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文本藩篱,直抵语言内核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ston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以图式组合的方式传递信息、抒发情感、表达观点。因此,对文本语言的感知理解、品味涵泳、内化迁移,不能浮游于文本语言的表层,而要穿越文本的藩篱,直抵语言内核,把握文本表达的内涵。本文提出要紧扣关键语句,理清语段表达的整体构思;链接生活实际,还原侧面表达的言外意蕴;联系具体语境,构建正面表达的品味体系;整合对比资源,搭建辨析表达的实践平台。
  关键词:穿越藩篱 联系语境 整合对比 链接生活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以图式组合的方式传递信息、抒发情感、表达观点。因此,对文本语言的感知理解、品味涵泳、内化迁移,不能浮游于文本语言的表层,而是要穿越文本的藩篱,直抵语言内核,把握文本表达的内涵。统编版三上《大自然的声音》以鲜明的层次、优美的语言、生动的修辞,展现了大自然声音的美妙。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语言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洞察作者的写作方法呢?笔者即以这篇课文第二自然段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紧扣关键语句,理清语段表达的整体构思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编选了大量的写景状物类文本,作者在创作中经过严谨地谋篇布局,无论是整体性篇章,还是局部性文本,都展现出鲜明的结构层次,语段中也常用关键性语句进行统领。通过上一单元“语文要素”的体系化训练,学生已经能够紧扣关键句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但关键句与其他语句之间的对应联系,其实学生尚不清楚——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洞察关键句来铺陈语段的构思具有重要的支撐性价值。
  比如这篇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描写了“风”在大自然中的声音,很多学生一读课文,就能找准关键句“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教师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蒙蔽,学生是怎么找出来的,更多是习惯于从段首的位置作为评判标准,而对于这句话为什么可以作为关键句,他们并不清楚。教师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音乐家”,并将其作为统领整个语段感知的抓手,先组织学生纵贯整个语段,提炼出与“音乐家”相关的信息,比如“像歌手一样”“不一样的音乐”“一首雄伟的乐曲”。当所有与音乐相关的语言文字集中呈现在黑板上时,学生就能认识到,之所以“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能够成为这段话的关键句,主要就在于后面作者展开细致化描写的时候,都延续着“音乐家”这条主线,是由这句话衍生、拓展出来的。
  作者所提炼印证的信息,虽然还是表层的,但这契合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能够为理清关键句与整个内容之间的关系提供支撑,从而为洞察作者的创作思路、梳理语段的内在层次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
  二、链接生活实际,还原侧面表达的言外意蕴
  陶行知先生说过:“语文的外延即生活。”语文学习离不开广阔的生活资源作为背景,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抓住语段与生活进行整体性感知,借助原始的生活经验,在理解文本语言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学生对文本语言感知内涵的再扩展。
  为了展现“风儿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作者先从树叶入手,聚焦“风儿翻动树叶”的典型画面,以侧面的视角来突显文本的内生价值。比如“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究竟有着怎样不同的声音呢?教师依照文本语言的特质,将其分成两个画面:其一,紧扣“不同的树叶”,通过幻灯片出示不同树叶的图片和表示声音的词语,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风儿会“翻动”哪些树叶,又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其二,紧扣“不同的季节”,再次激活学生原始的生活感知,想象风儿在一年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特点?又会呈现出怎样不同的状态?鉴于此,教师就需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储备的认知经验,用语言描述风儿在不同季节中的状态。
