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历经多年的发展,逐渐产生了“表面化、浅薄化、低俗化”等诸多价值偏移,冲破了原有的新闻理性。而电视公众新闻所倡导的“大受众意识”、“未来意识”、“思想意识”、“责任意识”、“精品意识”、“服务意识”及“互动意识”,将成为后民生时代电视新闻发展的新走向。
【关键词】民生新闻 电视新闻 新闻价值观
“民生”一词一般解释为:人民的生计。“电视民生新闻”则是倾向于关心和关注老百姓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等方面的状况和状态信息的一种迅速、快捷、贴近和及时的电视新闻。由此看来,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内容、选题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涵盖一切与普通民众相关的社会事务和信息。而从电视民生新闻实践来看,更多的是关注本地区市民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状况,受众也多以本地区的市民为主,与民生新闻的本义渐行渐远。“公众”在词典中的解释为:社会上大多数的人;大众。比如短语“公众利益”。为区别全国各地频繁出现的“电视民生新闻”,笔者在此姑且先引出“电视公众新闻”的概念,并解释为:关心和关注社会大众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等方面的状况和状态信息的一种迅速、快捷和富于时效的电视新闻,不只关心和关注城市市民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状况,也关心和关注农村农民和学校学生等人群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状况,传播受众进一步扩容,传播内涵进一步延伸,在时间上追求并实现短、中、长期新闻传播积极效果;从空间上追求并实现面对、接触与深入社会大众,做公众新闻;从意义上追求并实现一种智慧、思想、人文关怀和富于社会责任感的境界。本文结合长沙电视政法频道新闻报道的探索与实践,从电视民生新闻升级为公众新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详细阐述。
必要性:电视民生新闻的价值失范
电视民生新闻以平民视角关注普通人身边发生的事。它曾因其节目内容的贴近性、平民性,赢得了较高的收视率。然而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至今,传播内容低俗化、新闻节目同质化、节目内容碎片化、选材范围狭隘化、表现形式娱乐化等诸多问题也逐渐显露。
由于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内容一般比较通俗,且为了满足受众简单的娱乐心理,一些新闻节目抛弃了新闻的显著性和重要性等传统的价值判断,出现了较大比例的煽情新闻,刻意展示难登大雅之堂的“花边新闻”和“市井新闻”,于是一些街谈巷议、奇闻怪事便成为节目的“重头戏”,传播内容倾向低俗化。与此同时,一些电视民生节目盲目跟风,为获得高收视率不择手段,呈现出只关注血腥、暴力甚至色情的场面,只关注市民生活的外在矛盾冲突,而不关心实际民生状态的错误倾向。还有些电视民生新闻对农村农民或者学生等阶层不闻不问,缺乏电视民生新闻的大受众意识,忽略了社会新闻的意义和责任感,使民生新闻缺乏深度和意义,受众对民生新闻出现审美疲劳,甚至厌倦,于是出现了节目内容的碎片化、选材内容的狭隘化。从目前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内容到传播形式,从其意识导向到社会意义,都有悖于“民生”二字的初衷,出现了严重的偏位、越位现象,“社会大众”即“公众”难唱主角。因此,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如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如何真正体现“公众意识”,更好地关注与公众相关的事件与话题,满足公众主流价值需求,真正实现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化升级,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行性:电视民生新闻升级为公众新闻的路径
应该说,电视公众新闻是在原来民生新闻基础上的创新与拓展而建立的一种以社会公众为选材,以公众视角为立场,以人本意识为取向,与公众话语、社会责任有机结合的新型电视新闻传播范式。
公众意识:打破选材范围狭隘性。电视民生新闻应该突破传统观念,不要只把眼光盯在城市居民身上。其实,受众在很大程度是可以由媒体来培养和塑造的。随着公众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民生新闻完全可以树立大受众意识,即“公众”意识,进行优质民生新闻传播。前面已经提到,电视民生新闻不应只是关心和关注城市居民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状况,也应关心和关注农村农民和学校学生等人群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状况,新闻受众也不是只以城市居民为主,还要引起农村农民和学校学生等各类人群的广泛关注。有了大受众意识,才可能去接触更广泛的人群,深入现实、感悟生命、体会生存、发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事,然后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和思考。