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但教师在指导幼儿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存在提出的任务不适宜、分组不平衡,缺乏有效指导等问题。因此,为了促进幼儿间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教师应营造合作学习的时空环境,确定适宜的合作学习任务,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注重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关键词
合作学习分组活动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广大幼儿教师在接受和认同它的重要理念和价值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有些所谓的合作,值得我们关注:
一、幼儿合作学习的情景再现
情景一:科学活动《剥花生》中,教师拿出一颗花生:“谁知道这里面有几粒花生米?和旁边的小朋友一起讨论一下。” 幼儿一眼就看出了,“三粒”、“两粒”,无人进行讨论。
情景二:语言活动《龟兔赛跑》中,教师让幼儿续编故事“请你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商量,如果让它们再次比赛,谁会赢?为什么?”幼儿三三两两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十分活跃,教师看看钟,担心影响教学时间,打断幼儿的讨论,“请谁先说一说”,几位幼儿叫道:“我们还没有说好呢!”
情景三:科学活动《恐龙》中,教师提供了多个恐龙图片,每组一块KT板,“请你和好朋友一起,给恐龙分分类。”一小组长首先拿过KT板,把图片往上放,一女孩也放上一个图片,小组长拿起看看,“你分得不对”,扔回筐子里,其他幼儿只好看着,而不敢动手。另一小组,各人拿了几张图片,每人占了一个角落,各自摆放着。
情景四:美术活动《人体印画》中,教师给幼儿布置了任务:“三个小朋友合作,互换模特儿合作画人。”幼儿操作,教师不再说话,随意巡视了一番。一组幼儿并没有按要求进行,教师没有理会。
上述的情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这样的合作学习有效吗?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现象,体现了幼儿园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任务不适宜。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内容只需教师适当提示或点拨,幼儿就能明了,不必要花费时间去反复讨论。这样的合作学习,并没有让幼儿产生进一步的认知和体验,故而缺乏合作的动机和兴趣,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仅仅是为了合作而合作。
问题二:学习形式化。有时教师为了严格控制时间,在幼儿尚未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或是幼儿讨论的兴趣正浓的时候,就要求结束讨论,这样不能保证时间的合作学习,又能有怎样的效果呢?
问题三:分组不平衡。在合作学习中,往往能力强的孩子表现得多,参与得多,其他幼儿可能缺乏独立思考和发展活动的机会,组内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强的孩子的意见代表了合作的结果。这样的合作学习丧失了合作的本质,易拉大幼儿间的差距,并会让部分幼儿产生依赖和消极的心理。
问题四:指导不到位。在合作学习时,教师认为这一程序应该是幼儿的事了,只要把幼儿分进教案预定的合作学习环节中,自己就没有事了。这样的合作学习只是应付式的,不可能产生高效应。
二、提高幼儿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幼儿教师如何利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幼儿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呢?笔者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与探索,寻找相关教学策略,旨在解决以上问题。
(一)营造合作学习的时空环境
老师们对于幼儿的合作学习有畏难心理,总担心放得出去,收不回来,所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轻易甚至是不敢组织合作学习。其实,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必须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养成。
首先,教师应消除担心的心理,可以从小问题入手,从二人合作开始,逐步介入合作学习,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合作的质量,逐渐形成规范、生动的合作学习。
其次,日常教学中,合理安排幼儿的座位,打破幼儿围坐桌边,各据一方的结构,圆形、半圆形、U字形等排列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选择。也可以小组为单位组块安排座位,为幼儿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
第三,教师要给予合作学习充足的时间。“时间不为课程所限制”,教师应确保幼儿主动参与、研究探寻、交流发言、讨论表达的时间,充分让幼儿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交互合作中,找到感受和表达的方式。此外,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让不同程度、不同特长幼儿的智慧尽情地发挥,尤其应激发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的兴趣和自信,使大多数幼儿能很好地完成合作学习,实现合作学习的价值。
(二)确定适宜的合作学习任务
首先,合作学习的任务应该是开放性的,可以激发合作欲望。开放性的学习任务由于其答案的不确定性而给幼儿提供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的机会,从而诱发认知冲突。幼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思考,找出不同的完成任务的方法或得出不同的结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经验,正是在与同伴合作完成一个开放性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儿童原有经验得到了充实与丰富。
