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的确不同寻常。
新年伊始,新冠状肺炎疫情肆虐,武汉告急、湖北告急。在党中央全面布署下,精兵强将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向武汉集结,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歼灭战。医务工作者率先逆行,人民军队全力救援,全国人民居家抗疫,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在960万平方公里激荡。这个冬末初春值得珍藏,太多的勇敢者值得我们致敬,包括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支援武汉的急救创伤科十三位勇士。
一
居家的我,关注疫情、心系武汉。2月15日,电话中接受了新疆科普作家协会的任务,采访支援武汉的医务工作者,我的采访对象是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创伤科主任杨建中。因为我曾从事疾病预防控制专业,并曾带队参加过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知道救援任务的艰巨性,更知道新发传染病的危险性。所以,对杨主任更多了一层钦佩。设想了许多种联系方案,怕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工作,也怕打扰了他们难得的休息。打通电话那一刻,一切顾虑都打消了,杨主任刚下晚班,声音听起来十分疲惫,但语气随和。他明确表示:“写大家,写团队合作,不要写个人,我们科室来了十三个人,每个人都有发光的地方,特别是护士,他们的贡献。”听着他的声音,我心灵被猛烈地撞击着。记得2008年抗震救災,有记者采访我,我也有同样的体会。此刻,感觉到我们有了一种心灵上的默契。
为了便于我采访,杨主任把重症组十三名勇士和我拉到了一个群里,并不断交待要积极配合。就这样,天山脚下、长江之滨,开始一场心与心的交流,灵魂与灵魂的碰撞。
因为班次不同,我与他们的交流不分白天与夜晚,只要他们的微信头像在闪,我就立刻拿起回复,总怕让他们有分秒的等待。后来,为了不影响大家,让每个人都与我建立了私人微信联系。我告诉他们,只要有时间,有想法,随时留言、留文字。就这样我每天早晚两次整理他们的留言,收集照片。两周的采访,对于我来讲,是一次次的震撼、一次次的感动。
二
这十三名勇士中,医生四名,有博士、有教授,护士九名。有的经历过2009年伤员救治,有的刚参加工作不久,他们要么是家里的顶梁柱,要么是家里未来的希望,家人们对他们的担心与牵挂可想而知。刚开始,他们虽然也有些微的犹豫,也有不少担心,但当集结号吹响时,却是勇往直前,甚至没有来得及与家人告别……
到达武汉的培训极为严格,他们废寝忘食、秉烛达旦,为了科学抢救病人,学习到了凌晨两点,不知疲倦。期间有六名非党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们说:“在最危险的时候,一定要与党站在一起,有党的指引,才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ICU室属于重污染区,入住的全是危重病人,所以他们是离病毒最近的人,离死亡最近的人。他们给患者喂药、喂饭、静脉注射、吸啖、气管插管,有时还要帮助处理大小便。一个班,工作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一个个练出了神功。一个班下来,队员们的衣服湿透,脸上全是被口罩、防护镜压出的印痕。就这样,一个多月,他们坚持下来了,他们经受住艰苦环境与工作压力的磨砺,正向着胜利迈进。
到目前为到,已经有11位重症患者走出了ICU,转到普通病房,这样的成果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
他们说:每次下夜班从医院楼里出来,看见升起的朝阳,心中就充满了希望。是的,在你们与千万名医务工作者共同努力下,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
三
这十几天里,每天与医生护士们交流,已习惯了早晚的问候与祝福,仿佛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
采访过程中,他们从不说工作的辛苦,总是说病人多么痛苦,他们还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到位。他们没有人想夸自己,总是在说别人的付出与贡献,总是说与患者之间亲人般的情感,说自己受到了多少鼓舞,得到了多少成长……
