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职业技能培养的高职“分析化学”课程建设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ding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分析化学”是化学化工、食品生物、环保、农学、医药、材料等众多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术和分析检测职业岗位技能。为了促进课程建设工作的良性发展,探讨了高职“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和现状,分析了目前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课程建设的各项内容,从资源条件、建设过程和质量管控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高职;分析化学;课程建设;职业技能
  作者简介:陈素彬,女,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分析检测技术、化学计量学方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03-0023-05
  通过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可对现阶段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途径具有更为明确的认识。就是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方式承担职业岗位任务,将教学活动与工作过程融为一体,在实际工作中培养职业技能,逐渐形成就业创业能力。
  高职院校的“分析化学”是化学化工、食品生物、环保、农学、医药、材料等众多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担负着传授分析检测知识、培养相应职业岗位技能的重任,其教学质量关乎后续课程的学习、岗位能力的形成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我们应以“一流的教学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一流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手段”为目标,分析、解决高职“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使其步入并保持在健康发展轨道。
  一、高职“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
  “分析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课程,[1]其内容丰富,知识面宽,实践性强;它是一门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生源质量、教学条件等方面都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其“分析化学”课程具有三个特点。
  (一)核心目标为实验技术和分析检测技能培养
  高职“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是系统讲授分析化学理论知识和进行常规分析实验,而是要求学生知晓必要的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术并训练相应分析检测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
  (二)教学对象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相对较差
  高职学生分别来源于普高的理科、文科和职高,他们多数在高中阶段的化学成绩不好;尤其是文科生,不仅化学基础薄弱,很少做过化学实验,而且数学计算能力严重不足。此外,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较差是高职学生的普遍特点。
  (三)主要教学场所不是普通教室
  高职“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主要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3-4];相应的教学场所也不是普通教室,而在“专业教室”[5]、化学实训室或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分析检测室。
  二、高职“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有关“分析化学”课程的研究多数是面向普通本科的,针对高职的较少;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教学方法和成绩评定方向,进行全面研究的并不多见。这也反映了国内高职院校“分析化学”课程建设的现状,凸显了以下六方面的问题。
  (一)沿用普通本科模式,违背高职教育规律
  就当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在“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中沿袭普通本科模式、甚至照搬其全套方案的现象并不罕见。例如,理论与实验分别开课、采用LBL(Lecture-Based Learning,课堂讲授学习)教学法、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评定学生成绩,等等。这种普通本科的教学模式,不符合高职教育特点,也与有关文件精神相悖。
  (二)片面强调课堂教学,忽视课程资源开发
  课堂教学在课程建设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教学资源却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条件和重要补充。如果不按相应专业的实际要求做好分析化学的教材选编、实训室(或专业教室)建设和辅助教学网站开发等工作,则先进的教学方法、手段必将难以形成和落实,最终将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有的高职院校既不新建专业教室,也不对传统实验室进行升级改造,那么,所谓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当然就只能是空谈。
  (三)偏重常规教学效果,不抓职业技能培养
