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教兴国,人才为本,21世纪,我们国家需要的不再是知识型人才,而是更具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的要求。作为教师,有责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课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信息技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又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它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内容更新速度快、应用广泛。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紧迫任务。
一、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作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使他们能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导致创新意识的萌发。新课程强调“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就是要求我们在使用教材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的框框之内,而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为此,我认为要让信息技术教学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必须根据教学实际进行改革创新。
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的内容便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对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迫切任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创设问题的情景,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打造有利条件。例如:在讲解FLASH动画动制作时,可选用生物中的细胞的分裂的动画、数学中函数的变量变化引起的函数图像变化、物理中核聚变核裂变的动画、化学中的一些复杂抽象的化学变化等均可引入。即掌握了信息技术的操作又给予学生生动形象细致入微的显示,进而激发他们的无限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展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
二、营造和谐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反过来,创新意识又必须以创新思维为基础,创新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运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有利于解放思想,焕发自尊、自强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能促使他们勇于创新。也就是说构建一个民主、平等、愉悦的信息技术课堂,追求宽松、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时刻充满信心,让课堂始終充满乐趣,激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这是摆在我们信息技术老师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在上信息技术课程的时候,我会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自主学习,充分挖掘自我潜能。在给学生练习操作时,我注重培养他们的自我特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例如在高一的frontpage这章书的教学中,我利用一台服务器给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制作素材,让他们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的材料,还鼓励他们利用本课堂所学习的网页制作知识,自己来排版和选择表达的方式,尽情发挥自己的表现力和创新力。学生有了特定的任务,又拥有很大的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他们高昂的兴趣就能够很容易持续地保持下去,他们的创造意识就能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认知情感的、行为的、生理的等诸方面的因素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与发展。同时,课堂上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必须兼重,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如何学和教师如何教”、教师与学生而共同努力的“工作空间”。
三、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创新
创新能力这主要包括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学生对计算机有了兴趣,解决了“为什么”之后,就会想要去“怎么做”。通过教师的课堂简单演示分析,学生自己就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多方寻求答案。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培养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我认为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设计一些必须让学生运用知识,展开想象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授FLSH动画制作中遮罩动画效果时,仅仅让学生掌握遮罩效果的设计方法并不难,只要通过演示一个简单的圆形从中心向边缘展开的案例,学生很快就能学会如何操作。但这并不能满足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遮罩图层的作用、设计思想和应用场合,我鼓励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各种各样的遮罩效果,甚至可以将多种效果综合运用于一个作品。让学生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发挥各自的奇思妙想,设计出丰富多彩的作品来。
四、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让学生勇于创新
创新人格指创新精神或创造性个性倾向,是创造性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性保证。它是实现创新所表现出来的与一般人相异的那些心理特征。创新人格的组成成分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及坚韧顽强的性格。
课堂是学生生活生命的一部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生命状态。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讲究开放,追求“乱”,加强干扰,而不是讲求秩序。正是因为紊乱,才会有新的东西出现,才会有智慧火花的迸发,才有创新思维的闪现,才有创新精神的增长。21世纪的优秀老师应该倡导现代学习方式: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教学模式。愉快教育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享受思维的快乐,引导学生在问题中享受思维的快乐,那是生命的美感。老师须特别特别注意不要顽强地表现自我,学生有犯错误的权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犯错,表扬学生错得有思想,有道理,有典型意义,并因势利导就错改错。一定要强调让学生选择性地学习,要给学生留有空间。不是过去教师在课堂上独白、一言堂,有民主才有对话,对话是相互的沟通、交流,是积极的互动。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应该采取语言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赞许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在这样民主和谐的氛围和愉悦的情绪中,学生的创新素质才能得到积极的调动,创新空间才能得到大额的开拓。
五、简化考核方式,巩固学生的创新结果
教育是过程,考核是评价教育效果的一种手段。如果对于计算机课程的考核仍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创新能力便不能从成绩上得到较好的体现,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必须改变单纯以分数论高低的考核方式。对于简单的基础知识的考核,我建议可用卷面考试的考核方式,或者利用题库生成软件让学生在微机上直接完成,这样在考核理论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测试;而对于操作题,则最好能在计算机上直接考试,不要考虑其操作过程如何,只要学生设计出符合老师要求的结果就可以。但对于编程,则不能以得出正确结果为唯一判定标准,而是把学生的设计思路、整体设计风格和算法的新颖和创造性都纳入考核范围,从多方面对一个程序设计题进行评价。由此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从而巩固了创新成果。
总之,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先进的教育手段,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发展的生机。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这一强有力的手段,将新课程的理念进一步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创新实践,为深化素质教育,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创造性思维论.
