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思”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aq1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九思”最初由孔子提出,在《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记载着“君子有九思”,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九思”的教育实践,从学习层面、生活层面和社会层面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其中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学会生活,进而认识世界,最后成为一个善思、善学、善问的人。除此之外,“九思”对当代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使课堂教学走向互动式的对话。
  [关键词]九思教育;课程设计;内涵;实践;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2000103
  在《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记载着“君子有九思”,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由此可以看出,这“九思”意蕴深刻,教师应以“九思”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诱发学生深入思考人生。
  一、“九思”的内涵
  在“君子九思”中,孔子对九种行为准则进行全面的论述:“视”“听”是人的感官知觉;“色”“貌”是人的外在形象;“言”“事”是人的思想;“疑”“忿”是人的心理和情绪;“见得”就是指人面对利益得失时应如何取舍。这九种行为准则,虽然看起来互相独立,但是有其紧密的内在联系。 “视”“听”是处理好人际关系最基本的途径,孔子认为,不仅要懂得“视”“听”,更要学会“明”“聪”。由此可以看出,要学会明辨是非,才不会被表象所迷惑。“色”“貌”从表面上看,是指一个人的外在形象,但其实是指人的礼仪与姿态。这就要求人在注意自己外在形象的同时,更要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这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这类人往往会在人际交往中追求“温文尔雅、谦虚严谨”。更为重要的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也会是一个忠实诚恳、虚心学习、懂得取舍的人。由此看来,孔子所说的“君子”就是“九思”的成就之人。事实上,孔子的“九思”蕴含着很多做人的道理,要想成为“杰出之人”,就应该学会多思,思而后行,思行合一,行而后果。
  二、探索“九思”的教育实践
  1.“九思”教育的运用
  据笔者所知,福州省金城小学自2008年创办以来,就提出“思行合一”的办学思想,有效运用“九思”对学生进行熏陶教育。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张荣伟教授表示,孔子曾说君子有“九思”,如果用现代教育理念来解读“九思”,其分别对应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微笑、学会行礼、学会表达、学会担当、学会探究、学会克制、学会取舍等九个方面,这与该校“思行合一”的办学思想正好契合,其目的是通过“九思”教育的课程,教会学生进行有效思考,转变自己的思维,深刻领悟人生道理。因此,根据“九思”的内涵以及小学生能力发展的特点,张荣伟教授设计了“视思明——学会观察”“听思聪——学会倾听”“色思温——学会微笑”“貌思恭——学会行礼”“言思忠——学会表达”“事思敬——学会担当”“疑思问——学会探究”“忿思难——学会克制”“见得思义——学会取舍”这九个相对具体且具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把每个主题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授课,并以切合实际的案例加以说明,促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
  笔者曾在金城小学听过这样一节小学二年级的“九思”课,课堂主题是“学会取舍”,教师这样设计教学。
  【片段A】
  师:大家先进行小组讨论,谈谈周末你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取舍?(十分钟后,学生轮流上台汇报讨论成果,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进行提问。)
  生1:我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爬山,但又很想去少儿图书馆看漫画书。
  生2:我既想去动物园玩,又想去海边玩。
  师:在这种情况下,你們应如何取舍?
  生1:我觉得周末还是应该多陪爸爸妈妈,所以我选择去爬山。
  师:为什么应该多陪爸爸妈妈呢?
  生1:因为很多时候我都是在学校上课,而爸爸妈妈在上班,我们能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很少。
  师:那我们平时回家是不是应该帮爸爸妈妈分担一些家务,或者给爸爸妈妈倒杯热水呢?
  生(集体回答:是。)
  【片段B】
  师(讲“分糖果”的小故事):请同学们思考,小和尚在每次取舍中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生纷纷讨论)
  师:如果你是小和尚,你会怎么做?
  生1:瓶口那么小,小和尚可以每次只拿一颗糖果。
  生2:小和尚为什么要把手伸进瓶子里拿糖果呢?直接倒出来就可以了。
  生3:小和尚可以把瓶子打碎,这样他就可以得到所有的糖果了。
  师:这时候大和尚走过来告诉小和尚,不可以那么贪心,每次只拿出一颗糖果,手就不会卡在瓶口了。你们认为小和尚贪心吗?
  生1:我认为小和尚是贪心的,因为他想一次性就把所有的糖果都拿出来。
  生2:我认为小和尚不贪心,他只是想节约时间,所以才想要一次性拿出所有的糖果。
  生3:我认为小和尚不贪心,他只不过做了他认为正确的事情。
  师:小和尚这样做是不是真的可以节约时间呢?