  常规教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环节,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但高职“分析化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实验操作技术和分析检测岗位技能,学生在有限的常規教学时间内很难达到以上要求,因此,还需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动手能力训练。例如,某高职院校的“分析化学”常规教学(理论和实验)质量良好,但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鉴定的成绩很不理想,到企业顶岗实习时也不能很快跟上工作节奏,其原因就在于实践技能训练不够。
  (四)盲目购置仪器设备,管理利用措施不力
  部分高职院校在购置分析仪器、设备时盲目追求“高大上”,但却缺乏严格的管理、使用制度,致使不少价格昂贵的先进仪器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甚至因保管、维护不善而发生故障。例如,某高职院校利用示范建设之机,购买了数台高效液相色谱仪,但在长达三年多的时间内都无人问津,其中还有一台尚未投入使用就已出现故障。
  (五)管理手段简单落后,缺乏质量保障体系
  目前,仍有不少高职院校仍沿用传统的万能管理手段,没有根据“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建立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因而难以达成预期的课程建设目标。例如,某高职院校将“分析化学”列入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但却仍然仅用检查教案、领导听课、学生测评等传统管理手段,尚未从制度、手段、过程、评价和激励等方面形成一套适应课程特点的质量保障体系,结果,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虽投入了人力物力,但却收效甚微。
  (六)过分看重教学业绩,很少参与社会服务   教学工作固然是课程建设的重心,但不应因此而降低师生的社会服务参与度。高职“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是与分析检测岗位技能培养接轨的,需要师生在教学期间参与当地化工、农业、食品、环保等行业部门的分析检测工作,通过真实的岗位工作过程巩固课程知识、锻炼职业技能,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三、高职“分析化学”课程建设策略
  高职院校的“分析化学”课程建设内容复杂、头绪繁多,可从资源条件、建设过程和质量管控三个方面展开工作,以课程教学为核心内容。
  (一)高职“分析化学”课程的资源条件
  高职院校“分析化学”是一门旨在培养实验操作技术和分析检测岗位技能的实践性课程,其教学场所、仪器设备、师资配备和所用教材都应满足相应的教学要求。
  1.升级改建教学场所,恰当配置仪器设备。“教学做一体化”模式集讲授、视频播放、演示和实验操作于一体,传统的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皆无法满足要求,需要升级改建(或新建)“专业教室”。建议专业教室的建设方案为:在原有分析化学实验室加装投影仪、大屏幕和1台教师用、20台学生用多媒体计算机,将计算机接入Internet并安装相关软件、教学课件和微课(Micro-Course Online Video)视频。为了避免挥发性、腐蚀性化学试剂的直接影响和损坏,最好将这些设备安装在相邻的另一个房间中。此外,还需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农业局、环保局、食品厂、自来水公司等)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分析检测岗位技能训练创造必要条件。
  分析仪器、设备的购置应根据实际需要量力而行。首先,应重点进行常规仪器设备的更新和添置,如用电子天平替换半自动电光天平,增加分光光度计的数量,适量购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等先进仪器;对于价格昂贵、使用频率不高的仪器设备可暂不购买,而采用租借方式或到校外实训基地集中学习使用。
  2.精心组织编撰教材,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传统的《分析化学》教材将理论和实验分开编写,其知识体系完善、所需授课学时多,显然不适合高职使用;一些高职高专教材虽然合二为一,但却存在内容与专业失联、理论与实验脱节等问题。为此,高职院校应选用或组织编撰适应本校各相关专业需求、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项目化教材。为了满足部分学生对“分析化学”知识体系完整了解的需要,还可为其精选1~2种参考教材。
  高职院校的“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团队应由授课教师、实训教师和教辅人员组成。与高学历和高职称相较,高职“分析化学”课程教师的实践经历和“双师”素质更为重要,应着力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其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选聘具有多年职业岗位工作经历的分析检测技术人员担任课程教师。
  (2)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或省级技能培训,或到企业进行顶岗培训。
  (3)安排青年教师担任实训指导、化学检验技能大赛教练员等工作。
  (4)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参加化学检验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工作。
  (二)高职“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过程
  高职的“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以常规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为中心,具体任务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认真制订课程标准,按需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团队需全面研讨各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据此设置“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并认真制订符合各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标准。
