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987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天祥(1236-1283),南宋诗人,抗元名臣,爱国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
  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宝祐四年(1256)状元。
  开庆元年(1259)蒙古元军攻宋,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逃亡),天祥上书斩宋臣,以稳人心,并进御敌之计,未被采纳。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草制语讥奸相贾似道,遭到劾罢。度宗咸淳九年(1273)起任湖南提刑,改知赣州。恭宗德祐元年(1275)元兵入侵东下,天祥破家产为军费,率义军万人入卫临安(今杭州),应诏勤王。次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在镇江脱险回朝,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端宗继位,复拜右丞相兼枢密使,率兵在福建、广东坚持抗元,转战于江西岭南一带,并收复州县多处。卫王立,加少保,封信国公。次年,终因寡不敌众,在五岭坡(今广东海丰)被俘,在狱中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诗,以明心志,拒不降元。后被押至元大都(今北京)拘囚三年多,屡拒各种威胁利诱,元世祖忽必烈以高官厚禄劝降,始终守节不屈被杀。临刑时正气凛然,从容就义,视死如归。
  可惜,一代爱国英才,状元丞相,殉国时,年仅四十七岁。有遗著《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一卷行世。《宋史》卷四十八有传。
  多少年来,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和爱国精神,光耀后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笔者爱砚有缘,曾喜得一件“文天祥铭文抄手端砚”,至今乃爱不释手。特撰小文,与师友交流。
  一、 来历
  此砚来自湖北鄂州市的一家农户。解放前,户主在河塘中挖藕时发现了它,看其平整厚重,当是一块有文字的“老石砖”捡回家,一直当垫脚石,垫在杂房大谷柜底部几十年。八十年初,大谷柜拆除后,户主将“老石砖”拿出来经人一看,才知是一方古砚台,后来,卖给了武汉下乡收购废旧古物的店主陈盖子。砚在“武汉香港路古玩市场”几经转手,为“二濯堂”主人肖新建老师所得。我与肖君相识相交多年,又是汉阳同乡,他知道我喜欢研究古砚,将砚惠让给了我。于是,砚到了笔者的书斋,成了我学习、研究宋砚的一件实物资料。
  二、砚品简介
  砚呈长方形高台抄手式,长20.9厘米,宽12.5厘米,厚6.7厘米(见砚照1-7)。砚体上有分化、剥蚀、漫漶现象,品相欠佳,但整体气势和神韵,依然古雅超群,引人瞩目。
  一是,墨池缕空雕“苍龙横沼”装饰,世之少见。
  二是,砚身多处有铭文,铭者名声之大,令人吃惊:
  第一,砚左侧,有文天祥为砚作铭曰:“美石一片云,中见苍龙尾;墨海起风雷,膏泽润千里。宝祐二年甲寅(1254),文天祥铭。”(篆书)三十个字(见砚照6)。
  第二,砚右侧,有刘一燝题字曰:“文信国藏砚(楷书大字),天启元年(1621)十月,刘一燝题。”(楷书小字),共十五个字(见砚照7)。
  第三,砚顶侧,有瘦金体:“御押”两字,中间有一组“御押符号”(见砚照5)。
  第四,砚右墙足底部,有楷书:“朗山”题字(见砚照4)。
  读以上铭文可知,砚上除有文天祥题铭外,还有皇帝的“御押”,以及“朗山”和“刘一燝”俩人的铭款,信息量大。
  从铭者的书风看,四处铭字各异,不大可能是一人所为;其书法、铭辞皆佳,镌刻均见功力,极具文士风采,似有宫庭砚作的气象。
  这方铭文砚,究竟是不是“文天祥遗物”呢?
