睛之笔”。正确把握追问的切入时机,是发挥追问成效的关键。  一、 “追”在无疑处  受到心理年龄的制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浅尝辄止,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不得深入,沾沾自喜于已有的点滴收获。如果教师同样满足于教学流程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积极的情感是一种动机,是一种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新课程也特别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实施积极情感的培养,既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又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中培养与挖掘学生的积极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以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背景导读:  “确定起跑线”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5~76页的内容。这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掌握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编排的。教材安排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田径操场跑道的结构,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他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是利用生活情境来导入课堂,然后过渡到教材的学习中,最后总结、练习。这种教学模式受教材束缚较大,不但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教师施展起来也牵绊较多。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摆脱教材的束缚,真正立足于学生这一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去探索,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下面,我以“认识负数”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摆脱束缚,大胆创新
“认识负数”是小学数学苏教版第九册的教学内容,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并没有安排这一内容,而是安排在中学教材中的。那现在为什么在小学第二学段设置这一内容?个人认为,主要的理由是通过认识负数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更好地用数进行交流。那么,“认识负数”的教学要求怎么定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只要学生初步了解负数”,是指学生“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