让我最震撼的是他们说,我们无法真正体会到武汉人的恐慌与痛楚,我们无法拥抱那些需要慰藉的身体,只能用医术,用细微的照顾,用温和的语言,用和煦的微笑,尽百分之二百的力量,那怕只能起到一点点作用,我们都会欣慰得满目湿润。
听着一句句留言,看着一段段文字,我时刻能感受到他们的必胜信心与乐观心态。他们身上把人性的光辉与职业素养完美结合。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用心体会医者仁心的真正含义,大疫面前,医者仁心不仅是治病本身,更是患者的精神支柱,甚至是一个家族、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信念支撑,十三位勇士就是这支撑的组成部分。
杨建中主任是有大医精神的人,自带光芒,行走到哪里,就把哪里照亮。左蕾、王小英医生属于踏实勤奋、吃耐劳的那种,话不多,却让你倍感亲切。徐丹书还是个单身帅哥,头脑灵活,上进心特别强,他本人说这次让他是磨炼了太多,学习了太多。
护士们就像早春的红柳,在寒风中盛开,不惊不艳,却是戈壁沙漠中最灿烂的花朵。他们之中,姜薇薇年经较大,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她总是为几位同科室来的小护士做表率,替他们分忧解难。马娇文笔最好,多次在天山网、医科大学公众号发表文章。于蕾最浪漫,从微信名字就能看出,这种情怀也帮助她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李明、周杨、马莉是最让人放心的那种人,唯一的男护士哈迎鹏乐观积极,不光脏活累活抢着干,而且还是组里的开心果。春天来了,马娇、吴亭亭、辛长荣的长发,一定会随着飘曳的春风再次飞扬。
写完采访稿,我一直想给文章起一个题目,想用一种精神,一种新疆人特有的精神来概括,最后想到了胡杨——坚韧不拔的“沙漠脊梁”。是的,他们以生命高于一切为信念,在最危险的地方,完成了人生的蜕变,他们就是一株株胡杨,挺立于长江之滨,以胡杨精神,诠释了新疆医务工作者的风骨。
一次采访,是一颗心与十三颗心的交融。
一次采访,点起了我居家抗疫的心灯。
疫情已有效控制,希望他们一切安好,早日归来。惊雷已响、阳光普照,让我们一起面迎春风,抖擞精神,扬帆起航!
致敬,白衣天使!致敬,抗疫勇士!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新年伊始,新冠状肺炎疫情肆虐,武汉告急、湖北告急。在党中央全面布署下,精兵强将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向武汉集结,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歼灭战。医务工作者率先逆行,人民军队全力救援,全国人民居家抗疫,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在960万平方公里激荡。这个冬末初春值得珍藏,太多的勇敢者值得我们致敬,包括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支援武汉的急救创伤科十三位勇士。
一
居家的我,关注疫情、心系武汉。2月15日,电话中接受了新疆科普作家协会的任务,采访支援武汉的医务工作者,我的采访对象是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创伤科主任杨建中。因为我曾从事疾病预防控制专业,并曾带队参加过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知道救援任务的艰巨性,更知道新发传染病的危险性。所以,对杨主任更多了一层钦佩。设想了许多种联系方案,怕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工作,也怕打扰了他们难得的休息。打通电话那一刻,一切顾虑都打消了,杨主任刚下晚班,声音听起来十分疲惫,但语气随和。他明确表示:“写大家,写团队合作,不要写个人,我们科室来了十三个人,每个人都有发光的地方,特别是护士,他们的贡献。”听着他的声音,我心灵被猛烈地撞击着。记得2008年抗震救災,有记者采访我,我也有同样的体会。此刻,感觉到我们有了一种心灵上的默契。
为了便于我采访,杨主任把重症组十三名勇士和我拉到了一个群里,并不断交待要积极配合。就这样,天山脚下、长江之滨,开始一场心与心的交流,灵魂与灵魂的碰撞。
因为班次不同,我与他们的交流不分白天与夜晚,只要他们的微信头像在闪,我就立刻拿起回复,总怕让他们有分秒的等待。后来,为了不影响大家,让每个人都与我建立了私人微信联系。我告诉他们,只要有时间,有想法,随时留言、留文字。就这样我每天早晚两次整理他们的留言,收集照片。两周的采访,对于我来讲,是一次次的震撼、一次次的感动。