  三、分析考察
  笔者从七个方面,考察分析如下:
  一是考察“石质”。外看此砚,黑不溜秋,形体敦厚,包浆古朴,墨锈斑斑,似乎有点像苏州灵岩山的蠖村石砚。细看砚堂及包浆,再用手扶之、叩之、掂之,才知其石凝重坚密;入水观看,色于马肝,细而不燥;映日视之,石面有“金星”点点,闪闪发亮,可知,它是一款上好的端州宋坑石砚。
  端州宋坑石,因在北宋发现、开坑采砚石,故取名为宋坑。它以下墨快而著称于世,人们赞为“石花”“紫端”。
  两宋时期,一件上好的宋坑石砚,都很名贵,能用得起此砚的都是皇室贵族和达官贵人。
  可见,此砚的石质与宋代开采期的情况相合,砚上土蚀、墨锈融为一体,呈相熟旧,具宋砚的气韵。
  二是考察“造型”。砚呈长方、高墙壁立、抄手式,俗称“高臺抄手砚”。
  抄手砚,始出于五代,兴盛于两宋,延续于明清,它是宋代最具时代特色的主流砚式。
  在宋代三百多年的发展变化中,抄手砚又出现了十多种不同的样式,归纳起来,主要有“箕形抄手砚”“四直抄手砚和“高台抄手砚”三大类别。
  此砚是典型的宋代高台抄手端砚,习称“太史砚”。其台高6·7厘米,结体端庄厚重,法度严谨,做工简约规整,线条挺拨,落地平正,气势威严又文气十足,是宋代中晚期的佳制。
  由于年代久远,历经磨难,岁月留痕,如今砚体全身是伤。
  三是考察“苍龙横沼” 装饰。此砚墨堂宽阔,墨池深挖,池中缕空深雕“苍龙横沼”纹饰,其龙形粗壮凶猛,头顶双龙角,鼻端似如意,龙头奋起,张牙舞爪,口吐龙珠,似有一飞冲天,要把龙珠的吉祥之光普照人间。
  龙身、龙尾之下即为墨池,约占砚面的半壁江山。
  此龙纹图饰十分奇持,显非凡品,在宋砚中也极为少见。
  “苍龙横沼”,典出《易经》乾卦的爻辞(是古人对东方苍龙运行的反映):“潜龙勿用,是苍龙七宿在地平线以下伏设;见龙在田,即黄昏时,角宿与天田星初见东方;终日乾乾,是苍龙七宿缓缓升起;或跃在渊,为苍龙诸宿跃出地平,尽现于东南;飞龙在天,即苍龙横亘南天;亢龙有悔,为苍龙开始西落;群龙无首,即指角宿落入西方,伏沉不见。”苍龙,又称为青龙,代表东方。封建时代,苍龙是皇权的象征,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
  砚以“苍龙横沼”纹为装饰,寓示“国家强大,天下太平”。   宋代学者周密《云烟过眼录·四卷》中载:“今宋御府有宝砚,曰‘苍龙横沼’,内有龙形横砚沼中,世所谓岩花是也,今在集贤院内,还有聚宝砚,玉板太乙船形,无眼而温润,皆为宝砚也。”元代学者陆友仁《砚北杂志·卷五》中,也记载了“苍龙横沼”宝砚出自北宋御府的遗事。
  由此可知,“苍龙横沼”抄手端砚,始出于宋代,是宋代内府的宝砚。后世,明代宣德年间,有仿宋“苍龙横沼”抄手端砚制品供内府使用,但其砚身刻有铭文,由端州宣德岩端石琢制而成。
  四是考察“御押”。硯头顶侧面,有竖刻宋徽宗瘦金体“御押”两字,两字中间有一类似“立”字花押。
  徽宗为何用“立”字作御押,应从“端”字而来,“立”字对他的继位至关重要。哲宗赵煦二十三岁死后,身后无子,便从哲宗的弟弟中寻找继承人,谁继皇位?皇室意见不一。向太后荐端王赵佶,并说:“神宗生前曾说,端王有福寿,且仁孝,当立。”徽宗靠宋神宗的“当立”方得帝位。微宗赵佶乃神宗十一子,为了不忘父恩,选用了“立”字为押。
  为了防伪,徽宗在“立”字五笔中,只保留两个横笔(二)字不变,另第一笔的“一点”、第三和第四笔的“一点和一撇”抽出来,在两横笔中间或中下,重新组合变化,用行书或草书写成一个“变形立字”,御签在公文、字画以及器物上,除了显露个人的风格外,主要目的是防止他人摹仿伪造。
  此砚上的“立”字花押,有点像变了形的“王”字。普查古今砚谱及有关专著,未见到刻有徽宗御押的古砚,后查有关资料,发现宋代周密的《癸辛杂识》和现代印学家韩天衡主编的《篆刻小辞典》中,宋徽宗时期有此类变形“王”字御押符号的记载。
  从而可断,这方有“御押”的内府宝砚,是徽宗御用或御赐大臣的砚台。至于它是如何从宫庭到了民间,在正史上无法查考,后在清代学者潘永因《宋稗类钞》书中,看到了北宋“靖康之乱(1127)”时此砚为大理寺棘卿王子裳得到后流落民间的一段轶事。
  五是考察“朗山”。砚底左墙足的楷书题款“朗山”,系文天祥早期的署号。天祥生于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朗山一个地主家庭,父亲文仪是个读书人,嗜学,工诗,一生不做官,但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他们走科举仕途,为国家去做事。
  幼年时,父亲为他取名“文云孙”,配以“天祥”为字,以出生地“朗山”为号。进入学堂读书后,换以天祥为名,大名叫“文天祥”,改字履善。
