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案例教学法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教学需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通过研究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的系统应用,探索实现专业课程的链条化管理,主要表现在“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等方面,以案例串联起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适应学校办学特点和区域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当前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否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涉外活动的特点,且实践性较强。如何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既是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情境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上述理论认为学习不能脱离实践,知识可以情境化,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学习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这就区别于传统教学方法中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案例教学法重视教学的实际效果,将知识和情境加以融合,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网络技术及共享知识的飞速发展,学习环境逐渐成熟,为案例教学法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现实基础。
二、案例教学法的使用过程
1.推广路径
案例教学法在初期实验中,利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试验效果较好;随后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中推广,并形成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完善案例的系统化使用,这些举措使得在专业建设和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其他经管类专业教学中,也取得了较好成果。
2.与以往案例教学法的不同
(1)使用时间不同。不局限于课堂上使用,课前可布置案例引导学生自学,课后可通过复习案例巩固学习内容,以课堂主体案例带动学生思辨。
(2)使用范围不同。不局限于某门课程,而是在专业课程之间形成知识链条,避免重复,合理配置,设计形成综合型案例,达到案例法在专业教学中的系统应用,以教学方法的改进带动课程群及专业群建设。通过在课堂中使用案例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参加主体不同。参加主体不局限于教师和学生,加大与社会、政府和企业的联系,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案例融入教学,实现“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有效配合,适应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4)辐射范围不同。在案例教学法的带动下,可让学生更直观、更真实地接触产业和行业一线。通过案例教学法,在“产学研用”四个方面立体推进,以案例串联起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防止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三、案例教学法的推广意义
1.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高校在办学定位转型过程中,要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需要有具体的措施。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方式以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而案例教学法正是这样一个具体有效的方法。以教学方法的具体改进带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地,将宏观办学方向具体落实为微观教学方法,并且对落实程度可控可测。具体检测方式是课堂检查、试卷考核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竞赛等。
2.对教师的意义
在案例法的使用过程中,虽然学生的主动性非常重要,但是教师对实际问题的发现和把握能力也非常重要。学校通过双师制、双训制、双岗制、双评制、双证制等多种形式,在完善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下有效推进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增强了其自身的竞争力。
3.对社会的意义
高校应积极探索与实施“政府牵头、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导”的合作模式。以政府、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业四方组建的行业职教集团为载体,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从而形成资源共享、过程共管、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学生、企业、社会、学校四方共赢。
四、结论
目前,在我国高校的教学实践中,对于与实践联系紧密的经管类学科,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因为教师缺乏深入思考和精心设计,使得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因此,要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系统应用案例教学法,具体的实施方法尤为关键,需要根据学情进行充分设计,并与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结合,与国家政策进行匹配,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
参考文献:
[1]韩琳琳.讨论式教学法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3(3).
[2]張晓明.国际贸易实务课综合性教学解决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4).
注: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的系统应用”(课题编号:YB1504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卉(1981— ),女,山东龙口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当前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否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涉外活动的特点,且实践性较强。如何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既是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情境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上述理论认为学习不能脱离实践,知识可以情境化,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学习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这就区别于传统教学方法中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案例教学法重视教学的实际效果,将知识和情境加以融合,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网络技术及共享知识的飞速发展,学习环境逐渐成熟,为案例教学法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现实基础。
二、案例教学法的使用过程
1.推广路径
案例教学法在初期实验中,利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试验效果较好;随后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中推广,并形成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完善案例的系统化使用,这些举措使得在专业建设和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其他经管类专业教学中,也取得了较好成果。
2.与以往案例教学法的不同
(1)使用时间不同。不局限于课堂上使用,课前可布置案例引导学生自学,课后可通过复习案例巩固学习内容,以课堂主体案例带动学生思辨。
(2)使用范围不同。不局限于某门课程,而是在专业课程之间形成知识链条,避免重复,合理配置,设计形成综合型案例,达到案例法在专业教学中的系统应用,以教学方法的改进带动课程群及专业群建设。通过在课堂中使用案例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参加主体不同。参加主体不局限于教师和学生,加大与社会、政府和企业的联系,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案例融入教学,实现“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有效配合,适应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4)辐射范围不同。在案例教学法的带动下,可让学生更直观、更真实地接触产业和行业一线。通过案例教学法,在“产学研用”四个方面立体推进,以案例串联起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防止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三、案例教学法的推广意义
1.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高校在办学定位转型过程中,要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需要有具体的措施。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方式以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而案例教学法正是这样一个具体有效的方法。以教学方法的具体改进带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地,将宏观办学方向具体落实为微观教学方法,并且对落实程度可控可测。具体检测方式是课堂检查、试卷考核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竞赛等。
2.对教师的意义
在案例法的使用过程中,虽然学生的主动性非常重要,但是教师对实际问题的发现和把握能力也非常重要。学校通过双师制、双训制、双岗制、双评制、双证制等多种形式,在完善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下有效推进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增强了其自身的竞争力。
3.对社会的意义
高校应积极探索与实施“政府牵头、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导”的合作模式。以政府、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业四方组建的行业职教集团为载体,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从而形成资源共享、过程共管、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学生、企业、社会、学校四方共赢。
四、结论
目前,在我国高校的教学实践中,对于与实践联系紧密的经管类学科,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因为教师缺乏深入思考和精心设计,使得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因此,要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系统应用案例教学法,具体的实施方法尤为关键,需要根据学情进行充分设计,并与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结合,与国家政策进行匹配,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
参考文献:
[1]韩琳琳.讨论式教学法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3(3).
[2]張晓明.国际贸易实务课综合性教学解决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4).
注: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的系统应用”(课题编号:YB1504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卉(1981— ),女,山东龙口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