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灾害治理能力是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直接关系着基层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关系着基层的稳定和繁荣,也直接关系着政府的公信力。2021年7月17日至23日,安阳遭遇了特大暴雨灾害,本文在对此次灾害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梳理总结了基层灾害治理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提升基层灾害治理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基层灾害治理;安阳特大暴雨灾害;基层干部灾害治理能力
今年7月17日至23日,安阳遭遇了罕见的特大暴雨灾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防汛救灾工作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基层作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主战场和“最后一公里”,灾害治理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一、安阳特大暴雨基层灾害治理的主要经验
这场暴雨虽然来势凶猛,因灾直接经济损失约88亿元,但是安阳无一人因灾死亡和因灾失踪。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结果,安阳市基层灾害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是重要原因。
(一)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人民立场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防汛救灾的核心价值。
“七下八上”是安阳的主汛期,进入7月以来,安阳市就进入到紧张的防汛工作中。7月16日,在特大暴雨来临前夕,安阳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就发布了指挥长1号令,启动战时工作机制,要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7月17日暴雨侵袭,从村内大喇叭的声声提醒,到微信群的温馨警示;从洪涝到来前争分夺秒的群众转移,到水库堤坝上奋不顾身的抢险救援;从群众安置点无微不至的贴心保障,到市内强有力的排涝举措。所有这些,都处处彰显着安阳市在抢险救灾中始终坚持人民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服务理念。
(二)应急管理系统坚强有力
一个完善的、有力的应急管理系统,是指挥有力、配合有效、行动有速的重要保障。
自2016年“7·19”特大暴雨灾害以来,安阳市就不断完善应急管理系统。面对此次汛情,市委、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立刻启动Ⅰ级防汛应急响应和全市“一盘棋”应急管理体系,从物资、人员、架构、指挥体系等各个方面进一步完善防汛预案。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牵头指挥、统一调度,加强雨情、水情监测及天气预报、地质灾害研判和预警预报。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协同作战,各单位党员领导干部迅速到岗到位,深入一线、靠前指挥。
(三)基层党组织建强战斗堡垒
7月21日,中共安阳市委组织部迅速发出防汛救灾组织动员令和紧急倡议书,号召在全市防汛救灾中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市各级党组织及时成立防汛救灾“党员应急突击队”“党员志愿服务队”,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岗”,一面面鲜红的党旗始终屹立在抗洪一线,筑起了一道冲不垮的红色堤坝。广大党员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做沙袋、堆堤坝,做到哪里灾情最重、哪里群众最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就战斗在哪里。
(四)政府、社会、公众等多主体积极参与
多元共治是社会治理的主要特点,也是社会能够团结应对各种危机和突发灾难的重要法宝。
灾情发生后,安阳市公安局组建600人防汛应急队伍,市消防救援支队指战员全部到岗,各县(市、区)应急部门出动10支共计911人的防汛抢险救援队伍,市水利局组建60人专家队伍,6支社会救援队伍迅速奔赴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全市各社会组织、各民营企业积极组织力量参与到抗洪抢险救援工作中。远在北京、河北、上海、湖北、山东等地的救援队伍也纷纷赶来。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爱心人士和企业踊跃捐款捐物,施以援手。
二、安阳特大暴雨灾害治理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干部灾害治理能力不足
首先,基層干部缺乏系统救灾知识,有的基层干部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救灾情境时,手忙脚乱,甚至不能预判危险。其次,基层干部救灾实践少,物资准备不及时、不充足,不是短缺就是质量差。最后,政府各部门沟通不畅,特别是各基层部门都投入到抗洪救灾后,经常出现沟通遗漏或沟通不及时的情况。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首先,泄洪期规划滞后,2016年“7·19”特大暴雨的泄洪区就在广润坡和崔家桥,但5年来这里没有认真进行过科学规划。其次,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防洪标准低,有的道路年久失修,有的桥梁过洪断面小影响泄洪。再次,许多单位、小区、商场的电力设备都安装在地下室或地下停车场,很容易造成通信通电中断,影响灾情上传下达,影响群众救援时效。最后,市内部分路段和地域长期存在排水不畅问题,小雨小淹、大雨大淹,没有进行及时规划和有效改善。
(三)群众灾害自救互救意识欠缺