  宝祐四年(1256)二十岁中状元。在殿试中,天祥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达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议论卓绝”“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理宗御览试卷,龙颜大悦,亲拨天祥为状元。当时脱口说:“此天之吉祥,乃宋之瑞也。”为响应理宗皇帝的“金口玉言”,天祥再改字“宋瑞”。
  “朗山”出了“文状元”,一举成名天下知。地以人贵,人以地传,后来,人们自然将“朗山”改为“文山”,以突显文状元望地。天祥顺应民意,自号“文山”,立志为国效力。现在,事过数百年了,人们不知“朗山”是何人。这方砚石底足上,依稀可见的“朗山”二字――留住了天祥青年时代的记印。
  六是考察“文天祥铭文”。从砚左侧的铭文得知,此砚到了南宋理宗宝祐二年,有幸落到了文天祥手中。
  天祥喜得宫庭宝砚,十分珍视,不敢轻易动刀,先只在右墙足底,小心刻上自己的署号“朗山”,以示庆幸。后来,在赏砚时,因情之所至而有感而发,遂在左侧题刻了六句共三十个字的铭文。
  铭文的前四句,是一首五言诗:“美石一片云,中见苍龙尾;墨海起风雷,膏泽润千里。”后二句是天祥的落款,时间是“宝祐二年甲寅”,即公元1254年,距今760余年,个别铭字已漫漶不清,但依稀可辨。
  这是一首咏砚诗,字句不多,其意深邃。从文字表面上看,是在描述、赞颂这方品质华美、装饰奇特、发墨极佳的端砚,实质上,天祥意在“借御砚以抒心怀”,因而,在赞砚的字里行间,隐含着对当朝理宗皇帝的祈盼。
  理宗赵昀是南宋第五位皇帝,在位四十年。绍定六年(1233)亲政后,立志中兴,在朝政、吏制、经济、财务等方面采取了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取得了一定成果,国家中兴有望。可是,到了执政后期,只图偏安与享乐,朝政相继落于奸相佞臣的手中,国势日衰,蒙古元军入侵,上下人心惶惶。
  天祥心系南宋江山和国民的安危,祈盼理宗皇帝重新振奋“冲出来”:“苍龙起风雷”——用狂雷炸响般的力量,改革弊政,强军安邦,膏泽天下,保国安民。
  题写这首诗时,天祥乃是十八岁的书生,随父在家过着耕读生活。二年之后,进京“赶考”中状元 ,才离开家乡走入仕途,为国奔波二十多年。他不仅在江西、湖南、广东任过职,而且还多次往返于徽州、黄山、泾县、宣城一带,任过宁国府台,创作了很多笔触有力、情感强烈的诗文。
  这首咏砚诗,其思想、性格、情怀以及精神气概与天祥的诗风相符;其小篆书法,圆转流畅、典雅秀劲,为宋人篆书体式。据有关资料记载,“文天祥善小篆……以小篆书法闻名当时”。可惜,其篆书传世作品鲜见。
  为考证这首咏砚诗的源头遍查众多资料,但均未见出处;天祥的诗文遗作中也未见收录;更不曾见到天祥的小篆传世墨迹。
  因而可以推断:由于,此砚出生于内府,上有“御押”,是皇帝的御用之物,天祥怕惹事生非,所以,一直秘藏在老家,不敢示人。当然,此咏砚诗也不敢向外张扬了。
  再从铭文的包浆、旧气、字口的气韵以及文墨水平等方面品鉴,铭文是“一眼”老刻,不可能是他人所为。
  查各类中国人名辞典,在南宋理宗时期(1225-1264),姓名叫文天祥又享有大名者,只有吉州庐陵的状元文天祥一人。
  从以上种种征象看,“砚为文天祥遗物”的可能性极大。
  七是考察“刘一燝题款”。文天祥殉国后,此砚碾转流传于民间,不知经过了多少人手,到明朝天启元年(1621),为当朝大臣刘一燝所得。   刘一燝(1567-1635),江西南昌人,字季晦,号贞白。其父刘曰材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官陕西左布政使。万历二十二年(1595)一燝与兄一煜同中乙未科进士。授检讨,累迁礼部右待郎。
  明光宗立,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光宗去世后,明熹宗即立,因翼卫幼帝有功,初期为内额首辅,加封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一燝为人中正,为政贤明,能匡君之失,中外欣然望治。后来宦官魏忠贤(阉党势力)利用熹宗年幼,花言巧语进行蒙蔽,造事乱政,排挤贤臣,天启二年一燝被迫致仕,辞官回乡。
  明崇祯1628年继位后,魏党倒台,一燝官复原职,累加太子太傅、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崇祯八年卒,赠少师,享年六十九。福王时,追谥文端。有《文端公集》。