  高职“分析化学”课程在理论知识方面以“必需,够用”为度,[6]其教学内容应以实验操作和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能够满足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化学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并反映职业岗位的真实工作过程和社会热点问题。可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并将各部分内容重组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若干分析检测项目,每个项目将实验操作与相应的理论知识融为一体,以便组织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1)基础模块。是各相关专业必修的公共内容,由必需知识、基本操作和经典验证性实验构成,包括分析误差与结果计算、分析天平使用、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等项目。
  (2)专业模块。为各相关专业分别必选的内容,该模块密切联系相应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由一些典型的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分析项目组成,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基本技能。如石油化工专业模块涵盖:化工原料成分及含量分析,包括硫铁矿中Al含量、铁矿石中Fe含量测定等;化工产品含量分析,包括铵态氮肥中N含量、工业过氧化氢中H2O2含量测定等;工业污水或废水分析,包括工业污水化学需氧量、废水中可溶性氯化物测定等。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模块涵盖:食品中营养成分分析,包括食醋中总酸度、水果中维生素C测定等;食品添加剂测定,包括饮料中苯甲酸、粉条中二氧化硫的测定等;食品中有害物质测定,包括蔬菜中铅含量、茶叶中多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等。
  (3)拓展模块。是各专业的公共选修内容,主要面向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和分析检验技能竞赛,以课外培训或自学辅导方式进行教学。该模块以《化学检验工国家职业标准》高級(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参照,着眼于相关专业问题的综合设计性项目。如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可安排“饮用水中镁、铜含量测定”“钙强化食品中钙、维生素D含量测定”等培训项目。
  2.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恰当运用教学手段。对于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内容,高职院校的“分析化学”课程通常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实施教学,其典型过程(工作流程)可分为以下六个环节:理论学习→试剂配制→设备调试→操作过程→结果计算→撰写报告。由于各教学项目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且学生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满意效果,因此,应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
  (1)不同项目可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最佳效果为宜。如对于“分析误差与结果计算”项目,可先采用LBL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必要的讲授;接着,施行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师生可就一些关键问题进行讨论、问答;然后,布置课堂练习。对于“分析天平的使用”项目,可利用微课视频配合演示教学法,使学生先熟悉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流程,再进行称量练习以掌握天平使用技术。实施综合设计性项目教学时,则以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基于能力的教育)教学法为基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搜集资料、设计并实施检测方案、进行结果计算、总结成败得失,从而加深理论认知、强化操作技术、提高应用能力。   (2)同一项目的不同环节也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如可首先采用案例教学法,简短介绍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或时效性案例,引发学生对项目的兴趣;在理论学习环节采取启发式教学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学习反应原理等必需知识;在试剂配制环节则选用TBL(Team-Based Learning,基于团队的学习)教学法和互动演示手段,经教师示范、学生演示操作之后,分组(每组2~4人)完成所需各种试剂和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分析化学”是一门传统课程,过分追求教学手段的先进性亦不可取,应将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起来灵活应用。如:将反应方程式在黑板上逐步板书出来,比直接显示在大屏幕上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而分析仪器的使用步骤、滴定终点的准确判断等操作技术,如采用微课视频和现场演示手段,则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3.开展技能拓展训练,全面提升职业素养。 “分析化学”课程的常规教学学时有限,不足以使学生达到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技能过硬的程度,与职业技能鉴定和分析检验技能大赛的要求相较更有不小差距,因此,需建立并实施一个为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分析检测技能拓展训练的长效机制。
