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重点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基于党和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不断尝试和改革,尤其是农贷政策的扶持下,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虽然农贷促进农村经济效益的成效十分显著,但是在推广农户贷款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文章通过对中国农业贷款的现状进行分析,剖析农贷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境,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业贷款 农村经济 金融体系
前言
衡量农村金融的服务状况的指标主要是农业贷款数量和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两个方面。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领域和环节。城乡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平衡,大部分地区农村金融供需矛盾突出,农村金融的整体服务水平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因此,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鼓励和带动农户积极借助农业贷款的政策的支持,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是我党和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农业贷款的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为了响应国家改善农村贫困状况、全面提高农民的年平均收入,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而采取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方案措施已经开展多年。多年的实践证明,农业贷款对于推进农业生产,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等发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从总体上,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尚不能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持平,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农村信贷的政策目标面临困境
由于农村居民的居住地点较分散,农村信贷不管是借贷前的调查工作还是借贷后的管理和催收工作,其工作难度和工作量都非常大。另外,由于农户贷款的额度都比较小,家庭储蓄也较少,因此一个信贷员只能通过发展和管理几百甚至上千户贷款户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额度和标准,管理起来更加困难。尤其是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贷款户要比城市的多,工作量和成本都比较大,但是相应的获取的综合收益却很少。由于农村信贷工作费时、费力,成本过高,不符合现代化的商业经营目标,因此,很多金融机构和相关的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都不高。
(二)农贷发放有很大的局限性,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
我国的农业信贷是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而制定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策略,但是却有部分金融机构将其看成单纯的政治性、政策性的扶贫手段,而不是作为经营性的企业主营业务,这就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农业信贷工作任务时,缺乏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激励,只是纯粹的完全被动的发放贷款。同时,由于银行的授信的额度有限,对于有偿还能力的种、养殖大户的需求没有办法满足,从而使农户想借却不借不到的现象经常发生。此外,随着贷款程序的日益规范化和手续严格化,但是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与农户之间的信息沟通却不能得到良好的协调,使得工作量变的更加繁重,从而使农贷变的非常困难。
(三)农贷风险大而收益小,金融机构消极处理
农贷虽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户和农村的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资产进行抵押,贷款的数额相应地也比較少,使得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和回收成本很高,一般商业性的担保都基本不愿意介入小额贷款中,因此这种金融风险几乎都是由银行来承担,使得银行的风险和收益造成严重的不匹配。因此,银行为了避免这种不良贷款的发生,许多金融机构在实施农贷时采取追究责任制的方式来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对于那些没有抵押的贷款申请,银行直接拒绝发放贷款。此外,由于农户从事的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由此带来的信贷资产的风险较大。而且农村的金融机构的农贷面临的是广大农村市场,农户多而分散,而信贷人员的人数有限,由此使得信贷的管理风险很大。这些风险都导致了金融机构对于农贷业务的消极心理。
二、解决农贷瓶颈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工作
金融机构应该致力于创新支持农业的金融产品,坚持以高收益、低风险和便捷性相平衡的重要原则,使农户对于信贷政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提供容易获取、手续简单的信贷服务。同时,要在满足农户需求的同时,也能为银行带来利润的增长,从而使双方的利益得到均衡。银行要从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角度出发,对农业贷款市场进行详细的调研工作,将反馈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并根据市场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农户需要、适应市场发展的金融产品,争取使银行的盈利与农户的收益得到双赢。
(二)细分农贷市场,识别有效需求
由于农贷涉及多领域、多层次和多类型的金融需求,因此在客观上要求金融产品的品种的丰富性和服务手段的多样性。农村金融机构应该改变原有经营理念,拓展和创新中间业务,并针对农户的贷款需求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资金运用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和经济效益的需求,可以给予信贷的支持。另外,在各种抵押产品的登记评估和收费上,政府应该给予相应的减免税费的条件和政策支持,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在农贷业务上能够有效的降低成本、防范风险、增加收益。
(三)丰富抵押产品,促进农村信贷工作的有效开展
面对我国农村市场普遍存在的农户抵押产品种类少、双方估计差距大的情况,农村金融机构应该集思广益、丰富农户抵押品的种类,从而有效缓解和改善由于抵押品少带来的制约农村信贷工作的开展情况的发生。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村金融机构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和解决农贷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瓶颈问题,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丰富金融产品,使得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与农户的实际需求得到双向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周立.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逻辑[J].农村经济导刊,2005(12).
[2] 丁解民.关于破解农民贷款难的思考和建议[J].金融纵横,2009(5).
