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是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修养的基础学科,也是极富人情味的人文学科。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教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训练学生语文技能,而应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与价值观。
关键词 语文 情感 教学
一、语文情感教学的意义
1、情感教育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文章中阐述的对生活的认识、对人生的理解、对大千世界的感受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为之动情,为之动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这正是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之所在。
教材中的情感再现,只能说学生认知了这种情感,但是否能“学以致用”,还应学会情感轉移,让学生的学习由情感体验转化到智能发展上去。既要理解掌握,又要活学活用。
2、情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人格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具有比成年人更大的可塑性,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是处于人类自然本性的冲动,如果用正确的观念、方法去诱导启发熏陶他,就能使其积淀为理性的东西,进而指导其人生发展方向,形成稳定的情感,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运用语文教学这一手段,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和感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使其进入教育创设的情感氛围,获得情感体验,使其获得愉快、健康向上的情感共鸣,借助这种共鸣,并通过不断的强化加深,促使其人生观、自我信仰、个性人格等逐步发展和完善,从而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道德价值观念,道德语文教学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对语文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迸发出学习语文的热情。同时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虽然也能使他们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巧,但不能够使他们更确切地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再好的文章也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
二、语文情感教学的策略
1、教师首先要保持愉快、饱满、振奋的精神状态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用教学内容所内含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首先自己必须被这种情感打动、感染。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要点、重点,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难点、疑点,还要在全面、深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把握教材中作者和某些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努力体验其中的情感,激起自己的情感波澜,使自己情动于心,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教学场景也才会呈现出强烈的共鸣状态。
2、加强朗读训练,读中悟情
1)教师导读,学生感悟。
语言,是触动学生内心情感最直接有效的载体。艺术的教学语言应是教师内心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应是能有效感染学生情绪的“催化剂”。要使教学语言充满情感色彩,首先,教师自己的情感体验必须与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如果教师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的位置,情感就会在感知和联想的作用下,移位到对象的表象中去,使审美对象也似乎变成有情之物。教师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思想内容,充分发挥内心深处的爱憎情感,才能使语言饱含满腔的热情,以此感染学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学生品读,自我感染。
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培养情感的重要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诵读,读出气势,韵味和技巧,直到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配乐朗读、慢速默读、自由吟读等手段,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感人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学会用有声语言来再现美,表达美。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文中所展示的图画中,再加上朗读指导时教师的激情描述,学生自会产生一种“我要读”的冲动,激情难抑地步入朗读殿堂,读中深深地被感染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浑然一体的境界
3、灵活采取教学方法
1)指导阅读法
读是语文教学中关键的一环,尤其是教师带有感情的示范性朗读,可以使学生收到先入为主的功效。因为一篇优秀的文章语言背后总含着丰富的情感,好的朗读会使学生享受到一种自己未曾发现的文学美感,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领会,使那些写在纸上的情节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自己面前,进而触动心灵,丰富感情、陶冶情操。通过指导阅读,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又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从而让其产生一种成功感。由于学生参与了教学,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使所学知识在脑海中形成了较深的印记。
2)意境渲染法
意境是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绘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尤其在诗歌教学和散文教学中,教师绘声绘色的渲染,能将学生带人作品所捕绘的特定的生活和社会环境中,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只有教师从文中所描绘的情景人手,创设意境,才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文章内容,才能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
3)情感激励法
在教学中,积极的情感容易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在愉快中积极接受知识,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特别注重用情感这把钥匙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小说的高潮“宣布散学”部分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反复朗读和体会,使学生的感情发展到高潮,和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陷入极度的悲愤之中。这样学生的激情被调动起来,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因文解道,领悟人生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思想性统一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阅读和欣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披文入情,感悟课文传递出的信息,感悟文中的优美情思,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而产生情感共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本身就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好素材,教师完全可以“因材施教”。实践已经证明:“披文入情”、“因材施教”对于学生“因文解道”、“因文悟道”,形成健康人格,实现新课标提出的“立人”目标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 语文 情感 教学