其次,合作学习的任务应该是群体性的,可以扩大合作参与面。当某一学习任务或内容在幼儿一人独立完成有困难,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确实能提高任务完成的速度与效益时,我们可考虑组织幼儿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教学“分类和统计”时,我请幼儿统计幼儿园车棚里不同种类的车辆各有多少,幼儿统计结果错误较多,大部分幼儿觉得要统计这么多车辆比较困难,于是提议小组合作。经过分工合作的统计,准确地统计出了幼儿园车棚里有多少不同种类的车辆,合作效果非常好,幼儿也十分开心。这样让幼儿自己在实际问题的解决需求中寻求合作,大大激发了幼儿主动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学习的认知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社会性过程,只有在同伴群体中认知的合作建构才会发生。因此,合作学习的任务应该是群体性任务而不是个体性任务,而且这种学习任务应包含着不同层次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儿童同伴间需要互相协商、责任分工、讨论争辩等。意义和知识在同伴互动中生成,集体智慧融入到每个个体新观念的建构之中。
此外,合作学习活动应该具有挑战性的,可以提高合作效率。选择和设计合作学习的任务时,既要充分考虑儿童年龄特征、已有经验和能力水平,又要尽量使合作学习任务的难度在大多数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以激发儿童内在的合作需要。
(三)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幼儿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活动中我们应兼顾到每个小组成员的个性全面发展。通过合理分组,在小组成员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在观察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教学目标定位和幼儿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把合作学习小组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以幼儿生活经验为依据的组合。将有共同生活背景和游戏经验的幼儿组合在一起,有利于形成共同的兴趣点和话题,有利于幼儿交流感受,体验及获取信息。
2.以幼儿性别为依据的组合。幼儿性别差异往往会影响他们交流事物的视点和兴趣,因此,应选择适合幼儿不同性别的活动内容和方式。
3.以幼儿个性特点为组合。个性同质或异质的组合,不仅可以满足活泼幼儿与同伴交流的机会,同时更为胆小内向幼儿提供参与机会,形成优势互补,提升组合的效益。
4.以幼儿智能强项为依据的组合。将具有不同智能强项的幼儿组合在一起,能促使每个幼儿的智能强项显现出来,成为其他孩子活动中的宝贵资源。
根据能力强弱分组,充分发挥每位幼儿的潜能。
①强强搭配,能够使他们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②弱弱搭配,能够使他们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得到进一步提高。
③强弱搭配,能够使能力强的幼儿带动能力弱的幼儿完成目标。
通过观察发现,用强弱搭配的方法幼儿完成的效率是最高的,而能力较强的幼儿就是这组的“带头人”。用强强搭配的方法幼儿做的第一件事不是互相协商,而是各用自己的方法,展示自己的成果,结果有时材料不够,任务反而没完成。或进行商量,但意见不统一,没有达成一致,最后也失败了。用弱弱搭配的方法幼儿有时一下子想不出方法,完成的很慢。
要想将小组合作学习落实到实处,还必须合理分工、责任到人。我们首先将幼儿按照能力强弱、思维活跃程度等均衡分成几个小组,其次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并进行恰当的分工。如口齿伶俐的可作为本组的汇报员、能力强的幼儿当小组长,而且也应该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赖、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合作学习策略,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情境,同时不断改变合作学习小组的组成形式,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新鲜感。
事实证明,随意分组影响合作学习的质量。教师在充分了解每一幼儿的基础上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每组幼儿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别、个性、兴趣、特长等方面合理搭配,才能尽可能保证组内各成员间的差异性、互补性和组间竞争的公平性。
(四)注重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正确组织、指导和协调。
做参谋——在幼儿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非常有必要:可以了解情况,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可以扭转组内幼儿“一言堂”或不参与的局面;有时可以直接参与到讨论中去,引导幼儿拓展思维。久而久之,各组幼儿对学习活动的见解、个性、思维方式会产生交互影响,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合作学习的兴趣也会愈来愈浓厚。
多激励——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各组的优点,多激励、少否定,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让幼儿从不同的侧面感受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
在幼儿园新的课程环境下,让幼儿学会合作是教师的职责。有效的合作学习,必将让幼儿园教学活动焕发出无限的生机。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但教师在指导幼儿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存在提出的任务不适宜、分组不平衡,缺乏有效指导等问题。因此,为了促进幼儿间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教师应营造合作学习的时空环境,确定适宜的合作学习任务,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注重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关键词
合作学习分组活动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广大幼儿教师在接受和认同它的重要理念和价值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有些所谓的合作,值得我们关注:
一、幼儿合作学习的情景再现
情景一:科学活动《剥花生》中,教师拿出一颗花生:“谁知道这里面有几粒花生米?和旁边的小朋友一起讨论一下。” 幼儿一眼就看出了,“三粒”、“两粒”,无人进行讨论。
情景二:语言活动《龟兔赛跑》中,教师让幼儿续编故事“请你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商量,如果让它们再次比赛,谁会赢?为什么?”幼儿三三两两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十分活跃,教师看看钟,担心影响教学时间,打断幼儿的讨论,“请谁先说一说”,几位幼儿叫道:“我们还没有说好呢!”