  描写风儿,为什么会写到树叶?这一问题教师不提,学生并不会关注,但教师不能直接告知答案,而是紧扣语段中关键性的语句进行拓展、想象、描述和补充,让学生通过树叶感受完全不同的风儿声音,从中认识到描写树叶其实就是为了突显风儿的声音。这一环节,教师并没有向学生渗透侧面描写的概念,而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进行品味式体验,在扎扎实实的过程中,感受侧面描写的力量,体味大自然声音的美妙。
  三、联系具体语境,构建正面表达的品味体系
  对文本语言的深入辨析和思考,不能脱离具体的情况而割裂进行,而需要参与具体的语境,因此,教师充分发挥语境平台的作用,多维整合文本中的信息,以更加丰富而立体化的视角感知文本语段中的关键性词语。
  比如这个语段中“呢喃细语”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相对较难理解的词语,如果仅仅依靠工具书中的解释,学生获取的只能是单一的信息和概念,而无法真正融入语言文字所营造的氛围之中。教师则出示含有这个词语的语句:当微风吹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在学生朗读语句之后,尝试找出与这个词语相关的信息,如“微风拂过”可以紧扣“微”“拂”等字眼,想象风儿轻轻刮起的状态;可以从“轻轻柔柔”中体验微风吹到脸颊上的感觉;“温柔”则可以从力度、柔和度等方面进行再次感受。学生紧扣这些关键性词语进行感知,并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言语储备进行描述,不知不觉中已经利用语境中其他的文字信息,对“呢喃细语”进行了解读,并将这些理解进行了有效的梳理和表达,对词语的理解以及所裹挟的丰富意蕴进行了解构。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对核心语言的品味,并没有局限在单一、逼仄的视角,而是充分运用文本中其他的复合性信息,在整合、融合处理过程中,提升了学生内在的言语实践能力。
  四、整合对比资源,搭建辨析表达的平台
  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和涵泳,最大的忌讳就是就词语而教词语,始终只能以单一的方式针对文本的语言进行隔空解读。这样的感知,所形成的最终效果必然是非常有限的,也是相对孤立的。作为一个语段中的语句,既然能够凝聚成为一个有机的自然段,其内部之间必然有着紧密联系,而这种联系就可以成为学生进行整体性把握和梳理的黏合剂。基于这一状态,学生对语段中语句的感知,就可以尝试运用对比的方式展开,为学生搭建辨析、品味的平台。
  比如为了展现风儿在自然段中不同的声音,作者就分别描写了“微风”和“狂风”这两种情况。在细致化感知了微风的特点之外,教师可以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性品味描写狂风时的关键性词语,比如“森林激动起来”究竟是怎样的?“合奏”是一种怎样的演奏方式?“雄伟的乐曲”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充满了力量”和“大自然的威力”能形成怎样的力量?由于有了学习“微风”时的经验储备和方法支撑,教师无须对学生进行过多的指导。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描写“微风”和“狂风”的语句,分别以板块的方式呈现出来,并将关键性词语以相同的颜色标注出来,引导学生联系着对比,很多学生发现,作者对“微风”和“狂风”进行描写时的构思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呈现出彼此对应的状态:“轻轻柔柔”对“激动起来”、“呢喃细语”对“雄伟的乐曲”、“感受大自然的温柔”对“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由此,作者意欲呈现的对比状态,就鲜活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并镌刻在思维意识之中。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相机搭建起相应的朗读平台,以男女生朗读对比的方式,分别展现“微风”和“狂风”所展现出来的状态,最后进行集体性朗读,通过语速的调整、语气的变化,让学生将自己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展现出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依循作者表达的用意,将描写“狂风”的语段,依附在前面学习时形成经验和运用方法上,并与其进行统整关联,形成了语段表达的合力,更好地推动了学生言语品味意识的发展。
  文本语段的感知,不能止步于表层上的肤浅信息,而是要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向着文本语言内部沉淀,在积极触摸语言表达内核的同时,多维度地解构文本语言的丰富内涵,在品析语言和涵泳语言的基础上达成积极内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2] 鲁枢元,刘锋杰,姚鹤鸣.文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黄嵘.动物词汇所反映的中西文化[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10).
