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目前还没有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相应的内容,尤其是音乐学科中,蕴含着大量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挖掘蕴含于其中的显性和隐性的生命教育内容,寻找恰当的切入点,都能达到点化和润泽生命的目的。
一、发挥学生主体性,焕发生命的光彩
教育是生命的主动需求,个体生命的发展又是自主的、主动的。我们的高中音乐课堂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如在欣赏华彦钧的《二泉映月》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乐曲的悲悲切切,正确地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我首先把重点放在了作者生平的介绍。我极力用丰富的语调来讲述阿炳一生悲惨的遭遇,当时的教师里静极了,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触动。这节课,我没有采用过多的活动形式,极力营造与作品相符的气氛,使学生深入地了解了华彦钧,深入地理解音乐。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真正听懂了音乐后,他们会自觉地在音乐中展开自由的、充分的、丰富的、美妙的联想画面,体验到生命的真谛。
二、追求课堂的有效互动,增进课堂的生命活力
课堂的有效互动能促进学生主动地、有效地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既包括师生的互动,也包括学生和学生间的互动。生命课堂尤其要关注学生在互动中的表现。有效的互动讲求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讲求生命与生命的真诚地交往与共享。
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的引子与“江楼钟鼓”时,我故意不做与作品相关联的直接提示,而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学生在倾听音乐后为这一乐章起一个自己认为最贴切的名字。有了“倾听”的目标,学生们便认认真真地听了起来,凭着自己对作品的感受能力,展开想象,大家众说纷纭,名字起得也是丰富多彩、浪漫美妙。例如:“哀愁的少女”“太阳初升”“清新的早晨”……通过给乐曲命名,一幅幅由音乐描绘的画面顿时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样的师生互动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主动参与,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也是很有帮助的。
三、完善情感体验,体现生命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方法体现教学过程的愉悦性,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这既是音乐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也是音乐生命教育应达到的一个目标。所以,我们应完善情感体验,体现生命内涵,感染我们的学生,当学生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如在欣赏德国作曲家舒曼的钢琴套曲中的《梦幻曲》时,聆听钢琴独奏《梦幻曲》,请学生根据音乐要素以及音乐情绪上的变化想象音乐所描绘的内容。欣赏大提琴独奏《梦幻曲》,比较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同一首乐曲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学生可以体会到不同乐器演奏的音色的不同美感。学生总结出钢琴的音色让听者的心情放松,更适合表现梦幻的色彩,大提琴深情委婉比较有韵味,适合表现悠长的旋律,能很好地体现乐曲的连贯性,渗透着宁静的冥想与沉思的色彩,还可以让会弹钢琴的学生为大家演奏,和CD碟放的音乐进行比较,让学生进行点评,由于演奏者是自己的同学,学生情感上会表现出百倍的热情和关注,也会更细心地体味音乐,找出学生演奏的乐曲与大师演奏的作品之间的差距,从而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能够更深刻地体会音乐内涵。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觉得高雅音乐离自己很近,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课上有时会邀请有舞蹈特长的学生为大提琴独奏《梦幻曲》配舞,高雅的芭蕾很适合表现乐曲的意境,舞蹈的韵律随着音乐的节奏展开,乐与舞的融合更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四、利用学科综合,增强个体生命的感受力
利用学科综合,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教学方法之一,这样做可以更好地增强学生个体生命的感受力。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我先出示19世纪俄罗斯画家列宾创作的著名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然后教师再描绘画面的意境:“十一个衣衫褴褛、神情各异的纤夫,用胸前套着的纤索,吃力地拖着一只有着高高桅杆的船只负重前行,河滩上留下他们的串串足印……”,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让学生在欣赏这幅世界名画的同时边欣赏歌曲,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形象,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再如讲到《音乐的悲剧美》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验音乐悲剧美真正的魅力所在,我首先选用了一幅悲剧色彩的美术作品《母亲死了》(挪威画家蒙克创作)作为该课的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正是由于这幅画中强烈的色彩对比才导致了人们情感上的强烈冲击,从而表达出画中蕴含的悲剧美。教学实践证明,以这种视觉上的悲剧体验作为铺垫,对于学生在听觉上获得深刻的悲剧体验是很有帮助的。又如欣赏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创作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中的《两个犹太人》时,教师先给学生展示哈特曼的旅行写生画——画面上的两个犹太人,形象对比鲜明:一个肥胖、骄横;一个瘦弱、怯懦。而两个具有明显反差的音乐主题就是根据这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来表现:肥胖的“富人”,音乐主题含有大跳和短小的停顿,由弦乐和木管乐八度齐奏,显得粗壮、自负;瘦弱的“穷人”,音乐主题采用同音反复,初次出现时用加弱音器的小号演奏,刻画出战战兢兢,瑟瑟缩缩的形象。学生通过听和看的结合,能更深刻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形象,增强学生个体生命的感受力。
五、结语
本文在了解生命化教育理论和音乐教育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努力寻找生命化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契合点,尝试建立和论述音乐教育生命化的理念。我们应该对当前音乐教育中忽视个体生命自由发展的现象进行反思,倡导生命自由,努力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生命化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中学
