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5月25日,省委宣传部、群众杂志社联合主办的“沿江开发回顾与展望”座谈会在南京浦口召开。会上,省有关部门、沿江部分市县负责同志及有关专家作了交流发言,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孙志军出席并讲话。现将孙志军同志讲话及座谈发言、书面交流的主要内容刊发于后。
2003年6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专门工作会议,正式部署实施新一轮沿江开发,这是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江苏“两个率先”总体目标而作出的战略决策和部署。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全面实施已经整整四年,当初的战略构想正在一步一步变为生动具体的现实图景,沿江地区已经成为全省“两个率先”的先行区、示范区,成为江苏“四沿”产业集聚带中极其亮丽的风景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对纵深推进沿江开发进一步提出要求,指明了下一步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定位。我省的沿江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工业基础好、人口素质高、发展潜力大,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借鉴世界大河流域开发经验,实施新一轮沿江开发,对于进一步提升这一核心区域的综合竞争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认真总结沿江开发的成就和经验,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沿江开发。
一、认真总结沿江开发四年来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四年前,省委省政府按照积极进取、切实可行的总要求,提出了沿江开发的“八项指导原则”和“三年打基础、八年见成效”的目标定位。实施四年来,沿江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工业园、生态园、滨江城镇生活区的“两园一区”格局初步形成,国际制造业集聚带、滨江城市带、大江风光带的“三带”风貌初步显现。
从经济整体实力看,2003年-2006年,沿江8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6%,比同期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和5.3个百分点。2003年,沿江8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2006年,达到1.73万亿元。至去年底,沿江8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全部超过千亿元,其总量占到全省的80.5%,财政收入占全省的76.2%。在2005年全国百强县评比中,沿江8市包揽了江苏上榜的全部17个县(市),并在十强县中占7席。如果按窄口径计算(即,按照8个省辖市中沿江部分的市县区来核算),沿江地区的生产总值由四年前的5130多亿元增至10660多亿元,四年几乎翻了一番;在全省的总量占比,由原来的48%增至近50%。
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看,地处沿江和苏南的苏、锡、常三个省辖市,去年、前年先后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指标体系的要求,三市下辖的6个沿江市(县、区)及镇江所辖的扬中市共7个市(另两个达标的县级市,即昆山、宜兴不在沿江)总体达标,成为江苏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的达标地区。
从沿江开发的主要领域看,呈现出一系列新进展、新亮点: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一批交通、能源、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竣工,包括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新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迅速成长并初具规模,软件、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产品群也呈快速发展态势。二是大江两岸区域联动,苏中地区加速崛起。沿江开发以来,南通、泰州、扬州等苏中三市加速发展、快步崛起,2005年苏中的增速首次赶上苏南,2006年继续保持强势。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双赢。全国首批6个“国家生态市”,我省有4个县级市入选,其中3个(张家港、常熟、江阴)在沿江。目前,沿江8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环保模范城市群,拥有最多的国家生态市,并形成了较密集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扬州市还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称号。沿江开发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书写了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沿江开发在较短时期取得如此骄人业绩,其经验值得总结。首先,尊重发展规律,集思广益,科学决策。沿江开发是在充分尊重经济社会规律、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决策。决策的出台,先后经过多轮的民意调研、专家咨询、高层论证,又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征求党内党外人士的意见,由省委全会审议作出决策,并通过人大常委会使之得到社会各方面及广大人民的赞同与支持。因此,这一战略构想具有广泛的实践基础、社会基础、民主基础、科学基础。其次,统筹协调,科学规划,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沿江开发既有全面启动、整体推进的远景构想,又有中长期的目标定位,更有切实可行的战略部署和发展重点。特别是,沿江开发坚持“统筹规划、持续发展、永续利用”的方针,遵循“整体开发、有序开发、集约开发、联动开发、纵深开发、开放式开发、创新式开发、保护式开发”的八项原则,走的是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形成开发合力。沿江开发不是全线铺开、一哄而上,更不是低水平重复、无序化竞争,而是分阶段、有步骤,综合配套、循序推进的。因此,与此相应的产业布局、港口规划、岸线利用、跨江联动、城市带建设、环境保护等,都做到了通盘考虑、配套安排,使产业带、城市带、风光带融为一体,有序推进。同时,又注意加强各部门、各地区的协调,形成了开发的最大合力。第四,真抓实干,科学实施,善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沿江开发的实施,江南江北各市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同时又表现出科学审慎、求真务实的态度。无论是订规划、上项目、搞建设,都注重尊重规律、尊重实际,特别是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妥善处理征地、拆迁等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使沿江开发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四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沿江开发走的是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走的是一条具有江苏特色、又好又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条以人为本、不含水分、群众得实惠、老百姓普遍认可的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路。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积极实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生动诠释,也是沿江开发至为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二、在新的更高起点上纵深推进沿江开发战略
