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受经济落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为巩固政权,提高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苏联政府自建立伊始就强化了公民思想教育,在其以后的历届领导集体及政府都高度重视思想教育工作。苏联人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方式,并在特定时期内都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对众多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形成与完善
十月革命胜利后,以列宁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带领俄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在苏俄的确立。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中十分重视青年一代的教育问题,其教育思想对苏联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列宁的教育思想在揭示资产阶级,宣扬教育超越政治、阶级的虚伪性的同时,明确要求“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同无产阶级政治相联系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在1919年的《俄共(布)党纲草案》中,列宁也提出在国民教育上学校应当确立为“培养能够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人,摧毁资产阶级统治和消灭社会阶级划分的工具”。列宁逝世后,随着扫盲运动的成功和义务教育的普及,苏联的教育家继续致力于当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研究,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期间,劳动教育始终贯彻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
1918年9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第一个普通教育法规《统一劳动学校规程》,文件提出围绕劳动进行教学,尽量消除个人主义的痕迹,培养集体生活习惯与团结精神。这对于卫国战争的胜利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斯大林执政期间由于其默许部下歌功颂德,个人崇拜开始盛行,思想教育被过于集权化,堵塞大众言论,也扼杀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创造性,思想教育理论未能进一步改善。期间,斯大林尤其强调高校思想教育中的政治化,表示“必须加确保大学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发展与确立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批评个人崇拜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向合理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从1956年起,赫鲁晓夫在教育领域号召“加强学校与生活联系”,进行劳动方向教育改革。1958年12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关于加强学习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在总论部分重点批判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确定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为“教学密切联系劳动,密切联系共产主义建设的实践”,强调学习的目的不是升学而是准备参加劳动。片面的改革并未得到理论界的广泛支持,随着赫鲁晓夫的辞职,其主导的劳动方向教育改革就此结束。
勃列日涅夫执政時期,苏联宣布进入了发达社会主义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受重视。鉴于1958年教育法中的原则都是列宁早已确定的方针,勃列日涅夫并未对其否定,而是部分修正,这一时期一项战略性任务就是“强化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劳动素养的综合教育,培养共产主义特征的全面而和谐的新人”。1973年7月,苏共颁布《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将多年以来的教育改革固定成法律条文。立法纲要对苏联国民教育目的规定为“培养学识渊博、全面发展的、积极的共产主义社会建设者”,这突出了教育同生活、同共产主义建设实践的联系。1985年,最高苏维埃颁布新的《国民教育纲要》更加明确提出苏联学校主要任务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形成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树立共产主义信念。”
三、改革与重建
戈尔巴乔夫上台提出政治新思维后,教育界出现了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合作教育学思潮。随后的苏共中央会议上,戈尔巴乔夫的报告指出要冲破保守思想意识迈向新思维的革新,教育民主派也提出要在学校里多一些民主,发展个性。
此时,社会上出现了种种不正常现象,彻底否定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恶意攻击苏联历史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论调此起彼伏,尽管有像利哈乔夫、尼娜安德烈耶娃等教育人士予以批评,但此时改革派掌权的苏共中央却授意《真理报》予以反击打压,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
作为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衍生物,1989年颁布的《普通中等教育构想》所体现的教育新思维开始出现。整个构想完全回避共产主义教育,即使出现也用人道主义来冲淡抵消其意义。这直接导致了9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混乱的局面。教育领域的非党化、非政治化、非意识形态化在叶利钦时期大刀阔斧地开始了,改革矛头直指共产党、社会主义、马列主义。
1992年,俄联邦《教育法》第一条明确规定,禁止公立教育管理机构中建立政党组织及宗教团体。根据法律要求从1992年起俄罗斯各学校的政治理论课一律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包含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一般人文课程。至此,思想政治教育正式被俄罗斯政府废止。
伴随着苏联的解体,马列主义早已不是当今俄罗斯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由于社会经济自由化改革的失败及西方对俄的冷漠,西方自由主义思潮逐步消退,俄罗斯大国地位没落,民族自尊心重创,社会上出现了罕见的思想真空。新世纪,普京上台后提出了“俄罗斯新思想”,包括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作用和社会团结,积极用新思想占据意识形态空间,力求重塑大国形象。路漫漫其修远兮,俄罗斯必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吴式颖.俄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列宁全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张丹华.苏俄思想政治教育的变迁及困境分析.思想理论教育,2005(7).
[4]黄永鹏,陈欢欢.苏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败因缘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5]瞿葆奎.教育学文集:苏联教育改革(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6]王义高.苏俄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7]苏联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法令汇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8]肖甦.苏联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外国教育动态,1987(6).
