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毛”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au_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毛”是我养的一只猫的名字。
  女儿在外地工作。一天,她在工作回来的路上,看见路边一只流浪小猫,觉得可怜,便带到公寓饲养,取名“甜甜”。前年春节前,她工作有变,把甜甜送回家来养。初见它满身浓密且又长又白的毛发,我索性给它改了个名字叫“大毛”。
  父辈们常说:“狗不嫌家贫”,是说狗不因主人家境贫寒而失去对主人的忠诚,但说起猫来却是“没有不沾腥”的,意思是谁家的生活好它就跑去谁家。受此影响,我对猫就有一种“喂不熟、养不家”的感觉,就这点来说,我更喜欢狗。“大毛”的到来,依旧没有改变这种看法。想到女儿在外打拼,已属不易,她的这点奢求,我难以拒绝,爱屋及乌,可怜天下父母心吧。
  楼房养猫多有不便,爱人也极力反对,我只好在公共地下室内建猫舍圈养。起初大毛怕人,整天待在猫舍的小笼子里,我去添食、加水,它一动不动,面无表情地蜷缩在笼子的尾部。每次靠近它,总是面露憎容,嘴里发出“哈、哈”壮胆声,做出随时攻击你的姿态。我一旦离开,不多时,它就将猫粮吃个精光。如此一个多星期,人与猫关系不见好转,难以互信。
  我耐住性子,依旧每天傍晚来到猫舍,放好猫粮和水,蹲在一旁,呼唤它的名字,可一点动静也没有。然后,我锁上猫舍门,想用这种“饥饿吸引法”来拉近距离,改善我与大毛的关系。第三天,这种方法有了回报。当我喊它的名字时,大毛不仅回应,还慢慢向我走来,当我看见它的瞬间,它仿佛变成“花猫”,全身白一块、黑一块。我蹲在猫舍里,指着猫粮,希望它能过来进食。
  可是,它对我的善举高度警觉,始终与我保持一段距离。已经四天没进食的它,肯定饥肠辘辘,当我再次打开猫舍门时,大毛主动示好,来到我的身边,对准猫粮狼吞虎咽,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往后的两个月,我与大毛的关系迅速改善,几乎是随叫随到,收放自如,猫舍门已成为多余,整个地下室都成為它的“领地”。遇到邻居来取杂物时,虽有响声,它也不东躲西藏,反而是“喵、喵”叫个不停,主动与人亲近,释放善意,爱人见状,啧啧称奇,声声叫好。地下室虽大,但空气污浊、环境脏乱、形单影只。喂养小动物,不光是让它简单地活着,而是要让它活得快乐、自由,活成真正的“宠物”样。
  大毛终于告别了地下室,女儿的房间成为它的住处。每天家中无人,它便“独守空房”,一旦听见主人的开门声,它就“喵、喵”叫个不停,弓着腰,竖起尾巴,斜着身体,来到你的脚前来回蹭你的腿,见此情景,我轻轻拍拍它的头,捋捋它的毛发,而它却顺势一躺,四脚朝天,仿佛要享受更多的按摩服务。
  一次出差回来,几日不见,大毛叫得更欢,声音都有些沙哑,仿佛说“这几天你去哪儿,难道不要我了”。我抱起它,它在我手上舔个不停。喂过猫粮,它踱着猫步缓缓向我走来,我仔细端详它,这才发现大毛有着圆圆的脸,匀称的耳朵,一蓝一黄的两只猫眼,俗称“鸳鸯眼”,煞是美丽动人,它身段修长,通体没有一根杂毛。我顺势喊了声,“喵”的一声应答,粉红色的舌条旁露出一对虎牙,非常可人。
  看来,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中的现代都市人,家中能多上一个小精灵,也许“空巢”的日子就不再寂寞和孤单。
其他文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生活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农村。那时,在村上看露天电影是很大的一件事。每个放电影的傍晚,几乎是全村人倾巢出动,拿着高高低低的木板凳、椅子陆续进场。开演前大家纷纷掏出衣兜中的红薯干、炒黄豆、炒玉米等等,你一把、我一把地互通有无,共同享用,一边兴奋地拉着家常,一边等待着电影开演。  当时,村上还驻有军队,每逢演电影时,解放军战士们都会排着整齐的队伍进场。在电影没有开场之前,常常是战士之间
期刊
从武昌楼下来,沿着台阶右侧长满青苔的小路,经石门开、望江亭等景点,到达秀园的正门,正门斜对面便是当年吴王试剑的地方。试剑石的旁边,是明朝正德元年(公元1506 年)湖广兵备副使恽巍为纪念楚国诗人屈原而修建的望楚亭。  亭子不大,隐于青山绿水之间,占据着一个绝佳的远眺的位置,去国怀乡的诗人屈子,行吟鄂渚之时,在樊山的每一个山头,想必是走了又走,选了又选,最终才选定此处的。  从望楚亭下来,已是下午三
