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人们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很少有人知道,五十多年前,这位“中国航天之父”从美国归来时,带给中国的,除了航天技术,还有一颗种子——运筹学。1978年,一位从沂蒙山革命老区走出来的年轻人,以专业课考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后第一批为数不多的运筹学研究生,他就是陈庆华。
一门崭新学科的诞生
在运筹学界,有一个流传广泛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1981年,36岁的陈庆华从山东大学数学系毕业,在运筹学研究中崭露头角的他,被山东大学安排公费出国,继续深造。
闻此讯息,中科院院士、著名数学家许国志马上来到济南,动员陈庆华去长沙的国防科技大学做教员,教运筹学。当年,国防科大招收了全军第一批运筹学研究生,高水平教员极其缺乏。许国志没有想到,他的挽留和邀请,促成了一门意义非凡的学科——军事运筹学的诞生。
“能否创建一个军事运筹学学科,专门培养军事运筹学研究生?”到国防科大后即转为军人的陈庆华萌生了这样的念头。这个想法得到总部机关和学校的大力支持。
陈庆华马不停蹄地登门向国内著名专家请教,勾画出军事运筹学的课程体系:一是军事学基础知识,二是运筹决策~的基本理论方法,三是作战与装备建设的建模仿真能力,并和同事一起完成了研究生培养方案。
1984年、军事运筹学学科得到了国务院学位办的批准,全国第一个军事运筹学硕士授权点在国防科大建立。
精明人的“傻瓜软件”
陈庆华始终认为,军事运筹学应把目标瞄向战场和军队应用。“不能仅在一个学校里播种发芽,更要在全军开花结果。”陈庆华说。
1986年,陈庆华作为专家观摩广州军区某摩步师演习,部队刚拉动半小时,就出现机动速度下降、指挥意图难以实施等困难。陈庆华带领课题组用两个月时间,利用运筹学理论优化出最佳行军路线。该师作训科长向陈庆华提出:“能不能教给我们一种方法或者研制一个软件,像傻瓜相机那样,可以通过简单操作,就告诉我们最优路线?”
作训科长的问题,让陈庆华上了心。一回到学校,他就带着研究生,深入部隊院校,对部队战备等级转换、战斗开进等各种课题进行研究,之后,又一头扎进实验室,确认每个数据、每个算法。
“有一次,为解决一个优算法问题,他连续3天没出实验楼,饿了吃盒饭,渴了喝白开水,困了就趴在桌上睡会儿。”陈庆华的研究生周经纶说。
1989年,陈庆华的军事运筹通用工具软件通过成果鉴定,与当时美国最新提出的沄筹管理软件进行对比测试,同一个问题,美国的软件需26秒完成,而陈庆华的软件只用了4秒。陈庆华专门为部队研制的这套软件,被官兵们称为“傻瓜软件”。
至今,陈庆华光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军队科技进步奖的科研课题就有20余项。
教学上的“拼命三郎”
“凭你在运筹学领域的名气,抓几个课题就能出大成果,根本不必站在讲台上吃粉笔灰。”1981年开始在国防科大任教;1993年,因工作需要,调到了位于北京怀柔的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做教员,在这28年的从教生涯里,常有人这样劝他。而陈庆华却说:“教学是‘1’,科研是‘0’,没有前面这个‘1’,后面再多‘0’都毫无意义。”。
2008年,陈庆华的妻子被确诊为肝硬化,需要进行肝移植。而这个时期,陈庆华每天都有课,他没把家里情况告诉学院任何人。
“深更半夜,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教授在病床边,聚精会神地备课,困了就在病床边睡会儿,真让人感动。”值班护士说。
“60多岁的人了,连续10多天,天天晚上陪护,白天上课,我怎么就是没发现呢?”陈庆华所在的教研室主任说,“这个‘拼命三郎’,就是舍不得课堂,舍不得学生。”
如今,陈庆华指导的研究生已达100多名,成为全军培养研究生最多的导师之一。“教学是一个教员的本职工作和责任。这个讲台,我还要继续站下去。”今年64岁,已经两次推迟退休时间的陈庆华说。
不署导师之名的规矩
曾经有一名研究生,在陈庆华的指导下完成一项科研成果,并形成了论文准备发表。为增加投稿“命中率”,他把导师名字放在了第一,自己署名第二。陈庆华发现后马上批评了他:“论文要靠质量取胜,我的名字不能署。”但同时,他又精心指导学生修改论文,直至发表。从此以后,所有学生都知道了这个,规矩,再没有人敢破例。
对于这样“严厉”的导师,学生们却是发自内心地敬重。侯妍2002年报考陈庆华的博士研究生,当时,她已是副教授。在做一项课题研究的时候,侯妍交上的研究报告中引用的200多篇参考文献,有100篇左右没有标注出处。“我认为这100篇都是一般性文献,而且这种不标注现象在当时也很普遍,谁知陈教授给我退回来了。”当时,候妍很不理解,第二天到陈庆华办公室时,陈庆华拿出两大摞论文让她看,一摞标注完整,一摞没怎么标注。看完后她发现,标注完整的那一摞论文水平明显更高。“别看标注是小事,主要是让你养成良好的做学问的习惯,这会让你今后做学问更加严谨。”一番话让侯妍体会到了导师的良苦用心。