一、语文情感教学的意义
1、情感教育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文章中阐述的对生活的认识、对人生的理解、对大千世界的感受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为之动情,为之动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这正是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之所在。
教材中的情感再现,只能说学生认知了这种情感,但是否能“学以致用”,还应学会情感轉移,让学生的学习由情感体验转化到智能发展上去。既要理解掌握,又要活学活用。
2、情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人格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具有比成年人更大的可塑性,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是处于人类自然本性的冲动,如果用正确的观念、方法去诱导启发熏陶他,就能使其积淀为理性的东西,进而指导其人生发展方向,形成稳定的情感,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运用语文教学这一手段,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和感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使其进入教育创设的情感氛围,获得情感体验,使其获得愉快、健康向上的情感共鸣,借助这种共鸣,并通过不断的强化加深,促使其人生观、自我信仰、个性人格等逐步发展和完善,从而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道德价值观念,道德语文教学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对语文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迸发出学习语文的热情。同时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虽然也能使他们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巧,但不能够使他们更确切地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再好的文章也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
二、语文情感教学的策略
1、教师首先要保持愉快、饱满、振奋的精神状态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用教学内容所内含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首先自己必须被这种情感打动、感染。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要点、重点,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难点、疑点,还要在全面、深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把握教材中作者和某些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努力体验其中的情感,激起自己的情感波澜,使自己情动于心,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教学场景也才会呈现出强烈的共鸣状态。
2、加强朗读训练,读中悟情
1)教师导读,学生感悟。
语言,是触动学生内心情感最直接有效的载体。艺术的教学语言应是教师内心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应是能有效感染学生情绪的“催化剂”。要使教学语言充满情感色彩,首先,教师自己的情感体验必须与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如果教师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的位置,情感就会在感知和联想的作用下,移位到对象的表象中去,使审美对象也似乎变成有情之物。教师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思想内容,充分发挥内心深处的爱憎情感,才能使语言饱含满腔的热情,以此感染学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学生品读,自我感染。
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培养情感的重要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诵读,读出气势,韵味和技巧,直到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配乐朗读、慢速默读、自由吟读等手段,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感人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学会用有声语言来再现美,表达美。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文中所展示的图画中,再加上朗读指导时教师的激情描述,学生自会产生一种“我要读”的冲动,激情难抑地步入朗读殿堂,读中深深地被感染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浑然一体的境界
3、灵活采取教学方法
1)指导阅读法
读是语文教学中关键的一环,尤其是教师带有感情的示范性朗读,可以使学生收到先入为主的功效。因为一篇优秀的文章语言背后总含着丰富的情感,好的朗读会使学生享受到一种自己未曾发现的文学美感,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领会,使那些写在纸上的情节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自己面前,进而触动心灵,丰富感情、陶冶情操。通过指导阅读,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又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从而让其产生一种成功感。由于学生参与了教学,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使所学知识在脑海中形成了较深的印记。
2)意境渲染法
意境是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绘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尤其在诗歌教学和散文教学中,教师绘声绘色的渲染,能将学生带人作品所捕绘的特定的生活和社会环境中,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只有教师从文中所描绘的情景人手,创设意境,才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文章内容,才能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
3)情感激励法
在教学中,积极的情感容易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在愉快中积极接受知识,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特别注重用情感这把钥匙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小说的高潮“宣布散学”部分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反复朗读和体会,使学生的感情发展到高潮,和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陷入极度的悲愤之中。这样学生的激情被调动起来,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因文解道,领悟人生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思想性统一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阅读和欣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披文入情,感悟课文传递出的信息,感悟文中的优美情思,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而产生情感共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本身就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好素材,教师完全可以“因材施教”。实践已经证明:“披文入情”、“因材施教”对于学生“因文解道”、“因文悟道”,形成健康人格,实现新课标提出的“立人”目标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