  刘贞白得到此砚,经鉴赏,认定此为文信国题铭的砚台。
  贞白的认定,决非信口雌黄,也不可能误判。
  其一,他是“爱砚之人”。
  古代的文人都爱砚台,“一日相亲,终生相伴”“不可一日无此君”,贞白也一样。他出生书香之家,从小读书写字,就开始使用砚台。后来进士及第,从文人到官人再到大官人,历神宗、光宗、熹宗三朝,担当重任四十余年,一生不知用过、见过、品尝过多少砚台,而且,身居高位,还能见到明廷内府的宝砚。他是爱砚之人,也应是品砚高手,对民间砚、学生砚、文人砚、宫廷砚的特征、品质的优劣、下发墨的好差,是能够辨别的。
  其二,“老砚台会说话”。
  古人说:“老砚台都会说话,如果你认识它,它会告诉你,它是谁。”这是爱砚之人都具备的常识,贞白也会一样。他鉴定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不是书上的砚台和纸上的拓片,砚台一上手,在直观感受中,得到各种信息,再通过综合分析,最后确认系文信国的遗物,如获至宝。出与对爱国英雄的崇拜,遂特意选用醒目的大字体,运用深刀重刻,将“文信国藏研”五字,篆刻在右侧上,后落“天启元年十月,刘一燝题。”小字款,以示敬重。
  此题刻距今已390余年,砚表及字口包浆浓郁自然,古韵“开门”,为“一眼”老刻无疑。其书法古雅大气、粗犷而秀美,彰显着明代文士的书风。
  由此可断,刘一燝对此砚的认定,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四、结论
  经过以上“七个方面的考察及分析”, 我们得到了“三个证据” 和“一个佐证”。
  三个证据:
  1.此砚旧气、包浆、墨锈、古韵开门,石质、造型、装饰、花押,均具宋代特征,其装饰、宋押在有关文史资料上有所记载。实物可证,它是南宋“乌龙横沼”宋坑端石抄手砚,是宋时的古砚。
  2.此砚流传有绪。原为宫庭用品,后来流于民间;南宋宝祐二年(1254),为文天祥所得并在砚上题刻了一首咏砚诗,天祥于公元1283年殉国后,砚不知去向;直到明末天启元年(1621),为刘贞白得到题写铭文,来龙去脉清晰,流传均有铭文作证。
  3.南宋宝祐二年,文天祥铭文(十八岁时所题的一首“咏砚诗”),系爱国忠君之言,与文天祥本人的思想、性格、情怀、精神气概以及诗风相符;其小篆书法为宋人篆书体式;加上砚台数百年沧桑气韵的印证,铭文应该出自文天祥之手。
  一个佐证:
  明朝天啟元年,当朝大臣刘贞白对此砚的鉴定题字,确认为“文信国藏研”,为“砚是文天祥遗物”提供了一个佐证。
  鉴于此,笔者认定 :文天祥铭“乌龙横沼”抄手端砚是文天祥的遗物。
其他文献
牛帅兵,1977年生于河南滑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解放军后勤保障部美术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渝北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重庆卫视、《中华儿女》《解放军生活》《中国书画报》《辽宁日报》《重庆与世界》《重庆文艺》《安阳日报》《广安日报》《锦州日报》等几十家新聞媒体先后对其做过专题报道。
期刊
盘山公路由水泥修筑而成,车轮碾压能感觉到路面的硬朗、坚实。一路向上爬行,车身在道路两侧的绿树荫浓中出没。绿意从车窗外蔓延至眼里,初夏酷热中仿佛平添几丝凉意。从山脚开始,抵达李艳红家中车程近40分钟,期间见到两趟大巴沿山路急驶而下,大巴,也是李艳红走出大山的日常交通工具。  一行人,两台车。  都市频道故事摄制大哥钊神,一副好身板,闲聊时得知,哥隔天一长跑,篮球配合健身房,应付环岛自行车拉力赛,跟拍
期刊
一般写字画画的出作品集都会请名家写点推介文字,我也有一些。朋友说,书画集都这样,你可以不一样,你干脆自己说几句,简单点,纯粹点!  我说好。  真写还不好下笔,因为艺术创作有其特殊性,眼高手低,看自己的字,往往越看越心痛,即使你有“不示人以璞”的决心,也很难保证出来的就不是璞,所以你既不能乱贬,容易让人觉得做作,更不能瞎吹,因为脸皮又不够厚。思前想后,还是不说字好一些,单说有关这本书的闲话。  首
期刊
