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见好风景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gs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桥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物。
  桥给人们出行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美化了生活。
  桥让胸怀鸿鹄之志的有识之士,放大视野,远走他乡,闯荡五湖四海,追逐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幼时初过桥的历险记忆和渴望家门口修桥的夙愿,让我喜欢看桥、过桥、赏桥,尤其酷爱跨越江河的大桥。
  重庆这座“桥都”,历经40年的沉淀,让我有数不尽的桥要夸,数不尽的情要抒。
  桥,水梁也
  我的老家在江津区塘河镇。
  说起老家门前的塘河,河中碧水秀色,岸上竹林成荫,常年不断的河水滋养着沿岸的民众,让人感到格外幸福。
  但塘河虽美,却因无桥,给两岸居民带来了无尽的遗憾,成为南岸“半边街”与北岸主镇街区往来的最大阻隔。
  每逢赶场天,拥到石坎码头等候上渡船过河的人络绎不绝,若是遇到涨大水停渡,两岸居民交易主街过不去、要办的事办不了、要进行的买卖全泡汤,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对岸,望河兴叹。
  那时的我,是多么渴望建造跨河的塘河桥啊!
  但父亲总会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小娃娃你不懂,建桥很不容易!”
  儿时的我还不能理解父亲的这句话,直到我读书、工作后才懂得,桥的数量、质量、工艺美化等水平取决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神州大地,吹拂大江南北。
  当时,江津县委、县政府凭借“要致富、先修路”的理念,动员和组织指挥相关部门戮力同心,全力以赴建起了跨越塘河的窄口大桥和塘河大桥两座人、车各行其道的石拱公路桥,把公路通车线路延伸到了川黔,融入到了县、市公路网,大大改善了交通和民生状况。
  1992年,老家门前的跨河桥建成的喜讯传遍四面八方,我、老父親和沿岸广大民众多年的期盼终于如愿以偿。
  庆祝大桥通车的欢呼声,到现在都还时常回荡在我耳边,告诉我:那使两岸居民祖祖辈辈受河阻隔的历史,结束了。
  一个美好的时代正在开启。
  现在,老家亲友又传来喜讯,在塘河桥上游不远处、镇街的西头河边,架起了方便当地群众过河和游客观光的“洗浦滩”人行索道桥,为擦亮家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靓丽名片增添了新的景观。
  桥,卧龙也
  改革开放以后,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重庆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迈入了新的时代。
  重庆各项事业全面振兴,作为经济命脉的交通一马当先,掀起一股股架桥、凿隧、筑路的热潮,特别是桥梁建设,重庆可谓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座座“两江”大桥拔地而起、横空出世。
  有建成时是世界上第一座公路、轨道两用的菜园坝长江大桥;有主跨522米,被誉为“世界第一拱桥”的朝天门长江大桥;有最“洋气”的东水门长江大桥与千厮门嘉陵江大桥,成为世界首座“双梭子桥”;有“亚洲第一宽”的嘉华嘉陵江大桥……
  重庆建桥的智能化程度、质量、数量、速度、影响力、示范度均列国内外前茅。2005年,茅以升桥梁委员会年会授予重庆“中国桥梁之都”的美誉。
  有了桥,重庆快速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公路网络,提高了主城轨道交通覆盖率,形成了综合交通枢纽,先后实现“八小时重庆、半小时主城”和“一小时经济圈”“二环八射”目标,现正在向“三环十二射七联线”智慧交通工程奋进。
  同时,已通达的高速公路3000多公里,国道、省(市)道和区(县)际公路互联互通。
  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交通的改变,促进了重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建设,形成了造桥修路与社会经济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高度融合。
  桥,美景也
  40年的积淀,现在重庆的“桥”有了更多的意义,除了是交通便道外,它还是山水之城的标志建筑、美丽之地的观光景点。这些新的意义,让重庆的桥,无论白昼黑夜还是四季更迭,都如磁铁般吸引着游客蜂拥而至。
  早晨东方日出,桥映出晨曦,站在桥头花园,看着绿树成荫、花草簇拥、蝴蝶飞舞,让人心旷神怡。
  傍晚夕阳西下,桥在晚霞的照射中浮光掠影,站在两江游船上看桥,如彩虹,呈现一幅更为别致的景象,让人如痴如醉。
  蒙蒙细雨时,桥被云雾缭绕,若隐若现,仿佛海市蜃楼,如置仙境,美轮美奂。
  每当我久别回城,行车在桥上时,抬头看两岸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对山水之城的自豪感、幸福感油然而生,倦意荡然无存。
  要是同车人中有打瞌睡的朋友,我总是要大声吆喝:“过桥了,快看,多美啊!”
