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朗读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自古以来“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被称为读书的一剂良方,实践也充分证明了朗读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对朗读有切身的体会。朗读就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如果语文教学缺乏朗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无从感悟文章、难以理解文章。一个没有朗读的语文课是不成功的。 那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哪些作用和意义呢?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1.朗读是积累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平时的积累,方能厚积爆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并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是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积累语言的过程,更是培养语感的过程。没有积累,就没有良好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在朗读的同时领悟到语言之美。领悟到了语言的魅力,感受到课文内容的丰富多彩,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欣赏文章的构思布局,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心灵和语言的升华。
2.灵活多样的朗读有利于体会课文情感。
情感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在学生处于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中,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两者密不可分。换句话说,学生可以用朗读表达不一样的情感,这就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去朗读,去表达情感。如果只是一味的齐读,个别读,学生会有单调、乏味感,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对于朗读我们不能停留朗读的表面——“声音”上,这样达不到朗读的要求。因此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
如在学《乡下人家》时,我特意选了一首优美抒情的乡间小曲,显然学生根据曲调来体味课文的感情。然后让他们根据小调来读课文,学生的敏感度极高,他们在乐声中慢慢找到了那种恬静、纯朴而美丽的感觉,朗读的情感基调柔和舒缓,而拟人化的句子又读得那么轻快活泼。用朗读把内心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练习起来一丝不苟。
3.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火烧云》、《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美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4.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眼睛看,心理想,嘴里念,耳朵听,许多器官同时并用,就容易把课文记得牢固,经久不忘,可见朗读有助于记忆。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小珊迪》,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总之,朗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高度重视范读以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使语文课的特点真正得以体现,使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对朗读有切身的体会。朗读就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如果语文教学缺乏朗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无从感悟文章、难以理解文章。一个没有朗读的语文课是不成功的。 那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哪些作用和意义呢?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1.朗读是积累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平时的积累,方能厚积爆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并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是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积累语言的过程,更是培养语感的过程。没有积累,就没有良好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在朗读的同时领悟到语言之美。领悟到了语言的魅力,感受到课文内容的丰富多彩,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欣赏文章的构思布局,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心灵和语言的升华。
2.灵活多样的朗读有利于体会课文情感。
情感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在学生处于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中,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两者密不可分。换句话说,学生可以用朗读表达不一样的情感,这就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去朗读,去表达情感。如果只是一味的齐读,个别读,学生会有单调、乏味感,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对于朗读我们不能停留朗读的表面——“声音”上,这样达不到朗读的要求。因此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
如在学《乡下人家》时,我特意选了一首优美抒情的乡间小曲,显然学生根据曲调来体味课文的感情。然后让他们根据小调来读课文,学生的敏感度极高,他们在乐声中慢慢找到了那种恬静、纯朴而美丽的感觉,朗读的情感基调柔和舒缓,而拟人化的句子又读得那么轻快活泼。用朗读把内心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练习起来一丝不苟。
3.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火烧云》、《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美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4.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眼睛看,心理想,嘴里念,耳朵听,许多器官同时并用,就容易把课文记得牢固,经久不忘,可见朗读有助于记忆。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小珊迪》,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总之,朗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高度重视范读以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使语文课的特点真正得以体现,使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