李德会,1967年生于江苏金湖,又署载物堂、润斋。现为淮安市美术馆副馆长、淮安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入展第四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全国第十届书法作品展、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书法作品展、全国第二届手卷展、全国第三届行草书展、全国首届小品展、全国第三届草书展、全国第七届楹联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百人精品展等展覽四十余次;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孙过
期刊
常春,陕西西安人,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青联委员。2008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获美术学书法专业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刘守安先生。曾荣获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三秦人才”称号,入選首届“陕西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艺术家资助计划”。出版专著《中国古代书法观念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
期刊
陈西川,1929年12月出生,湖南邵阳人。20世纪50年代就读于中央美院,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早年执教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上世纪60年代回到家乡邵阳。先生毕生致力于美术教学,李自健、李晨、王炳炎、刘人岛、王文明、雷小洲、欧偲等许多知名画家都是出自他的门下。先生出生书香门第,一生淡泊名利,蜗居斗室潜心画画,畫了许多乡下底层人的素描,充满艺术个性的素描作品堪称一流。先生晚年绘画喜欢用线条勾
期刊
14世纪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中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在这样一些艺术家中人们首先就会提到文艺复兴之“三杰”。而先于“三杰”的圣多罗·波提切利,作为文艺复兴早期艺术家的代表其所产生的作用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波提切利有自己突出的技艺,通过这些技艺,他把一种独特的我们在别处无法获得的愉悦传达给我们。“新柏拉图主义启发了他对古典主义传统与中世纪潮流的结合,他吸收了前人和同时代艺术家作风的雄伟和气质,
期刊
牛帅兵,单就这个名字就能给人无限的遐想,一个很帅气的的解放军,一个很牛的兵哥!总之,肯定能和军人联想到一起!凭着勤勉、悟性、坚毅,牛帅兵从旧作业本上横涂乱抹到步入中国书法艺术这片黑白天地,在尽心尽善做好军人的本职工作之外的时空里,将一片痴情赋翰墨,处处都弥漫着浓浓的墨香。在书法创作中,牛帅兵坚持书法法度和精神,同时代审美语境相结合,写出意趣,在雅俗兼备的道路上果敢前行。  神融笔畅勤耕作 挥毫泼墨
期刊
鸣蝉小憩纱窗  窗拥绿纱闻好音,一蝉游冶偶光临。  缘何芳翅独流寓,岂有疏桐违素心?  身细难从语冰雪,声清且与乐焦琴。  忽惊异动人相扰,振翼冲飞不可寻。  《鸣蝉小憩纱窗》一诗,书品初见于《三余再吟》,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沈鹏先生写过不少境界圆融、寄意幽微的咏物诗,此作为其佳品之一。蝉,又名知了,属同翅目蝉科,该虫分布甚广,一般在海拔不超过250米的地方都有出现。幼虫在土中生活,将要羽化时,
期刊
吕福龙(吕福隆),1954年5月2生,祖籍沛县,号秋居士,颜其居曰洗心草堂,后易为竹外一枝轩,今为省斋。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颜体书法研究会理事,友声书社学术委员,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政协十一、十二届委员。书法作品以及书论散见于《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报》《书法导报》《书法报》《中国书画报》《美术报》《书法》《艺术中国》等专业报刊杂志,并多次参加全国性的书法展览和书学研讨会。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