“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沿江地区责任重大,沿江开发必须发挥更大作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纵深推进沿江开发”,并且明确“要同步实现建设产业集聚带、滨江城市带、生态风光带三大目标”。因此,纵深推进沿江开发,视野要更宽、思路要更新、起点要更高。其中的关键,是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第一,要把“又好又快”的本质要求更好地贯穿到沿江开发中去。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推动“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发展模式的提升,是江苏在发展新阶段的战略选择,也是提升沿江开发水平的战略要求。沿江开发有基础、有能力,也更需要体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在沿江开发中彰显“又好又快”,就是要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加注重降低发展的成本和环境的代价,更加注重发展与民生之间的关系。产业开发是沿江开发的核心,沿江地区在产业优化升级中,要特别强调三条:一是要“轻”。就是在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型的现代服务业,如物流配送、服务外包、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二是要“高”。就是要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重点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生物医药、软件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沿江地区的比重。三是要“新”。沿江地区教育水平高,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应当在自主创新中走在更前列,拥有更多的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加快实现从“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的转变,为建设创新型省份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要把“统筹协调”的发展要求更好地贯穿到沿江开发中去。沿江地区承南启北,是连接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的重要纽带。纵深推进沿江开发,必须在统筹区域发展上有更大的作为。首先要把统筹区域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利用沿江开发的平台载体,创新统筹区域发展方式,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产业转移规律,进一步发挥沿江开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三大区域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协调共进。统筹区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要统筹城乡发展。要按照江苏新农村建设“三化带三农”的总体方略,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统筹区域发展,还应注重统筹国内国际发展,在全方位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上有新作为。要根据世界经济增长、国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跨国公司生产和研发基地外迁、国际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创新等趋向,统筹省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国际资本、产业、技术、服务等的转移。统筹区域发展,还要结合全省新一轮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江海联动,整合资源,整体推进。
第三,要把“和谐发展”的要求更好地贯穿到沿江开发中去。近些年来,我们高度重视江苏的和谐社会建设,把发展的和谐作为基础,把利益的和谐作为核心,大力建设“法治江苏”、“平安江苏”、“文化江苏”、“诚信江苏”、“绿色江苏”。沿江地区在这些领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积极的贡献。我们要立足沿江开发的实践,按照全体人民“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原则,更加注重把利益的和谐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改善民生,发展民主,保障平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大力建设和谐文化,积极完善社会管理。根据沿江地区的发展特点,注重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抓好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扩大就业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城市公共服务和农村公共服务、扩大覆盖面和社会保障水平等重大利益关系,不断提高沿江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水平。
第四,要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好地贯穿到沿江开发中去。沿江地区人口密集、寸土寸金,土地资源等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极其有限,必须倍加重视沿江开发中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在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落实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采取有效措施,实行最严格的能耗和环保标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努力完成节地、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真正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三、继续深入研究推进沿江开发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在高起点上推进沿江开发,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我们既要注重加强宏观问题的研究,又要针对沿江开发战略实施中的现实课题,加强对策性研究,为沿江地区可持续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指导。
首先,从宏观战略的视野来积极思考。一是沿江开发如何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有效落实“三个发展”、“四个优先”、“五大江苏”建设载体的明确要求,真正在沿江地区率先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发展示范区、先导区。二是如何在沿江开发中积极体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目标要求,确保按照时序进度,又好又快地推进整个沿江地区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使之成为和谐发展的表率和样板。
其次,从重大战略的推进来谋划思路。一是如何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现互动,积极提升沿江开发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如何科学处理沿江开发与其他“三沿”开发的关系,特别是如何有效利用沿江开发的理念和经验,推动沿海开发,实现江海联动,等等。
第三,从具体战略的实施来寻求对策。比如,沿江开发中的产业结构优化、对外开放、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环境保护等问题与对策。又如,在沿江开发中如何推进沿江文明带建设,使沿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精神文化长廊等。
第四,从经验的国际比较来彰显特色。沿江开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是江苏“两个率先”的先导,也是江苏“三创”精神的重要成果,它在世界沿流域经济带开发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区域个性和发展特点。我们要深化它与世界沿流域开发成功范例的比较研究,使其特色和亮点更加凸显。
沿江开发的实践在推进,经验在积累,成果在显现。但沿江开发毕竟起步不久,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社科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及参与沿江开发、建设实践的同志们,密切关注、积极推动沿江开发的新探索、新进展。社会科学规划部门要加强相关课题的规划立项,加强对沿江开发的系统研究、跟踪研究、深入研究,为持续有效地推进沿江开发作出更大的努力。