比如,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核心调查》2010年3月播出的节目《长沙“蚁族”生存实录》就是这样的一期精品节目。“蚁族”是指高学历、低收入、多人聚居的大学毕业生群体。关心和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可以引起广泛的社会影响。正视社会现实问题,从社会中探寻解决之道,正确引导舆论,从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未来意识:纠正传播导向边缘化。民生新闻深入百姓生活,经常会看到和报道社会大众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故事。对于民生新闻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想方设法从社会本身去寻求解决之道,希望之路,让社会大众看到希望,看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民生新闻传播者要考虑新闻传播带给社会大众的社会意义,要在新闻事件中考虑和寻求对社会大众的长远意义所在。而且,对于民生新闻传播本身而言,传播者也应该具备未来意识,不要因为贪图一时的收视率而去做肤浅媚俗的新闻,这样的民生新闻传播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媒体受众,不利于产生更积极的传播效果,不利于民生新闻的健康、科学和可持续发展。在民生新闻人心中应常怀未来意识,希望意识,正确引导社会大众走向幸福美好的生活。
思想意识:克服传播内容浅表化。平民视角是电视民生新闻的范式之一,指的是以民众眼光、民众心态、民众语言和民众思维来记录和看待民情、民生、民意。平民视角容易使节目以百姓喜爱的方式采集、制作和播出。民生新闻不是肤浅的娱乐工具,应该以平和的心态,深入到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中去,抓取有新闻价值的关乎社会大众生命、生存和生活的事件,在电视视听语言的新闻叙事中,体现关于人生、社会和宇宙的看法与观点,深入浅出,形象表达,吸引人,感化人,理解人,服务人,引导人,关爱人。
责任意识:提升传播媒介公信力。一些电视民生新闻格调低下,主要内容都是血腥、暴力甚至色情的场面,与实际民生状态严重背离。还有很多节目缺乏理性,对少数市民的个人琐事报道得多;对关系多数百姓切身利益的事件却视而不见。民生新闻应该具备更强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真正为社会大众着想,关注和关心社会大众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状况,脱离琐碎杂事记录,这样的新闻报道也才能更广更深地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和思考,真正实现新闻传播价值和效果。例如,长沙政法频道《政法报道》栏目在2008年6月播出的关于端午节粽子卫生质量问题的调查报道,极富社会责任感,引人关注。
精品意识:坚持民生节目的人文情怀。从“民生新闻”这个概念被提出以来,便明确了“以人为本”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主体地位。在长沙政法频道的节目里,我们真实地看到,平民已经成为被广泛关注的对象,民生是其主要表现的内容,通过事件化、过程化和细节化的表达,来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生存矛盾和情感困惑,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新闻观念,另一方面使原本看来不是新闻的民生内容获得了灵动丰满的新闻阐述。但是,正因为如此,也容易造成民生节目越走越偏——如乐于窥探当事人的隐私,暴露人性的丑陋等等一些并不美好的东西。因此,民生节目要树立精品意识,首先就必须让电视新闻节目充满人文情怀,逐步向高品质的公众新闻升级。其次,精品意识还要求对民生新闻加以认真“检索”,以民生的视角透视主流事件,解读主流声音,在进一步增强电视民生新闻的人文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主体地位,打造一个有格调、负责任的主流媒体。
服务意识:回归传播受众中心化。民生新闻要转变观念,放低姿态,真正热情、亲切、友好地走进社会大众的生活中去,关注和关心社会大众的生存和生活,与他们一起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共同走向幸福和美好的生活。电视民生新闻放弃了过去传统新闻的全能全知式的视角,从过去的第三人称式的新闻叙述转变为第二人称式的采访式叙述。长沙政法频道最近全新打造的一档帮助类节目《帮得007》就是将传者融入受众,作为受众的一部分,在题材上走关注人物命运、关注弱势群体、关注病态人群的“大帮助”概念,同时采用主持人及记者强力介入的包装元素,使节目变得丰富而生动。
互动意识:构建传播方式立体化。民生新闻需要构建一个开放、和谐、活跃的社会公共领域,而这一个公共领域不仅局限在城市。当民生新闻触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关注到社会上的大多数人群,电视民生新闻也就真正升级为更高品质的社会公众新闻了。因此,在可能的条件下,民生新闻要和其他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加强合作,广泛发掘最具价值的新闻素材和线索;民生新闻要深入公众社会,把握公众对热点社会事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了解公民意识的成长以及公众对开放的公共领域的强烈渴求。只有不断增强与社会大众的互助互动意识,才能使民生新闻有更多更好的新闻题材来源,才能做出更多精彩而有意义的民生新闻,才能对多元化的社会利益、社会分层、社会思潮和价值观有深刻的体察。(作者为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总监)