  生4:不是,这样反而更浪费时间。
  师:每天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取舍,所以你们应该形成自己的“取舍观”,在生活中学会取舍。
  ……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将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好思、好学、好问的天性,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体会到思考的乐趣。由于人类是具有思维的动物,思维对于人的发展来说,是固有的、内在的。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养成批判性、创造性、有效性的思维。 因此,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教师还要利用知识传递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独白式的知识传递,由于不存在语言交流而难以构成对话。所以,教师的 “满堂问”和学生滔滔不绝的回答,表面看上去交流热烈、气氛活跃,但学生只是停留在问题的浅层,缺乏思考,自然难以构成真正的教学对话。正如佐藤学所说的,在课堂对话中,先由知道正确答案的教师来提问,不知道正确答案的学生来回答,然后教师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评价。这样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价三个要素,完美支配课堂教学。现在“九思”教育的专题课堂上,不再是传统教育的“一言堂”和“满堂灌”,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或者说他们以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构成他们眼里的世界以及周围的世界,他们试图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同时也在倾听他人对于世界的看法。   在“九思”课堂上,教师發现了一个长期被忽略的事实:学生是一个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教师应把“说话”的自主权与“思考”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话来弄清楚我们个人的理解,弄清楚知识是什么,然后才能追寻到什么是‘真’。”教师通过苏格拉底式提问,与学生进行对话,按照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旨在让学生真正养成善思、善学、善问的良好习惯。
  2.“九思”教育的课程设计
  笔者认为,“九思”教育的课程设计可以从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这个方面入手。那么,应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呢?笔者认为可以根据“九思”的内涵,从学习层面、生活层面和社会层面这三个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有效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进而认识世界,最后成为一个善思、善学、善问的人。
  (1)学习层面。
  学习层面的思考包括学会观察、学会探究和学会表达。观察是一个知觉、思维、语言等综合作用的智力过程,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起点与获取知识的源头。而产生社会粗鄙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缺乏观察力。因此,要想改变当前这种现象,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迅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所以,学会探究目的是让学生在其过程中形成探究意识,掌握探究方法,养成理性分析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表达则是要求学生在探清事物的本质之后,以合情、合理、合法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想法。之所以出现社会粗鄙化中的网络暴力现象,是因为有很多人在这方面有所缺失。很多网民在没有探清事物本质之前,进行主观臆断,在发表言论时没有考虑到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缺乏必要的判断,很多时候甚至是一味地批判或者恶意攻击他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有必要引导学生三思而后行,让学生在表达意见前,要先给自己充分的思考时间,思考自己的话会对别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进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基于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思维训练,从有意识的训练到最终化为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甚至是一种本能。另外,教师让学生全面思考各种可能出现的观点和解释,警惕个人动机与偏见的影响,更要使学生关注真理,意识到自己的偏见,自觉避免或减少这些偏见对判断所造成的影响。
  (2)生活层面。
  生活层面的思考包括学会倾听、学会微笑和学会行礼。当前,粗鄙化的现象更多体现在冲突和争执上,这些问题多是源于很多人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探索正确的倾听方式,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的想法和做法,从而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学会微笑,不仅是对别人的礼貌,而且可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树立“你行,我也行”的坚定信念。当一个人自信的时候,就能从容地面对生活,也能微笑地面对自己和他人,与人为善。学会行礼,不仅要让学生懂得“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还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懂得最基本的礼貌,会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情况做出理性的判断和相应的道德行为,而不能人云亦云,失去判断标准。在我看来,良好的精神风貌是抵制社会粗鄙化的有效方法, 如果精神文化缺失,就会降低文化的免疫功能。对此,只有从个人精神风貌上做一些改进,才能让大家更加和谐。
  (3)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的思考则包括学会取舍、学会克制和学会担当。学会取舍在于引导学生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出正确的取舍,并指导学生正确把握当下,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学会克制旨在让学生了解愤怒的情绪会带来的不良影响,让学生体会到克制情绪的重要性,并且掌握控制情绪的方法。学会担当旨在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责任,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感受到责任心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意识,使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只有大家都能做到这些时,我们的校园和社会才会更加友好与祥和。
  三、“九思”教育的启示
  第一,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一直以来,每一门学科内容的科学性和完备性被作为传统课程标准编撰的根本依据,其主要呈现方式是以学科思路和逻辑为主,而基于“九思”文化的课程标准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为导向。因此,要解决现实世界和知识世界的矛盾冲突,教师就要打破课程标准内容设计的思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线,合理安排学科知识内容。课程设计时,教师不仅要因材施教,而且要结合不同年级的学生需求以及形成的核心素养来合理安排学科知识教学。同时,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科内容的特点进行合理安排,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第二,使课堂教学走向互动式的教学对话。在“九思”课堂上,教师特意为学生创设对话情境,使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把书面的语言符号转换成口头话语。这样一来,文本的文字、符号等静态呈现的标识在学生特有的语言表达中被激活,并与现实情境建立起一种生动的关联。
  综上所述,学校通过建设系统的校园文化,广泛宣扬“思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将作为学校教学理念的“九思”植入每一个教师与学生的心中,这样才是真正地将“九思”文化的理念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会学生思考[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231.