责任编辑:钱伯华
2003年6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专门工作会议,正式部署实施新一轮沿江开发,这是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江苏“两个率先”总体目标而作出的战略决策和部署。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全面实施已经整整四年,当初的战略构想正在一步一步变为生动具体的现实图景,沿江地区已经成为全省“两个率先”的先行区、示范区,成为江苏“四沿”产业集聚带中极其亮丽的风景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对纵深推进沿江开发进一步提出要求,指明了下一步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定位。我省的沿江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工业基础好、人口素质高、发展潜力大,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借鉴世界大河流域开发经验,实施新一轮沿江开发,对于进一步提升这一核心区域的综合竞争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认真总结沿江开发的成就和经验,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沿江开发。
一、认真总结沿江开发四年来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四年前,省委省政府按照积极进取、切实可行的总要求,提出了沿江开发的“八项指导原则”和“三年打基础、八年见成效”的目标定位。实施四年来,沿江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工业园、生态园、滨江城镇生活区的“两园一区”格局初步形成,国际制造业集聚带、滨江城市带、大江风光带的“三带”风貌初步显现。
从经济整体实力看,2003年-2006年,沿江8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6%,比同期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和5.3个百分点。2003年,沿江8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2006年,达到1.73万亿元。至去年底,沿江8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全部超过千亿元,其总量占到全省的80.5%,财政收入占全省的76.2%。在2005年全国百强县评比中,沿江8市包揽了江苏上榜的全部17个县(市),并在十强县中占7席。如果按窄口径计算(即,按照8个省辖市中沿江部分的市县区来核算),沿江地区的生产总值由四年前的5130多亿元增至10660多亿元,四年几乎翻了一番;在全省的总量占比,由原来的48%增至近50%。
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看,地处沿江和苏南的苏、锡、常三个省辖市,去年、前年先后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指标体系的要求,三市下辖的6个沿江市(县、区)及镇江所辖的扬中市共7个市(另两个达标的县级市,即昆山、宜兴不在沿江)总体达标,成为江苏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的达标地区。
从沿江开发的主要领域看,呈现出一系列新进展、新亮点: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一批交通、能源、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竣工,包括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新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迅速成长并初具规模,软件、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产品群也呈快速发展态势。二是大江两岸区域联动,苏中地区加速崛起。沿江开发以来,南通、泰州、扬州等苏中三市加速发展、快步崛起,2005年苏中的增速首次赶上苏南,2006年继续保持强势。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双赢。全国首批6个“国家生态市”,我省有4个县级市入选,其中3个(张家港、常熟、江阴)在沿江。目前,沿江8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环保模范城市群,拥有最多的国家生态市,并形成了较密集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扬州市还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称号。沿江开发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书写了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沿江开发在较短时期取得如此骄人业绩,其经验值得总结。首先,尊重发展规律,集思广益,科学决策。沿江开发是在充分尊重经济社会规律、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决策。决策的出台,先后经过多轮的民意调研、专家咨询、高层论证,又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征求党内党外人士的意见,由省委全会审议作出决策,并通过人大常委会使之得到社会各方面及广大人民的赞同与支持。因此,这一战略构想具有广泛的实践基础、社会基础、民主基础、科学基础。其次,统筹协调,科学规划,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沿江开发既有全面启动、整体推进的远景构想,又有中长期的目标定位,更有切实可行的战略部署和发展重点。特别是,沿江开发坚持“统筹规划、持续发展、永续利用”的方针,遵循“整体开发、有序开发、集约开发、联动开发、纵深开发、开放式开发、创新式开发、保护式开发”的八项原则,走的是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形成开发合力。沿江开发不是全线铺开、一哄而上,更不是低水平重复、无序化竞争,而是分阶段、有步骤,综合配套、循序推进的。因此,与此相应的产业布局、港口规划、岸线利用、跨江联动、城市带建设、环境保护等,都做到了通盘考虑、配套安排,使产业带、城市带、风光带融为一体,有序推进。同时,又注意加强各部门、各地区的协调,形成了开发的最大合力。第四,真抓实干,科学实施,善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沿江开发的实施,江南江北各市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同时又表现出科学审慎、求真务实的态度。无论是订规划、上项目、搞建设,都注重尊重规律、尊重实际,特别是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妥善处理征地、拆迁等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使沿江开发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四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沿江开发走的是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走的是一条具有江苏特色、又好又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条以人为本、不含水分、群众得实惠、老百姓普遍认可的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路。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积极实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生动诠释,也是沿江开发至为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二、在新的更高起点上纵深推进沿江开发战略