二
这十三名勇士中,医生四名,有博士、有教授,护士九名。有的经历过2009年伤员救治,有的刚参加工作不久,他们要么是家里的顶梁柱,要么是家里未来的希望,家人们对他们的担心与牵挂可想而知。刚开始,他们虽然也有些微的犹豫,也有不少担心,但当集结号吹响时,却是勇往直前,甚至没有来得及与家人告别……
到达武汉的培训极为严格,他们废寝忘食、秉烛达旦,为了科学抢救病人,学习到了凌晨两点,不知疲倦。期间有六名非党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们说:“在最危险的时候,一定要与党站在一起,有党的指引,才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ICU室属于重污染区,入住的全是危重病人,所以他们是离病毒最近的人,离死亡最近的人。他们给患者喂药、喂饭、静脉注射、吸啖、气管插管,有时还要帮助处理大小便。一个班,工作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一个个练出了神功。一个班下来,队员们的衣服湿透,脸上全是被口罩、防护镜压出的印痕。就这样,一个多月,他们坚持下来了,他们经受住艰苦环境与工作压力的磨砺,正向着胜利迈进。
到目前为到,已经有11位重症患者走出了ICU,转到普通病房,这样的成果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
他们说:每次下夜班从医院楼里出来,看见升起的朝阳,心中就充满了希望。是的,在你们与千万名医务工作者共同努力下,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
三
这十几天里,每天与医生护士们交流,已习惯了早晚的问候与祝福,仿佛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
采访过程中,他们从不说工作的辛苦,总是说病人多么痛苦,他们还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到位。他们没有人想夸自己,总是在说别人的付出与贡献,总是说与患者之间亲人般的情感,说自己受到了多少鼓舞,得到了多少成长……
让我最震撼的是他们说,我们无法真正体会到武汉人的恐慌与痛楚,我们无法拥抱那些需要慰藉的身体,只能用医术,用细微的照顾,用温和的语言,用和煦的微笑,尽百分之二百的力量,那怕只能起到一点点作用,我们都会欣慰得满目湿润。
听着一句句留言,看着一段段文字,我时刻能感受到他们的必胜信心与乐观心态。他们身上把人性的光辉与职业素养完美结合。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用心体会医者仁心的真正含义,大疫面前,医者仁心不仅是治病本身,更是患者的精神支柱,甚至是一个家族、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信念支撑,十三位勇士就是这支撑的组成部分。
杨建中主任是有大医精神的人,自带光芒,行走到哪里,就把哪里照亮。左蕾、王小英医生属于踏实勤奋、吃耐劳的那种,话不多,却让你倍感亲切。徐丹书还是个单身帅哥,头脑灵活,上进心特别强,他本人说这次让他是磨炼了太多,学习了太多。
护士们就像早春的红柳,在寒风中盛开,不惊不艳,却是戈壁沙漠中最灿烂的花朵。他们之中,姜薇薇年经较大,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她总是为几位同科室来的小护士做表率,替他们分忧解难。马娇文笔最好,多次在天山网、医科大学公众号发表文章。于蕾最浪漫,从微信名字就能看出,这种情怀也帮助她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李明、周杨、马莉是最让人放心的那种人,唯一的男护士哈迎鹏乐观积极,不光脏活累活抢着干,而且还是组里的开心果。春天来了,马娇、吴亭亭、辛长荣的长发,一定会随着飘曳的春风再次飞扬。
写完采访稿,我一直想给文章起一个题目,想用一种精神,一种新疆人特有的精神来概括,最后想到了胡杨——坚韧不拔的“沙漠脊梁”。是的,他们以生命高于一切为信念,在最危险的地方,完成了人生的蜕变,他们就是一株株胡杨,挺立于长江之滨,以胡杨精神,诠释了新疆医务工作者的风骨。
一次采访,是一颗心与十三颗心的交融。
一次采访,点起了我居家抗疫的心灯。
疫情已有效控制,希望他们一切安好,早日归来。惊雷已响、阳光普照,让我们一起面迎春风,抖擞精神,扬帆起航!
致敬,白衣天使!致敬,抗疫勇士!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