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行动体系的课程改革方案,并以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总结归纳了该专业课程改革“三方参与、一次分解、三次导出”的措施,得出了职业教育课程正在向“工作过程导向”模式发展的结论。
关键词:行动体系;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张,内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要求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与时俱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这些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随着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深入,影响其科学发展的更深层次的问题逐渐凸现,其中的重要问题就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导致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就是课程体系的建设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
传统学科型的基于知识储备的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形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的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迫切需要重构一种适合于职业教育的、基于知识运用的课程体系。鉴于此,需要将传统的学科体系加以解构,重构一种适合高职学生认知心理规律的行动体系,其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的关系如图1所示:
只有构建基于行动体系的新的课程体系,才能使现有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包括课程标准)与行业企业的职业资格标准统一。因此,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对现存的课程体系进行颠覆性改革,同时将职业资格标准全面融入其中,形成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认可并执行的课程体系。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个职业区别于另一个职业,是因为这个职业有着与其他职业不同的工作过程,包括工作的方式方法、工作内容、组织程序等各方面。在开展江西省高等学校省级教改立项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时,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研,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学生就业面向的职业或岗位。通过召开行业企业专家研讨会,对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可以确定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可进一步归纳总结出行动领域。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将行动领域课程转换成学习领域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重构,是行动体系课程开发的前提。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江西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率先打破学科化课程体系,构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行动体系课程开发奠定了基础。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改革的措施
对学科体系的解构并不意味着对其形式上的打乱,目的在于依据工作岗位对知识实施行动性重构,进而实现新的体系即行动体系的构建,解决“化被动储备知识为主动应用知识”的问题。学院经过前期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313措施”,即三方参与、一次分解、三次导出。
三方参与使课程改革的直接受益者都参与课程改革,才能使课程改革深入、彻底、合理。需要参与的三方分别为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及直接接受知识和技能的主体——学生,由三方共同进行课程内容的开发和序化。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师能够把握课程体系改革的大方向,了解当前职业教育应该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企业技术人员充分了解行业一线典型工作的工作过程,能够清楚地理出支撑工作情境需要哪些知识,并且了解有几种方法能够更好地设置工作情境;学生清楚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如何为完成课程学习做好准备。通过三方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共同进行课程建设、开发课程标准、编写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开发工作任务书或工单、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一次分解在模具专业课程改革中,专业教师通过深入企业调查,可以了解该专业相关的工作过程,总结归纳出职业活动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一次分解”即依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特殊的教学需要,将典型工作任务分解为典型子过程(即典型子任务),从而使行动体系中的实际动作转化为学习领域中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典型工作任务是对企业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的高度概括和凝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要素: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工具与器材、规章制度等。对应这几个要素,可以将典型工作任务分为若干典型子过程,其实质是通过将典型工作任务分解为高职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将课程内容合理排序,为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打好基础。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塑料模具结构设计”为例,若以“工作手段”为划分标准,可以将此任务分为手工设计模具结构、使用SIEMENS NX设计模具结构、使用Pro/E设计模具结构及使用SolidWorks设计模具结构等四个典型子任务,每一个典型子任务对应一个具体的学习内容,同时每个典型子任务也都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在有些情况下,典型工作任务比较复杂,分解为典型子任务之后,仍然可以继续分解,继续分解后的子任务仍然具有相对完整的工作过程。一次分解属于职业工作分析层面,据此可以确定课程的能力目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过程设计等课程标准的各个要素。
