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小脑肿瘤术后小脑缄默综合征的弥散张量成像相关研究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wangxin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初步分析儿童小脑肿瘤术后发生小脑缄默综合征(CMS)的可能机制。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16年12月至2019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6例小脑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术后根据MAYO诊所Darley诊断标准判断患儿是否发生CMS,并将其分为CMS组(3例)与非CMS组(13例)。同时纳入同期3名健康志愿儿童作为对照(健康对照组)。所有患儿术前均行头颅DTI扫描,其中CMS组于术后1、3、6个月行DTI扫描,非CMS组仅于术后1个月行DTI扫描。健康对照组仅行1次DTI扫描。3组均测定双侧齿状核、小脑上、中、下脚的各向异性分数(FA)。

结果

3组年龄、性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MS组与非CMS组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大小、病理学类型及是否侵犯脑干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MS组和非CMS组术前齿状核、小脑上、中、下脚的FA值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齿状核分别为:0.65±0.11、0.53±0.12、0.33±0.12;小脑上脚分别为:0.70±0.03、0.69±0.11、0.35±0.15;小脑中脚分别为:0.74±0.05、0.71±0.13、0.34±0.11;小脑下脚分别为:0.64±0.13、0.53±0.08、0.34±0.07;均P<0.05),且术前CMS组的齿状核和小脑下脚的FA值均较非CMS组高(均P<0.05)。术后1个月,非CMS组的双侧齿状核、小脑上、中、下脚的FA值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随访时间延长,CMS组患儿的双侧齿状核和小脑下脚的FA值呈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左侧:F1=9.872、F2=17.960,右侧:F3=7.230、F4=27.330,均P<0.05),而双侧小脑上、中脚的FA值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初步推测儿童小脑肿瘤术后发生CMS与齿状核、小脑下脚相关,且术后可短暂恢复;而小脑上、中脚是否与CMS相关仍需进一步研究确认。

其他文献
病史摘要患者,男性,46岁,因"右上腹部不适1个月"入院。既往30年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未作正规治疗。症状体征患者一般状态良好。诊断方法甲胎蛋白32.55 ng/ml。乙肝病毒DNA <5.00×102 IU/m。肝脏吲哚菁绿清除实验15 min滞留率为20%。上腹部CT检查示,肝脏S6段可见多发团状低密度影,边界欠清,门脉左右支汇合处及右分支可见充盈缺损。考虑肝癌,伴门脉癌栓。患者诊断为原发
单侧优势供血小脑后下动脉(PICA)髓帆扁桃体段动脉瘤在临床上罕见。2004年1月至2020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神经外科收治2例单侧优势供血PICA髓帆扁桃体段动脉瘤患者,占同期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的0.5%(2/3 700)。CT血管成像容易漏诊,通过多平面重组及最大密度投影技术发现动脉瘤位于延髓背侧并接近枕大孔,采用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术后疗效较好。
期刊
长期放疗的鼻咽癌患者易引起颈动脉慢性闭塞,而急性颈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闭塞后进行支架取栓的患者甚少。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例鼻咽癌放疗后急性颈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经Solitaire FR支架机械取栓联合颈内动脉Acculink支架成形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期刊
目的探讨术前弥散张量成像(DTI)在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5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3例采用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神经内镜组),42例采用术前DTI辅以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DTI+神经内镜组)。术后3个月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其预后,其中
目的探讨基于Sina的增强现实技术在椎管肿瘤手术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20例椎管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随机分为Sina定位组(10例)和传统体表解剖定位组(10例),两组术前均定位肿瘤的体表投影。Sina定位组采用基于Sina的增强现实技术,传统体表解剖定位组仅参考体表解剖标记。应用术中C型臂分别验证两组的定位结果,并与MRI显
目的探讨成人椎管内畸胎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8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确诊的11例成人椎管内畸胎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采用后方椎板切开入路切除肿瘤。术后采用MRI评价肿瘤的切除程度;采用肌力评分评估患者的四肢运动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协会括约肌功能评分评价患者的膀胱功能;采用McCorick临床分级评价患者的远期疗效。结
目的观察经颅磁共振引导超声聚焦(简称磁波刀)治疗震颤为主型帕金森病(TDPD)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4—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TDPD患者。所有患者采用磁波刀行主要症状侧的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观察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临床震颤评定量表(CRST)评分,以评价对震颤症状的治疗效果。结果1
期刊
目的探讨开颅术后额窦感染的病因以及采用显微外科联合神经内镜经鼻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开颅术后额窦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显微外科联合神经内镜经鼻手术治疗。分析开颅术后额窦感染的可能病因、术中情况及疗效。结果20例患者术中均可见额窦引流通路堵塞,其中人工材料堵塞12例,骨质畸形愈合6例,瘢痕形成堵塞2例
特发性正常压力性脑积水(iNPH)多见于老年人,特点是脑室扩大但脑脊液压力正常,以步态障碍、认知障碍及尿失禁三联征为主要症状,脑脊液分流术后症状可出现逆转。其中步态障碍是三联征中最先出现且最突出的症状,故术前步态评估将有助于临床医生诊断iNPH。近年来,国外对iNPH患者步态的客观定量评估研究有了很大进展,而国内依然以主观定性评估为主。本文主要对国外iNPH患者步态评估方法的进展及步态参数的特点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