  作 者: 苏廷科,临洮县南屏镇学区督教员,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初中语文教学。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是一篇“自叙传”性质的小说。以小说中的故事为依据,以元稹的生平经历、元稹及其友人的相关诗文为参考,结合对小说特殊的叙事技巧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元稹《莺莺传》中的“崔张恋情”有一种不同以往的认识:张生(元稹)的内心其实很煎熬,一方面真情难泯,另一方面又受制于现实利益与礼法观念,不得不做出“始乱终弃”的事情,这才是《莺莺传》的悲剧意蕴所在。  关键词:《莺莺传》 “崔张恋
期刊
摘 要:唐代古文运动历时长,影响深。前古文运动家之间或朋友交游,或师生相继,他们对屈原的批评褒贬不一。而古文运动从先声到高潮,不同阶段之间并非单纯的继承关系。屈原批评的差异性体现出古文运动家们文学理论及创作实践上的差异。前古文运动家由于自身思想及外部环境的局限,缺乏对儒学道德内核的思考,因而偏向了形式主义的复古。韩、柳却能通过对文道关系的深刻思考,改革文风,复兴儒学,文学与思想、理论与实践双轨并行
期刊
摘 要:余华是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其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通过病态、暴力与死亡叙事去剖析人性的丑恶,其中人伦血缘关系是他切入叙事的关键,这与鲁迅《狂人日记》等作品中通过解构血缘秩序批判封建文化的思想一脉相承。20世纪90年代后,余华逐渐摆脱了先锋时期对于现实世界的决绝态度,从暴力书写转向了对伦理关系的温情叙述,并在非血缘的父子关系中重构新型的文化秩序,这是余华在继承鲁迅批判精神方面做出的新的探求。
期刊
摘 要:“义”作为儒家伦理观念的重要范畴,自古以来便渗透和表现在历史典籍和文学经典之中。《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堪称是一部惊心动魄的豪侠传奇,一曲感人肺腑的忠义悲歌。“义”作为核心价值熔铸于梁山英雄的内在精神世界,在整部作品中呈现丰富的内涵。本文通过分析“义”的思想溯源,梳理《水浒传》中“义”的表现,探析“义”精神的缘由三个方面来剖析《水浒传》所呈现“义”的本质、表现和原因,对“义”文
期刊
摘 要:《少年闰土》作为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的一篇课文,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具有新的研究价值。考虑到已经有多人从多个角度对这篇课文进行解读,因此在解读的时候,可保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跨度,来获得一种新的认识。笔者认为“中年笔触写少年,少年文字悟中年”可以成为课文解读的一个思路。鲁迅先生创作《故乡》这篇小说的时候,已经是人到中年。但是在描写少年闰土的时候,又是一个明亮的笔触。面向小学生进行课文解读
期刊
摘 要:清代话本小说《豆棚闲话》风格独特、意义深远,作者艾衲居士巧妙地选择了豆棚下众人聚集的场景开始故事的述说,构建了一个理想的豆棚世界。豆棚架下的空间形成了豆棚世界的基础,豆的生长周期与豆棚世界中的时间相连,推进故事的叙述,另外,众人作为叙述者及其口中的故事构成了豆棚世界的核心。在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下,时间与空间,人物与故事,共同构建出一个寄予了理想、逍遥自在的世外桃源。  关键词:《豆棚闲话》
期刊
当代诗歌的面相总体上呈现阴柔之态,读者看到最多的是风花雪月,听到最多的是靡靡之音,魏晋风骨早已化为历史的云烟。曹谁提出大诗主义正逢其时,他企图以少数志同道合者的力量扭转新诗的美学方向。一些装腔作势的伪诗人虽然在声嘶力竭地叫喊,但底气不足,艺术功力不足,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但没有写成大诗,而且还亵渎了诗歌的神圣,成了被嘲弄的笑料。还有一些诗人,视野狭窄,气息微弱,没有胸怀,思想贫瘠,漠视国计
期刊
摘 要:关于铁凝的作品,学界大多从女性形象和母性意识等角度进行研究,而其中的文化因素尚存研究空间。以《孕妇和牛》为例,本文试从孕妇的文化情结入手,探究小说中文化与母性之间由萌芽、升华到回归的融合历程,解读文化意义上的母性书写。实际上,铁凝借二者的融合寄托了呼唤健康母性的文化理想,并在无意中呈现出对“心灵的大气象”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孕妇和牛》 铁凝 文化 母性 融合  《孕妇和牛》a创作于2
期刊
摘 要: 卡夫卡的《判决》实质上展示了一场具有荒诞色彩的精神判决,加缪曾就卡夫卡的两部长篇小说《城堡》与《诉讼》中的荒诞性进行过精确评述,这一特征早在卡夫卡先前创作的短篇小说《判决》中已有显露。本文尝试从英美新批评的角度,主要通过把握文章的叙事艺术来对作品中丰富的阐释空间的形成原因进行探索,并通过文本细读揭露这一悲剧的荒诞性生成。  关键词:《判决》 荒诞性 卡夫卡  《判决》的诞生被认为是一个卡
期刊
摘 要:《一地鸡毛》是一篇优秀的中篇小说,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的前后性格变化深刻地展现了小说的主题。知识分子精英们在诗意的追求和世俗的生活中形成的巨大精神落差,令他们不得不进行自我消解,最终回归平庸,享受平庸,这反映了大多数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关键词:《一地鸡毛》 刘震云 人物分析 诗意消解  《一地鸡毛》是刘震云于20世纪90年代初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说以新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有梦想有抱负的大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