  (1)校内培训。利用校内的师资、场地和设备条件组织开展职业技能拓展培训,以化学检验技能大赛、职业技能鉴定或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主要目标。为了引导学生有效运用其他学科的先进方法,以提高分析检测工作的效率,还可在培训中加入信息技术应用的内容,如:用Word撰写实验报告、用Excel进行结果计算等。培训可采用集体讨论、分组操作方式,亦可实行教练分组负责制。在培训过程中,可选择操作熟练、责任心强的学生全程参与实验准备和善后工作,包括溶液配制、仪器调校、废物处理等,以增强其职业素养和培养全面解决问题的能力。
  (2)顶岗实训。安排学生到合作单位的分析检测岗位进行顶岗实习,使其在真实环境中完成实际工作任务,这是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途径。顶岗实训期间可试行“学徒制”,即由合作单位将学生当作试用期员工,为其分配工作岗位,并指派经验丰富的分析检验人员担任“师傅”,从而全面负责“徒弟”的岗位技能指导和工作业绩评定。
  为检验职业技能拓展训练的效果,可举办一系列活动,如校内分析检验技能比赛、学生参加省级或全国分析检验技能大赛选拔工作、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等,并制订激励措施以促其良性发展。
  4.开发辅助教学资源,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为了突破时间、场地和人数等方面的限制,应将“分析化学”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此外,还应根据职业需求、高职学情、学院优势和专业特点等进行辅助教学资源开发,以使高职“分析化学”课程建设工作与时俱进。
  (1)组织教学团队成员与计算机教师(或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分析化学”辅助教学网站。采取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整体思路和网页、动画、微课等技术手段,将“分析化学”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库、仪器设备图片、重点操作和仪器使用视频、虚拟实验等教学资源构建成为在线教学网站,并根据学科发展和职业需求变化,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新。
  (2)以教学班(或培训班)为单位建立“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交流的QQ群和微信群。这样,师生仅以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为工具,即可随时方便地进行讨论交流、任务下达和作业上交。
  5.积极从事应用研究,主动参与社会服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团队还应利用高职院校的人才、设备等资源优势,积极主动地进行一些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这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1)课程教改研究。包括:课程研究,即研讨“分析化学”课程的地位、与后续课程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等;教材研究,即探讨《分析化学》教材的选用原则和评价方法,研究面向工作过程的教材编撰问题;教法研究,即探索符合高职教育规律、适应专业和课程特点的“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方法,积极尝试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2)应用项目研究。积极申报与当地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分析检验、化工类应用项目,承担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或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工作,逐渐提高团队成员自身的科研水平,增强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和整个团队的凝聚力。
  (3)参与社会服务。利用业余时间主动联系、积极委派师生承担企事业单位的分析检测任务或人员培训工作,既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又提升了师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应用水平。
  (三)高职“分析化学”课程的质量管控
  高职院校 “分析化学”课程的质量管理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管理,还包括课程质量评价及一系列标准、制度、方案的制订与执行,并形成完善的课程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1.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实行多元监督管理。
  (1)建立全面质量保障体系。首先,应制订和完善管理制度,包括教学管理、教辅工作管理、教师业绩评价、学生成绩评定、奖惩激励制度等,使课程建设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其次,在管理过程中既需公正执“法”,也要讲求和谐发展,以使团队成员乐于在有效的监管下积极工作;最后,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定期对教师业绩进行量化评价,并及时执行奖惩制度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2)运行多元监控管理机制。高职院校可实行由院系负责,教学督导、教研室、校外分析检验专家和学生代表参与的多元课程质量监管机制。制订教学进度、组织教研活动、制定培训计划等常规教学管理由教研室负责,随堂听课、抽查教案等由教学督导人员执行,教师顶岗锻炼、培训提高和业绩评价由院系负责安排;分析检验专家则承担教师技能培训和顶岗锻炼指导任务,学生代表与前述人员组成多元评价主体,对教师工作业绩和“分析化学”课程建设质量进行测评。
  2.修订成绩评定规则,注重实践技能发展。