(责编 张翼翔)
一、形成与完善
十月革命胜利后,以列宁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带领俄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在苏俄的确立。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中十分重视青年一代的教育问题,其教育思想对苏联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列宁的教育思想在揭示资产阶级,宣扬教育超越政治、阶级的虚伪性的同时,明确要求“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同无产阶级政治相联系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在1919年的《俄共(布)党纲草案》中,列宁也提出在国民教育上学校应当确立为“培养能够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人,摧毁资产阶级统治和消灭社会阶级划分的工具”。列宁逝世后,随着扫盲运动的成功和义务教育的普及,苏联的教育家继续致力于当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研究,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期间,劳动教育始终贯彻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
1918年9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第一个普通教育法规《统一劳动学校规程》,文件提出围绕劳动进行教学,尽量消除个人主义的痕迹,培养集体生活习惯与团结精神。这对于卫国战争的胜利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斯大林执政期间由于其默许部下歌功颂德,个人崇拜开始盛行,思想教育被过于集权化,堵塞大众言论,也扼杀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创造性,思想教育理论未能进一步改善。期间,斯大林尤其强调高校思想教育中的政治化,表示“必须加确保大学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发展与确立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批评个人崇拜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向合理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从1956年起,赫鲁晓夫在教育领域号召“加强学校与生活联系”,进行劳动方向教育改革。1958年12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关于加强学习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在总论部分重点批判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确定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为“教学密切联系劳动,密切联系共产主义建设的实践”,强调学习的目的不是升学而是准备参加劳动。片面的改革并未得到理论界的广泛支持,随着赫鲁晓夫的辞职,其主导的劳动方向教育改革就此结束。
勃列日涅夫执政時期,苏联宣布进入了发达社会主义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受重视。鉴于1958年教育法中的原则都是列宁早已确定的方针,勃列日涅夫并未对其否定,而是部分修正,这一时期一项战略性任务就是“强化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劳动素养的综合教育,培养共产主义特征的全面而和谐的新人”。1973年7月,苏共颁布《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将多年以来的教育改革固定成法律条文。立法纲要对苏联国民教育目的规定为“培养学识渊博、全面发展的、积极的共产主义社会建设者”,这突出了教育同生活、同共产主义建设实践的联系。1985年,最高苏维埃颁布新的《国民教育纲要》更加明确提出苏联学校主要任务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形成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树立共产主义信念。”
三、改革与重建
戈尔巴乔夫上台提出政治新思维后,教育界出现了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合作教育学思潮。随后的苏共中央会议上,戈尔巴乔夫的报告指出要冲破保守思想意识迈向新思维的革新,教育民主派也提出要在学校里多一些民主,发展个性。
此时,社会上出现了种种不正常现象,彻底否定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恶意攻击苏联历史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论调此起彼伏,尽管有像利哈乔夫、尼娜安德烈耶娃等教育人士予以批评,但此时改革派掌权的苏共中央却授意《真理报》予以反击打压,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
作为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衍生物,1989年颁布的《普通中等教育构想》所体现的教育新思维开始出现。整个构想完全回避共产主义教育,即使出现也用人道主义来冲淡抵消其意义。这直接导致了9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混乱的局面。教育领域的非党化、非政治化、非意识形态化在叶利钦时期大刀阔斧地开始了,改革矛头直指共产党、社会主义、马列主义。
1992年,俄联邦《教育法》第一条明确规定,禁止公立教育管理机构中建立政党组织及宗教团体。根据法律要求从1992年起俄罗斯各学校的政治理论课一律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包含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一般人文课程。至此,思想政治教育正式被俄罗斯政府废止。
伴随着苏联的解体,马列主义早已不是当今俄罗斯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由于社会经济自由化改革的失败及西方对俄的冷漠,西方自由主义思潮逐步消退,俄罗斯大国地位没落,民族自尊心重创,社会上出现了罕见的思想真空。新世纪,普京上台后提出了“俄罗斯新思想”,包括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作用和社会团结,积极用新思想占据意识形态空间,力求重塑大国形象。路漫漫其修远兮,俄罗斯必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吴式颖.俄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列宁全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张丹华.苏俄思想政治教育的变迁及困境分析.思想理论教育,2005(7).
[4]黄永鹏,陈欢欢.苏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败因缘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5]瞿葆奎.教育学文集:苏联教育改革(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6]王义高.苏俄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7]苏联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法令汇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8]肖甦.苏联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外国教育动态,1987(6).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