  比起我这个本地人看桥的激动,外地人更是珍惜与享受重庆“千桥”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重庆的桥还吸引了来自“金砖五国”中的四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的10名青年导演,来重庆联合拍摄影片《贯通》。
  一滴水里能见太阳。
  40年来,重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一座座飞天大桥横空出世,带来了交通改善、经济发展、民生实惠,从一个侧面见证了重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作者系重庆市总工会原副巡视员)
其他文献
有一年秋天,有两位领导干部来到陈云同志的住所汇报工作。临别时,他们将带来的两盒葡萄留下,陈云坚持不收。对方恳切地说:“这不是送礼,只是我们的一点心意。”陈云领受了他们的心意:“我吃十颗,叫十全十美,剩下的你们带回去。”陈云慎小慎微、严格自律的精神,令人感怀。  任何人的腐败堕落,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微疵到大错的过程。“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小事小节上的放纵,对一个人品行和作风的影响是渐进的、隐
9月的一天上午,绵绵秋雨不紧不慢地从乌蒙蒙的天际间飘落,迷迷茫茫、飘飘洒洒。  在市交巡警总队,车管所车管科科长李权拿着笔记本,风风火火赶到采访约定的办公室。  然而,话没说两句,他的手机又响起了。  “好的,好的,你们那边先准备着,我马上赶到。”挂了电话,李权又打算把采访往后推。  原来,当日下午,公安部相关领导将前往广汇重庆中汽西南公司车驾管社会服务站,检查重庆落实“放管服”改革的相关进展情况
陈敏尔主持并讲话 唐良智张轩王炯出席  市积极融入“—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领导小组召开会议  5月5日,市委书记、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领导小组组长陈敏尔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他强调,要学深学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开放的殷殷嘱托,积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在建设开放通道、拓展开放平台、发展开放產业、壮大开放主体上持续用力,推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走
2013年3月25日,盛大文学网举办的“第二届寻找中国100座文学之城”榜单公布。  重庆榜上有名:仅盛大文学网旗下的写手就有约四万名,名列全国第六。  时隔近三年,作为本土网络文艺一大焦点,年轻的重庆网络文学近况如何?  2007年7月,重庆市永川区。  盛夏的太阳炙烤着城市。  一间十平米的闷热书房内,一个“70后”男人赤着膊、红着眼,“噼里啪啦”敲着电脑键盘。  他像是刚刚起床,也像是一夜没
在重庆英才大会上,与会嘉宾围绕“聚集海内外人才·聚力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深入交流思想,分享真知灼见,为重庆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也为我们带来一场思想与智慧交融的盛宴。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尊重人才是黨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方针。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是凝聚人才和用好人才的根本保证。要坚持不懈地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大力营造尊重人才、建言献策的社会环境,
2016年1月,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6点30分,装着新款服饰的航班CK218滑进停机位,中远空港保税物流的工作人员开始清理货品,确认海关舱单。10点10分,货品整理完毕,顺利通关出区,距离航班落地,仅3小时40分钟。  “快到不可思议!上海没有设立自贸区试验区前,完成这批货物的全部操作,至少需要一天的时间。”中远空港保税物流的副总经理孟路明说。  通关速度影响辐射范围。从24小时缩减至3小时40
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开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指导意见》,指出第二批主题教育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部署要求,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务,全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坚持抓思想认识到位、抓检视问题到位、抓整改落实到位、抓组织领导到位,充分借鉴运用第一批主题教育成功经验,以彻底的自
2019年9月5日,渝北区人和街道恒大华府小區。  小区居民王嘉玲一边笑着,一边给CQDK全媒体记者翻看前不久她在船上拍的照片。  照片上的她身着白色制服,身体微倾与副手说着话,一双大眼睛直视远方,腰杆挺得笔直,一只手指着远处航标灯的方向。  王嘉玲原是重庆长江轮船公司总船长,入行已有40余载。40多年来,王嘉玲见证了长江航道的发展与变化,如今虽年逾花甲,但她依然透着一股好奇劲儿和年轻范儿。  采
2017年12月7日,城口县葛城街道大南门党群服务站。  葛城街道专职文化工作者谢盼正在站内图书阅览室整理上架书籍。  在谢盼身旁,几位市民正在专心致志地“啃”着书本。  站内还设有电子阅览室和活动室,供市民上网和开展活动。  然而从外面看,这个占地200多平方米的党群服务站竟然建在一座城楼的景观亭内。  “城口现在正处在城市建设攻坚期,活动阵地较为缺乏,这是我们借用县市政园林局的场地搭建的党群服
2016年,在众多采访对象中,潼南区田家镇桂圆村57岁的五保户刘朝和给我留下的记忆最深。  刘朝和的眼睛只能看见些许光亮。他原来居住的房子建于上世紀70年代,四处都是洞。由于房屋破败,每次遭遇恶劣天气,他都提心吊胆,怕哪天房屋垮了被埋在里面。  刘朝和一直希望能够实现安居的梦想。  2016年9月,依托我市实施的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刘朝和顺利住进了离他家老房子不远的一栋宽敞平房。  “要不是党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