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了多媒体网络及其优势,以及在网络环境下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
高中生物新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新课目标的主要特征,其次应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及学生的情感教育。”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物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如果学生不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是不可能达到上述要求的。只有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生物教学强调情境与协作,重视直观和操作,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带网络功能的多媒体计算机引入生物课堂,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创新思维、培养互助品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方面都能起到较好作用。本文将讨论网络教学的优势及网络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1网络教学的优势
1.1收集多媒体资料信息
教师在准备教案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这些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消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科技的普及,教师将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
1.2全面优化课堂教学
通过精心准备,运用了大量的先进手段,教师创作出严谨而丰富的电子课件。其目的就是将它应用于教学。教学中,教师不必像以前那样,携带挂图、模型等繁琐的教具,而是借助电脑、投影仪、触摸屏、电子白板等先进的电脑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电子课件,而这令人兴奋的一切精彩内容,仅仅通过一根网线,就能够把完成的课件从教学资料中心直接读取并传输到课堂。
1.3高效轻松的复习方式
生物的许多内容都是需要反复理解和记忆的,学生可以通过终端与网络中心连接,将课堂上讲解的多媒体课件再次从教学资料中心的服务器中读取,对不理解的环节可以反复观看,并且可以观看其他教师的教学内容,这不仅大幅度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网络下的生物教学设计
2.1原则
2.1.1强调情景的作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吸引学生的不随意注意;问题情景或展示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等可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2.1.2强调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探究知识,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2.1.3强调交流与协作:学生们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对学习内容考察、协商、辩论,这样,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2.1.4强调反省与监测: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反省调整的策略,尤其是在运用多媒体网这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时,更应如此。一方面指导学生进行信息加工的策略,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和锻炼自己的自我监控能力。
2.2教学过程
2.2.1流程
步骤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情景导人采用问题情景或动画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进入情境,对学习目标注意和感兴趣。
自主探究提供学习材料利用教师准备好的课件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网上交流组织学生交流,调动学生参与将各自学习的结果进入网络交流,协作学习归纳小结归纳总结,适当评价理解原理,得出结论反馈评讲提供检测题,并对有共性的问题作适当的评讲自检自测,达到技能与知识的双提高。
例如在学习《根对无机盐的吸收》这一节时,首先在屏幕上分别演示正常的植株,缺乏各种不同无机盐的植株的彩色图片,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景。然后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软件,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尝试“种”一株“植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用鼠标点取不同的“肥料”加在“植物”上,得到计算机显示的各种表现的“植株”。为了“种”好这一株“植物”,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查询有关各种无机盐的知识(教师预先提供),经过多次尝试后,学生“种”出了一株“健壮的植物”,同时也得到了关于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作用的知识。学生将所得的结论在网上利用语言和文字进行交流,教师将发言学生的学习结果转换到大屏幕上,并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内化。最后,教师给出预先准备的检测题,供学生自检自测,并对其中共性的问题,作适当的讲解。
2.2.2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提供的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材料应注意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如提供先行组织者),新材料的内在逻辑性和知识难度的层次性,以利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学习。
(2)教师对学生进行的网上交流应精心组织,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尽可能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作适当的点评、导拔和鼓励。决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取代学生的交流和思辨。
(3)在归纳小结时,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理清两种体系:一是新知识的含义及内在联系;另一是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或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新学知识的内化。
(4)教师提供的供学生自检自测的检测题应尽可能是检测学生理解性的,而不只是简单记忆的试题。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
高中生物新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新课目标的主要特征,其次应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及学生的情感教育。”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物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如果学生不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是不可能达到上述要求的。只有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生物教学强调情境与协作,重视直观和操作,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带网络功能的多媒体计算机引入生物课堂,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创新思维、培养互助品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方面都能起到较好作用。本文将讨论网络教学的优势及网络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1网络教学的优势
1.1收集多媒体资料信息
教师在准备教案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这些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消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科技的普及,教师将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
1.2全面优化课堂教学
通过精心准备,运用了大量的先进手段,教师创作出严谨而丰富的电子课件。其目的就是将它应用于教学。教学中,教师不必像以前那样,携带挂图、模型等繁琐的教具,而是借助电脑、投影仪、触摸屏、电子白板等先进的电脑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电子课件,而这令人兴奋的一切精彩内容,仅仅通过一根网线,就能够把完成的课件从教学资料中心直接读取并传输到课堂。
1.3高效轻松的复习方式
生物的许多内容都是需要反复理解和记忆的,学生可以通过终端与网络中心连接,将课堂上讲解的多媒体课件再次从教学资料中心的服务器中读取,对不理解的环节可以反复观看,并且可以观看其他教师的教学内容,这不仅大幅度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网络下的生物教学设计
2.1原则
2.1.1强调情景的作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吸引学生的不随意注意;问题情景或展示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等可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2.1.2强调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探究知识,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2.1.3强调交流与协作:学生们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对学习内容考察、协商、辩论,这样,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2.1.4强调反省与监测: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反省调整的策略,尤其是在运用多媒体网这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时,更应如此。一方面指导学生进行信息加工的策略,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和锻炼自己的自我监控能力。
2.2教学过程
2.2.1流程
步骤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情景导人采用问题情景或动画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进入情境,对学习目标注意和感兴趣。
自主探究提供学习材料利用教师准备好的课件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网上交流组织学生交流,调动学生参与将各自学习的结果进入网络交流,协作学习归纳小结归纳总结,适当评价理解原理,得出结论反馈评讲提供检测题,并对有共性的问题作适当的评讲自检自测,达到技能与知识的双提高。
例如在学习《根对无机盐的吸收》这一节时,首先在屏幕上分别演示正常的植株,缺乏各种不同无机盐的植株的彩色图片,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景。然后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软件,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尝试“种”一株“植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用鼠标点取不同的“肥料”加在“植物”上,得到计算机显示的各种表现的“植株”。为了“种”好这一株“植物”,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查询有关各种无机盐的知识(教师预先提供),经过多次尝试后,学生“种”出了一株“健壮的植物”,同时也得到了关于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作用的知识。学生将所得的结论在网上利用语言和文字进行交流,教师将发言学生的学习结果转换到大屏幕上,并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内化。最后,教师给出预先准备的检测题,供学生自检自测,并对其中共性的问题,作适当的讲解。
2.2.2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提供的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材料应注意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如提供先行组织者),新材料的内在逻辑性和知识难度的层次性,以利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学习。
(2)教师对学生进行的网上交流应精心组织,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尽可能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作适当的点评、导拔和鼓励。决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取代学生的交流和思辨。
(3)在归纳小结时,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理清两种体系:一是新知识的含义及内在联系;另一是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或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新学知识的内化。
(4)教师提供的供学生自检自测的检测题应尽可能是检测学生理解性的,而不只是简单记忆的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