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TA学会了说“不”?
当孩子长到两三岁的时候,无论什么事情都要用“不”来反抗,许多事情要自己来做,很难“对付”,与其他小朋友玩耍也易发生争吵。好多家长开始抱怨:“孩子越大越淘气,越不听话”,“这么小的孩子就这么拧,越不让他干的事,越是偏要干,真拿他没有办法。”原来在父母眼里的乖宝宝,突然之间变得和自己“对着干”、“任性十足”,令家长不可思议。
其实,孩子这个阶段表现出来的“反抗性”、“任性”,正是他独立意识日趋形成的时期,孩子已经进入了心理上的“第一个反抗期”,这正是一个自发性正在顺利发展的孩子的正常表现。自发性就是自己思考、自己行动的能力,自发性的顺利发展是培育孩子创造性的前提。受到父母过度保护、过度干涉的孩子,其自发性发育迟缓,往往被培养成“老实的好孩子”。
TA想自己触摸世界
2岁多的孩子已不爱在妈妈的怀里呆着,他们不满足于窄小的空间和天地,喜欢到处乱跑、四出乱动,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家长却觉得孩子太小,需要保护和照顾,总是跟在孩子后面大声呼叫:“别乱跑,别乱动!”或给予各种帮助,而孩子却难以忍受大人的管教和约束,极力想摆脱大人的监护。走路时,不要妈妈领着;上楼梯时,摇摇摆摆也不让爸爸扶着;吃饭时非要自己动手,尽管他搞得到处都是饭粒和菜汤,吃不进多少,也不让大人喂;衣服、鞋子穿反了,也不让家长纠正过来。凡此种种,让大人哭笑不得,奈何不得!
孩子有意创造自己的“心的世界”,即他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他的“心的世界”尚未像成人世界一样适合现在社会的规范,但他总想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意欲”和“反抗”。孩子希望通过自己做事情展现自己的能力,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和大人的赞誉。
此阶段孩子“想自己来做”的愿望很强烈,大人应好好爱护这一热情。如果大人不了解孩子的这种“意欲”,而处处对孩子说“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干涉孩子的行动,孩子心里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孩子的反抗性常常受到压抑,他们会变得情绪焦虑,性情暴躁,就会以哭闹、吵嚷、生气来反抗。如果孩子的欲求经常得不到满足,将对孩子的性格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绝不会成为有民主、自主、独立意识的人,有鲜明个性的人。
占有是个新概念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孩子开始理解自己拥有的概念。你会发现孩子对于认为属于自己的东西有很强的占有欲,包括一块糖果、一个杯子或一把小凳子。如果得不到会非常生气,甚至撒泼打滚。对孩子来说,自己占有是一个很重要的新概念,此类行为不应被视为自私自利,因为1岁多的孩子还不懂得分享和谦让。对于过度霸占东西或违拗心理严重的孩子,对付他们的一个小窍门就是让他们自己作出选择:“你要这个红色的杯子,还是要那个黄色的杯子。”“你要坐这个小凳子,还是要坐小椅子。”“你不再哭闹,才能给你吃巧克力糖。”如此这般,可以缓解孩子的反抗情绪。
不反抗的孩子不是正常的儿童
大多数中国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他们认为这样的孩子好带,能省去许多麻烦。有些父母对孩子表现出的反抗行为很反感,而对那些惟命是从、听话的孩子更喜欢。其实,有些父母心目中的听话的定义不尽相同。
当然,孩子有时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听从父母的指令,这正是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某些心理学家认为,三岁的孩子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即使五六岁的孩子,他们的反抗行为也是很明显的。何况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每天都可以吸收到许多信息,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且容易扼杀儿童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失去儿童最珍贵的创造性人格,这会给父母留下难以弥补的悔恨。
“不听话”的孩子更容易成才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实验:他对2至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这一研究说明,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后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而这一点正是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综合来看,“乖孩子”真正成为社会精英、业界尖子的不多,他们大多在一般劳动岗位上工作。当然,并不是说“不听话”的孩子就一定聪明,出尖子。孩子的“听话”应更多体现在生活规矩、行为道德上,而孩子天性好动,鬼主意多,父母应做出正确的引导,用于在学习和对待事情上。这些就有赖于父母以身作则。当孩子出鬼主意时,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挖掘更多的乐趣,引导他们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纠正不如激发
有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的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而且爱抚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高兴极了。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那个教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育出蓝色的苹果呢!”
