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新课改的推行,学生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受到关注,进而摆在当今初中教师们面前的新课题则是如何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基于此,本文论述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与具体做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探究,注重运用不同的方式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德育生活化是思品教育价值的真正体现。在人们社会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各个阶段和层次,都有道德存在,道德可以融入人类社会生活的所有空间和时间;“道德不能独立存在”,道德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品性,是存在于人们的各种社会生活之中并通过各种社会生活表现出来的一种属性。那么,作为道德现象表现形式之一的道德教育也应该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学校德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当然也不能脱离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说学校德育寓于学校所有的活动之中。教育工作乃是“人类一项杰出的道德事业”,学校所有教育者所从事的活动都具有道德的意义。我们可以说,教师的教学工作既是教学活动也是道德活动,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教育的意义或实施德育的功效,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或盛行的孤立的德育价值观,树立生活化的德育价值观,把德育寓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中。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并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化。
二、 如何使思想品德课生活化
(一) 创设情景,感悟生活
生活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源泉,教师千言万语的说教抵不上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深厚生命力的课堂。生活中的事件复杂多变,很难事先预料。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现实生活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结合点,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利用生活实例。
如在学习“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时,笔者播放一段秋季运动会入场式和学生在运动场上比赛的场景的录像: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努力拼搏,以自己良好的表现来为班级争荣誉。因为这是同学们都亲身经历的事情,所以在观看完这段录像后能畅所欲言,对良好的班集体离不开个人的努力这一知识点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受。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
(二) 链接时政,关注生活
思想品德课教学背靠的是社会大舞台,面对的是时代新天地,现阶段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的信息社会和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大量吸收信息,眼界开阔,思维活跃,观念新颖。利用学生熟悉的时事引发学生的兴趣是学习思想品德课生活化的最佳途径之一。
如在初三的思品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时事演讲、课前5分钟新闻发布会、时事专题讲座、时事点评等多种形式,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一些新闻人物,熟悉的时事,引导学生把课堂内外联在一起,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让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究,从而增强他们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又如在讲“民族精神”这部分内容时,我播放了四川汶川地震后重建的美麗家园以及“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的交会对接场景,学生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也有了更深的体会。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就是把开放的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和观察社会的能力。
(三) 参与活动,探究生活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视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讲“学会合理消费”这一内容时,笔者设计这样一个实践活动:“十一”黄金周期间,商家针对消费者的心理,各类打折促销活动接踵而来:如“满300减100,满400减200”“买一赠一”……为了凑够商家打折的金额,有很多人在疯狂抢购,回家后后悔不已,因为家里并不缺这些东西。请问: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和体会吗?你是如何看待这种消费行为的?似曾相识的生活情境一下子拉近了学生的距离,在讨论中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消费要理性。
(四) 课后延伸,拓展生活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课后实践活动是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或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的共识。打破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学生带进社会,领入生活,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在学习“可持续发展战略”后,笔者布置一个调查作业,调查的主题是国家出台“限塑令”后塑料袋的使用情况。学生经过调查发现,虽然国家出台了“限塑令”,但效果并不理想。对此,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以全校师生的名义向市民发起一份“拒绝使用超薄塑料袋”的倡议;利用节假日走上街头向市民作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义务宣传活动;向政府机关建议,加大监管力度等。
三、 总结
综上,把生活化的活动内容与思想品德课有机结合,使学生品味到生活就在身边,知识就在身边,感受到生活的乐趣,领悟到思想品德课的魅力。实施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另一方面把学习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把生活中的问题展示在学习中,让他们学以致用,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与生活沟通。教学中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让生活融入学习,学习指导生活,让学生喜欢思想品德,期待思想品德课,关注思想品德课,让思想品德课真正起到服务于生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韦辉梁.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与实效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1).
作者简介:
侯季成,湖南省郴州市,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思源实验学校。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德育生活化是思品教育价值的真正体现。在人们社会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各个阶段和层次,都有道德存在,道德可以融入人类社会生活的所有空间和时间;“道德不能独立存在”,道德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品性,是存在于人们的各种社会生活之中并通过各种社会生活表现出来的一种属性。那么,作为道德现象表现形式之一的道德教育也应该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学校德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当然也不能脱离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说学校德育寓于学校所有的活动之中。教育工作乃是“人类一项杰出的道德事业”,学校所有教育者所从事的活动都具有道德的意义。我们可以说,教师的教学工作既是教学活动也是道德活动,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教育的意义或实施德育的功效,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或盛行的孤立的德育价值观,树立生活化的德育价值观,把德育寓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中。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并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化。
二、 如何使思想品德课生活化
(一) 创设情景,感悟生活
生活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源泉,教师千言万语的说教抵不上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深厚生命力的课堂。生活中的事件复杂多变,很难事先预料。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现实生活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结合点,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利用生活实例。
如在学习“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时,笔者播放一段秋季运动会入场式和学生在运动场上比赛的场景的录像: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努力拼搏,以自己良好的表现来为班级争荣誉。因为这是同学们都亲身经历的事情,所以在观看完这段录像后能畅所欲言,对良好的班集体离不开个人的努力这一知识点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受。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
(二) 链接时政,关注生活
思想品德课教学背靠的是社会大舞台,面对的是时代新天地,现阶段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的信息社会和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大量吸收信息,眼界开阔,思维活跃,观念新颖。利用学生熟悉的时事引发学生的兴趣是学习思想品德课生活化的最佳途径之一。
如在初三的思品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时事演讲、课前5分钟新闻发布会、时事专题讲座、时事点评等多种形式,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一些新闻人物,熟悉的时事,引导学生把课堂内外联在一起,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让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究,从而增强他们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又如在讲“民族精神”这部分内容时,我播放了四川汶川地震后重建的美麗家园以及“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的交会对接场景,学生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也有了更深的体会。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就是把开放的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和观察社会的能力。
(三) 参与活动,探究生活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视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讲“学会合理消费”这一内容时,笔者设计这样一个实践活动:“十一”黄金周期间,商家针对消费者的心理,各类打折促销活动接踵而来:如“满300减100,满400减200”“买一赠一”……为了凑够商家打折的金额,有很多人在疯狂抢购,回家后后悔不已,因为家里并不缺这些东西。请问: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和体会吗?你是如何看待这种消费行为的?似曾相识的生活情境一下子拉近了学生的距离,在讨论中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消费要理性。
(四) 课后延伸,拓展生活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课后实践活动是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或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的共识。打破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学生带进社会,领入生活,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在学习“可持续发展战略”后,笔者布置一个调查作业,调查的主题是国家出台“限塑令”后塑料袋的使用情况。学生经过调查发现,虽然国家出台了“限塑令”,但效果并不理想。对此,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以全校师生的名义向市民发起一份“拒绝使用超薄塑料袋”的倡议;利用节假日走上街头向市民作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义务宣传活动;向政府机关建议,加大监管力度等。
三、 总结
综上,把生活化的活动内容与思想品德课有机结合,使学生品味到生活就在身边,知识就在身边,感受到生活的乐趣,领悟到思想品德课的魅力。实施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另一方面把学习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把生活中的问题展示在学习中,让他们学以致用,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与生活沟通。教学中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让生活融入学习,学习指导生活,让学生喜欢思想品德,期待思想品德课,关注思想品德课,让思想品德课真正起到服务于生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韦辉梁.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与实效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1).
作者简介:
侯季成,湖南省郴州市,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思源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