三次导出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如何将工作任务变成课程,即我们所提出的“三次导出”。在三方参与召开的课程改革会议上,共同商讨方案,将典型工作任务通过整合导出该专业所对应的行动领域,再通过职业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由学习领域依托载体导出学习情境。在上一步的分解中,按照不同的工作要素,对典型工作任务可以做出不同的划分。但是在课程开发中,应该根据培养目标、行业企业特点、教学仪器设备等限制性条件,选择适合本校、本课程的典型子任务,并将其转化为学习型工作任务。典型子任务应是职业工作中的真实任务,学习型工作任务应是为了满足人才培养需要而设计的、源于真实又高于真实的、专用于教学的工作任务。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
首先,根据人才需求市场调查,收集资料,归纳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工作岗位,再根据工作岗位提炼出典型工作岗位,主要有模具钳工、产品设计、模具设计、工艺编制、数控编程等。根据典型工作岗位,可总结出该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即行动领域),主要有模具零部件的手工修整、模具装配与试模、产品结构设计、模具结构设计、模具零件加工工艺编制、设计加工电极、编制加工程序、操作数控机床等。
其次,由典型工作任务导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习领域,主要有机械图纸的识读与绘制、使用手持工具的零件加工、使用普通机床的零件加工、机械加工工艺的制定、模具零件的制作与修配、使用特种加工机床的零件加工、机械设计与测绘、使用数控机床的零件加工、产品的三维造型与结构设计、零件的自动编程、模具CAD/CAM实训、模具设计、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等。
再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可依托各种载体,将每个学习领域转化成学习情境(或称学习单元)。学习情境的导出既是对具体岗位工作子任务转化的结果,也是对学习领域的进一步分解,最终成为教学的基本单元。同时,可依托这些学习情境,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活动。
限于篇幅,以“产品的三维造型与结构设计”学习领域为例,以表格的形式归纳出学习情境,如表1所示:
学习情境可根据实际情况继续细化,可以设置子学习情境以方便教学。通过解构学科体系下的课程并进行行动体系下的课程重构,我们发现,知识的总量并没有减少,只是知识的教学顺序发生了变化。
基于行动体系的课程改革是依托经高度凝练过的学习情境实现的,达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本意。这种教学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模式。基于行动体系的课程设计,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按照每个工作过程环节讲授相应的课程内容,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同步教学,达到认知心理顺序与工作过程顺序的一致。通过工作过程导向下的课程改革,可以使学生不再一味地为储备知识而被动学习,而是“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即“学中做、做中学”,真正落实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强化职业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7-20.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68-188.
[3]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学标准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80-185.
[4]梁旭坤,等.高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的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9):144-145.
作者简介:
贾颖莲(1978—),女,黑龙江林甸人,工学硕士,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讲师,模具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模具专业的教学与研究。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关键词:行动体系;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张,内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要求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与时俱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这些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随着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深入,影响其科学发展的更深层次的问题逐渐凸现,其中的重要问题就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导致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就是课程体系的建设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
传统学科型的基于知识储备的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形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的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迫切需要重构一种适合于职业教育的、基于知识运用的课程体系。鉴于此,需要将传统的学科体系加以解构,重构一种适合高职学生认知心理规律的行动体系,其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的关系如图1所示:
只有构建基于行动体系的新的课程体系,才能使现有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包括课程标准)与行业企业的职业资格标准统一。因此,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对现存的课程体系进行颠覆性改革,同时将职业资格标准全面融入其中,形成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认可并执行的课程体系。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个职业区别于另一个职业,是因为这个职业有着与其他职业不同的工作过程,包括工作的方式方法、工作内容、组织程序等各方面。在开展江西省高等学校省级教改立项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时,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研,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学生就业面向的职业或岗位。通过召开行业企业专家研讨会,对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可以确定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可进一步归纳总结出行动领域。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将行动领域课程转换成学习领域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重构,是行动体系课程开发的前提。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江西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率先打破学科化课程体系,构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行动体系课程开发奠定了基础。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改革的措施
