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纳布啡应用于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1至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ICU收治的有轻中度镇痛需求的成人患者,按入院顺序依次分配到纳布啡组和舒芬太尼组。两组分别将40 mg纳布啡或0.1 mg舒芬太尼加入50 mL生理盐水中,采用微量泵持续泵入,并根据患者疼痛程度调节输注速度,镇痛目标为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CPOT)评分<2分。观察两组患者用药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记录用药前及用药l、3、5、12、24 h的CPOT评分和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以评价两种药物的镇痛镇静效果。
结果最终纳入141例患者,其中纳布啡组71例,舒芬太尼组7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及疼痛来源等一般资料及用药前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用药1 h和3 h,纳布啡对血压无明显影响,但心率有轻度下降趋势,舒芬太尼组心率和血压均明显降低;随用药时间延长,两种药物均可使心率和血压出现明显波动,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药物镇痛期间对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均无明显影响。纳布啡组纳布啡的中位使用剂量为0.03(0.02,0.05)mg·kg-1·h-1,用药3 h可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CPOT评分较用药前明显降低〔分:1.0(1.0,2.0)比3.0(2.0,4.0),P<0.01〕,且有一定镇静效果,RASS评分较用药前亦明显降低〔分:0(0,1.0)比1.0(1.0,2.0),P<0.01〕;纳布啡组无一例患者因镇痛效果不满意而加用舒芬太尼。舒芬太尼组舒芬太尼的中位使用剂量为0.11(0.06,0.14)μg·kg-1·h-1,用药5 h可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CPOT评分较用药前明显降低〔分:1.0(1.0,2.0)比4.0(3.0,6.0),P<0.01〕,且具有较强的镇静作用,RASS评分也较用药前明显降低〔0(-1.0,0)比2.0(1.0,2.0),P<0.01〕。由于舒芬太尼组用药前CPOT和RASS评分已明显高于纳布啡组,故对两种药物用药后CPOT、RASS评分的下降程度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随时间延长,纳布啡组CPOT评分下降程度于3 h起即明显小于舒芬太尼组〔分:1.0(0,2.0)比2.0(1.0,3.0),P<0.05〕,RASS评分下降幅度于1 h起即明显小于舒芬太尼组〔分:0(0,1.0)比1.0(0,2.0),P<0.01〕。提示纳布啡可达到持续稳定的镇痛效果,而且可避免舒芬太尼造成的过度镇静。
结论纳布啡对ICU轻中度镇痛需求患者具有持续稳定的镇痛效果,起效时间与舒芬太尼相当,且有一定镇静作用,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