一、发挥学生主体性,焕发生命的光彩
教育是生命的主动需求,个体生命的发展又是自主的、主动的。我们的高中音乐课堂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如在欣赏华彦钧的《二泉映月》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乐曲的悲悲切切,正确地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我首先把重点放在了作者生平的介绍。我极力用丰富的语调来讲述阿炳一生悲惨的遭遇,当时的教师里静极了,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触动。这节课,我没有采用过多的活动形式,极力营造与作品相符的气氛,使学生深入地了解了华彦钧,深入地理解音乐。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真正听懂了音乐后,他们会自觉地在音乐中展开自由的、充分的、丰富的、美妙的联想画面,体验到生命的真谛。
二、追求课堂的有效互动,增进课堂的生命活力
课堂的有效互动能促进学生主动地、有效地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既包括师生的互动,也包括学生和学生间的互动。生命课堂尤其要关注学生在互动中的表现。有效的互动讲求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讲求生命与生命的真诚地交往与共享。
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的引子与“江楼钟鼓”时,我故意不做与作品相关联的直接提示,而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学生在倾听音乐后为这一乐章起一个自己认为最贴切的名字。有了“倾听”的目标,学生们便认认真真地听了起来,凭着自己对作品的感受能力,展开想象,大家众说纷纭,名字起得也是丰富多彩、浪漫美妙。例如:“哀愁的少女”“太阳初升”“清新的早晨”……通过给乐曲命名,一幅幅由音乐描绘的画面顿时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样的师生互动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主动参与,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也是很有帮助的。
三、完善情感体验,体现生命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方法体现教学过程的愉悦性,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这既是音乐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也是音乐生命教育应达到的一个目标。所以,我们应完善情感体验,体现生命内涵,感染我们的学生,当学生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如在欣赏德国作曲家舒曼的钢琴套曲中的《梦幻曲》时,聆听钢琴独奏《梦幻曲》,请学生根据音乐要素以及音乐情绪上的变化想象音乐所描绘的内容。欣赏大提琴独奏《梦幻曲》,比较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同一首乐曲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学生可以体会到不同乐器演奏的音色的不同美感。学生总结出钢琴的音色让听者的心情放松,更适合表现梦幻的色彩,大提琴深情委婉比较有韵味,适合表现悠长的旋律,能很好地体现乐曲的连贯性,渗透着宁静的冥想与沉思的色彩,还可以让会弹钢琴的学生为大家演奏,和CD碟放的音乐进行比较,让学生进行点评,由于演奏者是自己的同学,学生情感上会表现出百倍的热情和关注,也会更细心地体味音乐,找出学生演奏的乐曲与大师演奏的作品之间的差距,从而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能够更深刻地体会音乐内涵。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觉得高雅音乐离自己很近,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课上有时会邀请有舞蹈特长的学生为大提琴独奏《梦幻曲》配舞,高雅的芭蕾很适合表现乐曲的意境,舞蹈的韵律随着音乐的节奏展开,乐与舞的融合更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四、利用学科综合,增强个体生命的感受力
利用学科综合,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教学方法之一,这样做可以更好地增强学生个体生命的感受力。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我先出示19世纪俄罗斯画家列宾创作的著名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然后教师再描绘画面的意境:“十一个衣衫褴褛、神情各异的纤夫,用胸前套着的纤索,吃力地拖着一只有着高高桅杆的船只负重前行,河滩上留下他们的串串足印……”,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让学生在欣赏这幅世界名画的同时边欣赏歌曲,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形象,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再如讲到《音乐的悲剧美》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验音乐悲剧美真正的魅力所在,我首先选用了一幅悲剧色彩的美术作品《母亲死了》(挪威画家蒙克创作)作为该课的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正是由于这幅画中强烈的色彩对比才导致了人们情感上的强烈冲击,从而表达出画中蕴含的悲剧美。教学实践证明,以这种视觉上的悲剧体验作为铺垫,对于学生在听觉上获得深刻的悲剧体验是很有帮助的。又如欣赏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创作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中的《两个犹太人》时,教师先给学生展示哈特曼的旅行写生画——画面上的两个犹太人,形象对比鲜明:一个肥胖、骄横;一个瘦弱、怯懦。而两个具有明显反差的音乐主题就是根据这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来表现:肥胖的“富人”,音乐主题含有大跳和短小的停顿,由弦乐和木管乐八度齐奏,显得粗壮、自负;瘦弱的“穷人”,音乐主题采用同音反复,初次出现时用加弱音器的小号演奏,刻画出战战兢兢,瑟瑟缩缩的形象。学生通过听和看的结合,能更深刻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形象,增强学生个体生命的感受力。
五、结语
本文在了解生命化教育理论和音乐教育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努力寻找生命化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契合点,尝试建立和论述音乐教育生命化的理念。我们应该对当前音乐教育中忽视个体生命自由发展的现象进行反思,倡导生命自由,努力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生命化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