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灯

来源 :教育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wei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对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就要有所改变,同时对学生的学法也应作相应的改变。即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法和 教学方式,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能力、迁移能力;让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 ;创新精神;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迁移能力;创新能力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一些语文教师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引领,固守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而漠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及能力的培养。而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具备听、说、读、写等能力外,还应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所以,新课改实施以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在不断地探索如何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更符合新课标理念,如何才能克服阅读教学中许多不尽人意的弊端。培根也说过:“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和阅读创造力这些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可以使教学中固有的师生“传承”教学模式得以根本性的改造,可以使学生从令人几近窒息的接受性学习中解放出来,时刻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高一层次的阅读中充分融入自我、张扬个性、读活作品、品出境界。以形成求真、从善、爱美的思想品质,为他们走上社会或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目前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就把自己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总结如下,希望各位专家不吝赐教。
  一、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收集、加工、处理的过程。研究性阅读把阅读材料看成一个信息集,通过认识、解释、编辑达到对它的有效理解与把握。因此,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和提出的问题,独立自主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衍生出新的信息。
  如在阅读《失街亭》这篇经典小说时,学生了解到马谡自以为是、纸上谈兵,导致街亭失守,可谓是“街亭失,大势去。”那么造成这个结局的原因何在呢?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研读,就可找到以下信息:1、马谡据守街亭、王平相助;2、高翔屯兵街亭东北,魏延屯兵街亭之右;3、赵云、邓芝布疑兵,诸葛亮自出斜谷;4、马谡违令,山上扎寨,受围不得不落荒而逃;5、王平增援受阻;6、魏延及时增援,遭魏方重兵埋伏;7、王平引兵援延,王平、魏延与高翔夜袭魏营,又遭埋伏;8、列柳城失陷,退守阳平关。在理出这些信息后,学生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就可以得出“战前部署可谓步步为营,而战争过程却处处被动”这个结论,继而在此基础上再分析失街亭究竟是谁之过。这样学生对“失街亭,孰之过”这个话题的分析就会有理有据,而不至于泛泛而谈。通过讨论,一方面学生会进一步认识到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的原因,另一方面学生思路更清晰了,主题更明了,创新思维的能力也培养了。这样,整个学习过程就突破了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分析综合能力。
  二、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鉴赏能力是学生在理解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审美能力。它不仅是人头脑对作品的冷静而客观的理解和认识,而且也是对作品的一种情感体验。在鉴赏作品的过程中,学生首先会受到感染,一面读一面产生赏心悦目的快感;再深入一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也会空前活跃,“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会出现在脑海里。于此同时,情绪也会激动起来,与作品的情感产生共鸣,碰撞出激越的思想火花。因此,学生只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解读课文或阅读材料,不断培养个性才华,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去寻求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就会在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和精美得体的语言佳境中得到感悟。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学生在初读沈从文的《边城》后,可能对小说的“田园诗”的特点只能有一个朦胧的感觉,但是通过研究性阅读,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通过对沈从文小说的拓展性延伸性阅读,就可以对小说中刻画的独特而美丽的景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美感享受,就能体会到小说中所流露出的一种顺乎自然的人生,感悟到闪烁着的正直朴素的人性美,体会到一种深藏在湘西边远山乡底层人们之中的良知。自主探究性阅读正是打开传统阅读教学的桎梏,开展个性化学习的最好的途径。
  三、强化学生的迁移能力
  学生阅读的迁移能力可以运用以下两个方法:
  1、“比较”阅读法。在新课标的教法研讨中,比较阅读是经常被提及的一种教法。文本解读中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作品、作家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确定了事物间的异同,还要深入地解释这种异与同。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使比较阅读不流于肤浅、达到对作品深入理解的目的。
  比如同是写荷花,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里,就是“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而在孙犁的《荷花淀》里,就成了“粉色荷花箭”,其形态是“高高挺起出来”,所引起的联想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同一事物在不同作者的笔下却迥然不同,其原因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对这两篇文章所写荷花的比较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发现荷花的美丽,又会把涂在景物上的情感迁移到自己身上,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不同的美感享受。从而达到了通过阅读陶冶人的情操的目的。
  又比如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与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都是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但史铁生对生死的豁达是基于“生和死是不可抗逆的自然规律”的观念,显然是受到了道家生死观的影响,而托尔斯泰因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他渴望过的是苦行僧般朴素的生活,死能和土地结合,在自然中寻求灵魂的安宁。学生通过对这两篇围绕生命主题文章的比较阅读,不仅可以发现生之可贵、生之美丽,加深对生命的感悟,而且可以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到中西生命文化的不同,了解到汉民族和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   2、“以点带面”阅读法。它是指用所学的一个阅读材料去辐射更多的阅读材料,从而让学生掌握一类文章,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归类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迁移能力。例如,学了柳永的《雨霖铃》,学生对词中“离愁别绪”的情感就有了很深的体会。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以点带面,以柳永的《雨霖铃》去辐射另外的大量的以“离愁别绪”为意象的诗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相见欢》、欧阳修《诉衷情》、周紫芝的《踏莎行》、杜牧《赠别》、晏殊的《清平乐》等等,在这些词作中,无论是妻离子散的凄凉,情人相思的煎熬,抑或友人分手的不舍,都为多愁善感的词人所捕捉,他们用多情之笔流泻下了当时的感动。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这类词,从而融入了词的意境,触摸到作者灵魂深处的思想情感,感受到词的美,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诗词的赏析能力。