  (1)传统考试方法的弊端。对于高职院校的“分析化学”课程来说,采用期末笔试与平时成绩按比例(通常两者的比例分别为70%、30%)相加的方法進行学生成绩评定是极不合理的。其原因在于:笔试内容必然以理论知识为主,而这恰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相悖;平时成绩由教师仅凭考勤、答问和作业情况给出,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技能水平; 传统的成绩评价方法重结果、轻过程,没有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在高职“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2)修订成绩评定方案。高职学生的“分析化学”课程成绩评价应注重学习和实践过程,强调实践技能水平,为此,应制订一套涵盖知识检查、技能考核和岗位能力评估的多元成绩评定方案。如:“3个2”评价方案,即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50%)和岗位能力(10%)共三部分构成;平时成绩由学习小组(40%)和任课教师(60%)共同评定,包括考勤、答问、实验操作、团队合作和作业等方面;期末考试分为笔试(知识测试30%)和操作(技能考核70%)两个部分,由院系组织实施;岗位能力包括基本能力(70%)和应用能力(30%)两方面,由“师傅”给出评价。此外,还可将学生参加化学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和化学检验技能竞赛的结果纳入课程成绩。
  3.采用科学评价方法,促进课程建设发展。传统的评价方法主观性强、科学性差,评价主体的好恶会显著影响评价结果。故应代之以客观性更强的基于数理统计的量化评价方法,其基本过程为:将影响“分析化学”课程建设质量的各项因素编制为调查表,邀请各类评价主体进行大量调查,并统计结果→对调查结果进行因子分析,建立课程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各项指标的客观权重→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算出各项指标的主观权重,并将其与客观权重集结为组合权重→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求得量化的评价结果。
  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以评促改,通过评价总结经验、发现不足、解决问题,从而使“分析化学”课程建设工作始终行进于良性发展轨道,并逐渐向更高层次迈进。
  高职院校的“分析化学”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目标是随着职业需求、教育理念和学科专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变化的,因此,课程建设工作是没有终点的。但在高职教育发展的各个具体时期,各高职院校的“分析化学”课程建设目标是明确的。只有通过对该课程现状的全面分析,找出影响其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才能制订并执行富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达成预期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曹忠,张玲,龚福春,等.分析化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 (6):20-22.
  [2] 俞汝勤.漫谈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J].大学化学,2008 (5):1-6.
  [3] 李明月.高职药学分析化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5 (16):40-41.
  [4] 邱舒,王凤.《分析化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案的建设[J].广州化工,2012 (10):180-181.
  [5] 徐恒亮.专业教室 教学场地的革命[C].北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2008.
  [6] 張浏彦.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初探[J].考试周刊,2016(5):5.
  [责任编辑 盛 艳]
其他文献
<正> 我院收治胆囊息肉样病变22例,均经手术切除和病理证实,现将临床资料报告并讨论如下。临床资料临床表现:病程短者1月,长者19年。主要症状为慢性右上腹部隐痛或钝痛(18例)
为大力发展优质高产苜蓿种植,助推绿色奶业发展,财政部、农业部2012年启动实施了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中央财政每年安排3亿元支持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建设。片区建设以200公顷
期刊
分析了几种有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探讨了这几种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正> 胆囊息肉样病变为胆囊的一种良性病变,临床上较罕见。本病主要包括炎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腺瘤和腺肌病。我院共收治23例。除2例术前未作出正确诊断外,其余21例均在术
摘 要:在阐明中职校教诊改工作的内涵与主要任务的基础上,分析教诊改工作存在重视不够、理解偏差和畏难不前等问题。提出顶层设计质量保证组织体系,转变角色履行职能;目标设计与标准建设为先,科学确立诊改的逻辑起点;融于常规工作,提高教诊改工作运行成效等推进策略。  关键词:中职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质量保证组织体系;目标与标准  作者简介:杨健,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
对杜威与斯内登的论战的回顾表明,保护个人的教育(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选择权就是美式综合高中的底层逻辑,但这显然不应该是唯一的逻辑,因为显而易见的是,在美国普通教育也具有相对
1规模化养殖场饲养管理和防疫用药现状1.1饲养管理规范的养殖场规模化大型养殖场在饲养管理、饲料投入、卫生消毒、防疫用药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制度规范齐全,饲料兽药进场之前
文章从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入手,阐述了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论述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
近日,在2016江西猪业博览会暨高效养猪高峰论坛上,双胞胎集团常务副总裁李建宁作了题为《猪场饲料采购趋势》的专题讲座。
<正> 重症肝炎除了免疫反应作为致病始发动因外,还同时存在肝及胃肠道缺血缺氧的继发性损伤。对于始动因子目前尚无良法,而对于缺氧状况,如能改善,当可减轻病情,提高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