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山水画的健康和谐的色彩观念,探索山水画色彩以展方向,采用文人水墨与青绿山水画两种不同的色彩观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以青绿山水为主,考察青绿山水画的色彩构成的内涵、风格及审美分析。建构中国山水画色彩的格局,开拓中国画斑斓多姿的色彩世界。
关键词:青绿山水画;色彩构成;审美特点
一、青绿山水画的色彩特点
青绿山水虽有面对真实山水的一面,但色彩却并不是与实主义的固有色,即不是客观性的“随特赋彩”,亦非印度佛画中色彩富有“情味”的象征性,却也不是,主观性的色彩抒情(既非西画中印象派之“条件色”似的抒情性,也非中国文人水墨画之“抽象色”的抒情性)。青绿色彩是“繁彩寡情“的,理性,克制重设计性,程式化,装饰性,因而具有极富观念性的概括色特点。青绿山水重视的是色彩的符号性功能,以原色的运用(石青、石绿、朱砂、赤者石、藤黄、白垩等,花青藤黄调和之汁绿例外),对纯度、明度的强调(以求色相的高度稳定性),对主色调的强调,对少量对补色的偏爱以及响亮饱满的大面积色彩”平涂“(以罩、染、提、烘、铺、衬、填等手法)。同时画面还注重同一色相中的明度对比形成色阶而极富节奏。
二、青绿山水画色彩样式的作品个案审美分析
在审美风格问题上,方闻先生把时代风格看得比个人风格更为重要,他认为“风格分析的方法“已经成为中国画研究的一项有益的现代贡献。方先生的看法固然有他的道理和依据。然而关注画面形式之间的关系与视觉构成的延续性,如果不落实在个体性的作品形式要素、主题、技法(包括色彩构成和笔墨形式)、精神物质等问题的探索,终将会落入抽象干枯的图像分类则不是活生省事有血有肉的作品分析。我们在方先生《心印》的第一章《中国山水画的图绘性表现》中就能看到他把中国画抽象成一幅幅如干骨架与件剖力般的抽象图绘,想心这是西方式的方法,并不完全适合于中国画。因此中国人的抽象从来就都是蕴含在血肉、形色、风骨的具体形象中的。
在一片黑白色色相的灰暗模式中,现代青绿画大师张大千自创一种半抽象的墨彩交光军的泼墨重彩画法,浓丽、新奇,令人震撼,将青绿山水推进了一个新的高度。“大千先生试以泼墨法作出水画后,又在泼墨的基础上泼以大青绿,获得了更为新青清丽的效果,并以其天纵之才,在几年的时间里使惊骇世俗的‘泼彩’迅速成熟。《山雨欲来》一画中,石青、石绿、墨黑相渗相泼,左下的虚空处,点缀屋宇树木,空灵剔透,幽情无限。具体的形体被抽离而去,在一种如烟如雾却又有翻江倒海之势的色墨交融之中,青绿敷色与造型的冲突轻轻被挥之而去,通幅皆虚却意象具存。打通了一个色彩世界坦露心源的宽畅通道。水墨在“墨分五色中体现单纯,泼彩在大色无彩中”展示着斑斓。
宋朝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高51.5厘米,长达1191.5厘米,用了整一匹绢,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大的一幅青绿山水卷轴画,无论是画面容量还是艺术水准,都可与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相媲美。全图章法缜密,以“高远”、“深远”、“平远”的多重视角,运用全景式的表现方法展现了江河山水的磅礴气象。重峦起伏,雄浑壮阔,水汲浩渺,绵延千里,渔村野舍,水榭亭桥,人物舟船,河港交错,瀑布飞流,时见松柳草木,时见人物点点,无不精到各具情态。全面疏密有致,极富韵律节奏,丰富而统一。此画不再是大小李将军勾无皴的手法,而是以浓墨勾勒,以淡墨与色反复相皴,色彩至几欲看不到墨,是早期大青绿的特点。“其山头多为荷叶皴,山脚、坡石等多为麻皮皴”。全图 色鲜明,浓丽绚烂,以青绿为主色调,又以明丽的赤都石与之相对映,浓艳而响亮。具体着色是:山石着色,阴面从山脚用赤者石向上分染,阴面用汁绿从山头向下分染,用石青石绿(二青、二绿)多次分染。再用三青,三绿提染山头阴面,成为画面最亮处,用头青、头绿烘染暗处;水以汁绿罩染而成。在汁绿未干时,按水的波纹勾法不均匀地点上二绿,即增加了色彩变化,又表现了江水之感;树虽不大,却很精致,树干用双勾,先染一层赤者石,再加以墨罩染,树叶先用墨点成,在墨点上再点染汁绿或石绿、石青色。柳树叶则是在枝头上直接用石绿画出;天空则用湿画法平涂;舟般屋含着淡赤者石色,屋顶加墨染;人物点白粉、石青、朱砂等色。正面完成后再在背面用衬染法托色。山石托以石青、石绿色,水托以淡石绿色,屋舍的粉壁托以白色。
绘画原本以色彩起源,色彩的丰富多变,同时也契合了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审美眼光、审美需求,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色彩的音乐在中国画久已衰落……中国画此后的道路不但须恢复我国传统用笔线纹之美及其伟大的表现力,尤其当倾心注目于彩色流韵的真景,创造浓丽清新的色相世界。”
中国山水画的传统色彩确实需要我们坚守且以扬光大。我们应以富有前瞻性的审美眼光和不可推卸的使面感,对社会心理,时代精神作以深层的观照,把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和美好心愿,浑然一体地溶化进青绿山水画中。青绿山水画是我们时代的、民族的、也是整个世界的,它是最具有再认识价值的绘画。
参考文献
[1] 王文娟著.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探渊之墨韵色章[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 许俊著.青绿山水画技法[M].北京:美术出版社,2002.
