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一)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漠视。
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科学基础、文化基础方面偏弱,在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也相对偏低。从现有的情况看,高职院校学生虽有乐观向上的冲劲、敢想敢为、善于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承认等优点,但人文素养欠缺、不善与人相处、社会公德意识薄弱等缺陷也十分明显。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围绕着“升学指挥棒”旋转,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被遏止,学生普遍对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思想文化素质教育重视不够。进入高职院校后,这种对人文教育的漠视或偏见并没有得到改变。不少大学生思维体系和观念构成中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抬头,一提到大学语文就认为是“枯燥乏味的东西”,一谈到人文素质教育就心不在焉。许多大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可有可无,上课时“身在曹营心在汉”,睡觉者有之,看其他书籍者有之,溜之大吉者有之。相当多的学生对人文知识的隐性功效认识不深,认为人文知识没有用处,除了浪费时间和精力外,并不会给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什么经济或者政治利益,是空洞的甚至是不切实际的大道理,离活生生的现实非常遥远。
(二)语文教学方法单一,教材内容陈旧。
由于目前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仍以知识教学为本,视书本知识为“圣经”,忽视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与审美教育的高层次的要求,语文教师仍以“灌输”的方式教学,轻视学生的感受和发展,课堂教学中缺少互动,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单一封闭的教学方式,不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从而引发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甚至厌学、逃学。再加上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版本陈旧,语文教材在内容选择上多古典又偏重于思想内容的考虑,多与政治挂钩,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语文课本来应该具有的感染人及教育人的功效。“大学语文教改步伐迟缓,多数版本厚古薄今、厚中薄外,陈旧空洞,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高职学生很难在语文中见到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内容难且陈旧,脱离学生的实际,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
(三)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虽然层级不高,但教学名师还是有的,学历高者也有硕士博士。但这样的教师为数不多。就是在这为数不多的“高师”中,大多数将精力用在科研课题和外出讲学获取优厚的报酬上,鲜有将精力真正投入教书育人中的。而高职院校教师整体水平却是不敢恭维的。现在的高职院校大多数是由以前的中专转制或合并更名而来,学校的档次提高了,但教师的教学水平却没有相应提高。不少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仍以中专时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说多数高职院校是穿新鞋,走老路。大多数高职语文教师对新的办学模式没有准备,更没有经验。许多中老年教师在学历上也不达标。又由于高职院校的大量扩招,一个教师需要带许多班级的课,没有更多的精力自修提升自己。学校本来办学经费不足,更無力将资金投入他们认为不重要的课程上,语文教师根本没有机会免费进修或外出观摩学习,所以高职院校语文教师整体水平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
二、改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思考
(一)提高积极性,强化学生参与。
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课堂设计逐句逐段深挖掘、透分析,似乎教师不传授不讲解,就不是在上课,学生只能被动的听被动的写,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受到很大的限制。要改变“一堂言满堂灌”的现状,教师就必须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授课过程中尽量缩短讲析的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通过精心策划,有意留白、重点阐述,举一反三、引导启发,鼓励创新、设置情境,集体讨论等形式彻底改变师生之间纯粹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通过师生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学善学,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
高职语文的教学模式要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要做好三个方面的结合:一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二是,语文教学与学生管理相结合。语文老师参与学生管理可以多层面地了解学生语文学习方面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指导;三是,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实训,实习活动相结合。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参与实训、实习活动,学生在实训实习活动中会遇到许多语文问题。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进一步抓好语文教师教学技能和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训练;再次,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不但对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扎实、精深,同时实践能力也要很强,那种传统的“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思想观念已远远不适合对高职语文教师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对所教学生的专业知识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进行教学,增加语文学习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提高高职语文教师的科研能力。实践证明,实践、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教学,本身就是一门活生生的语文教育学,会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的价值和力量。
(一)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漠视。
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科学基础、文化基础方面偏弱,在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也相对偏低。从现有的情况看,高职院校学生虽有乐观向上的冲劲、敢想敢为、善于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承认等优点,但人文素养欠缺、不善与人相处、社会公德意识薄弱等缺陷也十分明显。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围绕着“升学指挥棒”旋转,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被遏止,学生普遍对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思想文化素质教育重视不够。进入高职院校后,这种对人文教育的漠视或偏见并没有得到改变。不少大学生思维体系和观念构成中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抬头,一提到大学语文就认为是“枯燥乏味的东西”,一谈到人文素质教育就心不在焉。许多大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可有可无,上课时“身在曹营心在汉”,睡觉者有之,看其他书籍者有之,溜之大吉者有之。相当多的学生对人文知识的隐性功效认识不深,认为人文知识没有用处,除了浪费时间和精力外,并不会给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什么经济或者政治利益,是空洞的甚至是不切实际的大道理,离活生生的现实非常遥远。
(二)语文教学方法单一,教材内容陈旧。
由于目前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仍以知识教学为本,视书本知识为“圣经”,忽视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与审美教育的高层次的要求,语文教师仍以“灌输”的方式教学,轻视学生的感受和发展,课堂教学中缺少互动,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单一封闭的教学方式,不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从而引发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甚至厌学、逃学。再加上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版本陈旧,语文教材在内容选择上多古典又偏重于思想内容的考虑,多与政治挂钩,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语文课本来应该具有的感染人及教育人的功效。“大学语文教改步伐迟缓,多数版本厚古薄今、厚中薄外,陈旧空洞,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高职学生很难在语文中见到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内容难且陈旧,脱离学生的实际,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
(三)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虽然层级不高,但教学名师还是有的,学历高者也有硕士博士。但这样的教师为数不多。就是在这为数不多的“高师”中,大多数将精力用在科研课题和外出讲学获取优厚的报酬上,鲜有将精力真正投入教书育人中的。而高职院校教师整体水平却是不敢恭维的。现在的高职院校大多数是由以前的中专转制或合并更名而来,学校的档次提高了,但教师的教学水平却没有相应提高。不少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仍以中专时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说多数高职院校是穿新鞋,走老路。大多数高职语文教师对新的办学模式没有准备,更没有经验。许多中老年教师在学历上也不达标。又由于高职院校的大量扩招,一个教师需要带许多班级的课,没有更多的精力自修提升自己。学校本来办学经费不足,更無力将资金投入他们认为不重要的课程上,语文教师根本没有机会免费进修或外出观摩学习,所以高职院校语文教师整体水平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
二、改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思考
(一)提高积极性,强化学生参与。
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课堂设计逐句逐段深挖掘、透分析,似乎教师不传授不讲解,就不是在上课,学生只能被动的听被动的写,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受到很大的限制。要改变“一堂言满堂灌”的现状,教师就必须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授课过程中尽量缩短讲析的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通过精心策划,有意留白、重点阐述,举一反三、引导启发,鼓励创新、设置情境,集体讨论等形式彻底改变师生之间纯粹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通过师生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学善学,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
高职语文的教学模式要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要做好三个方面的结合:一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二是,语文教学与学生管理相结合。语文老师参与学生管理可以多层面地了解学生语文学习方面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指导;三是,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实训,实习活动相结合。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参与实训、实习活动,学生在实训实习活动中会遇到许多语文问题。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进一步抓好语文教师教学技能和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训练;再次,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不但对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扎实、精深,同时实践能力也要很强,那种传统的“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思想观念已远远不适合对高职语文教师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对所教学生的专业知识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进行教学,增加语文学习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提高高职语文教师的科研能力。实践证明,实践、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教学,本身就是一门活生生的语文教育学,会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的价值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