“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沿江地区责任重大,沿江开发必须发挥更大作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纵深推进沿江开发”,并且明确“要同步实现建设产业集聚带、滨江城市带、生态风光带三大目标”。因此,纵深推进沿江开发,视野要更宽、思路要更新、起点要更高。其中的关键,是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第一,要把“又好又快”的本质要求更好地贯穿到沿江开发中去。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推动“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发展模式的提升,是江苏在发展新阶段的战略选择,也是提升沿江开发水平的战略要求。沿江开发有基础、有能力,也更需要体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在沿江开发中彰显“又好又快”,就是要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加注重降低发展的成本和环境的代价,更加注重发展与民生之间的关系。产业开发是沿江开发的核心,沿江地区在产业优化升级中,要特别强调三条:一是要“轻”。就是在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型的现代服务业,如物流配送、服务外包、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二是要“高”。就是要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重点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生物医药、软件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沿江地区的比重。三是要“新”。沿江地区教育水平高,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应当在自主创新中走在更前列,拥有更多的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加快实现从“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的转变,为建设创新型省份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要把“统筹协调”的发展要求更好地贯穿到沿江开发中去。沿江地区承南启北,是连接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的重要纽带。纵深推进沿江开发,必须在统筹区域发展上有更大的作为。首先要把统筹区域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利用沿江开发的平台载体,创新统筹区域发展方式,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产业转移规律,进一步发挥沿江开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三大区域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协调共进。统筹区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要统筹城乡发展。要按照江苏新农村建设“三化带三农”的总体方略,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统筹区域发展,还应注重统筹国内国际发展,在全方位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上有新作为。要根据世界经济增长、国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跨国公司生产和研发基地外迁、国际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创新等趋向,统筹省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国际资本、产业、技术、服务等的转移。统筹区域发展,还要结合全省新一轮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江海联动,整合资源,整体推进。
第三,要把“和谐发展”的要求更好地贯穿到沿江开发中去。近些年来,我们高度重视江苏的和谐社会建设,把发展的和谐作为基础,把利益的和谐作为核心,大力建设“法治江苏”、“平安江苏”、“文化江苏”、“诚信江苏”、“绿色江苏”。沿江地区在这些领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积极的贡献。我们要立足沿江开发的实践,按照全体人民“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原则,更加注重把利益的和谐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改善民生,发展民主,保障平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大力建设和谐文化,积极完善社会管理。根据沿江地区的发展特点,注重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抓好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扩大就业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城市公共服务和农村公共服务、扩大覆盖面和社会保障水平等重大利益关系,不断提高沿江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水平。
第四,要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好地贯穿到沿江开发中去。沿江地区人口密集、寸土寸金,土地资源等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极其有限,必须倍加重视沿江开发中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在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落实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采取有效措施,实行最严格的能耗和环保标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努力完成节地、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真正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三、继续深入研究推进沿江开发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在高起点上推进沿江开发,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我们既要注重加强宏观问题的研究,又要针对沿江开发战略实施中的现实课题,加强对策性研究,为沿江地区可持续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指导。
首先,从宏观战略的视野来积极思考。一是沿江开发如何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有效落实“三个发展”、“四个优先”、“五大江苏”建设载体的明确要求,真正在沿江地区率先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发展示范区、先导区。二是如何在沿江开发中积极体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目标要求,确保按照时序进度,又好又快地推进整个沿江地区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使之成为和谐发展的表率和样板。
其次,从重大战略的推进来谋划思路。一是如何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现互动,积极提升沿江开发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如何科学处理沿江开发与其他“三沿”开发的关系,特别是如何有效利用沿江开发的理念和经验,推动沿海开发,实现江海联动,等等。
第三,从具体战略的实施来寻求对策。比如,沿江开发中的产业结构优化、对外开放、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环境保护等问题与对策。又如,在沿江开发中如何推进沿江文明带建设,使沿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精神文化长廊等。
第四,从经验的国际比较来彰显特色。沿江开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是江苏“两个率先”的先导,也是江苏“三创”精神的重要成果,它在世界沿流域经济带开发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区域个性和发展特点。我们要深化它与世界沿流域开发成功范例的比较研究,使其特色和亮点更加凸显。
沿江开发的实践在推进,经验在积累,成果在显现。但沿江开发毕竟起步不久,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社科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及参与沿江开发、建设实践的同志们,密切关注、积极推动沿江开发的新探索、新进展。社会科学规划部门要加强相关课题的规划立项,加强对沿江开发的系统研究、跟踪研究、深入研究,为持续有效地推进沿江开发作出更大的努力。
责任编辑:钱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