带起学生来没有丝毫门户之见,下去调研时不顾年迈活跃在第一线,让他作事迹报告的时候,他却说:“我已经60多岁了,就让年轻人踏着我的肩膀,向着军事运筹学的更高目标攀登。”这就是人们眼里的陈庆华。
一门崭新学科的诞生
在运筹学界,有一个流传广泛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1981年,36岁的陈庆华从山东大学数学系毕业,在运筹学研究中崭露头角的他,被山东大学安排公费出国,继续深造。
闻此讯息,中科院院士、著名数学家许国志马上来到济南,动员陈庆华去长沙的国防科技大学做教员,教运筹学。当年,国防科大招收了全军第一批运筹学研究生,高水平教员极其缺乏。许国志没有想到,他的挽留和邀请,促成了一门意义非凡的学科——军事运筹学的诞生。
“能否创建一个军事运筹学学科,专门培养军事运筹学研究生?”到国防科大后即转为军人的陈庆华萌生了这样的念头。这个想法得到总部机关和学校的大力支持。
陈庆华马不停蹄地登门向国内著名专家请教,勾画出军事运筹学的课程体系:一是军事学基础知识,二是运筹决策~的基本理论方法,三是作战与装备建设的建模仿真能力,并和同事一起完成了研究生培养方案。
1984年、军事运筹学学科得到了国务院学位办的批准,全国第一个军事运筹学硕士授权点在国防科大建立。
精明人的“傻瓜软件”
陈庆华始终认为,军事运筹学应把目标瞄向战场和军队应用。“不能仅在一个学校里播种发芽,更要在全军开花结果。”陈庆华说。
1986年,陈庆华作为专家观摩广州军区某摩步师演习,部队刚拉动半小时,就出现机动速度下降、指挥意图难以实施等困难。陈庆华带领课题组用两个月时间,利用运筹学理论优化出最佳行军路线。该师作训科长向陈庆华提出:“能不能教给我们一种方法或者研制一个软件,像傻瓜相机那样,可以通过简单操作,就告诉我们最优路线?”
作训科长的问题,让陈庆华上了心。一回到学校,他就带着研究生,深入部隊院校,对部队战备等级转换、战斗开进等各种课题进行研究,之后,又一头扎进实验室,确认每个数据、每个算法。
“有一次,为解决一个优算法问题,他连续3天没出实验楼,饿了吃盒饭,渴了喝白开水,困了就趴在桌上睡会儿。”陈庆华的研究生周经纶说。
1989年,陈庆华的军事运筹通用工具软件通过成果鉴定,与当时美国最新提出的沄筹管理软件进行对比测试,同一个问题,美国的软件需26秒完成,而陈庆华的软件只用了4秒。陈庆华专门为部队研制的这套软件,被官兵们称为“傻瓜软件”。
至今,陈庆华光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军队科技进步奖的科研课题就有20余项。
教学上的“拼命三郎”
“凭你在运筹学领域的名气,抓几个课题就能出大成果,根本不必站在讲台上吃粉笔灰。”1981年开始在国防科大任教;1993年,因工作需要,调到了位于北京怀柔的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做教员,在这28年的从教生涯里,常有人这样劝他。而陈庆华却说:“教学是‘1’,科研是‘0’,没有前面这个‘1’,后面再多‘0’都毫无意义。”。
2008年,陈庆华的妻子被确诊为肝硬化,需要进行肝移植。而这个时期,陈庆华每天都有课,他没把家里情况告诉学院任何人。
“深更半夜,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教授在病床边,聚精会神地备课,困了就在病床边睡会儿,真让人感动。”值班护士说。
“60多岁的人了,连续10多天,天天晚上陪护,白天上课,我怎么就是没发现呢?”陈庆华所在的教研室主任说,“这个‘拼命三郎’,就是舍不得课堂,舍不得学生。”
如今,陈庆华指导的研究生已达100多名,成为全军培养研究生最多的导师之一。“教学是一个教员的本职工作和责任。这个讲台,我还要继续站下去。”今年64岁,已经两次推迟退休时间的陈庆华说。
不署导师之名的规矩
曾经有一名研究生,在陈庆华的指导下完成一项科研成果,并形成了论文准备发表。为增加投稿“命中率”,他把导师名字放在了第一,自己署名第二。陈庆华发现后马上批评了他:“论文要靠质量取胜,我的名字不能署。”但同时,他又精心指导学生修改论文,直至发表。从此以后,所有学生都知道了这个,规矩,再没有人敢破例。
对于这样“严厉”的导师,学生们却是发自内心地敬重。侯妍2002年报考陈庆华的博士研究生,当时,她已是副教授。在做一项课题研究的时候,侯妍交上的研究报告中引用的200多篇参考文献,有100篇左右没有标注出处。“我认为这100篇都是一般性文献,而且这种不标注现象在当时也很普遍,谁知陈教授给我退回来了。”当时,候妍很不理解,第二天到陈庆华办公室时,陈庆华拿出两大摞论文让她看,一摞标注完整,一摞没怎么标注。看完后她发现,标注完整的那一摞论文水平明显更高。“别看标注是小事,主要是让你养成良好的做学问的习惯,这会让你今后做学问更加严谨。”一番话让侯妍体会到了导师的良苦用心。
带起学生来没有丝毫门户之见,下去调研时不顾年迈活跃在第一线,让他作事迹报告的时候,他却说:“我已经60多岁了,就让年轻人踏着我的肩膀,向着军事运筹学的更高目标攀登。”这就是人们眼里的陈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