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就像一场风暴,在极短的时间内席卷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让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模式发生了变化,并在将来的发展当中孕育出无限的可能。而“互联网+”与现代教育的相互融合,更是逐渐演变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而互联网势必会推动德育教学从知识导向想素质导向的转型,在新时代下,初中德育课程将呈现出新生态。如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找出初中德育教学的新出口,已经成为了当下初中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初中;德育教学;改进
引言
李克强首先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关于“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于是在该行动计划之下,“互联网+”便迅速席卷整个中国社会,成为了备受人们追捧的热词。而所谓“互联网+”,实际上就是“把互联网创新的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相结合,以此来推动技术和社会的进步”。“互联网+”思维的产生,给传统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并在两者的相互碰撞融合之下,产生了“互联网+教育”的全新教育模式,实践表明,“互联网+教育”这一新型教育模式对教育界的影响十分巨大,那么在新背景之下能否改变传统初中德育教学的现状、重塑初中德育课的新形象,进而切实有效的发挥德育课程的德育价值呢?基于此,笔者就“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初中德育教学的新出口进行了讨论。
一、“互联网+”给初中德育教育带来的新机遇
1.教学中师生地位的重塑 。“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充分弥补了传统德育教学的不足,并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改变和优化,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的转变。传统教学中是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教师是整个教学的绝对主导者和学习的中心环节,这样一种绝对主导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和自主学习意识。在我国的传统德育教学中,学生只是一味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墨守陈规,被动的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缺少实践,导致学生的思维导向受到限制。受到“互联网+教育”这一模式的影响,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关系正在悄然发生转变,在这一新模式当中,教师不再是教学当中的主导者,而是更加倾向于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与组织者,不再是教学的主导,而是在组织上的主导,以此来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以教师为组织上的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学生占据教学主体的转变,不再刻意的进行道德理论的传授,而是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并在此过程中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板正学生的思维导向。
2.教学观念发生转变。“互联网+教育”思维模式的出现,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无疑是十分巨大的,它不仅给教育提供了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让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彻底发生变化,让施教者对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互联网+教育”影响下,最先出现的具备代表性的教育观念就是“质疑式”教育,“质疑”是对之前人们所留下知识、理论概念、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的疑问。从来如此并不意味着它的存在绝对正确,只能证明它的存在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在没有丝毫质疑的情况下就对其坚信不疑,不过是一种盲目信任,是不理性或者理智的。而在质疑中对事物的价值和人的行为进行深度的剖析,其结果就很能让学习者坚信。这种“质疑式”教育观念和学习观念的作用,在学生人生的各个阶段十分明显,初中是学生树立理想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所在,很有必要吸取这种观念来进行对学生的教育。
二、“互联网+”给初中德育教育带来的新出口
1.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内容,增加学习的趣味。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老师在根据教材备课时还需要参照相关的资料,但是由于初中教育理论知识较多,如果按部就班的按照教材教学就会显得十分枯燥无味,因此,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具体而言,老师可以适当的利用多元化的信息资源添加一些实例,用声情并茂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和现实生活中的法律实例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深刻、全面的道德教育。
2.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趣味课堂活动。初中德育教育从来都是具有双向性的,如果仍是停留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中,教师就成为了课堂教学中唯一的演讲者,学生也只为觉得枯燥无味,课堂毫无吸引力,甚至还会感到厌烦,在当今社会道德水平普遍低下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在课堂中添加一些趣味性的课堂活动,通过教学和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道德价值的熏陶。
3.提升教师的道德修养。“互联网+”的教学理念的转变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同样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方式,这就意味着老师要时刻更新自己的道德素养,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高尚的榜样。
三、总结
总而言之,“互联网 + 教育”给初中德育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是在享受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要找到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总而言之,教师要适应“互联网+”的时代要求,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给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德育教学氛围,找到初中德育教学的新出口。
参考文献
[1]王丹丹.“互联网+”背景下初中德育教学的新出口[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24):57-58.
