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年也是秋忙季,天气也如这般,天若蓝绸,云若纱。我七岁,躺在拉过粪的牛车上,伴着秋日的余晖,哼着那年流行的《爱江山更爱美人》,和疲倦的母亲在回家的路上。泛红的晚霞映红了半边天,已近落下的夕阳将牛和牛车的影子拉得很长。
那年,路还是土路,一阵小雨过后便会变得泥泞,路两旁尽是杨树,伴着飒飒秋风嗦嗦作响。树上的知了像人至暮年,不再如夏日般聒噪,变得异常慵懒,活得苟延残喘,仅仅是断断续续地无力呻吟着。
那年,田地里尽是肥的蹦不动的“秋蚂蚱”,忙里偷闲扑上几只,串在狗尾巴花茎上,整个扔进火里,待一会儿便吃上“纯天然”的焦黄的蚂蚱。那时我们这些“小伙伴”们是多么容易知足,几只蚂蚱便会让我们脸上开花。
那年,村里的老人大奶奶和三奶奶白天总是坐在路边晒太阳,拉家常。每次看到下地回来的我和母亲,她们总会用心疼的语气关心、叮咛几句,让我们多注意身体。每次也会对着母亲夸赞我几句“小小年纪便跟着下地干活”,那时,我总把这句当成对我的褒奖,却不知母亲内心的感受,直到我长大。
那年,因为工作的原因,父亲常日都不在家。那时家里穷没有电话,每次父亲来电话都会打到村西头的小卖部,每每此时,我都会像脱缰的野马狂奔而去。每每听到父亲的声音我都会泪流满面,无法对话,虽是如此,心里却是满满的幸福。
那年冬天,父亲工作回来,我们全家蜷在小却温暖的土屋里,锅里炖着一年买不了几次的猪骨头,浓浓的香气阵阵飘进我的鼻子,我使劲地吸一口气,狠狠地咽下口水。待骨头熟时,母亲小心翼翼的给我们盛上一碗,我和弟弟便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抓,烫得抓起又放下,再抓起再放下,如此反复几次才能慢慢地吃下。那时,满手满脸的油光,映着父亲母亲满心欢喜的脸庞。
时过境迁,如今我已不再是躺在粪车上哼着小曲的小姑娘,已是马上就到而立之年,已是嫁入他乡的“妇人”,母亲也已不是“年轻力壮”的“女汉子”,也是已到花甲之年身体孱弱的“老妪”。牛和牛车已早早变卖,留下的仅仅是记忆里那被拉长的影子。
许是气候的变化,加上用农药,秋收时已很少看到蚂蚱的身影,偶尔看到,也只是小小的一只,可怜的让人不想下手更没有食欲。“秋蚂蚱”已变成我们儿时的回忆。
常常坐在路旁的大奶奶和三奶奶已是入土的人,故址依旧,只是故人不在。再也看不到她们,也不会再听到她们的嘱托。等我长大,母亲才告诉我,儿时我当做褒奖的那句话,对她来说是多么的心酸,多次母亲在我身边絮语“小时候让你跟着我受了不少苦”,每次提及,母亲眼睛都会泛红。每每此时我总会告诉母亲“我有别人没有的回忆”。
父亲依旧常年在外,不用再将电话打到村西头。如今,父亲和我们天天通话,虽是如此我们依旧有说不完的话题,讲不完的故事。父亲老了,越来越爱提起我小时候,我常常听着听着便笑了,笑着笑着就哭了,父亲越来越念旧,我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眷恋儿时的时光。
儿时住过的小土屋早已被拆迁,盖起了新房,我和弟弟也已是在各自的城市有了归宿。有时一时兴起会炖上一锅的骨头,只是为了找到那时的味道,尽管放了再多的料,也感觉索然无味,全然没有那时那种简单的幸福的味道。
我和母亲说,我要和她一起回忆并记下我们曾经有过的记忆,等她老了拿出来给她看。母亲只是笑笑说“要那么多记忆干什么,我们现在不都挺好的吗”。