对学科体系的解构并不意味着对其形式上的打乱,目的在于依据工作岗位对知识实施行动性重构,进而实现新的体系即行动体系的构建,解决“化被动储备知识为主动应用知识”的问题。学院经过前期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313措施”,即三方参与、一次分解、三次导出。
三方参与使课程改革的直接受益者都参与课程改革,才能使课程改革深入、彻底、合理。需要参与的三方分别为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及直接接受知识和技能的主体——学生,由三方共同进行课程内容的开发和序化。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师能够把握课程体系改革的大方向,了解当前职业教育应该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企业技术人员充分了解行业一线典型工作的工作过程,能够清楚地理出支撑工作情境需要哪些知识,并且了解有几种方法能够更好地设置工作情境;学生清楚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如何为完成课程学习做好准备。通过三方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共同进行课程建设、开发课程标准、编写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开发工作任务书或工单、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一次分解在模具专业课程改革中,专业教师通过深入企业调查,可以了解该专业相关的工作过程,总结归纳出职业活动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一次分解”即依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特殊的教学需要,将典型工作任务分解为典型子过程(即典型子任务),从而使行动体系中的实际动作转化为学习领域中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典型工作任务是对企业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的高度概括和凝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要素: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工具与器材、规章制度等。对应这几个要素,可以将典型工作任务分为若干典型子过程,其实质是通过将典型工作任务分解为高职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将课程内容合理排序,为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打好基础。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塑料模具结构设计”为例,若以“工作手段”为划分标准,可以将此任务分为手工设计模具结构、使用SIEMENS NX设计模具结构、使用Pro/E设计模具结构及使用SolidWorks设计模具结构等四个典型子任务,每一个典型子任务对应一个具体的学习内容,同时每个典型子任务也都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在有些情况下,典型工作任务比较复杂,分解为典型子任务之后,仍然可以继续分解,继续分解后的子任务仍然具有相对完整的工作过程。一次分解属于职业工作分析层面,据此可以确定课程的能力目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过程设计等课程标准的各个要素。
三次导出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如何将工作任务变成课程,即我们所提出的“三次导出”。在三方参与召开的课程改革会议上,共同商讨方案,将典型工作任务通过整合导出该专业所对应的行动领域,再通过职业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由学习领域依托载体导出学习情境。在上一步的分解中,按照不同的工作要素,对典型工作任务可以做出不同的划分。但是在课程开发中,应该根据培养目标、行业企业特点、教学仪器设备等限制性条件,选择适合本校、本课程的典型子任务,并将其转化为学习型工作任务。典型子任务应是职业工作中的真实任务,学习型工作任务应是为了满足人才培养需要而设计的、源于真实又高于真实的、专用于教学的工作任务。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
首先,根据人才需求市场调查,收集资料,归纳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工作岗位,再根据工作岗位提炼出典型工作岗位,主要有模具钳工、产品设计、模具设计、工艺编制、数控编程等。根据典型工作岗位,可总结出该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即行动领域),主要有模具零部件的手工修整、模具装配与试模、产品结构设计、模具结构设计、模具零件加工工艺编制、设计加工电极、编制加工程序、操作数控机床等。
其次,由典型工作任务导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习领域,主要有机械图纸的识读与绘制、使用手持工具的零件加工、使用普通机床的零件加工、机械加工工艺的制定、模具零件的制作与修配、使用特种加工机床的零件加工、机械设计与测绘、使用数控机床的零件加工、产品的三维造型与结构设计、零件的自动编程、模具CAD/CAM实训、模具设计、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等。
再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可依托各种载体,将每个学习领域转化成学习情境(或称学习单元)。学习情境的导出既是对具体岗位工作子任务转化的结果,也是对学习领域的进一步分解,最终成为教学的基本单元。同时,可依托这些学习情境,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活动。
限于篇幅,以“产品的三维造型与结构设计”学习领域为例,以表格的形式归纳出学习情境,如表1所示:
学习情境可根据实际情况继续细化,可以设置子学习情境以方便教学。通过解构学科体系下的课程并进行行动体系下的课程重构,我们发现,知识的总量并没有减少,只是知识的教学顺序发生了变化。
基于行动体系的课程改革是依托经高度凝练过的学习情境实现的,达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本意。这种教学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模式。基于行动体系的课程设计,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按照每个工作过程环节讲授相应的课程内容,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同步教学,达到认知心理顺序与工作过程顺序的一致。通过工作过程导向下的课程改革,可以使学生不再一味地为储备知识而被动学习,而是“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即“学中做、做中学”,真正落实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强化职业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7-20.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68-188.
[3]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学标准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80-185.
[4]梁旭坤,等.高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的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9):144-145.
作者简介:
贾颖莲(1978—),女,黑龙江林甸人,工学硕士,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讲师,模具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模具专业的教学与研究。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