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研究方向的选择要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科技研究,是实现“四个面向”的必然要求,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是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必然要求,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
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科技问题出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科技研究需要形成与之匹配的系统性的科技治理体系。特提出以下六点建议。
一是建立面向需求和问题的重大科技项目选题机制。第一,从“四个导向”出发凝练科学技术问题,着眼于国家未来发展战略需求,坚持“应用需求明确、技术突破明显”,强调出新思想、新概念,敏锐把握真正具有颠覆性作用的创新科技。第二,强化政府在重大科技问题和任务凝练中的决策支撑作用,加强自上而下重大科技项目的统筹布局,使战略需求导向的研究项目源于需求又不囿于需求,挖掘背后需要解决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发明。第三,培育和稳定一批具备专业领域知识的人才队伍,提升其在研究需求凝练、优先领域选择、技术方向确定方面的专业能力,弱化依赖同行评议的不足,使得关系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项目可以获得持续稳定的支持。
二是强化技术预见对技术领域前瞻布局的支撑。第一,加强技术预见方法与实践研究,综合考虑当前国家战略需求和未来发展愿景,通过技术预见研究细化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目标,有效识别科技创新战略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技术清单,筛选当前和未来符合国家发展重大需求的研究领域,遴选技术集群。第二,强化国家科技规划和布局中对技术预见方法的应用,在筛选技术集群的基础上,开展重要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和产业技术创新发展路线图研制,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战略指导,为国家宏观科技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三是加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系统化组织实施。第一,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的立项方式,将“自上而下”的宏观决策部署与“自下而上”的自由探索相结合,有效衔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加强我国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前沿引领技术、战略高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形成推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强大合力。第二,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技问题,强调目标导向和成果导向,强化科技主管部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总体管理,提高项目承担单位的协同创新能力,以集成性、系统性成果作为重大科技项目的考核方向,避免出现系统性项目碎片化。
四是建立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第一,发挥我国资源动员能力强的体制优势,也发挥市场规模大、发展机会多的市场优势,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目标,克服科技资源配置低效、分散、重复的弊端,加强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第二,在事关国家发展长远、全局和安全的空天海洋、信息网络、人工智能、能源资源、智能制造、卫生健康等战略必争领域,加快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第三,建立关键核心技术动态清单,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任务布局,集成优势创新资源开展攻关。
五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第一,从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需求出发,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组建工作,依托实验室实施面向重大需求和问题的重大科技项目,整合和優化优质科技资源,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攻克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第二,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新兴交叉前沿领域,探索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新的体制机制,使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提出者和承担者。第三,高标准打造以国家实验室、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构成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持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建设,加强前沿引领技术系统发展能力建设。
六是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第一,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大科技项目”相结合的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在重大科技活动实践中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加快建立符合科技活动需求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制度,加强科研主力军的培养。第二,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问题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对人才的支持由“支持项目”向“支持团队”转变,使科研团队逐步形成技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形成自有能力。第三,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科研人员评价和奖励制度,以解决重大战略性科技问题的能力为标准,强调长期考核和稳定资助,杜绝多头拿项目,分散精力,坚持“能者上,劣者下,庸者让”原则,给人才以用武之地。
◎ 来源|光明日报(有删减)
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科技问题出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科技研究需要形成与之匹配的系统性的科技治理体系。特提出以下六点建议。
一是建立面向需求和问题的重大科技项目选题机制。第一,从“四个导向”出发凝练科学技术问题,着眼于国家未来发展战略需求,坚持“应用需求明确、技术突破明显”,强调出新思想、新概念,敏锐把握真正具有颠覆性作用的创新科技。第二,强化政府在重大科技问题和任务凝练中的决策支撑作用,加强自上而下重大科技项目的统筹布局,使战略需求导向的研究项目源于需求又不囿于需求,挖掘背后需要解决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发明。第三,培育和稳定一批具备专业领域知识的人才队伍,提升其在研究需求凝练、优先领域选择、技术方向确定方面的专业能力,弱化依赖同行评议的不足,使得关系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项目可以获得持续稳定的支持。
二是强化技术预见对技术领域前瞻布局的支撑。第一,加强技术预见方法与实践研究,综合考虑当前国家战略需求和未来发展愿景,通过技术预见研究细化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目标,有效识别科技创新战略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技术清单,筛选当前和未来符合国家发展重大需求的研究领域,遴选技术集群。第二,强化国家科技规划和布局中对技术预见方法的应用,在筛选技术集群的基础上,开展重要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和产业技术创新发展路线图研制,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战略指导,为国家宏观科技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三是加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系统化组织实施。第一,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的立项方式,将“自上而下”的宏观决策部署与“自下而上”的自由探索相结合,有效衔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加强我国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前沿引领技术、战略高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形成推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强大合力。第二,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技问题,强调目标导向和成果导向,强化科技主管部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总体管理,提高项目承担单位的协同创新能力,以集成性、系统性成果作为重大科技项目的考核方向,避免出现系统性项目碎片化。
四是建立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第一,发挥我国资源动员能力强的体制优势,也发挥市场规模大、发展机会多的市场优势,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目标,克服科技资源配置低效、分散、重复的弊端,加强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第二,在事关国家发展长远、全局和安全的空天海洋、信息网络、人工智能、能源资源、智能制造、卫生健康等战略必争领域,加快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第三,建立关键核心技术动态清单,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任务布局,集成优势创新资源开展攻关。
五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第一,从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需求出发,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组建工作,依托实验室实施面向重大需求和问题的重大科技项目,整合和優化优质科技资源,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攻克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第二,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新兴交叉前沿领域,探索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新的体制机制,使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提出者和承担者。第三,高标准打造以国家实验室、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构成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持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建设,加强前沿引领技术系统发展能力建设。
六是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第一,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大科技项目”相结合的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在重大科技活动实践中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加快建立符合科技活动需求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制度,加强科研主力军的培养。第二,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问题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对人才的支持由“支持项目”向“支持团队”转变,使科研团队逐步形成技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形成自有能力。第三,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科研人员评价和奖励制度,以解决重大战略性科技问题的能力为标准,强调长期考核和稳定资助,杜绝多头拿项目,分散精力,坚持“能者上,劣者下,庸者让”原则,给人才以用武之地。
◎ 来源|光明日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