关键词:青绿山水画;色彩构成;审美特点
一、青绿山水画的色彩特点
青绿山水虽有面对真实山水的一面,但色彩却并不是与实主义的固有色,即不是客观性的“随特赋彩”,亦非印度佛画中色彩富有“情味”的象征性,却也不是,主观性的色彩抒情(既非西画中印象派之“条件色”似的抒情性,也非中国文人水墨画之“抽象色”的抒情性)。青绿色彩是“繁彩寡情“的,理性,克制重设计性,程式化,装饰性,因而具有极富观念性的概括色特点。青绿山水重视的是色彩的符号性功能,以原色的运用(石青、石绿、朱砂、赤者石、藤黄、白垩等,花青藤黄调和之汁绿例外),对纯度、明度的强调(以求色相的高度稳定性),对主色调的强调,对少量对补色的偏爱以及响亮饱满的大面积色彩”平涂“(以罩、染、提、烘、铺、衬、填等手法)。同时画面还注重同一色相中的明度对比形成色阶而极富节奏。
二、青绿山水画色彩样式的作品个案审美分析
在审美风格问题上,方闻先生把时代风格看得比个人风格更为重要,他认为“风格分析的方法“已经成为中国画研究的一项有益的现代贡献。方先生的看法固然有他的道理和依据。然而关注画面形式之间的关系与视觉构成的延续性,如果不落实在个体性的作品形式要素、主题、技法(包括色彩构成和笔墨形式)、精神物质等问题的探索,终将会落入抽象干枯的图像分类则不是活生省事有血有肉的作品分析。我们在方先生《心印》的第一章《中国山水画的图绘性表现》中就能看到他把中国画抽象成一幅幅如干骨架与件剖力般的抽象图绘,想心这是西方式的方法,并不完全适合于中国画。因此中国人的抽象从来就都是蕴含在血肉、形色、风骨的具体形象中的。
在一片黑白色色相的灰暗模式中,现代青绿画大师张大千自创一种半抽象的墨彩交光军的泼墨重彩画法,浓丽、新奇,令人震撼,将青绿山水推进了一个新的高度。“大千先生试以泼墨法作出水画后,又在泼墨的基础上泼以大青绿,获得了更为新青清丽的效果,并以其天纵之才,在几年的时间里使惊骇世俗的‘泼彩’迅速成熟。《山雨欲来》一画中,石青、石绿、墨黑相渗相泼,左下的虚空处,点缀屋宇树木,空灵剔透,幽情无限。具体的形体被抽离而去,在一种如烟如雾却又有翻江倒海之势的色墨交融之中,青绿敷色与造型的冲突轻轻被挥之而去,通幅皆虚却意象具存。打通了一个色彩世界坦露心源的宽畅通道。水墨在“墨分五色中体现单纯,泼彩在大色无彩中”展示着斑斓。
宋朝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高51.5厘米,长达1191.5厘米,用了整一匹绢,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大的一幅青绿山水卷轴画,无论是画面容量还是艺术水准,都可与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相媲美。全图章法缜密,以“高远”、“深远”、“平远”的多重视角,运用全景式的表现方法展现了江河山水的磅礴气象。重峦起伏,雄浑壮阔,水汲浩渺,绵延千里,渔村野舍,水榭亭桥,人物舟船,河港交错,瀑布飞流,时见松柳草木,时见人物点点,无不精到各具情态。全面疏密有致,极富韵律节奏,丰富而统一。此画不再是大小李将军勾无皴的手法,而是以浓墨勾勒,以淡墨与色反复相皴,色彩至几欲看不到墨,是早期大青绿的特点。“其山头多为荷叶皴,山脚、坡石等多为麻皮皴”。全图 色鲜明,浓丽绚烂,以青绿为主色调,又以明丽的赤都石与之相对映,浓艳而响亮。具体着色是:山石着色,阴面从山脚用赤者石向上分染,阴面用汁绿从山头向下分染,用石青石绿(二青、二绿)多次分染。再用三青,三绿提染山头阴面,成为画面最亮处,用头青、头绿烘染暗处;水以汁绿罩染而成。在汁绿未干时,按水的波纹勾法不均匀地点上二绿,即增加了色彩变化,又表现了江水之感;树虽不大,却很精致,树干用双勾,先染一层赤者石,再加以墨罩染,树叶先用墨点成,在墨点上再点染汁绿或石绿、石青色。柳树叶则是在枝头上直接用石绿画出;天空则用湿画法平涂;舟般屋含着淡赤者石色,屋顶加墨染;人物点白粉、石青、朱砂等色。正面完成后再在背面用衬染法托色。山石托以石青、石绿色,水托以淡石绿色,屋舍的粉壁托以白色。
绘画原本以色彩起源,色彩的丰富多变,同时也契合了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审美眼光、审美需求,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色彩的音乐在中国画久已衰落……中国画此后的道路不但须恢复我国传统用笔线纹之美及其伟大的表现力,尤其当倾心注目于彩色流韵的真景,创造浓丽清新的色相世界。”
中国山水画的传统色彩确实需要我们坚守且以扬光大。我们应以富有前瞻性的审美眼光和不可推卸的使面感,对社会心理,时代精神作以深层的观照,把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和美好心愿,浑然一体地溶化进青绿山水画中。青绿山水画是我们时代的、民族的、也是整个世界的,它是最具有再认识价值的绘画。
参考文献
[1] 王文娟著.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探渊之墨韵色章[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 许俊著.青绿山水画技法[M].北京:美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