  四、质疑激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读懂课文,学生把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完毕,就万事大吉。而我们今天的新课改强调的是如何把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自然到社会,从小到大终身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创造性工作。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在质疑的基础上进一步激疑。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发现疑问并提出疑问后,教师要点拨学生分析疑问并解决疑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宋濂就强调自己除了“遍观群书”,就是向名师“援疑质理”。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提问这一程序,这只是教法,而鼓励学生质疑,指导学生如何质疑,大胆地支持学生提出问题,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则是突出了学法的指导。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些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些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质疑的基础上善于创新。例如学生课外阅读《失街亭》时,传统的观点是马谡的自以为是、不听诸葛亮的再三告诫,不听王平的劝说,一意孤行,导致战争的失利。面对这个传统的、正统的观点,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多方查寻资料,在充分了解历史事件、大量占有相关资料的前提下,独立思考,仔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以为权威是不可侵犯的,不要人云亦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为什么要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呢?为什么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主题的理解就不能自成一说呢?我们要让学生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有“创造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陶行知语)的信念和决心。 这也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
  总之,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在以课堂阅读为中心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因为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有效延伸。课内阅读时间和内容毕竟有限,“语文学习功夫在课外”,课外阅读脱离了课堂的局限,摆脱了教材的限制,可以使学生神思飞扬,展示灵性。教师应尽最大努力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提供更多的阅读时间。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在阅读目标的确定、阅读对象的选择上做有效的指导。如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我们的教学就能从单一的掌握知识进入培养创造力的阶段。而通过这一系列阅读方法的实施和运用,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多向思维,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出了一些具有创造力的学生。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指导学生阅读,就成了问题的关键。研究性阅读正是培养学生个性才华、展现学生个性才华的最佳舞台,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载体,也是我们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新途径,它能使创新之树常青,创新之灯常亮。因为阅读仿佛是一点火种,即使只是一点,只要时机恰当,也足以点亮学生心中的那一盏灯。
其他文献
摘要:在课堂改革中,我们针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探究,实施了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的教学改革。我们打破了课堂教学中长期形成的固有模式,构建自主体验、合作学习的课堂。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自主体验;有效课堂;合作探究  在区教研室张梅荣老师的具体指导下,我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坚持“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的原则,大胆尝试课堂改革实验,探讨学校制定并实施的自主体验“四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在
期刊
摘要:要学好一种语言,词汇是关键。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有助于提高说话能力和阅读、写作水平。教师采取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词汇教学是必要的。  关键词:英语;语音;词汇;记忆法;语境教学  要学好一种语言,词汇是关键。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有助于提高说话能力和阅读、写作水平。词汇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规定,初中毕业生要学会使用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
期刊
数学学习中的反思是普遍存在的。反思,简单的说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数学学习中的反思就是对原有学习经历的回顾、重新思考。我国著名理学家朱熹早就提出了“学、问、思、辩、行”的学习模式,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提供给学生学习反思的机会,多关注学生的反思行为,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  在现实的教育实
期刊
摘要:能够听到花开声音的人是幸福的人,能够听到花开声音的老师是懂得教学的人。自己从师八年载,蓦然回首,我在教学路上,有过迷茫、有过困惑、有过惊喜、有过收获。时至今日,方感顿悟……  关键词:情境;诵读;领悟;语言  “众里寻他千百度,伊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曾几何时,几度愁肠,几经惆怅。为什么老师激情澎湃一节课,学生收获却不多?为什么教师苦口婆心说不休,学生却依旧无动于衷?……一系列的问题一直困惑
期刊
摘要: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够更好提高教学效率,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不断增进师生感情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案例。  关键词:沟通;理解  从事班主任工作20多年了,在这20多年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拥有爱每位学生的心,是管理好班级的重中之重。作为一个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生活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倾心谈话,深知学生需要教师的关爱。而喜欢得到这种师爱的并非是一个或几个孩子,
期刊
摘要:注重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学好数学和问题解决起着重要作用。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语言;动手操作;发展思维;直观感知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言之有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从小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途径。更新观念,树立终身体育观。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关键。首先,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学生当前和今后身体健康的状况,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其次,我们要教育学生把体育锻炼和自己身体的健康联系起来,和自己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和自己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帮助他们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让他们重视锻
期刊
高中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对数函数”一节后面的“阅读与思考”介绍了对数的发明,这是教材编者按照课程标准对数学文化方面的要求而设置的,但其在教学实践中却往往被老师们所忽视。据我们一项关于“高中数学实施新课程9年来应用教材中‘阅读与思考’的调查”显示:教师们普遍认为,“‘对数的发明’表述的是结论性的成果,思想的跳跃度太大,搞不清来龙去脉。”这样,将数学史内容融进课堂教学的立意自然打了折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日臻渗透到公众生活的点滴,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此形势下,高校计算机课程的开设对于契合素质教育理念、提升学生适应时代的能力以及促使其更好地参与社会竞争有着深远意义。当前,计算机课程教改的呼声日臻强烈,脚步也不断推进,如何完善新形势下的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立足于当前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对存在的问题逐一剖析,并就如何推进和完善教改提
期刊
摘要:中班幼儿正处在好探索、好尝试的年龄阶段,对许多玩具充满了好奇。每到户外活动时,这些新奇的玩具成了孩子们体育活动的首选。他们便挑选喜欢的玩具开始研究起不同的玩法。因此需要通过活动设计来培养孩子的思维兴趣。  关键词:幼儿园;兴趣;思维  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