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12年全世界有超过50万的宫颈癌新发病例,其中超过85%的病例来自发展中国家;有超过26万的宫颈癌患者死亡,其中近90%是发展中国家妇女。而据NCCR统计,我国2011年预估有超过87,000例新发宫颈癌,其中超过23,000例宫颈癌患者死亡.中国妇女宫颈癌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且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和年轻化趋势,如何有效防治是目前最大的问题。
大量研究已经证实,持续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 感染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病的病原学基础,而其他致病危险因素包括:初次性生活过早、多次生育史、口服避孕药、性伴侣较多、有性传播疾病史、吸烟、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等。早期宫颈癌临床表现多为阴道不规则流血、白带较多且伴有异味等,而晚期则可伴有尿急尿痛、尿毒症、贫血等症状,往往预后较差。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25岁以上已婚妇女:每3~5年筛查一次
一般地说,从宫颈癌的癌前病变发展成宫颈癌, 通常要经过宫颈上皮内瘤变-原位癌-早期浸润癌-中晚期浸润癌连续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少需要5~10年的时间。研究表明,宫颈癌的生存率只有67%,而早期患者的生存率达90%,宫颈原位癌的生存率几乎达到100%。另有研究表明,通过有效的细胞学筛查,大约可使宫颈癌的总体发病率下降2/3左右。如果妇女一生中做过2次宫颈细胞学检查,可使其浸润性宫颈癌的发病风险降低43%。如果每年做1 次宫颈细胞学检查,可以降低发生浸润性癌风险近93%。
2012年,美国阴道镜及宫颈病理协会(ASCCP)等机构更新了他们的宫颈癌筛查指南。新指南建议,无论性生活开始的年龄或是否有其他行为相关的危险因素,宫颈癌筛查应从21岁开始。我国规定,25岁以上的已婚妇女应每3~5年筛查一次。下列人群,如有不良性行为,第一次性生活过早、性生活紊乱者;早婚、早育、多产的妇女;宫颈不典型增生,特别是中、重度者;丈夫有性乱行为,或有不洁性生活习惯者,丈夫有包皮过长、包茎或患阴茎癌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 特别是16,18亚型感染者;从未使用过避孕套者,以及母亲或姐妹患有宫颈癌的高危人群,[X1]应每年筛查一次。
最佳拍档:细胞学 HPV-DNA检测
常用的宫颈癌筛查方法有妇科查体、宫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等,经济、方便、易行、安全,容易被女性接受。美国阴道镜及宫颈病理协会(ASCCP)等机构推荐的宫颈癌筛查指南中,将HPV联合细胞学检查作为成年妇女的最佳筛查策略。有高危因素的妇女则可增加频次,每年行一次HPV联合细胞学检查。
妇科查体 这是最经济实用的筛查手段,有性生活的育龄女性应每年常规进行此项体检。优点在于可直接发现宫颈病灶,并在医生直视下直接取活检明确诊断。最大的缺点是不利于发现宫颈早期浸润癌及癌前病变。
宫颈细胞学检查 这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筛查技术,包括传统的巴氏涂片法和现在流行的液基细胞学检查法(TCT)。①传统巴氏涂片假阴性率及误诊率较高。因此,传统的巴氏涂片适用于经济落后地区大规模人群的宫颈癌筛查。②液基细胞学检查法设备及耗材价格昂贵,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基层医院开展较困难。事实上,无论是巴氏涂片法还是液基细胞学检查法,所取标本均为细胞水平诊断,存在一定的假阴性概率,且不能判断癌症细胞是否浸润宫颈肌层,因此,不能作为宫颈癌的最终诊断依据。
HPV-DNA检测 HPV 检测作为初筛手段可有效发现高危人群, 且可用于宫颈病变和宫颈癌治疗后的监测。然而,HPV检测虽提高了筛查的敏感度, 但特异度有所下降, 且HPV 检测成本高, 实验室设备要求也很高, 不适合大规模筛查。如果筛查结果阳性或发现肉眼可疑癌时, 均应活检做病理学检查。
总之,宫颈癌作为目前唯一病因明确、能有效预防的女性恶性肿瘤,广大女性和医务工作者必须提高警惕,重视宫颈癌的早期筛查,及时发现宫颈癌癌前病变,早发现早治疗,可治愈。
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 需及时就医