情景三:科学活动《恐龙》中,教师提供了多个恐龙图片,每组一块KT板,“请你和好朋友一起,给恐龙分分类。”一小组长首先拿过KT板,把图片往上放,一女孩也放上一个图片,小组长拿起看看,“你分得不对”,扔回筐子里,其他幼儿只好看着,而不敢动手。另一小组,各人拿了几张图片,每人占了一个角落,各自摆放着。
情景四:美术活动《人体印画》中,教师给幼儿布置了任务:“三个小朋友合作,互换模特儿合作画人。”幼儿操作,教师不再说话,随意巡视了一番。一组幼儿并没有按要求进行,教师没有理会。
上述的情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这样的合作学习有效吗?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现象,体现了幼儿园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任务不适宜。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内容只需教师适当提示或点拨,幼儿就能明了,不必要花费时间去反复讨论。这样的合作学习,并没有让幼儿产生进一步的认知和体验,故而缺乏合作的动机和兴趣,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仅仅是为了合作而合作。
问题二:学习形式化。有时教师为了严格控制时间,在幼儿尚未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或是幼儿讨论的兴趣正浓的时候,就要求结束讨论,这样不能保证时间的合作学习,又能有怎样的效果呢?
问题三:分组不平衡。在合作学习中,往往能力强的孩子表现得多,参与得多,其他幼儿可能缺乏独立思考和发展活动的机会,组内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强的孩子的意见代表了合作的结果。这样的合作学习丧失了合作的本质,易拉大幼儿间的差距,并会让部分幼儿产生依赖和消极的心理。
问题四:指导不到位。在合作学习时,教师认为这一程序应该是幼儿的事了,只要把幼儿分进教案预定的合作学习环节中,自己就没有事了。这样的合作学习只是应付式的,不可能产生高效应。
二、提高幼儿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幼儿教师如何利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幼儿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呢?笔者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与探索,寻找相关教学策略,旨在解决以上问题。
(一)营造合作学习的时空环境
老师们对于幼儿的合作学习有畏难心理,总担心放得出去,收不回来,所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轻易甚至是不敢组织合作学习。其实,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必须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养成。
首先,教师应消除担心的心理,可以从小问题入手,从二人合作开始,逐步介入合作学习,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合作的质量,逐渐形成规范、生动的合作学习。
其次,日常教学中,合理安排幼儿的座位,打破幼儿围坐桌边,各据一方的结构,圆形、半圆形、U字形等排列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选择。也可以小组为单位组块安排座位,为幼儿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
第三,教师要给予合作学习充足的时间。“时间不为课程所限制”,教师应确保幼儿主动参与、研究探寻、交流发言、讨论表达的时间,充分让幼儿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交互合作中,找到感受和表达的方式。此外,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让不同程度、不同特长幼儿的智慧尽情地发挥,尤其应激发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的兴趣和自信,使大多数幼儿能很好地完成合作学习,实现合作学习的价值。
(二)确定适宜的合作学习任务
首先,合作学习的任务应该是开放性的,可以激发合作欲望。开放性的学习任务由于其答案的不确定性而给幼儿提供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的机会,从而诱发认知冲突。幼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思考,找出不同的完成任务的方法或得出不同的结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经验,正是在与同伴合作完成一个开放性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儿童原有经验得到了充实与丰富。
