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课堂中,一些教师在对新课改的理解和运用中,走进了一些误区,主要有泛泛的使用合作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等。应对的策略是树立课堂有效性的观念,上好平常课,明确阶段性育人目标,继承优秀传统和准确透彻的理解运用新课标。
关键词:新课改;误区;有效性;平常课;阶段性;新课标
一、新课改的误区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在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大家对新的教学方式有了各自体会:新的语文教学方式不仅仅是知识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往、合作的能力。
但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我们却时不时的感受到一些教师在对新课改的理解和运用中,走进了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
1.泛泛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旨在促进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共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活动。从教师角度来讲,合作学习小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安全、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学习氛围,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解决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以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从学生角度来讲,合作学习需要学生自己认真选择任务变量(如选择自己喜欢的探究课题),在阅读文本、查阅资料、讨论异议甚至争论中人人都有所获。但在一些语文课堂上,不少教师为了紧跟教改形势,动辄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呈现极大的随意性。导致的现象是少数人研讨,多数人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还有的自由放任,缺乏监控和指导,在学生分组研讨或表演时,教师或退至一侧耐心观赏,或如蜻蜓点水一般在各小组之间游走。小组研讨或表演完毕,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于是,课堂上出现的情形就是:组内学生把这一段文字大声朗读一阵,然后就或玩耍、或走神、或闲谈……整个课堂显得松散无序。
2.采用程序化、问答式教学模式以显示探究性学习方式
部分语文教师备课时往往喜欢根据课文设置成几个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研读、讨论、回答,认为这显示了探究性学习方式。其实这是教师自己在探究,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才是探究性学习中最本质的环节。教师预先把问题设置好,其实还是在走灌输式教学的老路,课堂上留给学生自己想象发挥的空间当然就受到了限制。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个维度体现的较为明显,同一篇文学作品不同的读者就有不同的理解,我们无法提前预知每一位学生想探究什么。所以学生的问题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该大胆的尊重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创造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指导他们主动地、积极的探究,教师只需起到引导、参与示范和资源调配(开发课程资源)的作用。而且不要害怕把问题留到课后,留有问题的课堂才是常态课。
二、让新课改真实有效的途径
笔者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粗浅的认为,还是要树立课堂有效性的观念,真正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内学到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摒弃华丽的形式。如何让语文课堂真实有效,可以参考以下几个途径:
1.摆正心态,上平常课
曾有这样一句话:中国的教育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国外的教育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卢梭说:学生所真正需要的并不在知识本身,而是自己寻找知识的方法。这些话实在值得我们深思。有问题的课才是常态课,我们就是要让学生没有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这才真正符合新课改精神。
2.树立阶段性培养目标,摈弃急功近利思想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语文教学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此时无声胜有声、潜移默化的渗透而达到教育目的,所以,有时一节语文课可能显得很朴素,有时甚至看似与教材无关,但只要教者胸有一盘棋,这样“不成功”的课也是一颗有用的棋子,最终会达到胜局。有志于在教育上取得成绩的教师就应该树立终生育人思想,关注学生一点一滴的变化和进步,而不是仅仅追求一节课的华丽与完整。
3.继承语文教学优秀传统,发扬“扬弃”精神
新一轮课程改革并不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方式全盘否定,而是有所“扬弃”。所谓扬弃,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的语文学科讲究“听、说、读、写”四大基本技能,这里只谈两点:(1)重视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经典文章就是要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培养语感、领悟思想。现在的语文教学讨论最多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已经很少听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一个环节的体现了。对于经典美文,我们应该有意识、有组织的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到自己的最佳感觉去朗读,直至熟读成诵,让语文课堂真正的动起来。(2)重视书写。“写”包括流利准确的书面表达也还应该包括汉字的书写。现在的学生书写能力越来越差,虽然电脑操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也与课堂要求的漠视不无联系,以至于我们极少见到上黑板写字的情况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指导和欣赏也是课堂有效的因素之一。
4.准确透彻理解课标
这是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有效的根本所在。语文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新课标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优势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说,新的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要求更真实、更丰富,绝不是华丽无物或哗众取宠,我们不要对新课标断章取义或者望文生义,而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加以创造性发挥,来指导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师读本通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2]《赵谦翔与绿色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3]《陕西教育》.陕西省教育报刊社.2011,7.