作者简介:王婷婷(1986-),女,就职于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肇东支行,研究方向:农贷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李娜)
【关键词】农业贷款 农村经济 金融体系
前言
衡量农村金融的服务状况的指标主要是农业贷款数量和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两个方面。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领域和环节。城乡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平衡,大部分地区农村金融供需矛盾突出,农村金融的整体服务水平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因此,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鼓励和带动农户积极借助农业贷款的政策的支持,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是我党和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农业贷款的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为了响应国家改善农村贫困状况、全面提高农民的年平均收入,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而采取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方案措施已经开展多年。多年的实践证明,农业贷款对于推进农业生产,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等发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从总体上,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尚不能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持平,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农村信贷的政策目标面临困境
由于农村居民的居住地点较分散,农村信贷不管是借贷前的调查工作还是借贷后的管理和催收工作,其工作难度和工作量都非常大。另外,由于农户贷款的额度都比较小,家庭储蓄也较少,因此一个信贷员只能通过发展和管理几百甚至上千户贷款户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额度和标准,管理起来更加困难。尤其是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贷款户要比城市的多,工作量和成本都比较大,但是相应的获取的综合收益却很少。由于农村信贷工作费时、费力,成本过高,不符合现代化的商业经营目标,因此,很多金融机构和相关的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都不高。
(二)农贷发放有很大的局限性,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
我国的农业信贷是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而制定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策略,但是却有部分金融机构将其看成单纯的政治性、政策性的扶贫手段,而不是作为经营性的企业主营业务,这就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农业信贷工作任务时,缺乏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激励,只是纯粹的完全被动的发放贷款。同时,由于银行的授信的额度有限,对于有偿还能力的种、养殖大户的需求没有办法满足,从而使农户想借却不借不到的现象经常发生。此外,随着贷款程序的日益规范化和手续严格化,但是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与农户之间的信息沟通却不能得到良好的协调,使得工作量变的更加繁重,从而使农贷变的非常困难。
(三)农贷风险大而收益小,金融机构消极处理
农贷虽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户和农村的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资产进行抵押,贷款的数额相应地也比較少,使得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和回收成本很高,一般商业性的担保都基本不愿意介入小额贷款中,因此这种金融风险几乎都是由银行来承担,使得银行的风险和收益造成严重的不匹配。因此,银行为了避免这种不良贷款的发生,许多金融机构在实施农贷时采取追究责任制的方式来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对于那些没有抵押的贷款申请,银行直接拒绝发放贷款。此外,由于农户从事的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由此带来的信贷资产的风险较大。而且农村的金融机构的农贷面临的是广大农村市场,农户多而分散,而信贷人员的人数有限,由此使得信贷的管理风险很大。这些风险都导致了金融机构对于农贷业务的消极心理。
二、解决农贷瓶颈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工作
金融机构应该致力于创新支持农业的金融产品,坚持以高收益、低风险和便捷性相平衡的重要原则,使农户对于信贷政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提供容易获取、手续简单的信贷服务。同时,要在满足农户需求的同时,也能为银行带来利润的增长,从而使双方的利益得到均衡。银行要从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角度出发,对农业贷款市场进行详细的调研工作,将反馈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并根据市场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农户需要、适应市场发展的金融产品,争取使银行的盈利与农户的收益得到双赢。
(二)细分农贷市场,识别有效需求
由于农贷涉及多领域、多层次和多类型的金融需求,因此在客观上要求金融产品的品种的丰富性和服务手段的多样性。农村金融机构应该改变原有经营理念,拓展和创新中间业务,并针对农户的贷款需求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资金运用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和经济效益的需求,可以给予信贷的支持。另外,在各种抵押产品的登记评估和收费上,政府应该给予相应的减免税费的条件和政策支持,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在农贷业务上能够有效的降低成本、防范风险、增加收益。
(三)丰富抵押产品,促进农村信贷工作的有效开展
面对我国农村市场普遍存在的农户抵押产品种类少、双方估计差距大的情况,农村金融机构应该集思广益、丰富农户抵押品的种类,从而有效缓解和改善由于抵押品少带来的制约农村信贷工作的开展情况的发生。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村金融机构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和解决农贷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瓶颈问题,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丰富金融产品,使得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与农户的实际需求得到双向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周立.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逻辑[J].农村经济导刊,2005(12).
[2] 丁解民.关于破解农民贷款难的思考和建议[J].金融纵横,2009(5).
作者简介:王婷婷(1986-),女,就职于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肇东支行,研究方向:农贷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