期刊
“他”安静地待在角落里,灰扑扑的,努力靠墙,站得笔直。“他”的油漆已经斑驳,骨架不再坚硬,琴键像牙齿一样出现松动,发出哧哧的哑声。但“他”一直站在那里,挂钟在头上嘀嘀嗒嗒地走着。  钢琴真的很老了,孩子经常会忘记了它的存在。可是,当年孩子是那么地喜爱啊,那是父亲眼神中闪闪发光的宝贝。  钢琴很重,需要四个大汉搬运,他们个个膀大腰圆、身强体壮,可是在抬着钢琴上楼时,依然大口喘着粗气,像耕地里累极了的
期刊
秋天,收获的季节,在果园里饱餐后,母亲便带着我们将玉米收回来脱粒,然而,我们开始期盼着母亲亲手做的香喷喷的玉米饭。  只见母亲往火坑上架一个三脚支架,放上有一个把手的圆圆的小铁锅,小铁锅因为时间用得太久而发亮,待白色的猪油慢慢化开变成暗黄色,在锅底冒着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泡泡后,母亲便左手抱着木头箍成的圆甑子,右手用银白色的锅铲从里面把苞谷饭舀出来,轻轻放在锅里。锅底下火很旺盛,颇有点煮豆燃萁的感觉。
期刊
那年小学毕业,同学送了我一张他的黑白照片。  作为交换,我也想回赠照片给他,向他打探得知,他是在初中物理刘老师那儿拍的照片,三角钱,冲洗一张加三分钱。我立即打消了赠相片的念头,不要说拿余钱出来照相,就连拖欠一学期的学费也才刚刚交完,我又怎么好意思再向母亲要钱呢?  这种渴望又失望的心情一直延续到毕业合影那天。  农村小学里最隆重的事情莫过于毕业合影了。班主任哲楠老师神秘地说:“明天我们照毕业照,大
期刊
印象里,黄荆是老家门前一棵棵不起眼的小树,绿叶繁茂,四季常青。  小时候,我们没少折腾黄荆。孩子们之间的打闹,没少折了它的枝丫,也没少让它去亲近小伙伴们的手臂、腿和屁股。每次闯祸后,大人总会随手折下一根黄荆枝条,冲着我们狂魔乱舞,打得我们鬼哭狼嚎。这样的黄荆,既是大人眼里的戒尺,也是孩子们眼里爱恨皆有的东西。古人冲冠一怒为红颜,而我们為逃避惩罚,没少毁掉门前的黄荆树,待春风再起,它又萌发出新的枝叶
期刊
那是1998 年,我刚参加工作还没多久,每个月二三百块钱的工资捉襟见肘,因此,心里就常常冒出想挣个外快的想法。  仗着自家有几亩水田,上大专时读的又是和园艺相搭的农牧专业,觉着只要肯下力气,经营个菜园啥的还算得上轻车熟路。没承想,话一出口,妻竟欣然应允。  说干就干。种植一大茬越冬黄瓜,虽然技术难度大,但管好了,一园抵几园,特来劲儿。从选址、扣棚,到育苗、管理,都学着书上说的,一样也不落下。育苗也
期刊
几天前,一位朋友发来在草地上野餐的照片,看到他那快乐的情景,一种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个个关于野餐的故事,想起那快乐而难忘的时光。  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乡亲们是经常在大山里野餐的,当然,乡亲们的野餐,不像今天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去大山里野餐,为了放松,为了休闲,为了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乡亲们是为了干活,为了不耽误时间。儿时大山里的野餐,虽然很简单,却给我留下许多美好的记忆。  儿
期刊
清晨,空气中飘着一层薄雾。  母亲说带着清亮雨水的枫球最得自然日月的气息,她舍不得将枫球用竹竿打下来,许是怕伤了树木的元气。她蹲在地上,欢欢喜喜地捡,欢欢喜喜地放在竹篮子里,不一会儿,篮子底便装满了。  那些黑乎乎的东西,母亲当成宝贝一般,叠在瓦罐里,再放七八只鸡蛋,加上大半罐子的水,慢慢熬煮。  通常,母亲为省柴火,就直接放在锅洞里煨,明火已经熄灭,但炽热的火星还旺着呢!一般要熬上四五个小时,蛋
期刊
女儿需要一副乒乓板,她像下命令一样干脆:“老爸,明天中午前一定要送到学校传达室,下午上课要用的。”我正在拖着地,背上都已经汗涔涔了,虽然心里想着这丫头怎么不早点说,因为次日上午我还要开会,这来回的时间会很紧。可我一转头看到她那认真背书的样子,心里不忍发作,连忙温柔地说:“知道啦,肯定按时送到。”  一早送到女儿学校门口,不少学生从我身边穿过,他们叽叽喳喳像一群快乐的鸟儿,青春的气息从每一个毛孔里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