[2]王友存.德育教育在初中政治教學中的渗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9):74-75.
[3]杨淑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渗透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74.
关键词:互联网+;初中;德育教学;改进
引言
李克强首先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关于“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于是在该行动计划之下,“互联网+”便迅速席卷整个中国社会,成为了备受人们追捧的热词。而所谓“互联网+”,实际上就是“把互联网创新的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相结合,以此来推动技术和社会的进步”。“互联网+”思维的产生,给传统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并在两者的相互碰撞融合之下,产生了“互联网+教育”的全新教育模式,实践表明,“互联网+教育”这一新型教育模式对教育界的影响十分巨大,那么在新背景之下能否改变传统初中德育教学的现状、重塑初中德育课的新形象,进而切实有效的发挥德育课程的德育价值呢?基于此,笔者就“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初中德育教学的新出口进行了讨论。
一、“互联网+”给初中德育教育带来的新机遇
1.教学中师生地位的重塑 。“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充分弥补了传统德育教学的不足,并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改变和优化,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的转变。传统教学中是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教师是整个教学的绝对主导者和学习的中心环节,这样一种绝对主导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和自主学习意识。在我国的传统德育教学中,学生只是一味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墨守陈规,被动的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缺少实践,导致学生的思维导向受到限制。受到“互联网+教育”这一模式的影响,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关系正在悄然发生转变,在这一新模式当中,教师不再是教学当中的主导者,而是更加倾向于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与组织者,不再是教学的主导,而是在组织上的主导,以此来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以教师为组织上的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学生占据教学主体的转变,不再刻意的进行道德理论的传授,而是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并在此过程中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板正学生的思维导向。
2.教学观念发生转变。“互联网+教育”思维模式的出现,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无疑是十分巨大的,它不仅给教育提供了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让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彻底发生变化,让施教者对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互联网+教育”影响下,最先出现的具备代表性的教育观念就是“质疑式”教育,“质疑”是对之前人们所留下知识、理论概念、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的疑问。从来如此并不意味着它的存在绝对正确,只能证明它的存在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在没有丝毫质疑的情况下就对其坚信不疑,不过是一种盲目信任,是不理性或者理智的。而在质疑中对事物的价值和人的行为进行深度的剖析,其结果就很能让学习者坚信。这种“质疑式”教育观念和学习观念的作用,在学生人生的各个阶段十分明显,初中是学生树立理想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所在,很有必要吸取这种观念来进行对学生的教育。
二、“互联网+”给初中德育教育带来的新出口
1.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内容,增加学习的趣味。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老师在根据教材备课时还需要参照相关的资料,但是由于初中教育理论知识较多,如果按部就班的按照教材教学就会显得十分枯燥无味,因此,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具体而言,老师可以适当的利用多元化的信息资源添加一些实例,用声情并茂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和现实生活中的法律实例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深刻、全面的道德教育。
2.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趣味课堂活动。初中德育教育从来都是具有双向性的,如果仍是停留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中,教师就成为了课堂教学中唯一的演讲者,学生也只为觉得枯燥无味,课堂毫无吸引力,甚至还会感到厌烦,在当今社会道德水平普遍低下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在课堂中添加一些趣味性的课堂活动,通过教学和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道德价值的熏陶。
3.提升教师的道德修养。“互联网+”的教学理念的转变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同样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方式,这就意味着老师要时刻更新自己的道德素养,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高尚的榜样。
三、总结
总而言之,“互联网 + 教育”给初中德育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是在享受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要找到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总而言之,教师要适应“互联网+”的时代要求,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给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德育教学氛围,找到初中德育教学的新出口。
参考文献
[1]王丹丹.“互联网+”背景下初中德育教学的新出口[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24):57-58.
[2]王友存.德育教育在初中政治教學中的渗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9):74-75.
[3]杨淑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渗透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