关键词:新课改;误区;有效性;平常课;阶段性;新课标
一、新课改的误区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在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大家对新的教学方式有了各自体会:新的语文教学方式不仅仅是知识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往、合作的能力。
但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我们却时不时的感受到一些教师在对新课改的理解和运用中,走进了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
1.泛泛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旨在促进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共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活动。从教师角度来讲,合作学习小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安全、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学习氛围,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解决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以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从学生角度来讲,合作学习需要学生自己认真选择任务变量(如选择自己喜欢的探究课题),在阅读文本、查阅资料、讨论异议甚至争论中人人都有所获。但在一些语文课堂上,不少教师为了紧跟教改形势,动辄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呈现极大的随意性。导致的现象是少数人研讨,多数人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还有的自由放任,缺乏监控和指导,在学生分组研讨或表演时,教师或退至一侧耐心观赏,或如蜻蜓点水一般在各小组之间游走。小组研讨或表演完毕,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于是,课堂上出现的情形就是:组内学生把这一段文字大声朗读一阵,然后就或玩耍、或走神、或闲谈……整个课堂显得松散无序。
2.采用程序化、问答式教学模式以显示探究性学习方式
部分语文教师备课时往往喜欢根据课文设置成几个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研读、讨论、回答,认为这显示了探究性学习方式。其实这是教师自己在探究,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才是探究性学习中最本质的环节。教师预先把问题设置好,其实还是在走灌输式教学的老路,课堂上留给学生自己想象发挥的空间当然就受到了限制。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个维度体现的较为明显,同一篇文学作品不同的读者就有不同的理解,我们无法提前预知每一位学生想探究什么。所以学生的问题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该大胆的尊重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创造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指导他们主动地、积极的探究,教师只需起到引导、参与示范和资源调配(开发课程资源)的作用。而且不要害怕把问题留到课后,留有问题的课堂才是常态课。
二、让新课改真实有效的途径
笔者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粗浅的认为,还是要树立课堂有效性的观念,真正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内学到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摒弃华丽的形式。如何让语文课堂真实有效,可以参考以下几个途径:
1.摆正心态,上平常课
曾有这样一句话:中国的教育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国外的教育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卢梭说:学生所真正需要的并不在知识本身,而是自己寻找知识的方法。这些话实在值得我们深思。有问题的课才是常态课,我们就是要让学生没有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这才真正符合新课改精神。
2.树立阶段性培养目标,摈弃急功近利思想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语文教学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此时无声胜有声、潜移默化的渗透而达到教育目的,所以,有时一节语文课可能显得很朴素,有时甚至看似与教材无关,但只要教者胸有一盘棋,这样“不成功”的课也是一颗有用的棋子,最终会达到胜局。有志于在教育上取得成绩的教师就应该树立终生育人思想,关注学生一点一滴的变化和进步,而不是仅仅追求一节课的华丽与完整。
3.继承语文教学优秀传统,发扬“扬弃”精神
新一轮课程改革并不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方式全盘否定,而是有所“扬弃”。所谓扬弃,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的语文学科讲究“听、说、读、写”四大基本技能,这里只谈两点:(1)重视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经典文章就是要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培养语感、领悟思想。现在的语文教学讨论最多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已经很少听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一个环节的体现了。对于经典美文,我们应该有意识、有组织的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到自己的最佳感觉去朗读,直至熟读成诵,让语文课堂真正的动起来。(2)重视书写。“写”包括流利准确的书面表达也还应该包括汉字的书写。现在的学生书写能力越来越差,虽然电脑操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也与课堂要求的漠视不无联系,以至于我们极少见到上黑板写字的情况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指导和欣赏也是课堂有效的因素之一。
4.准确透彻理解课标
这是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有效的根本所在。语文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新课标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优势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说,新的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要求更真实、更丰富,绝不是华丽无物或哗众取宠,我们不要对新课标断章取义或者望文生义,而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加以创造性发挥,来指导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师读本通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2]《赵谦翔与绿色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3]《陕西教育》.陕西省教育报刊社.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