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著名画家杨天禄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19871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天禄(公元1882年—公元1948年),字石渠,号农人,别号南溟巨海,红火道人等,大理鹤庆甸南杨李登村人,白族。杨天禄是民国时期国内有名的画家,也是鹤庆妇孺皆知的白族大画家,当地人称之为“画痴”、“迂老”、“仙人”和“神笔”。他的国画作品在丹青高手云集的上海、南京也占有一席之地,许多作品曾在昆明、上海、南京等地展出。“鹰”和“钟馗”曾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他所绘“百雀图”、“乌龙图”、“钟馗捉鬼图”等,至今为人珍藏。
  杨天禄自幼酷爱书画,博学多才,除绘画艺术有较高成就外,还长于书法、篆刻,也潜心学习医理、针灸。他幼年曾在鹤庆龙华山下读私塾,后来结业于云南省优级师范学校。早期注重工笔重彩画,后改习水墨画和大写意,善于以最简括洗练的笔墨应物传神,其书法真、草、隶、篆均妙,风格浑厚独步。《鹤庆县志》称:“他的山水画,泼墨点染,意境清高,以韵味胜。人物画则用笔极简,或勾线,或泼墨,笔墨古拙,颇为传神。花卉画用墨浓郁浑厚,墨气历久犹湿。其翎笔画几笔几点,姿态各异,互不相属。尤以画乌龙、猛虎为其拿手绝招,气势磅礴,雄壮威武,张牙舞爪,活灵活现。”诚哉斯言。他的不少传世书画作品,近年来在海内外被广为收藏。
  杨天禄出生在一个典型的白族农家庭院,童年时代就对麻雀的习性烂熟于心。为了作“百雀图”,他在天井中撒上一些谷子,有意让成群结队的麻雀来争食,自己则躲在窗后细心观察麻雀们的各种神态动作,有时为了观察麻雀的起落情况,他突然尖叫一声,惊得麻雀群起而飞,然后在屋里迅速画下雀群起落的速写。有时为了构图的需要,能在一张纸上画出百只活蹦乱跳的麻雀。他有意将天井当作纸张,按构思在地上成行成片,自然有序地撒布上谷粒,待麻雀来争食时即成一幅生动无比的地上“百雀图”。这样,反复观察,反复写生,反复试验,反复实践,时叹时笑,时歌时泣,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摸索努力,最终他画“百雀图”完全到了胸有成竹,心手相应,意到笔随,出神入化的地步。杨天禄所作“百雀图”或云“百子图”,非常受人欢迎。“百雀图”不但奠定了他后来进入大画家行列的基础,而且保证了他的生活来源,收入不菲就可以更好地安心作画。
  杨李登村是个自然风光美丽,人才辈出的白族小村子,不足百户,历史上却出过不少名人,有“一村三进士,里内五名人”之称。村民历来崇尚“耕读传家”有“白日耕田夜读书”的传统。一天,杨天禄和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喝过一点酒后,就到画室盘腿打坐,闭目养神。一声长长的鸡鸣唤醒了他的冥思,朝窗外望去,那只大红公鸡正在院坝里拍打着翅膀;东屋檐下,戴圆盘帽的夫人正在编打着草鞋,毛毛糙糙的草鞋坯像螃蟹一样爬了一地。杨天禄灵感忽来,他一跃起身,迅速在画桌上铺了一张六尺徽宣,冲动地几步跨出画室,冲到夫人身边抓起一只草鞋坯就往回跑。蹿回画室,杨天禄捋捋袖子,将抓在手中的草鞋坯往墨缸里蘸了几蘸,疾风暴雨式的迅速在宣纸上拓打挥画起来。只一会儿,一幅活灵活现水灵灵的“秋蟹图”便完成了。