外国教师或家长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允许孩子“不听话”主要指的是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聪明的父母适时适当地给孩子一点儿“不听话度”,就是对他们创造思维、创造欲望的保护。
父母一定要了解这样一个事实:孩子并不是存心反抗,因为这样小的孩子还不懂得忍让和克制。孩子这时的“反抗”,并不意味着不依恋父母、疏远父母,也不能仅用淘气来解释。这是孩子自发性、独立性萌芽的表现,是一种“积极的反抗行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处处约束、管制孩子,不要讲不能如何如何,而要给孩子讲清应该如何如何。如果在这一时期父母过分压制孩子的反抗行为,会使他们的判断力无法发展。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出现的反抗现象,成人应给予支持和理解,让孩子感到“我的独立是被承认的。”并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爱护和培养孩子“自己来做”的热情,应该成为家长育儿的基本方针之一。
当孩子长到两三岁的时候,无论什么事情都要用“不”来反抗,许多事情要自己来做,很难“对付”,与其他小朋友玩耍也易发生争吵。好多家长开始抱怨:“孩子越大越淘气,越不听话”,“这么小的孩子就这么拧,越不让他干的事,越是偏要干,真拿他没有办法。”原来在父母眼里的乖宝宝,突然之间变得和自己“对着干”、“任性十足”,令家长不可思议。
其实,孩子这个阶段表现出来的“反抗性”、“任性”,正是他独立意识日趋形成的时期,孩子已经进入了心理上的“第一个反抗期”,这正是一个自发性正在顺利发展的孩子的正常表现。自发性就是自己思考、自己行动的能力,自发性的顺利发展是培育孩子创造性的前提。受到父母过度保护、过度干涉的孩子,其自发性发育迟缓,往往被培养成“老实的好孩子”。
TA想自己触摸世界
2岁多的孩子已不爱在妈妈的怀里呆着,他们不满足于窄小的空间和天地,喜欢到处乱跑、四出乱动,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家长却觉得孩子太小,需要保护和照顾,总是跟在孩子后面大声呼叫:“别乱跑,别乱动!”或给予各种帮助,而孩子却难以忍受大人的管教和约束,极力想摆脱大人的监护。走路时,不要妈妈领着;上楼梯时,摇摇摆摆也不让爸爸扶着;吃饭时非要自己动手,尽管他搞得到处都是饭粒和菜汤,吃不进多少,也不让大人喂;衣服、鞋子穿反了,也不让家长纠正过来。凡此种种,让大人哭笑不得,奈何不得!
孩子有意创造自己的“心的世界”,即他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他的“心的世界”尚未像成人世界一样适合现在社会的规范,但他总想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意欲”和“反抗”。孩子希望通过自己做事情展现自己的能力,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和大人的赞誉。
此阶段孩子“想自己来做”的愿望很强烈,大人应好好爱护这一热情。如果大人不了解孩子的这种“意欲”,而处处对孩子说“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干涉孩子的行动,孩子心里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孩子的反抗性常常受到压抑,他们会变得情绪焦虑,性情暴躁,就会以哭闹、吵嚷、生气来反抗。如果孩子的欲求经常得不到满足,将对孩子的性格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绝不会成为有民主、自主、独立意识的人,有鲜明个性的人。
占有是个新概念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孩子开始理解自己拥有的概念。你会发现孩子对于认为属于自己的东西有很强的占有欲,包括一块糖果、一个杯子或一把小凳子。如果得不到会非常生气,甚至撒泼打滚。对孩子来说,自己占有是一个很重要的新概念,此类行为不应被视为自私自利,因为1岁多的孩子还不懂得分享和谦让。对于过度霸占东西或违拗心理严重的孩子,对付他们的一个小窍门就是让他们自己作出选择:“你要这个红色的杯子,还是要那个黄色的杯子。”“你要坐这个小凳子,还是要坐小椅子。”“你不再哭闹,才能给你吃巧克力糖。”如此这般,可以缓解孩子的反抗情绪。
不反抗的孩子不是正常的儿童
大多数中国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他们认为这样的孩子好带,能省去许多麻烦。有些父母对孩子表现出的反抗行为很反感,而对那些惟命是从、听话的孩子更喜欢。其实,有些父母心目中的听话的定义不尽相同。
当然,孩子有时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听从父母的指令,这正是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某些心理学家认为,三岁的孩子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即使五六岁的孩子,他们的反抗行为也是很明显的。何况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每天都可以吸收到许多信息,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且容易扼杀儿童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失去儿童最珍贵的创造性人格,这会给父母留下难以弥补的悔恨。
“不听话”的孩子更容易成才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实验:他对2至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这一研究说明,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后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而这一点正是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综合来看,“乖孩子”真正成为社会精英、业界尖子的不多,他们大多在一般劳动岗位上工作。当然,并不是说“不听话”的孩子就一定聪明,出尖子。孩子的“听话”应更多体现在生活规矩、行为道德上,而孩子天性好动,鬼主意多,父母应做出正确的引导,用于在学习和对待事情上。这些就有赖于父母以身作则。当孩子出鬼主意时,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挖掘更多的乐趣,引导他们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纠正不如激发
有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的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而且爱抚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高兴极了。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那个教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育出蓝色的苹果呢!”
外国教师或家长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允许孩子“不听话”主要指的是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聪明的父母适时适当地给孩子一点儿“不听话度”,就是对他们创造思维、创造欲望的保护。
父母一定要了解这样一个事实:孩子并不是存心反抗,因为这样小的孩子还不懂得忍让和克制。孩子这时的“反抗”,并不意味着不依恋父母、疏远父母,也不能仅用淘气来解释。这是孩子自发性、独立性萌芽的表现,是一种“积极的反抗行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处处约束、管制孩子,不要讲不能如何如何,而要给孩子讲清应该如何如何。如果在这一时期父母过分压制孩子的反抗行为,会使他们的判断力无法发展。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出现的反抗现象,成人应给予支持和理解,让孩子感到“我的独立是被承认的。”并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爱护和培养孩子“自己来做”的热情,应该成为家长育儿的基本方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