尽管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尤其后者)多数无症状,但总有些不祥的“苗头”,对此,女性应该有所警惕。研究表明,81.4%的宫颈癌病人有阴道出血,出血类型有月经不调似的不规则出血和绝经期出血,量时多时少,无规则性,甚至大出血,以致继发性贫血。此外,性交后出血,或在妇科检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一次、量少,也应提高警惕。
大量研究已经证实,持续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 感染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病的病原学基础,而其他致病危险因素包括:初次性生活过早、多次生育史、口服避孕药、性伴侣较多、有性传播疾病史、吸烟、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等。早期宫颈癌临床表现多为阴道不规则流血、白带较多且伴有异味等,而晚期则可伴有尿急尿痛、尿毒症、贫血等症状,往往预后较差。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25岁以上已婚妇女:每3~5年筛查一次
一般地说,从宫颈癌的癌前病变发展成宫颈癌, 通常要经过宫颈上皮内瘤变-原位癌-早期浸润癌-中晚期浸润癌连续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少需要5~10年的时间。研究表明,宫颈癌的生存率只有67%,而早期患者的生存率达90%,宫颈原位癌的生存率几乎达到100%。另有研究表明,通过有效的细胞学筛查,大约可使宫颈癌的总体发病率下降2/3左右。如果妇女一生中做过2次宫颈细胞学检查,可使其浸润性宫颈癌的发病风险降低43%。如果每年做1 次宫颈细胞学检查,可以降低发生浸润性癌风险近93%。
2012年,美国阴道镜及宫颈病理协会(ASCCP)等机构更新了他们的宫颈癌筛查指南。新指南建议,无论性生活开始的年龄或是否有其他行为相关的危险因素,宫颈癌筛查应从21岁开始。我国规定,25岁以上的已婚妇女应每3~5年筛查一次。下列人群,如有不良性行为,第一次性生活过早、性生活紊乱者;早婚、早育、多产的妇女;宫颈不典型增生,特别是中、重度者;丈夫有性乱行为,或有不洁性生活习惯者,丈夫有包皮过长、包茎或患阴茎癌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 特别是16,18亚型感染者;从未使用过避孕套者,以及母亲或姐妹患有宫颈癌的高危人群,[X1]应每年筛查一次。
最佳拍档:细胞学 HPV-DNA检测
常用的宫颈癌筛查方法有妇科查体、宫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等,经济、方便、易行、安全,容易被女性接受。美国阴道镜及宫颈病理协会(ASCCP)等机构推荐的宫颈癌筛查指南中,将HPV联合细胞学检查作为成年妇女的最佳筛查策略。有高危因素的妇女则可增加频次,每年行一次HPV联合细胞学检查。
妇科查体 这是最经济实用的筛查手段,有性生活的育龄女性应每年常规进行此项体检。优点在于可直接发现宫颈病灶,并在医生直视下直接取活检明确诊断。最大的缺点是不利于发现宫颈早期浸润癌及癌前病变。
宫颈细胞学检查 这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筛查技术,包括传统的巴氏涂片法和现在流行的液基细胞学检查法(TCT)。①传统巴氏涂片假阴性率及误诊率较高。因此,传统的巴氏涂片适用于经济落后地区大规模人群的宫颈癌筛查。②液基细胞学检查法设备及耗材价格昂贵,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基层医院开展较困难。事实上,无论是巴氏涂片法还是液基细胞学检查法,所取标本均为细胞水平诊断,存在一定的假阴性概率,且不能判断癌症细胞是否浸润宫颈肌层,因此,不能作为宫颈癌的最终诊断依据。
HPV-DNA检测 HPV 检测作为初筛手段可有效发现高危人群, 且可用于宫颈病变和宫颈癌治疗后的监测。然而,HPV检测虽提高了筛查的敏感度, 但特异度有所下降, 且HPV 检测成本高, 实验室设备要求也很高, 不适合大规模筛查。如果筛查结果阳性或发现肉眼可疑癌时, 均应活检做病理学检查。
总之,宫颈癌作为目前唯一病因明确、能有效预防的女性恶性肿瘤,广大女性和医务工作者必须提高警惕,重视宫颈癌的早期筛查,及时发现宫颈癌癌前病变,早发现早治疗,可治愈。
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 需及时就医
尽管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尤其后者)多数无症状,但总有些不祥的“苗头”,对此,女性应该有所警惕。研究表明,81.4%的宫颈癌病人有阴道出血,出血类型有月经不调似的不规则出血和绝经期出血,量时多时少,无规则性,甚至大出血,以致继发性贫血。此外,性交后出血,或在妇科检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一次、量少,也应提高警惕。