(作者地址: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涠州路胜利街725号邮政局)
那年,路还是土路,一阵小雨过后便会变得泥泞,路两旁尽是杨树,伴着飒飒秋风嗦嗦作响。树上的知了像人至暮年,不再如夏日般聒噪,变得异常慵懒,活得苟延残喘,仅仅是断断续续地无力呻吟着。
那年,田地里尽是肥的蹦不动的“秋蚂蚱”,忙里偷闲扑上几只,串在狗尾巴花茎上,整个扔进火里,待一会儿便吃上“纯天然”的焦黄的蚂蚱。那时我们这些“小伙伴”们是多么容易知足,几只蚂蚱便会让我们脸上开花。
那年,村里的老人大奶奶和三奶奶白天总是坐在路边晒太阳,拉家常。每次看到下地回来的我和母亲,她们总会用心疼的语气关心、叮咛几句,让我们多注意身体。每次也会对着母亲夸赞我几句“小小年纪便跟着下地干活”,那时,我总把这句当成对我的褒奖,却不知母亲内心的感受,直到我长大。
那年,因为工作的原因,父亲常日都不在家。那时家里穷没有电话,每次父亲来电话都会打到村西头的小卖部,每每此时,我都会像脱缰的野马狂奔而去。每每听到父亲的声音我都会泪流满面,无法对话,虽是如此,心里却是满满的幸福。
那年冬天,父亲工作回来,我们全家蜷在小却温暖的土屋里,锅里炖着一年买不了几次的猪骨头,浓浓的香气阵阵飘进我的鼻子,我使劲地吸一口气,狠狠地咽下口水。待骨头熟时,母亲小心翼翼的给我们盛上一碗,我和弟弟便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抓,烫得抓起又放下,再抓起再放下,如此反复几次才能慢慢地吃下。那时,满手满脸的油光,映着父亲母亲满心欢喜的脸庞。
时过境迁,如今我已不再是躺在粪车上哼着小曲的小姑娘,已是马上就到而立之年,已是嫁入他乡的“妇人”,母亲也已不是“年轻力壮”的“女汉子”,也是已到花甲之年身体孱弱的“老妪”。牛和牛车已早早变卖,留下的仅仅是记忆里那被拉长的影子。
许是气候的变化,加上用农药,秋收时已很少看到蚂蚱的身影,偶尔看到,也只是小小的一只,可怜的让人不想下手更没有食欲。“秋蚂蚱”已变成我们儿时的回忆。
常常坐在路旁的大奶奶和三奶奶已是入土的人,故址依旧,只是故人不在。再也看不到她们,也不会再听到她们的嘱托。等我长大,母亲才告诉我,儿时我当做褒奖的那句话,对她来说是多么的心酸,多次母亲在我身边絮语“小时候让你跟着我受了不少苦”,每次提及,母亲眼睛都会泛红。每每此时我总会告诉母亲“我有别人没有的回忆”。
父亲依旧常年在外,不用再将电话打到村西头。如今,父亲和我们天天通话,虽是如此我们依旧有说不完的话题,讲不完的故事。父亲老了,越来越爱提起我小时候,我常常听着听着便笑了,笑着笑着就哭了,父亲越来越念旧,我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眷恋儿时的时光。
儿时住过的小土屋早已被拆迁,盖起了新房,我和弟弟也已是在各自的城市有了归宿。有时一时兴起会炖上一锅的骨头,只是为了找到那时的味道,尽管放了再多的料,也感觉索然无味,全然没有那时那种简单的幸福的味道。
我和母亲说,我要和她一起回忆并记下我们曾经有过的记忆,等她老了拿出来给她看。母亲只是笑笑说“要那么多记忆干什么,我们现在不都挺好的吗”。
(作者地址: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涠州路胜利街725号邮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