【关键词】民生新闻 电视新闻 新闻价值观
“民生”一词一般解释为:人民的生计。“电视民生新闻”则是倾向于关心和关注老百姓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等方面的状况和状态信息的一种迅速、快捷、贴近和及时的电视新闻。由此看来,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内容、选题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涵盖一切与普通民众相关的社会事务和信息。而从电视民生新闻实践来看,更多的是关注本地区市民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状况,受众也多以本地区的市民为主,与民生新闻的本义渐行渐远。“公众”在词典中的解释为:社会上大多数的人;大众。比如短语“公众利益”。为区别全国各地频繁出现的“电视民生新闻”,笔者在此姑且先引出“电视公众新闻”的概念,并解释为:关心和关注社会大众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等方面的状况和状态信息的一种迅速、快捷和富于时效的电视新闻,不只关心和关注城市市民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状况,也关心和关注农村农民和学校学生等人群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状况,传播受众进一步扩容,传播内涵进一步延伸,在时间上追求并实现短、中、长期新闻传播积极效果;从空间上追求并实现面对、接触与深入社会大众,做公众新闻;从意义上追求并实现一种智慧、思想、人文关怀和富于社会责任感的境界。本文结合长沙电视政法频道新闻报道的探索与实践,从电视民生新闻升级为公众新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详细阐述。
必要性:电视民生新闻的价值失范
电视民生新闻以平民视角关注普通人身边发生的事。它曾因其节目内容的贴近性、平民性,赢得了较高的收视率。然而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至今,传播内容低俗化、新闻节目同质化、节目内容碎片化、选材范围狭隘化、表现形式娱乐化等诸多问题也逐渐显露。
由于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内容一般比较通俗,且为了满足受众简单的娱乐心理,一些新闻节目抛弃了新闻的显著性和重要性等传统的价值判断,出现了较大比例的煽情新闻,刻意展示难登大雅之堂的“花边新闻”和“市井新闻”,于是一些街谈巷议、奇闻怪事便成为节目的“重头戏”,传播内容倾向低俗化。与此同时,一些电视民生节目盲目跟风,为获得高收视率不择手段,呈现出只关注血腥、暴力甚至色情的场面,只关注市民生活的外在矛盾冲突,而不关心实际民生状态的错误倾向。还有些电视民生新闻对农村农民或者学生等阶层不闻不问,缺乏电视民生新闻的大受众意识,忽略了社会新闻的意义和责任感,使民生新闻缺乏深度和意义,受众对民生新闻出现审美疲劳,甚至厌倦,于是出现了节目内容的碎片化、选材内容的狭隘化。从目前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内容到传播形式,从其意识导向到社会意义,都有悖于“民生”二字的初衷,出现了严重的偏位、越位现象,“社会大众”即“公众”难唱主角。因此,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如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如何真正体现“公众意识”,更好地关注与公众相关的事件与话题,满足公众主流价值需求,真正实现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化升级,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行性:电视民生新闻升级为公众新闻的路径
应该说,电视公众新闻是在原来民生新闻基础上的创新与拓展而建立的一种以社会公众为选材,以公众视角为立场,以人本意识为取向,与公众话语、社会责任有机结合的新型电视新闻传播范式。
公众意识:打破选材范围狭隘性。电视民生新闻应该突破传统观念,不要只把眼光盯在城市居民身上。其实,受众在很大程度是可以由媒体来培养和塑造的。随着公众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民生新闻完全可以树立大受众意识,即“公众”意识,进行优质民生新闻传播。前面已经提到,电视民生新闻不应只是关心和关注城市居民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状况,也应关心和关注农村农民和学校学生等人群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状况,新闻受众也不是只以城市居民为主,还要引起农村农民和学校学生等各类人群的广泛关注。有了大受众意识,才可能去接触更广泛的人群,深入现实、感悟生命、体会生存、发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事,然后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和思考。比如,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核心调查》2010年3月播出的节目《长沙“蚁族”生存实录》就是这样的一期精品节目。“蚁族”是指高学历、低收入、多人聚居的大学毕业生群体。