出现突发重大灾害时,外援力量的到达需要时间,自救互救能力非常重要。面对洪水,大多数群众缺乏危机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自救互救能力不足。有的群众抗拒疏散撤离,个别人还到集中安置处哄抢、偷拿救灾物资。雨势减弱时,甚至有不少群众带着孩子到马路上蹚水玩,拍抖音,对洪水中潜在的病毒危害认识不足。
三、提升基层灾害治理能力的建议
(一)提升基层干部灾害治理能力
首先,要对乡镇基层干部、村有关责任人和抢险队员等进行培训,让他们集中系统学习灾害救援理论知识,提升灾害救援知识储备,掌握山洪灾害防御基本技能。其次,乡镇(街道)每年至少要组织一次山洪灾害防御演练,使危险区救灾干部和群众都能够熟练掌握应对灾情的方法,明确转移的路线和安置地点。再次,加强基层灾害治理标准化建设,在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应急物资保障等方面提出明确标准,构建规范有序的基层应急物资储备、应急保障资金投入和拨付制度,进一步强化基层减灾资源和力量统筹。最后,要加强相关部门的有效协调沟通,气象部门、水利部门等相关重要职能部门,要确保每个决定都沟通充分,传达到位,最大限度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提高基础设施灾害设防标准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泄洪区科学规划建设,对泄洪区的村庄,要结合具体实际有计划地逐步采取整村搬迁或分散搬迁,逐步转变泄洪区耕地性质,进一步减少经济财产损失。其次,要进一步加强中小河道和桥梁管理,对河道堤坝进行规范设计,对被冲毁的和不适用的旧矮桥梁重新修建。再次,要进一步加强水电、交通、通信等各类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建设,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全面提高基础设施防汛抗灾标准。最后,要进一步加强市区排涝体系建设,对长期存在排涝问题的地域及时进行设施完善,根据不同区域特点,进行科学合理规划,真正实现外洪能防、内涝能排、人员能撤。
(三)培育公共安全文化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教,以学校、村(社区)为依托开展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科普读物等多种渠道大力普及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等知识,宣传山洪灾害防御常识。其次,在危险区的农村要常态化开展防灾减灾救灾讲座和各项应急演练,逐步提升群众危机应对能力。最后,基层灾害治理工作要全面融入到村(社区)治理、网格化管理等工作中,积极鼓励群众自愿参与,让群众从“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做自己安全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冯兵,段文健.中国共产党抗灾救灾百年学术史回顾与思考[J].兰州学刊,2021,(2).
[2]邹东升,孙彦博.完善智慧应急体系建设提升应急管理整体效能[J].重庆行政,2021,22(1).
[3]施政,开启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现代化新征程[J].中国减灾,2021,(1).
[4]张小明.多点创新协同有序 社会应急力量多方式参与防汛救灾[J].中国减灾,2020(9).
[5]胡会芳,景华,张素云,魏军.2016年河北赞皇县嶂石岩暴雨灾害防御案例分析[J]中国防汛抗旱,2020,30(2).
(作者系中共安阳市委党校教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社会治理、行政管理)
关键词:基层灾害治理;安阳特大暴雨灾害;基层干部灾害治理能力
今年7月17日至23日,安阳遭遇了罕见的特大暴雨灾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防汛救灾工作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基层作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主战场和“最后一公里”,灾害治理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一、安阳特大暴雨基层灾害治理的主要经验
这场暴雨虽然来势凶猛,因灾直接经济损失约88亿元,但是安阳无一人因灾死亡和因灾失踪。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结果,安阳市基层灾害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是重要原因。
(一)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人民立场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防汛救灾的核心价值。
“七下八上”是安阳的主汛期,进入7月以来,安阳市就进入到紧张的防汛工作中。7月16日,在特大暴雨来临前夕,安阳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就发布了指挥长1号令,启动战时工作机制,要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7月17日暴雨侵袭,从村内大喇叭的声声提醒,到微信群的温馨警示;从洪涝到来前争分夺秒的群众转移,到水库堤坝上奋不顾身的抢险救援;从群众安置点无微不至的贴心保障,到市内强有力的排涝举措。所有这些,都处处彰显着安阳市在抢险救灾中始终坚持人民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服务理念。
(二)应急管理系统坚强有力
一个完善的、有力的应急管理系统,是指挥有力、配合有效、行动有速的重要保障。
自2016年“7·19”特大暴雨灾害以来,安阳市就不断完善应急管理系统。面对此次汛情,市委、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立刻启动Ⅰ级防汛应急响应和全市“一盘棋”应急管理体系,从物资、人员、架构、指挥体系等各个方面进一步完善防汛预案。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牵头指挥、统一调度,加强雨情、水情监测及天气预报、地质灾害研判和预警预报。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协同作战,各单位党员领导干部迅速到岗到位,深入一线、靠前指挥。
(三)基层党组织建强战斗堡垒