  [2]佐藤 学,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43.
  [3]罗伯特.费舍尔,蒋立珠译.教儿童学会思考[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119.
  [4]曾轶.学会表达是阅读教学的最好支点[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0).
  [5]辛涛,姜宇,王烨辉.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1).
  (责编蓝祝丹)
其他文献
拼读是学生理解与记忆词汇的前提,是学生理解单词的基本语音、词义、形态的基本能力,是奠定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有力保障。《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了解基本的拼读规律,能够根据拼读规律,读出一定量的单词。可见,在小学高年级英语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喜好新鲜事物,认知依赖于具体事物,注意力缺乏持久性与稳定性等心理活动特征,在词汇的教授过程中,积极挖掘单词拼读的有趣成分,将拼读规律的教学融入说唱
[摘 要]在学习中,学生“敢于提问、善于设问”是富有创造力的表现。但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仍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主动提问,基本处于“机械学习”状态,为了转变这种情况,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关键词]问题 教学 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9-040  传统教学中,英语教师占据课堂教学的主导位置,
[摘 要]学校教育所承担的责任之一是培养终身的读书人。身为教师的我们,应先自己读书,再带动学生读书,这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无以言说的幸福。让阅读成为悦读,让快乐在阅读中扎根。  [关键词]阅读 悦读 信仰 锤炼 完善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3-092  一、团队引领——坚定阅读信仰  我校成立了“8 1”工作室,即在8小时工作
“数学日记”是学生自我化、自动化叙说的一种方式,是学生对老师、对数学、对课堂、对学习的一种主观认识和“真情表露”。 孙旭花老师在《美国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日记”》一文中指出:“数学日记,就是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对每次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评价及意见,其中包括自己在数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数学日记”能拉近老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拓宽老师、家长和学生交流的空间,融洽老师
[摘 要]德育教育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而家庭和学校则是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和优秀品性影响最大的两个阵地,家校共育这一模式的应用方兴未艾。为了避免家校共育流于形式、失去效用,必须牢牢抓住学生、家长、教师这三个基本点,以班级延展活动为基本面,合理有效地设计各种班级主题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筑起牢固、稳定、卓有成效的德育教育金字塔。  [关键词]德育教育;三点一面;主题活动  [中图分类号]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偏离“以音乐为本”的现象,不少教师虽然点子多,但对于新教材、新教学理念理解不透、挖掘不深,没有真正理解综合的内涵,过于注重传授知识,使教学流于形式。因此,教師应多关注学生、关注音乐,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音乐教学回归本色。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音乐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
[摘 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新课改教学理念,将任务教学设计为导学案,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任务型 教学策略 导学案 自学能力 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4-031  目前,小学英语教材大多数是按照话题编排,每个话题为一个单元任务展开教学。我结合新
[摘 要]在小学品德课中,教师对学生起着不可忽视的引领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引领要扎实,教师要给足学习时间、关注学习方式、注重以学定教。教师只有掌握了引领的诀窍,才能在小学品德课中发挥更好的引领作用,而学生也才能在品德课中得到更高效的发展。  [关键词]引领 高效 小学品德课 教师 引领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0-054
古往今来,世界范围内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异彩纷呈,尤其是文学名著,更是人类历史文化精髓的沉淀,同时,文学名著不可避免地拥有时代的烙印,它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文学成熟和繁荣的显著标志。学生如果能从小学开始阅读名著,毋庸置疑,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多年来一直辛勤耕耘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而且一直积极地将文学名著引入语文课堂。经过20年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我觉得带领学生走进经典文学
在生命科学教学中,有机渗透并合理整合人文教育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生命种植饲养等体验活动,增加学生认知广度与深度,探究生物的多样性、共同特征、环境影响,以及健康生活等问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学生智慧与精神的双丰收,为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奠定良好基础。笔者曾经以《养蚕》单元教学为例,做了初步的尝试,现介绍如下,以供研讨。  一、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体现人文关怀  人文精神就是指“一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