  有一次,他得到一本《芥子园画谱》,如获至宝,连续临摹,专心研究,颇有心得。他不但认真学习古人,而且非常注意师法自然,无论走路或歇息,总喜欢认真观察周围的景物,山水树石,花草虫鱼都不放过,务使烂熟于心。早期,他注意工笔重彩画,后改作墨笔小写意,间或加以彩笔点染。年轻时在昆明进行过一次个人画展以后杨天禄的名声大振,不少人开始出钱向他索购《乌龙图》、《秋蟹图》、《钟馗捉鬼图》等。民国时期,杨天禄的国画作品曾在上海、江西等地展出,这些逸事,当时昆明、上海的报纸上曾有报道。在南京、上海等地作画行医期间,杨天禄有幸结识了吴昌硕、王缇等人,加入了上海文人雅集画会“海上题襟馆”,并经常应邀到西泠印社参加活动。杨天禄发表在《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书画家》巨型画册的作品《卓立英风图》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画图之中一只雄鹰卓立在一块巨石上仰望蓝天,石下有几朵菊花,旁边是几枝竹子,印章齐全,并题辞云:“卓立英风,汉如春留正,宣统元年,石渠杨天禄”。当时画家27岁,正值风华正茂之年,他的乌龙、鹰、钟馗等一时间被誉为神品、仙品,杨天禄本人也被当时的一些媒体称为全国著名画家,并称其画作为云南第一。
  中年后,杨天禄开始出游四川、浙江、上海等地,以墨会友,开拓眼界,融诸家之长,不断使绘画技法有新突破。他对墨色的渗化浸润极有把握,将浓就淡,以力就深,在墨的浓淡变化中生发出万千气象。用墨以“元气淋漓幛尤湿”为特点,观其笔下的《乌龙图》,即可见有的浓墨深化,作烟云飘渺状;有的淡墨轻染,为空间遥远之隔;有的重笔勾画,使“龙”翻腾于纸上,令人拍手叫绝。他学习刻苦,特别喜爱绘画,经常临摹古典小说中的绣像插图和所能见到的壁画挂图等。正当他的绘画艺术事业在上海步入高峰期之际,1937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开始对上海举行狂轰滥炸。杨天禄不得不忍痛离开上海,带着无尽的惆怅回到离别多年的家乡云南。回到云南后,杨天禄留在昆明,打算谋求一份职业,先安定下来。不久,他就在省政府找到了一份秘书的工作。任职数月之后,由于实在看不惯官场的种种恶习和丑态,杨天禄弃官回到家乡鹤庆,并在县城中学谋到了教授美术的差事,同时兼任卫生教员。在家乡终于安定了下来,杨天禄却闲不住,他在学校大门的对面租下房子,并开了一个医馆,取名为“太古医庐”。授课之余杨天禄就在医馆里开门行医,闲暇的时候专心作画。因为杨天禄主要擅长于用针灸为老百姓治病,对百姓为人谦和,又颇具修养,但他对贵人,特别是贪官污吏却横眉冷眼,很快就在当地百姓之中有了“万病一针”和“迂老仙人”之美誉。
  杨天禄曾经在医馆外贴了一副自己题写的楹联:“侬原自食其力,非公仆亦非私奴,岂容他人信口驱使;人本随遇而安,是挑葱或是卖蒜,由我辈亲手培成。”可见他为人虽然桀骜不驯,但是处处体现出高风傲骨,嫉恶如仇的本质。他还有一副“偶成”联云:“手提大地濯沧海;头出九天观太虚。”这也正是他精神气质的写照。
  1946年抗战胜利后,远在上海的画友写来信函,诚挚邀请他再回上海举办画展。杨天禄不愿辜负朋友的一番好意,用了一年时间精心创作了百幅画作,准备赴上海举办个人画展,然而终因年纪已大,体力大不如前,再赴上海已不现实,于是迅速给上海的画友回复了信函表示了歉意。信函虽复,却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遗憾,并逐渐演变成老人最大的心病。1948年,白族著名画家杨天禄老人抱憾病逝于家乡鹤庆,终年68岁。
  杨天禄一生创作丰富,开云南大写意先风。其画风当时影响着云南本土画家,青年学子周霖、哈三、刘华轩等都受到过他的影响。杨天禄的大多作品流落民间及海外,在云南省博物馆出版的“云南文人画”画集的前言中,张永康副馆长写道:“晚清至近现代主要代表性画家有缪嘉惠、果成、杨天禄、周霖等人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近十年来,经云南省博物馆、大理州博物馆和丽江画院等有关单位的不懈努力,杨天禄的画作得到了有效保护。随着一些精品画作的逐渐被发现,白族著名画家杨天禄的生平事迹也逐渐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这不仅仅是对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也是对杨天禄老人在天之灵的深深告慰。
  责任编辑 左家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