7月21日,中共安阳市委组织部迅速发出防汛救灾组织动员令和紧急倡议书,号召在全市防汛救灾中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市各级党组织及时成立防汛救灾“党员应急突击队”“党员志愿服务队”,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岗”,一面面鲜红的党旗始终屹立在抗洪一线,筑起了一道冲不垮的红色堤坝。广大党员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做沙袋、堆堤坝,做到哪里灾情最重、哪里群众最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就战斗在哪里。
(四)政府、社会、公众等多主体积极参与
多元共治是社会治理的主要特点,也是社会能够团结应对各种危机和突发灾难的重要法宝。
灾情发生后,安阳市公安局组建600人防汛应急队伍,市消防救援支队指战员全部到岗,各县(市、区)应急部门出动10支共计911人的防汛抢险救援队伍,市水利局组建60人专家队伍,6支社会救援队伍迅速奔赴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全市各社会组织、各民营企业积极组织力量参与到抗洪抢险救援工作中。远在北京、河北、上海、湖北、山东等地的救援队伍也纷纷赶来。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爱心人士和企业踊跃捐款捐物,施以援手。
二、安阳特大暴雨灾害治理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干部灾害治理能力不足
首先,基層干部缺乏系统救灾知识,有的基层干部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救灾情境时,手忙脚乱,甚至不能预判危险。其次,基层干部救灾实践少,物资准备不及时、不充足,不是短缺就是质量差。最后,政府各部门沟通不畅,特别是各基层部门都投入到抗洪救灾后,经常出现沟通遗漏或沟通不及时的情况。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首先,泄洪期规划滞后,2016年“7·19”特大暴雨的泄洪区就在广润坡和崔家桥,但5年来这里没有认真进行过科学规划。其次,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防洪标准低,有的道路年久失修,有的桥梁过洪断面小影响泄洪。再次,许多单位、小区、商场的电力设备都安装在地下室或地下停车场,很容易造成通信通电中断,影响灾情上传下达,影响群众救援时效。最后,市内部分路段和地域长期存在排水不畅问题,小雨小淹、大雨大淹,没有进行及时规划和有效改善。
(三)群众灾害自救互救意识欠缺
出现突发重大灾害时,外援力量的到达需要时间,自救互救能力非常重要。面对洪水,大多数群众缺乏危机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自救互救能力不足。有的群众抗拒疏散撤离,个别人还到集中安置处哄抢、偷拿救灾物资。雨势减弱时,甚至有不少群众带着孩子到马路上蹚水玩,拍抖音,对洪水中潜在的病毒危害认识不足。
三、提升基层灾害治理能力的建议
(一)提升基层干部灾害治理能力
首先,要对乡镇基层干部、村有关责任人和抢险队员等进行培训,让他们集中系统学习灾害救援理论知识,提升灾害救援知识储备,掌握山洪灾害防御基本技能。其次,乡镇(街道)每年至少要组织一次山洪灾害防御演练,使危险区救灾干部和群众都能够熟练掌握应对灾情的方法,明确转移的路线和安置地点。再次,加强基层灾害治理标准化建设,在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应急物资保障等方面提出明确标准,构建规范有序的基层应急物资储备、应急保障资金投入和拨付制度,进一步强化基层减灾资源和力量统筹。最后,要加强相关部门的有效协调沟通,气象部门、水利部门等相关重要职能部门,要确保每个决定都沟通充分,传达到位,最大限度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提高基础设施灾害设防标准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泄洪区科学规划建设,对泄洪区的村庄,要结合具体实际有计划地逐步采取整村搬迁或分散搬迁,逐步转变泄洪区耕地性质,进一步减少经济财产损失。其次,要进一步加强中小河道和桥梁管理,对河道堤坝进行规范设计,对被冲毁的和不适用的旧矮桥梁重新修建。再次,要进一步加强水电、交通、通信等各类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建设,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全面提高基础设施防汛抗灾标准。最后,要进一步加强市区排涝体系建设,对长期存在排涝问题的地域及时进行设施完善,根据不同区域特点,进行科学合理规划,真正实现外洪能防、内涝能排、人员能撤。
(三)培育公共安全文化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教,以学校、村(社区)为依托开展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科普读物等多种渠道大力普及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等知识,宣传山洪灾害防御常识。其次,在危险区的农村要常态化开展防灾减灾救灾讲座和各项应急演练,逐步提升群众危机应对能力。最后,基层灾害治理工作要全面融入到村(社区)治理、网格化管理等工作中,积极鼓励群众自愿参与,让群众从“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做自己安全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冯兵,段文健.中国共产党抗灾救灾百年学术史回顾与思考[J].兰州学刊,2021,(2).
[2]邹东升,孙彦博.完善智慧应急体系建设提升应急管理整体效能[J].重庆行政,2021,22(1).
[3]施政,开启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现代化新征程[J].中国减灾,2021,(1).
[4]张小明.多点创新协同有序 社会应急力量多方式参与防汛救灾[J].中国减灾,2020(9).
[5]胡会芳,景华,张素云,魏军.2016年河北赞皇县嶂石岩暴雨灾害防御案例分析[J]中国防汛抗旱,2020,30(2).
(作者系中共安阳市委党校教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社会治理、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