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粽叶青青,糯香飘飘。又到一年端午时,在这热闹、温馨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边吃着美味的粽子,一边听一听那些关于端午节的有趣故事吧!
素材积累·古诗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宋】苏轼《浣溪沙·端午》
霏霏漠漠如雾,滴成一片鲛人泪,也似汨罗投赋。
——【清】纳兰性德《摸鱼儿·午日雨眺》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
——【宋】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元】贝琼《已酉端午》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唐】李隆基《端午》
【片段一】
姨妈说:“端午节可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小宇,你了解端午节吗?”我惭愧地摇了摇头,说:“还真不知道。”姨妈笑了笑,接着说:“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女儿节、地蜡节等,它有很多习俗……”听到这儿,我赶紧打断姨妈的话,抢着说:“这个我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戴五彩绳……”
【微评点】
片段采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通过“我”和姨妈的对话,自然、生動地道出了端午节的诸多别称和风俗习惯,主题突出,引人阅读。
【片段二】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悬菖蒲,粽子香,香囊鼓,龙舟下水,擂战鼓,这端午,那端午,处处是端午。”每当唱起这首儿歌,我都会想起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每到端午节,大家就包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用各种方式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微评点】
片段为文章的开头部分,以儿歌开篇,自然引出主题,十分巧妙。
【片段三】
每到端午,最令人欲罢不能的食物便是那软糯香甜的粽子了。翠色欲流的芦苇叶将珍珠样透明而鲜润的糯米和玛瑙似的红枣包裹起来,再用那条条白线一绕,一个小巧玲珑的粽子就完成了。
【微评点】
片段语言生动,如用“软糯香甜”“小巧玲珑”形容粽子,用“翠色欲流”来写芦苇叶的绿,用词准确、恰当;将糯米比喻成珍珠,把红枣比喻成玛瑙等修辞的运用也很形象、贴切。
素材积累·文章
端阳忆旧
丰子恺
我写民间生活的漫画中,门上往往有一个“王”字。读者都不解其意。有的以为这门里的人家姓王。我在重庆的画展中,有人重订一幅这类的画,特别关照会场司订件的人,说:“请他画时在门上写一个‘李’字。因为我姓李。”这买画人把画当作自己家里看,其欣赏态度可谓特殊之极!而我的在门上写王字,也可说是悖事之至!因为这门上的王字原是端午日正午用雄黄酒写上的。我幼时看见我乡家家户户如此,所以我画如此。岂知这办法只限于某一地带;又只限于我幼时,现在大家懒得行古之道了。许多读者不懂这王字的意思,也挺难怪的。
我幼时,即四十余年前,我乡端午节过得很隆重:我的大姐一月前制“老虎头”,预备这一天给自家及亲戚家的儿童佩带。染坊店里的伙计祁官,端午的早晨忙于制造蒲剑:向野塘采许多蒲叶来,选取最像宝剑的叶,加以剑柄,预备正午时和桃叶一并挂在每个人的床上。我的母亲呢,忙于“打蚊烟”和捉蜘蛛:向药店买一大包苍术白芷来,放在火炉里,教它发出香气,拿到每间房屋里去熏。同时,买许多鸡蛋来,在每个的顶上敲一个小洞,放进一只蜘蛛去,用纸把洞封好,把蛋放在打蚊烟的火炉里煨。煨熟了,打开蛋来,取去蜘蛛的尸体,把蛋给孩子们吃。到了正午,又把一包雄黄放在一大碗绍兴酒里,调匀了,叫祁官拿到每间屋的角落里去,用口来喷。喷剩的浓雄黄,用指蘸了,在每一扇门上写王字;又用指捞一点来塞在每一个孩子肚脐眼里。据说是消毒药的储蓄;日后如有人被蜈蚣毒蛇等咬了,可向门上去捞取一点端午日午时所制的良药来,敷在患处,即可消毒止痛。
世相无常,现在这种古道已经不可多见,端阳的面目全非昔比了。我独记惦门上这个“王”字,是为了画中的门上的点缀。光裸裸画一扇门,怪单调的;在门上画点东西呢,像是门牌,又不好看。唯有这个“王”字,既有装饰的效果,又有端阳的回想与纪念的意味。从前日本废除纸伞而流行“蝙蝠伞”(就是布制的洋伞)的时候,日本的画家大为惋惜。因为在直线形过多的市街风景中,圆线的纸伞大有对比作用,有时一幅市街风景画全靠一顶纸伞而生成;而蝙蝠伞的对比效果,是远不及纸伞的。现在我的心情,正与当时的日本画家相似。用实利的眼光看,这事近于削足适履。这原是“艺术的非人情”。
【赏析】
作者以朴实、清新的笔触,由解答画中“王”字的意思和来源,自然引出幼时老家端午节独特的风俗习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家乡旧俗的思恋、怀想之情。在写端午习俗时,“放”“调”“喷”“蘸”“捞”“塞”等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将旧时的端午习俗生动、细致地展现了出来。
