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忆父母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sswc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爸爸任摩逊,尽职尽责一生,充其量可以說是一个乡村教育家。妈妈程远昭,是一个陪伴父亲在贫困山区,与穷孩子厮混了一生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园丁。
  爸爸原先的一段历史,成为他在“文革”中受磨难最大的一个原因。妈妈只有高中文化程度,她要陪伴父亲,忍受各种屈辱,成为父亲的挡风墙,又要照顾我们兄妹七人,放下粉笔就要与煤球为伍,买菜、做饭、洗衣,又要自修文化,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她最后被评为中学的高级教师。她的学生中,不少是省、地级干部及优秀的技术专家,他们都对她的教学责任心印象深刻。妈妈这么低的文化水平,自学成才,个中艰辛,只有她自己知道。
  我与父母相处的青少年时代,印象最深的就是度过三年困难时期。我们兄妹七个,加上父母共九人,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生活,毫无其他来源。
  我经常看到,一到月底,妈妈就到处向人借钱度饥荒,常常走了几家都未必能借到。直到高中毕业,我都没有穿过衬衣。有的同学看到很热的天,我还穿着厚厚的外衣,就让我向妈妈要一件衬衣。我不敢,因为我知道做不到。我上大学时,妈妈一次给我买了两件衬衣,我真想哭,因为给我买了,弟弟妹妹们就更难了。我家当时是两三个人合用一条被子,破旧的被单下面铺的是稻草。上大学我要拿走一条被子,他们就更挤了。没有被单,妈妈捡了毕业学生丢弃的几床破被单洗干净,缝缝补补拼凑了一条。这条被单在重庆陪我度过了五年的大学生活。
  我高三快高考时,有时在家复习功课,实在饿得受不了了,就用米糠和菜和一下,烙着吃。那时我家穷得连一个可上锁的柜子都没有,粮食用瓦缸装着,我也不敢去抓一把,否则就会有一两个弟弟妹妹活不到今天。(我的不自私也是从父母身上学到的,华为今天这么成功,与我不自私有一点关系。)爸爸碰上几次,他心疼极了。后来的三个月,妈妈经常早上塞给我一个小小的玉米饼子,要我安心复习功课。我能考上大学,玉米饼子功劳巨大。如果不是这样,也许社会上顶多多了一名养猪能手,或街边多了一名能工巧匠而已。这小小的玉米饼子,是从父母与弟弟妹妹的口中抠出来的,我无以报答他们。
  “文革”中,我家的经济状况,陷入了比自然灾害时期还困难的境地。那时的生活艰苦还能忍受,心痛比身痛要严重得多。由于父亲受审查的背景影响,弟弟妹妹们的入学录取一次又一次被否定,那个年代对他们的损失就是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他们后来适应人生的技能,都是自学来的。
  粉碎“四人帮”以后,生活翻了个个儿。因为我两次填补过国家空白,又有技术发明创造,合乎那时的时代需要,突然一下子变成“标兵”“功臣”,部队与地方的奖励排山倒海般压过来。我终于入了党,后来又出席了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爸爸也在粉碎“四人帮”后不久平反。
  我转入地方后,一开始在一个电子公司当经理,栽过跟头,被人骗过。后来也是无处可以就业,才被迫创建华为的。华为的前几年,是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起步的。这时父母与我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在阳台上做饭。他们处处为我担心,生活也十分节省,攒一些钱,说是为了将来救我。听妹妹说,母亲去世前两个月还跟妹妹说,她存有几万元,以后留着救哥哥,他总不会永远都好。
  回顾我自己走过的历史,扪心自问,我一生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事业与员工,无愧于朋友,唯一有愧的是对不起父母。
其他文献
遇到一个阔别多年的同学,问他这些年过得怎么样,他摇摇头,说他没遇到一个善待他的头头。“那些个混蛋,我要恨他们一辈子!”他接着说了很多头头不善待他的事,眼里闪射着怨恨,脸上涌动着不平。  他最后说:“还是你混得好,至少,你发表了那么多作品,还出了好几本书,我好几次在报纸上看到记者采访你的文章。”我只好说:“这也算不了什么,离我当初的目标还远着呢。”  道别后,想起这位同学说的头头不给他报销出差补助的