其次,合作学习的任务应该是群体性的,可以扩大合作参与面。当某一学习任务或内容在幼儿一人独立完成有困难,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确实能提高任务完成的速度与效益时,我们可考虑组织幼儿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教学“分类和统计”时,我请幼儿统计幼儿园车棚里不同种类的车辆各有多少,幼儿统计结果错误较多,大部分幼儿觉得要统计这么多车辆比较困难,于是提议小组合作。经过分工合作的统计,准确地统计出了幼儿园车棚里有多少不同种类的车辆,合作效果非常好,幼儿也十分开心。这样让幼儿自己在实际问题的解决需求中寻求合作,大大激发了幼儿主动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学习的认知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社会性过程,只有在同伴群体中认知的合作建构才会发生。因此,合作学习的任务应该是群体性任务而不是个体性任务,而且这种学习任务应包含着不同层次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儿童同伴间需要互相协商、责任分工、讨论争辩等。意义和知识在同伴互动中生成,集体智慧融入到每个个体新观念的建构之中。
此外,合作学习活动应该具有挑战性的,可以提高合作效率。选择和设计合作学习的任务时,既要充分考虑儿童年龄特征、已有经验和能力水平,又要尽量使合作学习任务的难度在大多数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以激发儿童内在的合作需要。
(三)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幼儿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活动中我们应兼顾到每个小组成员的个性全面发展。通过合理分组,在小组成员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在观察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教学目标定位和幼儿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把合作学习小组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以幼儿生活经验为依据的组合。将有共同生活背景和游戏经验的幼儿组合在一起,有利于形成共同的兴趣点和话题,有利于幼儿交流感受,体验及获取信息。
2.以幼儿性别为依据的组合。幼儿性别差异往往会影响他们交流事物的视点和兴趣,因此,应选择适合幼儿不同性别的活动内容和方式。
3.以幼儿个性特点为组合。个性同质或异质的组合,不仅可以满足活泼幼儿与同伴交流的机会,同时更为胆小内向幼儿提供参与机会,形成优势互补,提升组合的效益。
4.以幼儿智能强项为依据的组合。将具有不同智能强项的幼儿组合在一起,能促使每个幼儿的智能强项显现出来,成为其他孩子活动中的宝贵资源。
根据能力强弱分组,充分发挥每位幼儿的潜能。
①强强搭配,能够使他们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②弱弱搭配,能够使他们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得到进一步提高。
③强弱搭配,能够使能力强的幼儿带动能力弱的幼儿完成目标。
通过观察发现,用强弱搭配的方法幼儿完成的效率是最高的,而能力较强的幼儿就是这组的“带头人”。用强强搭配的方法幼儿做的第一件事不是互相协商,而是各用自己的方法,展示自己的成果,结果有时材料不够,任务反而没完成。或进行商量,但意见不统一,没有达成一致,最后也失败了。用弱弱搭配的方法幼儿有时一下子想不出方法,完成的很慢。
要想将小组合作学习落实到实处,还必须合理分工、责任到人。我们首先将幼儿按照能力强弱、思维活跃程度等均衡分成几个小组,其次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并进行恰当的分工。如口齿伶俐的可作为本组的汇报员、能力强的幼儿当小组长,而且也应该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赖、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合作学习策略,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情境,同时不断改变合作学习小组的组成形式,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新鲜感。
事实证明,随意分组影响合作学习的质量。教师在充分了解每一幼儿的基础上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每组幼儿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别、个性、兴趣、特长等方面合理搭配,才能尽可能保证组内各成员间的差异性、互补性和组间竞争的公平性。
(四)注重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正确组织、指导和协调。
做参谋——在幼儿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非常有必要:可以了解情况,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可以扭转组内幼儿“一言堂”或不参与的局面;有时可以直接参与到讨论中去,引导幼儿拓展思维。久而久之,各组幼儿对学习活动的见解、个性、思维方式会产生交互影响,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合作学习的兴趣也会愈来愈浓厚。
多激励——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各组的优点,多激励、少否定,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让幼儿从不同的侧面感受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
在幼儿园新的课程环境下,让幼儿学会合作是教师的职责。有效的合作学习,必将让幼儿园教学活动焕发出无限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