[2]顾卫.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
[3]唐天池.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4]陆宏.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5]宋开永.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编辑/牛小源
关键词:信息技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又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它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内容更新速度快、应用广泛。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紧迫任务。
一、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作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使他们能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导致创新意识的萌发。新课程强调“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就是要求我们在使用教材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的框框之内,而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为此,我认为要让信息技术教学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必须根据教学实际进行改革创新。
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的内容便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对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迫切任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创设问题的情景,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打造有利条件。例如:在讲解FLASH动画动制作时,可选用生物中的细胞的分裂的动画、数学中函数的变量变化引起的函数图像变化、物理中核聚变核裂变的动画、化学中的一些复杂抽象的化学变化等均可引入。即掌握了信息技术的操作又给予学生生动形象细致入微的显示,进而激发他们的无限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展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
二、营造和谐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反过来,创新意识又必须以创新思维为基础,创新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运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有利于解放思想,焕发自尊、自强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能促使他们勇于创新。也就是说构建一个民主、平等、愉悦的信息技术课堂,追求宽松、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时刻充满信心,让课堂始終充满乐趣,激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这是摆在我们信息技术老师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在上信息技术课程的时候,我会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自主学习,充分挖掘自我潜能。在给学生练习操作时,我注重培养他们的自我特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例如在高一的frontpage这章书的教学中,我利用一台服务器给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制作素材,让他们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的材料,还鼓励他们利用本课堂所学习的网页制作知识,自己来排版和选择表达的方式,尽情发挥自己的表现力和创新力。学生有了特定的任务,又拥有很大的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他们高昂的兴趣就能够很容易持续地保持下去,他们的创造意识就能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认知情感的、行为的、生理的等诸方面的因素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与发展。同时,课堂上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必须兼重,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如何学和教师如何教”、教师与学生而共同努力的“工作空间”。
三、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创新
创新能力这主要包括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学生对计算机有了兴趣,解决了“为什么”之后,就会想要去“怎么做”。通过教师的课堂简单演示分析,学生自己就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多方寻求答案。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培养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我认为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设计一些必须让学生运用知识,展开想象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授FLSH动画制作中遮罩动画效果时,仅仅让学生掌握遮罩效果的设计方法并不难,只要通过演示一个简单的圆形从中心向边缘展开的案例,学生很快就能学会如何操作。但这并不能满足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遮罩图层的作用、设计思想和应用场合,我鼓励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各种各样的遮罩效果,甚至可以将多种效果综合运用于一个作品。让学生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发挥各自的奇思妙想,设计出丰富多彩的作品来。
四、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让学生勇于创新
创新人格指创新精神或创造性个性倾向,是创造性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性保证。它是实现创新所表现出来的与一般人相异的那些心理特征。创新人格的组成成分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及坚韧顽强的性格。
课堂是学生生活生命的一部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生命状态。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讲究开放,追求“乱”,加强干扰,而不是讲求秩序。正是因为紊乱,才会有新的东西出现,才会有智慧火花的迸发,才有创新思维的闪现,才有创新精神的增长。21世纪的优秀老师应该倡导现代学习方式: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教学模式。愉快教育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享受思维的快乐,引导学生在问题中享受思维的快乐,那是生命的美感。老师须特别特别注意不要顽强地表现自我,学生有犯错误的权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犯错,表扬学生错得有思想,有道理,有典型意义,并因势利导就错改错。一定要强调让学生选择性地学习,要给学生留有空间。不是过去教师在课堂上独白、一言堂,有民主才有对话,对话是相互的沟通、交流,是积极的互动。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应该采取语言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赞许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在这样民主和谐的氛围和愉悦的情绪中,学生的创新素质才能得到积极的调动,创新空间才能得到大额的开拓。
五、简化考核方式,巩固学生的创新结果
教育是过程,考核是评价教育效果的一种手段。如果对于计算机课程的考核仍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创新能力便不能从成绩上得到较好的体现,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必须改变单纯以分数论高低的考核方式。对于简单的基础知识的考核,我建议可用卷面考试的考核方式,或者利用题库生成软件让学生在微机上直接完成,这样在考核理论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测试;而对于操作题,则最好能在计算机上直接考试,不要考虑其操作过程如何,只要学生设计出符合老师要求的结果就可以。但对于编程,则不能以得出正确结果为唯一判定标准,而是把学生的设计思路、整体设计风格和算法的新颖和创造性都纳入考核范围,从多方面对一个程序设计题进行评价。由此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从而巩固了创新成果。
总之,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先进的教育手段,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发展的生机。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这一强有力的手段,将新课程的理念进一步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创新实践,为深化素质教育,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创造性思维论.
[2]顾卫.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
[3]唐天池.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4]陆宏.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5]宋开永.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编辑/牛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