关心和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可以引起广泛的社会影响。正视社会现实问题,从社会中探寻解决之道,正确引导舆论,从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未来意识:纠正传播导向边缘化。民生新闻深入百姓生活,经常会看到和报道社会大众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故事。对于民生新闻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想方设法从社会本身去寻求解决之道,希望之路,让社会大众看到希望,看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民生新闻传播者要考虑新闻传播带给社会大众的社会意义,要在新闻事件中考虑和寻求对社会大众的长远意义所在。而且,对于民生新闻传播本身而言,传播者也应该具备未来意识,不要因为贪图一时的收视率而去做肤浅媚俗的新闻,这样的民生新闻传播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媒体受众,不利于产生更积极的传播效果,不利于民生新闻的健康、科学和可持续发展。在民生新闻人心中应常怀未来意识,希望意识,正确引导社会大众走向幸福美好的生活。
思想意识:克服传播内容浅表化。平民视角是电视民生新闻的范式之一,指的是以民众眼光、民众心态、民众语言和民众思维来记录和看待民情、民生、民意。平民视角容易使节目以百姓喜爱的方式采集、制作和播出。民生新闻不是肤浅的娱乐工具,应该以平和的心态,深入到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中去,抓取有新闻价值的关乎社会大众生命、生存和生活的事件,在电视视听语言的新闻叙事中,体现关于人生、社会和宇宙的看法与观点,深入浅出,形象表达,吸引人,感化人,理解人,服务人,引导人,关爱人。
责任意识:提升传播媒介公信力。一些电视民生新闻格调低下,主要内容都是血腥、暴力甚至色情的场面,与实际民生状态严重背离。还有很多节目缺乏理性,对少数市民的个人琐事报道得多;对关系多数百姓切身利益的事件却视而不见。民生新闻应该具备更强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真正为社会大众着想,关注和关心社会大众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状况,脱离琐碎杂事记录,这样的新闻报道也才能更广更深地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和思考,真正实现新闻传播价值和效果。例如,长沙政法频道《政法报道》栏目在2008年6月播出的关于端午节粽子卫生质量问题的调查报道,极富社会责任感,引人关注。
精品意识:坚持民生节目的人文情怀。从“民生新闻”这个概念被提出以来,便明确了“以人为本”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主体地位。在长沙政法频道的节目里,我们真实地看到,平民已经成为被广泛关注的对象,民生是其主要表现的内容,通过事件化、过程化和细节化的表达,来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生存矛盾和情感困惑,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新闻观念,另一方面使原本看来不是新闻的民生内容获得了灵动丰满的新闻阐述。但是,正因为如此,也容易造成民生节目越走越偏——如乐于窥探当事人的隐私,暴露人性的丑陋等等一些并不美好的东西。因此,民生节目要树立精品意识,首先就必须让电视新闻节目充满人文情怀,逐步向高品质的公众新闻升级。其次,精品意识还要求对民生新闻加以认真“检索”,以民生的视角透视主流事件,解读主流声音,在进一步增强电视民生新闻的人文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主体地位,打造一个有格调、负责任的主流媒体。
服务意识:回归传播受众中心化。民生新闻要转变观念,放低姿态,真正热情、亲切、友好地走进社会大众的生活中去,关注和关心社会大众的生存和生活,与他们一起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共同走向幸福和美好的生活。电视民生新闻放弃了过去传统新闻的全能全知式的视角,从过去的第三人称式的新闻叙述转变为第二人称式的采访式叙述。长沙政法频道最近全新打造的一档帮助类节目《帮得007》就是将传者融入受众,作为受众的一部分,在题材上走关注人物命运、关注弱势群体、关注病态人群的“大帮助”概念,同时采用主持人及记者强力介入的包装元素,使节目变得丰富而生动。
互动意识:构建传播方式立体化。民生新闻需要构建一个开放、和谐、活跃的社会公共领域,而这一个公共领域不仅局限在城市。当民生新闻触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关注到社会上的大多数人群,电视民生新闻也就真正升级为更高品质的社会公众新闻了。因此,在可能的条件下,民生新闻要和其他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加强合作,广泛发掘最具价值的新闻素材和线索;民生新闻要深入公众社会,把握公众对热点社会事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了解公民意识的成长以及公众对开放的公共领域的强烈渴求。只有不断增强与社会大众的互助互动意识,才能使民生新闻有更多更好的新闻题材来源,才能做出更多精彩而有意义的民生新闻,才能对多元化的社会利益、社会分层、社会思潮和价值观有深刻的体察。(作者为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