素材积累·词语
风雨端阳 粽叶飘香 香嫩软糯
龙舟竞渡 人声鼎沸 欢声笑语
素材积累·古诗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宋】苏轼《浣溪沙·端午》
霏霏漠漠如雾,滴成一片鲛人泪,也似汨罗投赋。
——【清】纳兰性德《摸鱼儿·午日雨眺》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
——【宋】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元】贝琼《已酉端午》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唐】李隆基《端午》
【片段一】
姨妈说:“端午节可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小宇,你了解端午节吗?”我惭愧地摇了摇头,说:“还真不知道。”姨妈笑了笑,接着说:“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女儿节、地蜡节等,它有很多习俗……”听到这儿,我赶紧打断姨妈的话,抢着说:“这个我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戴五彩绳……”
【微评点】
片段采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通过“我”和姨妈的对话,自然、生動地道出了端午节的诸多别称和风俗习惯,主题突出,引人阅读。
【片段二】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悬菖蒲,粽子香,香囊鼓,龙舟下水,擂战鼓,这端午,那端午,处处是端午。”每当唱起这首儿歌,我都会想起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每到端午节,大家就包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用各种方式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微评点】
片段为文章的开头部分,以儿歌开篇,自然引出主题,十分巧妙。
【片段三】
每到端午,最令人欲罢不能的食物便是那软糯香甜的粽子了。翠色欲流的芦苇叶将珍珠样透明而鲜润的糯米和玛瑙似的红枣包裹起来,再用那条条白线一绕,一个小巧玲珑的粽子就完成了。
【微评点】
片段语言生动,如用“软糯香甜”“小巧玲珑”形容粽子,用“翠色欲流”来写芦苇叶的绿,用词准确、恰当;将糯米比喻成珍珠,把红枣比喻成玛瑙等修辞的运用也很形象、贴切。
素材积累·文章
端阳忆旧
丰子恺
我写民间生活的漫画中,门上往往有一个“王”字。读者都不解其意。有的以为这门里的人家姓王。我在重庆的画展中,有人重订一幅这类的画,特别关照会场司订件的人,说:“请他画时在门上写一个‘李’字。因为我姓李。”这买画人把画当作自己家里看,其欣赏态度可谓特殊之极!而我的在门上写王字,也可说是悖事之至!因为这门上的王字原是端午日正午用雄黄酒写上的。我幼时看见我乡家家户户如此,所以我画如此。岂知这办法只限于某一地带;又只限于我幼时,现在大家懒得行古之道了。许多读者不懂这王字的意思,也挺难怪的。
我幼时,即四十余年前,我乡端午节过得很隆重:我的大姐一月前制“老虎头”,预备这一天给自家及亲戚家的儿童佩带。染坊店里的伙计祁官,端午的早晨忙于制造蒲剑:向野塘采许多蒲叶来,选取最像宝剑的叶,加以剑柄,预备正午时和桃叶一并挂在每个人的床上。我的母亲呢,忙于“打蚊烟”和捉蜘蛛:向药店买一大包苍术白芷来,放在火炉里,教它发出香气,拿到每间房屋里去熏。同时,买许多鸡蛋来,在每个的顶上敲一个小洞,放进一只蜘蛛去,用纸把洞封好,把蛋放在打蚊烟的火炉里煨。煨熟了,打开蛋来,取去蜘蛛的尸体,把蛋给孩子们吃。到了正午,又把一包雄黄放在一大碗绍兴酒里,调匀了,叫祁官拿到每间屋的角落里去,用口来喷。喷剩的浓雄黄,用指蘸了,在每一扇门上写王字;又用指捞一点来塞在每一个孩子肚脐眼里。据说是消毒药的储蓄;日后如有人被蜈蚣毒蛇等咬了,可向门上去捞取一点端午日午时所制的良药来,敷在患处,即可消毒止痛。
世相无常,现在这种古道已经不可多见,端阳的面目全非昔比了。我独记惦门上这个“王”字,是为了画中的门上的点缀。光裸裸画一扇门,怪单调的;在门上画点东西呢,像是门牌,又不好看。唯有这个“王”字,既有装饰的效果,又有端阳的回想与纪念的意味。从前日本废除纸伞而流行“蝙蝠伞”(就是布制的洋伞)的时候,日本的画家大为惋惜。因为在直线形过多的市街风景中,圆线的纸伞大有对比作用,有时一幅市街风景画全靠一顶纸伞而生成;而蝙蝠伞的对比效果,是远不及纸伞的。现在我的心情,正与当时的日本画家相似。用实利的眼光看,这事近于削足适履。这原是“艺术的非人情”。
【赏析】
作者以朴实、清新的笔触,由解答画中“王”字的意思和来源,自然引出幼时老家端午节独特的风俗习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家乡旧俗的思恋、怀想之情。在写端午习俗时,“放”“调”“喷”“蘸”“捞”“塞”等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将旧时的端午习俗生动、细致地展现了出来。
素材积累·词语
风雨端阳 粽叶飘香 香嫩软糯
龙舟竞渡 人声鼎沸 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