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十分必要。因为它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石。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没有对学习方式与核心素养进行足够的重视。所以,我们有必要基于核心素养下对高中数学学习方式进行创新。本文围绕如何创新学习方式进行阐述,旨在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教学;思维
众所周知,数学这门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高中学生已经经过了系统的数学学习,初步形成了数学认知能力。数学思想方法众多,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只有建构起数学核心素养教育,才能让学生掌握各种数学思想方法,才能在實际运用中灵活自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与数学成绩的显著提高,从而提升自己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 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基本数学素养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与逻辑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深入而持久的思维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假设、抽象、概括、归纳等基本的数学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自觉的挖掘课本逻辑思维方面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如概念分类、定理证明、法则推导等,让学生们做到计算正确、判断有据,从而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指数函数与幂函数”这一内容时,不少学生混淆指数函数与幂函数的定义。这样,学生就会采用错误的运算方法进行。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寻找问题错误的原因。从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开始,再掌握它们之间的运算方法。理解数学概念的能力是数学基本素养的体现,理解是内化知识的前提。对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归纳等需要具备丰富的数学素养,只有用严格的逻辑规则来分析问题,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学习方式得到改变,数学素养得到提升。
二、 重视逻辑推导,进行数学核心素养培育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习是一种由感知到理解的有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思维能力。”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错误或者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往往是逻辑性的错误与推导过程的错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重视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圆柱体”时,就从认知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导能力。首先,从最简单的圆柱体开始进行推导。因为圆柱体是学生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立体图形,学生对圆柱体的几何性质有初步的了解。其次,引导学生对圆柱体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进行回忆,并对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进行推导。这样,使学生们在脑海中建立圆柱体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计算。最后,渗透数学建模思想。使学生在头脑中逐步建立圆柱体的模型,还要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圆柱体模型,进一步感受圆柱体的几何性质。通过开展动手操作活动,进一步了解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由来,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推导能力,这对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 开展双边互动,提高学生能动交往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一个人对主体社会的适应能力是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新课改理念中十分注重主体与个体间的互动。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以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作为突破口来开展课堂互动。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切实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出研讨的话题,与学生共同围绕教学重点与知识难点展开深入的讨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动交往能力。例如:在教学“直线的方程”时,就抓住这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进行互动交流。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任意直线的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吗?”利用这个问题作为互动交流的“纽带”。接着,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与点拨作用,有序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有学生这样认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何一条直线都存在表示这条直线的二元一次方程。”对于这样的看法,教师没有给予批评而是鼓励其他同学对这样的结论进行补充和完善。同时,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探讨,共同解决直线方程的问题。这样的群体互动,培养了学生的能动交往能力。
四、 发展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认知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让学生们经历了讨论、分析、理解与再认识的过程。心理学认为,人的认识结果总是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变得愈加成熟,而科学探索精神是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却会忽略对学生认识过程的分析。所以,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情况,并对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及时的作出评价。这样,就能对学生认识过程进行及时的梳理,进一步反思认知过程,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这一目的。例如:在教学“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时,在教学任务完成后就引导学生及时的总结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们能及时的总结在学习过程中如何理解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不同,同时体验到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不同运用。这样,既加深了对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概括能力与反思能力。数学的核心素养既体现在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知与掌握,还表现在学习方式的不断创新。因此,数学学习中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具体体现。
总之,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是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6,(09).
[2]邵朝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08).
[3]陈敏.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关注教学过程维度[J].数学大世界,2015,(04).
作者简介:
田小飞,江苏省淮安市,江苏省清江中学。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教学;思维
众所周知,数学这门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高中学生已经经过了系统的数学学习,初步形成了数学认知能力。数学思想方法众多,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只有建构起数学核心素养教育,才能让学生掌握各种数学思想方法,才能在實际运用中灵活自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与数学成绩的显著提高,从而提升自己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 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基本数学素养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与逻辑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深入而持久的思维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假设、抽象、概括、归纳等基本的数学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自觉的挖掘课本逻辑思维方面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如概念分类、定理证明、法则推导等,让学生们做到计算正确、判断有据,从而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指数函数与幂函数”这一内容时,不少学生混淆指数函数与幂函数的定义。这样,学生就会采用错误的运算方法进行。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寻找问题错误的原因。从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开始,再掌握它们之间的运算方法。理解数学概念的能力是数学基本素养的体现,理解是内化知识的前提。对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归纳等需要具备丰富的数学素养,只有用严格的逻辑规则来分析问题,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学习方式得到改变,数学素养得到提升。
二、 重视逻辑推导,进行数学核心素养培育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习是一种由感知到理解的有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思维能力。”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错误或者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往往是逻辑性的错误与推导过程的错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重视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圆柱体”时,就从认知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导能力。首先,从最简单的圆柱体开始进行推导。因为圆柱体是学生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立体图形,学生对圆柱体的几何性质有初步的了解。其次,引导学生对圆柱体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进行回忆,并对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进行推导。这样,使学生们在脑海中建立圆柱体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计算。最后,渗透数学建模思想。使学生在头脑中逐步建立圆柱体的模型,还要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圆柱体模型,进一步感受圆柱体的几何性质。通过开展动手操作活动,进一步了解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由来,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推导能力,这对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 开展双边互动,提高学生能动交往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一个人对主体社会的适应能力是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新课改理念中十分注重主体与个体间的互动。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以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作为突破口来开展课堂互动。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切实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出研讨的话题,与学生共同围绕教学重点与知识难点展开深入的讨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动交往能力。例如:在教学“直线的方程”时,就抓住这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进行互动交流。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任意直线的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吗?”利用这个问题作为互动交流的“纽带”。接着,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与点拨作用,有序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有学生这样认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何一条直线都存在表示这条直线的二元一次方程。”对于这样的看法,教师没有给予批评而是鼓励其他同学对这样的结论进行补充和完善。同时,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探讨,共同解决直线方程的问题。这样的群体互动,培养了学生的能动交往能力。
四、 发展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认知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让学生们经历了讨论、分析、理解与再认识的过程。心理学认为,人的认识结果总是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变得愈加成熟,而科学探索精神是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却会忽略对学生认识过程的分析。所以,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情况,并对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及时的作出评价。这样,就能对学生认识过程进行及时的梳理,进一步反思认知过程,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这一目的。例如:在教学“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时,在教学任务完成后就引导学生及时的总结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们能及时的总结在学习过程中如何理解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不同,同时体验到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不同运用。这样,既加深了对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概括能力与反思能力。数学的核心素养既体现在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知与掌握,还表现在学习方式的不断创新。因此,数学学习中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具体体现。
总之,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是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6,(09).
[2]邵朝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08).
[3]陈敏.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关注教学过程维度[J].数学大世界,2015,(04).
作者简介:
田小飞,江苏省淮安市,江苏省清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