期刊
改革开放初期的一年仲夏,曾做过几年渔夫的我和朋友老尹为使自己在水产养殖上能有所突破,意欲前往上海崇明岛购买一种叫大眼幼体的中华绒螯蟹蟹苗回家放养。  一切准备就绪,就只等携款上路了。当时银行存取款运作缓慢,加之我们要去的几个售苗点变动性大,不好落实,所备几千元现金必须随身携带。人生地不熟,携款在身就等于时刻处在危险中。为保行程安全,我思忖一番后找来自己曾经穿过的一双旧人造革皮鞋,弄开两鞋前底夹层,
父亲去世九年了。回忆起来,他给我治病的情景如烙印般深刻。  我小的时候,长得挺秀气,街坊邻居曾送一美称:“小俊孩”。两岁那年,西邻有个女的,经常到我家,喜欢抱我,逗我玩。此人有点憨,说话办事不知轻重。这一天又抱我时,用力过猛,我从她的肩上倒栽葱摔到地上,受了惊吓,从此一病五年。  那时正值解放初期,缺医少药,百姓生活艰难。村里有位老中医,擅长针灸。有段时间,我每天由母亲或父亲抱着,到老中醫家针灸。
期刊
上世纪70年代初,因家境贫困,我早早地加入到挣工分的行列。那时,全家七口人,爷爷、奶奶年迈,失去了劳动能力,两个妹妹年幼,还不能干活,父亲在村校里教书,母亲在生产队里劳动,父母要维持全家的生计,是很困难的。那时,我虽只有13岁,但已很懂事了,我一边上学,一边承担起既做家务又挣工分的双重担子,尽量帮父母一把。  我干活挣工分只能利用节日、暑假、寒假、忙假时间,还有就是夏收双抢、秋收秋种大忙时的打夜工
困难时期那几年,很多人出现了浮肿现象,也叫水肿。患上这种病的人,精神不振,浑身乏力。我在1961年就得了此病。  那年冬天,我就读的呼和浩特市第一师范学校(今呼和浩特市职业学院),按照上级指示,给全校师生做体检。和蔼慈祥的郝校医认认真真地逐个做体检,忙得不可开交,先后查出了很多患有浮肿病的师生,其中有一百多个严重患者,我也在此列。  当时,从上级到学校都没有能力全面照顾患浮肿病的师生,只好把不算严
我初为人父时,塞北物資匮乏。大人还好,只是苦了女儿。可能是承传了天津人吃海货的基因,女儿从小也爱吃鱼虾。然而塞北哪里有海货?写信让家人寄些小虾皮,做菜做汤,女儿也吃得香。有一天,女儿用小手捏个小虾皮,说它怎么不长大呀?我心里发酸,想:我得让女儿吃上一只真正的大虾。  女儿五岁那年,有一次我陪人吃饭,菜八凉八热,比较丰盛,特别是还有一盘红烧大虾。  那盘红烧大虾是按人头做的,每人一个。是大对虾无疑,
老爸是40后,在家排行老大,吃苦耐勞。  年轻时,老爸心上的姑娘叫做芬,身材修长,眉目如画,肤白似雪,声若莺啼。芬是当年文艺宣传队里的女一号,能歌善舞,所到之处,引无数汉子折腰。  农闲时节,芬跟着她的宣传队四里八乡去演出。老爸内向木讷,从没和芬说过话,却很执著,芬到哪他就跟到哪。  老爸是台下不起眼儿的穷小子,穿着打了好几层补丁的旧衣,躲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里,心如小鼓咚咚乱敲,为那天籁般的声音深深
在我的学生时代,三次相當关键的考试,作文题目竟然都是《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也算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特殊经历吧。  1972年冬,升初中时,公社里组织统考,那是我第一次出村参加考试,作文题目是《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看到题目,我立刻在脑海中搜寻有意义的事。对了,一个多月前老师带领我们参加了村里的忆苦思甜大会,就很有意义,把我都听哭了。  老贫农王爷爷饱含热泪向我们讲述了小时候逃荒要饭的故事,要到邻村的
1977年3月,我中学毕业在家待了半年后,父亲托人让我进了县香料厂,当时又叫造漆厂。同年10月,因我表现出色,领导有意培养,让我到江苏苏州造漆厂去培训涂料油漆生产技术。回厂后,我用学到的知识开展技术项目,改进了厂里的老产品醇酸清漆,获得了县科技进步三等奖。不久,我接管了厂里涂料油漆生产的全部技术,每天都进实验室或下车间。厂里涂料油漆年产值几百万元,整个技术工艺掌握在我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手上,让
我和老伴今年都年近八旬,都说人老了记性不好,我们便想个法子锻炼记忆力,那就是举行《特别健康》杂志记忆力比赛.rn每期新杂志收到之后,我和老伴都抓紧时间,争相看完.我最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